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之魅 —— 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穆 旦
森林:
没有人知道我,我站在世界的一方。
我的容量大如海,随微风而起舞,
张开绿色肥大的叶子,我的牙齿。
没有人看见我笑,我笑而无声,
我又自己倒下去,长久的腐烂,
仍旧是滋养了自己的内心。
从山坡到河谷,从河谷到群山,
仙子早己死去,人也不再来,
那幽深的小径埋在榛莽下,
我出自原始,重把秘密的原始展开。
那毒烈的太阳,那深厚的雨,
那飘来飘去的白云在我头顶,
全不过来遮盖,多种掩盖下的我
是一个生命,隐藏而不能移动。
人:
离开文明,是离开了众多的敌人,
在青苔藤蔓间,在百年的枯叶上,
死去了世间的声音。这青青杂草,
这红色小花,和花草中的嗡营,
这不知名的虫类,爬行或飞走,
和跳跃的猿鸣,鸟叫,和水中的
游鱼,陆上的蟒和象和更大的畏惧,
以自然之名,全得到自然的崇奉,
无始无终,窒息在难懂的梦里。
我不和谐的旅程把一切惊动。
森林:
欢迎你来,把血肉脱尽。
人:
是什么声音呼唤?有什么东西
忽然躲避我?在绿叶后面
它露出眼睛,向我注视,我移动
它轻轻跟随。黑夜带来它嫉妒的沉默
贴近我全身。而树和树织成的网
压住我的呼吸,隔去我享有的天空!
是饥饿的空间,低语又飞旋,
像多智的灵魂,使我渐渐明白
它的要求温柔而邪恶,它散布
疾病和绝望,和憩静,要我依从。
在横倒的大树旁,在腐烂的叶上,
绿色的毒,你瘫痪了我的血肉和深心!
森林:
这不过是我,没法朝你走近,
我要把你领过黑暗的门径;
美丽的一切,由我无形的掌握,
全在这一边,等你枯萎后来临。
美丽的将是你无目的眼,
一个梦去了,另一个梦来代替,
无言的牙齿,它有更好听的声音。
从此我们一起,在空幻的世界游走,
空幻的是所有你血液里的纷争,
一个长久的生命就要拥有你,
你的花你的叶你的幼虫。
祭歌:
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
你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那刻毒的饥饿,那山洪的冲击,
那毒虫的啮咬和痛楚的夜晚,
你们受不了要向人讲述,
如今却是欣欣的林木把一切遗忘。
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
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着的人们生存,
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
你们却在森林的周期内,不再听闻。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2010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
今天,让我们重读穆旦的《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以缅怀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中国将士!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方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手法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他所创作的诗作《赞美》入选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
1942年,24岁的穆旦响应国民政府“青年知识分子入伍”的号召,以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在副总司令杜聿明兼任军长的第5军司令部,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同年5月至9月,亲历滇缅大撤退,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于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穿山越岭,扶病前行,踏着堆堆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后于1945年9月,根据入缅作战的经历,创作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著名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穆旦的这首《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被评论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直面战争与死亡、歌颂生命与永恒的代表作。
这首诗有它独特的魅力,它结构简单,戏剧形象最少,却以最充沛的感性描写表达出了复杂多层的内涵。诗人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既是隐忍的,又是张扬的;既是自我的,又是分裂的。诗人似乎有意在回避那些极其残酷、极其恐怖、极其令人毛骨悚然的行军场面,而点缀在诗中的倒是许多美丽的意象,诸如山坡、河谷、群山、飘来飘去的白云、青青杂草、红色小花、绿叶、无名的野花、欣欣的林木等等,这些美好的景象恰恰能反衬出危险恐怖和惨绝人寰。这种自然的情景与人的内心感受形成持久的艺术张力,它所产生的诗性表达效果是撼人心魄的。交织于诗中的是生的渴望,死的恐怖,濒临死亡的无奈和无助,自然的强大的异己存在,亘古的寂寞,森林的鬼魅奇诡。这些充满了对峙的力量和不曾解决的矛盾,自我的分裂与破碎,自我与异己力量的搏击,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充分表现了一个现代诗人的内心冲突、理智和情感的复杂性,令读者既有视觉上的窒息又有审美上的激荡。
“歌颂永生”被许多人看作是这首诗的主旨。比如有人说它是“中国现代诗史上直面战争与死亡、歌颂生命与永恒的代表作”,也有人说“创作这首《森林之魅》时,诗人已荡涤了对死去的战友的悲恸和哀伤,获得了一个更超越的视角,把死去的英灵想象为与亘古的大自然化为一体,由此获得生命的永生感。这是一种超然的生命哲学观,反映了诗人直面死亡之后达到的一种成熟而超迈的思想境界”。
但是,作为现代诗歌史上最为曲折多思的一位诗人,穆旦诗中的意义指向却远非这些论者所说的那么单纯明朗。
这首诗的“祭歌”部分有一个词我们不能忽略,就是“遗忘”,这个词出现了两次:“你们受不了要向人讲述,/如今却是欣欣的林木把一切遗忘”;“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遗忘”在结尾的篇幅中被使用两次,并不是穆旦的词汇贫乏,而是这是他要表达的一个重心。事实上可以说整个“祭歌”部分要表达的就是遗忘,遗忘之迅速与遗忘之永恒。“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那刻毒的饥饿,那山洪的冲击,/那毒虫的啮咬和痛楚的夜晚,/你们受不了要向人讲述,/如今却是欣欣的林木把一切遗忘。”求生的愿望多么强烈,可是生的痕迹多么容易就被掩埋。在诗的最后,穆旦写道:“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两年后穆旦的那首怀念死者的短诗《他们死去了》,最后一句依然是“遗忘”:“他们死在那被遗忘的腐烂之中。”这不是一个巧合。穆旦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提到“遗忘”?
穆旦从来不是历史的浪漫主义者。他清醒地知道,作为战争中的普通士兵,他们必然的命运就是被遗忘。事实上,穆旦所参加的这场震惊中外的战争,在我们过去的历史教科书中从来没有被提及,更不用说对他们牺牲价值的肯定了。因为是国民党军队的活动,许多参加过这场战争的幸存者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都得到过不公正的对待,穆旦本人即被打为“历史反革命”,真正正面地提及入缅作战的抗日“远征军”的事迹,是在这场战争结束六十年以后的今年,在我们对抗日战争的宣传论调改变了之后。所谓的“永生”,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和现实的政治需要脱不了干系的。当然穆旦在写作此诗时不可能有如此的预见性,预见到他后来的个人命运等等,但是穆旦对于普通人在历史巨轮中的位置早有深刻的认识。
从穆旦本人的价值立场来看,他当然认为这些“胡康河上的白骨”的牺牲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是值得我们幸存的人或后人永远纪念的,他称“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他称他们为“英灵”。而所谓的历史,是权威者用语言写就的,是带有权力和语言产品的双重印记的。因此穆旦才仅仅在进入自然循环的意义上肯定了他们的永生:“一个长久的生命就要拥有你,/你的花你的叶你的幼虫”,“留下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而对历史能否记得这些“英灵”却表示了怀疑,并且事实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已然确乎遭到遗忘。
但是穆旦不能遗忘。因为如果不是幸运,如果不是意想不到的坚韧,这个在热带的毒雨里,在胡康河谷阴暗的森林里,在可怕的毒虫、饥饿和痢疾的折磨里“失踪”了五个月之久的诗人,很可能就是那无数白骨中的一条了,谁说祭奠他们不是某种意义上的祭奠自己呢?所以他不能遗忘,也“拒绝遗忘”。于是他以神庙一般的庄严简朴的形式,以最感性丰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还原了当时入缅抗日的死难者在原始大森林中的生的挣扎以及死的恐惧和诱惑,假如历史遗忘了他们,他至少可以让他们在他的诗里“永生”。这首不可多得的优秀诗篇,这首被唐湜称为“作者诗集里的冠冕”的优秀诗作,也就成为纪念他们的真正的历史丰碑。
[作者单位:河北石家庄幼儿师范学校]
穆 旦
森林:
没有人知道我,我站在世界的一方。
我的容量大如海,随微风而起舞,
张开绿色肥大的叶子,我的牙齿。
没有人看见我笑,我笑而无声,
我又自己倒下去,长久的腐烂,
仍旧是滋养了自己的内心。
从山坡到河谷,从河谷到群山,
仙子早己死去,人也不再来,
那幽深的小径埋在榛莽下,
我出自原始,重把秘密的原始展开。
那毒烈的太阳,那深厚的雨,
那飘来飘去的白云在我头顶,
全不过来遮盖,多种掩盖下的我
是一个生命,隐藏而不能移动。
人:
离开文明,是离开了众多的敌人,
在青苔藤蔓间,在百年的枯叶上,
死去了世间的声音。这青青杂草,
这红色小花,和花草中的嗡营,
这不知名的虫类,爬行或飞走,
和跳跃的猿鸣,鸟叫,和水中的
游鱼,陆上的蟒和象和更大的畏惧,
以自然之名,全得到自然的崇奉,
无始无终,窒息在难懂的梦里。
我不和谐的旅程把一切惊动。
森林:
欢迎你来,把血肉脱尽。
人:
是什么声音呼唤?有什么东西
忽然躲避我?在绿叶后面
它露出眼睛,向我注视,我移动
它轻轻跟随。黑夜带来它嫉妒的沉默
贴近我全身。而树和树织成的网
压住我的呼吸,隔去我享有的天空!
是饥饿的空间,低语又飞旋,
像多智的灵魂,使我渐渐明白
它的要求温柔而邪恶,它散布
疾病和绝望,和憩静,要我依从。
在横倒的大树旁,在腐烂的叶上,
绿色的毒,你瘫痪了我的血肉和深心!
森林:
这不过是我,没法朝你走近,
我要把你领过黑暗的门径;
美丽的一切,由我无形的掌握,
全在这一边,等你枯萎后来临。
美丽的将是你无目的眼,
一个梦去了,另一个梦来代替,
无言的牙齿,它有更好听的声音。
从此我们一起,在空幻的世界游走,
空幻的是所有你血液里的纷争,
一个长久的生命就要拥有你,
你的花你的叶你的幼虫。
祭歌:
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无人的山间,
你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那刻毒的饥饿,那山洪的冲击,
那毒虫的啮咬和痛楚的夜晚,
你们受不了要向人讲述,
如今却是欣欣的林木把一切遗忘。
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
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着的人们生存,
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
你们却在森林的周期内,不再听闻。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2010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
今天,让我们重读穆旦的《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以缅怀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中国将士!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方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手法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他所创作的诗作《赞美》入选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
1942年,24岁的穆旦响应国民政府“青年知识分子入伍”的号召,以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在副总司令杜聿明兼任军长的第5军司令部,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同年5月至9月,亲历滇缅大撤退,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于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穿山越岭,扶病前行,踏着堆堆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后于1945年9月,根据入缅作战的经历,创作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著名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穆旦的这首《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被评论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直面战争与死亡、歌颂生命与永恒的代表作。
这首诗有它独特的魅力,它结构简单,戏剧形象最少,却以最充沛的感性描写表达出了复杂多层的内涵。诗人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既是隐忍的,又是张扬的;既是自我的,又是分裂的。诗人似乎有意在回避那些极其残酷、极其恐怖、极其令人毛骨悚然的行军场面,而点缀在诗中的倒是许多美丽的意象,诸如山坡、河谷、群山、飘来飘去的白云、青青杂草、红色小花、绿叶、无名的野花、欣欣的林木等等,这些美好的景象恰恰能反衬出危险恐怖和惨绝人寰。这种自然的情景与人的内心感受形成持久的艺术张力,它所产生的诗性表达效果是撼人心魄的。交织于诗中的是生的渴望,死的恐怖,濒临死亡的无奈和无助,自然的强大的异己存在,亘古的寂寞,森林的鬼魅奇诡。这些充满了对峙的力量和不曾解决的矛盾,自我的分裂与破碎,自我与异己力量的搏击,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充分表现了一个现代诗人的内心冲突、理智和情感的复杂性,令读者既有视觉上的窒息又有审美上的激荡。
“歌颂永生”被许多人看作是这首诗的主旨。比如有人说它是“中国现代诗史上直面战争与死亡、歌颂生命与永恒的代表作”,也有人说“创作这首《森林之魅》时,诗人已荡涤了对死去的战友的悲恸和哀伤,获得了一个更超越的视角,把死去的英灵想象为与亘古的大自然化为一体,由此获得生命的永生感。这是一种超然的生命哲学观,反映了诗人直面死亡之后达到的一种成熟而超迈的思想境界”。
但是,作为现代诗歌史上最为曲折多思的一位诗人,穆旦诗中的意义指向却远非这些论者所说的那么单纯明朗。
这首诗的“祭歌”部分有一个词我们不能忽略,就是“遗忘”,这个词出现了两次:“你们受不了要向人讲述,/如今却是欣欣的林木把一切遗忘”;“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遗忘”在结尾的篇幅中被使用两次,并不是穆旦的词汇贫乏,而是这是他要表达的一个重心。事实上可以说整个“祭歌”部分要表达的就是遗忘,遗忘之迅速与遗忘之永恒。“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那刻毒的饥饿,那山洪的冲击,/那毒虫的啮咬和痛楚的夜晚,/你们受不了要向人讲述,/如今却是欣欣的林木把一切遗忘。”求生的愿望多么强烈,可是生的痕迹多么容易就被掩埋。在诗的最后,穆旦写道:“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两年后穆旦的那首怀念死者的短诗《他们死去了》,最后一句依然是“遗忘”:“他们死在那被遗忘的腐烂之中。”这不是一个巧合。穆旦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提到“遗忘”?
穆旦从来不是历史的浪漫主义者。他清醒地知道,作为战争中的普通士兵,他们必然的命运就是被遗忘。事实上,穆旦所参加的这场震惊中外的战争,在我们过去的历史教科书中从来没有被提及,更不用说对他们牺牲价值的肯定了。因为是国民党军队的活动,许多参加过这场战争的幸存者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都得到过不公正的对待,穆旦本人即被打为“历史反革命”,真正正面地提及入缅作战的抗日“远征军”的事迹,是在这场战争结束六十年以后的今年,在我们对抗日战争的宣传论调改变了之后。所谓的“永生”,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和现实的政治需要脱不了干系的。当然穆旦在写作此诗时不可能有如此的预见性,预见到他后来的个人命运等等,但是穆旦对于普通人在历史巨轮中的位置早有深刻的认识。
从穆旦本人的价值立场来看,他当然认为这些“胡康河上的白骨”的牺牲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是值得我们幸存的人或后人永远纪念的,他称“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他称他们为“英灵”。而所谓的历史,是权威者用语言写就的,是带有权力和语言产品的双重印记的。因此穆旦才仅仅在进入自然循环的意义上肯定了他们的永生:“一个长久的生命就要拥有你,/你的花你的叶你的幼虫”,“留下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而对历史能否记得这些“英灵”却表示了怀疑,并且事实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已然确乎遭到遗忘。
但是穆旦不能遗忘。因为如果不是幸运,如果不是意想不到的坚韧,这个在热带的毒雨里,在胡康河谷阴暗的森林里,在可怕的毒虫、饥饿和痢疾的折磨里“失踪”了五个月之久的诗人,很可能就是那无数白骨中的一条了,谁说祭奠他们不是某种意义上的祭奠自己呢?所以他不能遗忘,也“拒绝遗忘”。于是他以神庙一般的庄严简朴的形式,以最感性丰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还原了当时入缅抗日的死难者在原始大森林中的生的挣扎以及死的恐惧和诱惑,假如历史遗忘了他们,他至少可以让他们在他的诗里“永生”。这首不可多得的优秀诗篇,这首被唐湜称为“作者诗集里的冠冕”的优秀诗作,也就成为纪念他们的真正的历史丰碑。
[作者单位:河北石家庄幼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