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农村初中学生在语文学科里比较薄弱的环节就是阅读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改革深入到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低下的情况是否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呢?近一年来。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对南康市第六中学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升的相关策略。
一、农村初中学生阅读能力偏低原因探析
(一)阅读资源缺乏,导致学生阅读量严重不足。不少农村的图书室形同虚设,没有专职的图书管理人员,即使开放。里面的藏书也是偏少。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借阅的需要。同时。农村学校离县城远。交通相对不便。学生也难以到县级及以下的图书馆去借阅。加上农村大多数学生家长远没有城市家长那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不能及时为子女购买必需的阅读书目,从而导致农村初中学生阅读资源严重缺乏。没有“源头活水”。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阅读量出现严重的不足。
(二)教师缺乏指导,导致学生缺少有效的阅读方法。不少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重视自己的“教”,却忽视了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是否有计划。阅读方式是否妥当。有没有做、怎样做读书笔记缺少有效的督促和指导。由此,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没能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导致学生的阅读不能持之以恒。阅读效率低下。
(三)作业容量偏多,导致难以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当前,不少学校的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测评让学生忙得不休,学生的成绩也成了不少学校评价教师的唯一尺度。在这一评价机制下,“受伤”的只能是学生,在“作业满天飞,试卷满桌堆”的学习下,又怎能再有闲暇的时间去顾及阅读,静下心来读几本书呢?
(四)现代传媒冲击,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转移。电视、电影以它们视听的直观感受吸引着学生,网络游戏以它的角色扮演游戏互动让学生着迷……现代传媒的冲击,让学生淡化了阅读。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很多名著改编成了电影电视。观看改编的电影电视节目就可取代常规的名著阅读。
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开展“图书漂流”,注入阅读的“源头活水”。针对当今的农村中学图书室藏书不丰富。而且单一,图书室、阅览室缺乏专业的图书管理员。缺乏场所,农村初中的学生无课外书籍可读可阅,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的现状,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好学生的阅读活动,可采用建立班级图书馆。开展图书漂流的形式来进行。语文教师首先动员学生买书。或者借书,每人至少一本。书本的内容可从名著、作文指导书、时文杂志三类中选出一本交到班上。然后让语文课代表登记造册,把本班的书集中起来。由课代表管辖的语文小组长代为保存,这样一来。一个班集体就有几十或百本的书籍。语文教师还应再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正如一句话所说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你有一本书,我有一本书,全班65人交换一下。长期做下去,自己就阅读了65本书。
(二)注重阅读指导。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教师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有效的方法能让阅读事半功倍。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从七年级开始便制订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建议平时每天只浏览报纸杂志和短小精悍的文章;周末读些较长的文章;国庆长假和寒暑假读些长篇巨著。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学会“挤”时间阅读,并教给一些“挤”时间的方法。同时,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精读、跳读等阅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并持之以恒。教师应反复指导学生:(1)将不理解的内容做上记号。向同学老师请教;(2)用勾、画、圈、点加深效果;(3)勤摘抄名言佳句,经常复看,注意积淀;(4)加批注。写心得笔记。与作者对话。加深印象;(5)注意体裁,理清思路,揣摩语言,研究技巧。在每个月,教师可设立专门的读书笔记交流、汇报课,表扬成果突出者。
(三)用好“课前说话”,为学生提供阅读成果的展示平台,教师可根据阅读内容定好“课前三分钟说话”的话题。如:奥运英雄、感动中国人物、中外名人故事、成语典故、神话故事、“读书”主题活动(名人读书故事、读书名言、读书方法、推荐一本好书)、名著介绍与赏析(作者、人物、相关情节、性格特征、推荐理由、一句话书评)等。这项内容的活动,既是教师督促检查学生的阅读落实情况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生展示阶段阅读成果的平台。同时。在一项活动结束后。语文教师还可将学生的说话稿收上来进行评选,或装订成册,在班上进行再交流。
关于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这一问题,本篇只是作了浅显的分析研究。针对提升策略,依据教学经验,谈了自己比较肤浅的认识。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教师重视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及阅读能力这一问题,深入地进行探讨与研究,切实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一、农村初中学生阅读能力偏低原因探析
(一)阅读资源缺乏,导致学生阅读量严重不足。不少农村的图书室形同虚设,没有专职的图书管理人员,即使开放。里面的藏书也是偏少。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借阅的需要。同时。农村学校离县城远。交通相对不便。学生也难以到县级及以下的图书馆去借阅。加上农村大多数学生家长远没有城市家长那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不能及时为子女购买必需的阅读书目,从而导致农村初中学生阅读资源严重缺乏。没有“源头活水”。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阅读量出现严重的不足。
(二)教师缺乏指导,导致学生缺少有效的阅读方法。不少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重视自己的“教”,却忽视了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是否有计划。阅读方式是否妥当。有没有做、怎样做读书笔记缺少有效的督促和指导。由此,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没能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导致学生的阅读不能持之以恒。阅读效率低下。
(三)作业容量偏多,导致难以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当前,不少学校的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测评让学生忙得不休,学生的成绩也成了不少学校评价教师的唯一尺度。在这一评价机制下,“受伤”的只能是学生,在“作业满天飞,试卷满桌堆”的学习下,又怎能再有闲暇的时间去顾及阅读,静下心来读几本书呢?
(四)现代传媒冲击,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转移。电视、电影以它们视听的直观感受吸引着学生,网络游戏以它的角色扮演游戏互动让学生着迷……现代传媒的冲击,让学生淡化了阅读。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很多名著改编成了电影电视。观看改编的电影电视节目就可取代常规的名著阅读。
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开展“图书漂流”,注入阅读的“源头活水”。针对当今的农村中学图书室藏书不丰富。而且单一,图书室、阅览室缺乏专业的图书管理员。缺乏场所,农村初中的学生无课外书籍可读可阅,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的现状,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好学生的阅读活动,可采用建立班级图书馆。开展图书漂流的形式来进行。语文教师首先动员学生买书。或者借书,每人至少一本。书本的内容可从名著、作文指导书、时文杂志三类中选出一本交到班上。然后让语文课代表登记造册,把本班的书集中起来。由课代表管辖的语文小组长代为保存,这样一来。一个班集体就有几十或百本的书籍。语文教师还应再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正如一句话所说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你有一本书,我有一本书,全班65人交换一下。长期做下去,自己就阅读了65本书。
(二)注重阅读指导。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教师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有效的方法能让阅读事半功倍。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从七年级开始便制订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建议平时每天只浏览报纸杂志和短小精悍的文章;周末读些较长的文章;国庆长假和寒暑假读些长篇巨著。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学会“挤”时间阅读,并教给一些“挤”时间的方法。同时,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精读、跳读等阅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并持之以恒。教师应反复指导学生:(1)将不理解的内容做上记号。向同学老师请教;(2)用勾、画、圈、点加深效果;(3)勤摘抄名言佳句,经常复看,注意积淀;(4)加批注。写心得笔记。与作者对话。加深印象;(5)注意体裁,理清思路,揣摩语言,研究技巧。在每个月,教师可设立专门的读书笔记交流、汇报课,表扬成果突出者。
(三)用好“课前说话”,为学生提供阅读成果的展示平台,教师可根据阅读内容定好“课前三分钟说话”的话题。如:奥运英雄、感动中国人物、中外名人故事、成语典故、神话故事、“读书”主题活动(名人读书故事、读书名言、读书方法、推荐一本好书)、名著介绍与赏析(作者、人物、相关情节、性格特征、推荐理由、一句话书评)等。这项内容的活动,既是教师督促检查学生的阅读落实情况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生展示阶段阅读成果的平台。同时。在一项活动结束后。语文教师还可将学生的说话稿收上来进行评选,或装订成册,在班上进行再交流。
关于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这一问题,本篇只是作了浅显的分析研究。针对提升策略,依据教学经验,谈了自己比较肤浅的认识。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教师重视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及阅读能力这一问题,深入地进行探讨与研究,切实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