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浸润人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zi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不仅是民族的血脉,更是引导一个民族前行和发展的指向性力量。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而言,充分感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中所浸透的传统美德,对于提高综合素质,提高道德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品牌打造的积极意义和策略”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三个角度对这一议题展开具体研究,望能够为当前从事小学德育工作的教职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小学德育;品牌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传统教育观念的革新,应试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绝对地位已经开始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已经开始认识到推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推动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而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当中,广大劳动人民依靠辛勤的汗水、不滞的探索精神,创造了无数至今仍然耀世的璀璨文化,这些文化随着岁月的积淀,最终浓缩在国人的文明礼仪和思想习惯当中,加强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成长教育的积极作用,让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生的成长轨迹当中,既是时代所趋,也是传统教育的创新之举。
  一、 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必要性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极为崇尚道德的国家,先贤留下的有关道德、有关修养的文字不胜枚举,德育对个人品性修养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成长的意义并不突出,究其原因就在于传统应试思维对德育所造成的桎梏和垄断。换言之,很多家长、教师、甚至學生本人,都不曾意识到德育与传统文化课业学习之间本应并驾齐驱的关系。反倒是更多人认为取得较高的考试成绩,学习外语、数学、语文,或者是掌握一门乐器等兴趣爱好更为重要。久而久之,德育与智育的发展陷入失衡状态,德育沦为智育的“配角”,沦为传统教育的附庸,很多看似“有智商、无情商”的孩子就是在这样一种教育背景下形成的。
  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处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广大青少年,不仅是处在个人人生的起步阶段,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承担着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责任。教育不但是指个人成长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更包括于世生存所需的种种道德品质,没有良好的修养作为基础、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保障,未来中华民族的发展无异举步维艰。因此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并让其保障德育的正常推进,十分重要,亦十分必要。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各种“洋流”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也愈发明显。有关学者经调查发现,很多小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学内容尚不清楚,却对各种海外“大片”、影星了如指掌,对于很多引发世界文明进程的重大发现、发明一无所知,却对各种新鲜出炉的高科技爱不释手。我们虽不能否认文化交流、异域文化的到来会对拓展小学生视野,提高其知识阅历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但是更不能否认,对西洋文化的盲目崇拜,最终会给下一代人造成的文化视野的迷失。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都不热爱、不了解的人,又如何去热爱祖国、去承担未来建设祖国的重责?鉴于此,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渗入传统文化教育,并以此来浸润小学生的人生,已经势在必行。
  二、 小学德育品牌的打造策略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所谓“品牌”指的是有经济意义的无形资产,那么同理,小学教育过程中所谓的“德育品牌”指的就是对小学生成长和德育工作具有推动价值的无形资产。鉴于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渗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本文的观点认为,相关的教职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对传统德育工作进行创新,打造适于小学生成长轨迹和心理状态的“德育品牌”。
  (一) 增加传统文化的渗入比重
  从传统文化与德育内容的衔接性来看,传统文化当中应被青少年掌握和重点理解的部分包括:社会责任感、爱国意识、民族情怀以及仁义孝爱、机智谦逊、勤劳节俭、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要在小学德育的过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渗入比重,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予以实施:
  首先,增加对民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感悟。以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例,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进行体现:比如在中国农历传统节日(如在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节日)到来之前,举办诸如猜灯谜、赛龙舟等活动;感受这些传统节日背后的神话故事,比如屈原投江、嫦娥奔月等。事实上,每一段传说的背后,都必然饱含着一种国人的情感和思维,比如屈原的爱国之情,汉族人民不畏艰难、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励志故事,都凝练着国人的传统美德,凝练着国人的崇高思维。近年来伴随着外来文化的渗入,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遗忘传统民俗、传统节日,就好比曾经韩国人将本属于中国人纪念屈原所诞生的节日端午节化为“自己所有”一样。自小培养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悟和理解,是时代所需,更是迫在眉睫之举。
  其次,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有关传统运动的渗透。例如: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国人向世界展示的精彩绝伦的八分钟演出,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舞蹈、国粹等多种饱含中华民族印记的艺术类型,都应该在中国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愈发为国人所铭记。所以在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有关年画、古典乐器、民族戏曲等的欣赏和学习,让小学生也成为助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有力传播者。
  再次,在小学德育过程中,加强有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渗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培养和生成了一批为国人所骄傲、为世人所称颂的美德。中国人的谦恭礼让,中国人的孝爱仁善,在数千年朝代更迭、文化大迁徙的过程中依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而小学生的德育过程,自然不能忽视对这样一部分内容的关注,通过诸如“我为家长做家务”、“我为老人送快乐”等活动培养小学生热爱生活、孝敬父母的良好美德。
  (二) 改变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
  传统文化原本便给人以一种单调、晦涩的观感,所以教师在引导其导入德育的教学过程中时,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以及多样性采集,避免让课堂及教学过程陷入到单调且乏味的“漩涡”之中。举例来说,学校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展开实施:   首先,学校方面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探访革命前辈故居、参观历史文化遗址等方式,来感受中华文化的传承以及历史的变迁,感受传统文化在历史岁月中所给予国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性。
  其次,学校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举办诗词朗诵、书法以及国画和民族传统器乐比赛。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多样性以及实现教育方式的拓展,避免单调、乏味的课堂,带给学生欣赏和学习的单一化。
  再次,从实践的视角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极具特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创立主题实践课堂。比如“每逢佳节倍思亲”、“走进京剧的脸谱世界”等——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德育过程中。
  最后,学校方面要充分把握升旗、班會等重要的德育活动基地。很多教师在多年教育过程中,强烈感受到,每一次主题班会、升旗仪式带给小学生的内心触动是极大的。就在这样一个环节当中,学生会感受到重任在肩,会感受到自己作为社会主义接班者的强大使命。因此教师要懂得牵引这种情感,培养学生的心灵触感,让学生的思想品格得到升华。
  (三) 创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于处在快速成长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校园是他们品格形成的重要基地,因此良好的校园环境就会成为助推德育过程的良性条件。因此对于德育工作者而言,要想让传统文化成为浸润人生的有力武器,成为打造德育品牌的重要基础,就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注重浓厚文化氛围的生成。举例来说,很多小学校园,即便是操场上的一棵古树、走廊里的一幅古画、班级里墙面上的一张挂画、墙壁面的一块板报,都要应被有心利用,通过良性文化氛围的营造,为学生们打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对于小学生来说,最为需要的并不是教学环境的高端奢华,也不是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的多元奢靡,而是要在小学生成长的起步阶段,让有关品德、修养、文化的气息萦绕在他们周围,让外在环境在潜移默化当中提升小学生的修养、礼仪性情与思想品格。如此的教学方式、如此教学环境的设计,自然远远优于像背诵古诗、背诵课文那般学习德育知识,所收获的效果也会更为理想。
  三、 结论
  小学德育并非是一成不变、停滞的过程。相反的,德育会跟随外在环境的变化,以及我国传统教育政策的变革而不断发生调整。在小学德育过程中渗入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小学生的人生,使他们自小便感受到良好品德和身心素质对于个人成长所能具有的积极意义,是需要每一位德育工作者与小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前行、共同努力的。
  参考文献:
  [1]李宁,刘晓辉.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相结合[J].教书育人,2016,(01):4-5.
  [2]李日斌.就小学德育管理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教育,2016,(11):123.
  [3]查玉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众小学德育课程的衔接性[J].现代教育论丛,2016,(02):7-8.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成正比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政治经济学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的发展从本质上讲是对经济本质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把握,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不断落实的背景下,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着手,在分析剩余价值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诠释了政治经济学的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科发展观;政治经济学;剩余价
摘 要:深入挖掘家长资源,充分发挥志愿者特长,把家长志愿者引导到小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构建一个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并共同发挥作用的开放的、立体的第二课堂教育环境。  关键词:家长志愿者;第二课堂活动;教育合力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摘要: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发现在教学中存在如何有效落实“两点间距离最短”与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脱节的现象及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实践中为了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应从实际情境中找准切点,获取直观感知;在动手操作中落实目标,获得理性认识;在逻辑推理中提升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直观感知;理性认识;促进发展  一、 备课的问题  我在上课前认真地
摘要: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很大一部分的老师从学生字、借助注释、教学辅导书籍等形式让学生记下背下古诗文和诗文的意思,从量上完成了教材中的教学任务,但这样的学习很浅显停留于诗文的表面,有效的古诗文学习不仅要让学生背会诗文理解诗意,更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体会字面下的情感。大家都有个共识:厚读古诗。怎样才能厚读故事呢?  关键词:古诗;厚读;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不少表达童真童趣的古诗,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
摘 要: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数学的起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然而,文化的缺失成为数学教育价值的损失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小学数学;渗透;数学文化  一、 重视数学概念实质,还原其生命活力  概念通常以教科书或课堂中的冷姿态呈现。但我们明白,所有的数学概念,从其产生、发展、升华的过程当中,都必须立足于认真细致的观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推论与求
摘要:常看到现行不少的语文课堂,从揭题导入、过程学习到回顾小结,环环相扣,套路满满。“教师精心雕琢问题,学生依循琢磨回答”,这已成为一种压制学生自由探究、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今的课堂更要求从“问导”走向“导问”,教师应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能力,教师可从“导预习”“导质疑”“导拓展”三个方面入手,分别借助“预学
摘要:在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发展初见端倪的时代,趣味性学习已日渐显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和地位。高中历史这门学科作为思辨性强、历史感足的学科,不仅要承担着培养学生历史素养、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的职责,同时还要成为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驿站。学生获取系统历史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在历史课堂上,但是,长久以来,我国高中历史却处在亚健康的状态,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总是提不起兴趣,但趣味性却是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事半功倍的关键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倡将阅读与知识延伸相结合。教师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真正使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语文素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阅读方法的归纳与探索,促进学生知识面的延伸与拓展,让初中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延伸与拓展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技巧和方法,并且要
摘 要:丰富校本课程,构建了“幸福星期三”校本课程教学模式——“全员参与、自主选择”走班制校本课程管理模式,让学生成为选修课程“菜单”的制定者。学期初学生自主“点菜”选择选修课程,每周三下午第一、二节课40门选修课程同时开放,学生按自选课程走班上选修课,学习兴趣激情勃发,校园生活多彩纷呈。  关键词:校本课程;“幸福星期三”校本课程教学模式;走班制;“3 N”;“必修 选修 班本”;瓶画艺术课程 
摘要:文化墙的创办形式可以更多样,人人都是设计者,让同学们都参与进来,乐在其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注重日常文化积累的过程中,逐渐接收到艺术文化素养的熏陶。班级文化墙凝聚了一个班级学生和老师的共同的智慧和心血,展示了学生们别树一帜的创造力,也让老师们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墙壁;教育者;声音  班级文化是班级之魂,是指在班级管理中,将全体学生团结在共同目标下,以最佳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