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美国前瞻三五年:外交和安全政策走向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hz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谁上台,有一点变化可以肯定:收敛单边主义,更多选择多边主义。
  抓获萨达姆,布什并未表现出多少兴奋之情,他身上的负担实在太重。过去一年,世界形势跌宕起伏,纷乱无序。美国虽打赢了伊拉克战争,但面临着新的和更多的困难。为应对这些挑战,美国正调整其外交和安全政策。今后三五年,美国外交和安全政策走势将如何?
  
  美国遇到挑战增多
  
  人们一度认为,冷战后美国可挟实力号令天下,未料想9.11事件,十几个恐怖分子就打破了美国神话。人们看到,美国保护本土安全尚堪忧,更谈不上维护世界的稳定与秩序。
  9.11事件之后两年间,美国为反恐打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但并未赢得稳定。相反,日子并不好过,实力局限性继续显现,军事实力变成了一把使不上劲的钝刀。美国面临比以往更多、更复杂的挑战。
  首先,美国处理伊拉克问题费力艰难。自2003年5月1日布什宣布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后,美军几乎天天挨冷枪、遭袭击,死亡人数早已超过在战场上毙命的139人。美国一面要自顾,一面还得进行伊拉克政治和经济重建,负担沉重。美占领伊拉克每月开支费用为39亿美元,最近美国联邦政府向国会要求,2004财政年度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行动拨款870亿美元。为分摊负担,美国不得不向联合国和盟国要人、要钱。
  其次,作为美国安全主要威胁的恐怖主义没有根除。本·拉登和基地组织仍然存在,针对美国和西方国家目标的恐怖袭击越来越多,令人防不胜防。美国推行以反恐和防扩散为重点的新安全战略遭遇阻力。
  第三,美国付出昂贵的政治代价。美国与国际社会在伊拉克问题上严重对立。是由美国一家说了算、还是多边协商解决问题,美国与“老欧洲”中的法国、德国关系更降到冷战后的最低谷。作为惩罚,美国阻挠反战国家参加伊拉克经济重建。尽管有30个国家对美国在伊拉克的行动提供军事支持,但多数属象征性举动,只有六个国家派出的军人超过千人。
  第四,美国在中东的形象受损。美国以“占领军”的形象出现在伊拉克,却未下大力气调解中东问题,导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深陷“恐怖袭击—血腥报复—恐怖袭击”的恶性循环,激起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民众的强烈反美情绪。
  第五,美国与朝鲜严重对峙。美国对朝强硬施压,朝鲜推行战争边缘政策,使朝核危机险些失控。
  此外,作为全球经济引擎的美国经济,受到失业率居高不下、巨额预算和贸易赤字的威胁。
  以上诸多挑战阻滞了美国外交安全战略的顺利实施,直接危及布什本人的政治前途,布什的支持率一直在低位徘徊并于2003年9月首次跌破50%,与美军当初直取巴格达时70%的支持率形成鲜明的落差。回溯美国政治史,1952年后获得过连任的四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尼克松、里根和克林顿),在选举年的支持率都在55%~70%。低支持率给争取今年连任的布什亮起了红灯。萨达姆的落网提高了布什的政治声望,其支持率也随之回升至58%,但美国民众对伊拉克问题的前途依然悲观。
  为应对挑战,争取大选连任,布什政府最近调整了外交政策。首先表现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面临困难和挑战迫使布什收敛了单边主义的做法,转向多边合作。美将伊拉克问题重新拿到安理会讨论,允许联合国在伊拉克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制定伊拉克政权建设进度表,加快将伊政权返还伊拉克人的步伐。其次,改善同法德的关系,在安理会关于伊拉克问题新决议中做出妥协,照顾法德的关切。与伊拉克问题不同,美国与欧盟在伊朗核问题上进行了协调与合作。
  美国外交政策调整说明,尽管美国实力超群,但国际法基本准则———以国家为主体、通过多边协商以及国际法、国际公约、外交手段进行调解的国际体系依然有效,美国还不是起支配作用的霸权,它在政治、经济、贸易和安全等方面,仍需盟国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世界也远非是美国一家说了算的单极。
  
  三种可能性:更多选择多边主义?
  
  目前,世界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显著。未来美国外交政策走向也如此。但一些基本要素仍可把握,例如:它仍将充分筹划和运用其实力,维护其全球利益和军事主导地位,防止出现任何致命的对手或对手集团;将致力军事革命,投巨资发展军事科技、开发先进武器系统;继续把反恐作为外交政策优先;继续保持在中东、朝鲜半岛和拉美地区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可以肯定,不管2004年谁当选美国总统,都会继续重视外交和安全问题。
  就2004年而言,由于受伊拉克问题和11月大选两大因素影响,布什外交和安全政策会采取规避风险的低姿态,难有大的举动。布什政府将努力稳定伊拉克形势。在防扩散问题上,维持朝鲜与伊朗两个核问题不出乱子。利比亚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增加了美国推进防扩散进程的信心。对大国关系,美国将修补因伊拉克问题出现的裂缝,与法德改善关系。2004年美国和俄罗斯都进行大选,这使得布什和普京能够找到外交合作的共同点。
  人事变化是2004年美国外交变化的一大因素。如果布什当选,国务卿鲍威尔和副国务卿阿米蒂奇有可能不在布什第二任期内任职,其中鲍威尔的任期可能只到2005年1月;中情局局长特尼特也不会再工作很久;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去向尚不清楚,估计会在布什第二任期内辞职;安全事务顾问赖斯会继续留任。这些重量级人物的去留,将对美国外交和安全政策决策产生方向性影响。
  如果放眼未来三五年,美国外交和安全政策走向有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前提是布什连任,共和党控制国会两院。在这种情况激励下,布什政府会继续推进现行对外战略,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维护美国和国际安全。但为克服困难和挑战,美会有所转圜,推行谨慎外交,强调合作,减少进攻性,降低意识形态色彩。虽然还会继续推进先发制人的战略,但不是首选。在强调多边主义的同时,仍将根据自身利益动用单边主义,并着力在多边合作中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
  布什政府会致力稳定伊拉克局势。将通过照顾各方利益,争取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支持;将加强打击恐怖主义和基地组织的力度,但这会导致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宗教极端势力的重新崛起,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利益机构仍是恐怖袭击的目标。
  第二种:布什连任后继续施行单边主义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这样的话,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将不断累积,布什政府只能扮演“救火队”的角色,疲于应付,深陷伊拉克、阿富汗和朝核问题的泥沼。与此同时,世界形势动荡不宁,国际社会不满美国单边主义的做法,美组建联盟的努力将受挫;美国捉襟见肘的财政不能应付伊拉克等地区的行动需要,伊拉克问题加剧美国内的政治斗争。
  在美国强硬政策下,世界形势持续紧张不稳。中东局势动荡,沙特等政权面临宗教极端势力的威胁。朝核问题升温,美朝爆发冲突。
  第三种:民主党人获胜当选总统,共和党失去对参院的控制。新总统施行与共和党有异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强调多边主义,修补同盟国和北约的关系,在动用武力和推行国际合作之间做出更平衡的选择。
  美国控制住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局势,国际社会充分介入,伊拉克经济重建顺利,恢复正常石油生产。以巴冲突维持在可控水平上。对朝核问题,美实施“胡萝卜加大棒”的平衡外交,有拉有打,并达成协议。朝鲜最终冻结核计划,并开始经济改革。
  美国内开始削减国防开支,重点转移到国内社会和经济问题,逐步减少对海外军事介入行动。
  不管2004年总统大选结果如何,无论谁上台,美国外交和安全政策的一个走向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美将收敛2003年使用的单边主义做法,更多选择多边主义,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其他文献
温家宝总理在印尼出席东盟峰会时建议,将继续深入研究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问题,并透露,明年将在中国举办中国“振兴东北”与东北亚合作研讨会。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开展将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提供怎样的机遇?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亚太所的柴瑜博士。    内在需要与客观要求    东北的重工业曾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基础。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工业的发展迟缓,整体经济占中国GDP的比重不
期刊
编者手记: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美国记录片《华氏911》获得最高奖项———金棕榈奖。这是戛纳电影节第一次把大奖颁给一部记录片。而与此同时,这部电影在美国却遭到“封杀”。影片导演迈克尔·摩尔在颁奖仪式上说了这么一句话:“除了一个人(布什),全世界都想早点看到这部电影。”尽管戛纳奖的评委会主席昆汀·塔伦蒂诺说“给这部电影发奖是出于艺术考虑而不是政治考虑”,但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部电影,人们更多的是从
期刊
明年是台湾“大选”年,现在台湾的主要政党阵营有两个,一个是“泛蓝”阵营,即国民党和亲民党的“连宋合作”,另一个是“泛绿”的民进党阵营。这两个阵营的主要分歧点是,在两岸问题上,“泛蓝”承认“九二共识”,主张“三通”。而民进党则明目张胆地推行“一边一国”,企图推动台独。所以明年的“选举”就是以“一个中国”和“一边一国”的对立为主题。依我的看法,如果明年民进党继续当政,则两岸关系在往后四年内会出现很大麻
期刊
中国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中国与韩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友好相处,往来不断,互通有无。两国人民的相互迁徙也非常多。  据统计,历史上中国在韩国的华侨最多时曾达到20万,目前仍有3万人左右,他们主要聚居在汉城、釜山、仁川、大邱、永登浦、水源、光州和大田等城市,多数人的祖籍地为山东省。    难入韩国籍    韩国政府对外侨归化入籍控制很严。根据法律规定,即使是生在韩国、受韩国教育、与韩国女子
期刊
俄军怎样打太空战?    面对美军企图垄断太空的野心,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指出,俄武装力量在综合发展的同时,要集中力量发展太空兵,并将其作为建立现代化军队的基础。    对抗“星球大战”的劲旅    早在20世纪40年代,当苏联开始试验发射地地导弹时,就有一支专门从事服务和保障的部队,这就是后来的军事航天部队。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航天事业迅猛发展。为保障人造卫星顺利升空,苏军正式组建了航天部
期刊
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的名字几天之内家喻户晓,“感觉良好”四个字也成了不少中国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字不多,但分量重得真的是无法计算。因为它来自太空。41年前,也有一位宇航员在太空向地球宣告“感觉良好”,他又是谁呢?   一位了不起的宇航前辈。1998年10月29日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现者”号航天飞机准备升空。现场观看发射的有三千多人,其中有克林顿总统和夫人希拉里。在火箭助推器点燃的刹那间,
期刊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悼辞中说:“赛义德向西方介绍阿拉伯和伊斯兰,又给阿拉伯和伊斯兰推引西方。他的辞世,对美国和中东都是损失。  9月25日,美籍巴勒斯坦学者、艺术评论家和政治活动家,我认作巴勒斯坦“鲁迅”的爱德华·赛义德(又译萨义德)先生,在纽约因白血病去世,终年67岁。从互联网上看到噩耗,我顿感悲戚怆然,心中不是滋味。    “我穿越了东西方之间专横武断的分界线,进入到西方的生活中……”    赛
期刊
重访纽约有感    天高云淡,清风送爽,金秋时节我重访纽约。  18年前,我曾在纽约工作过三年。这三年的经历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此后我一直无缘重访。  此番重访,乃为出席一国际会议。说来凑巧,与会时机竟恰好是9.11事件两周年刚过了没几天。  两年前,纽约发生了震惊全球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一个月后,我赴华盛顿开会,在那里度过了触目惊心的一周。只见美国人惶惶不可终日,CNN新闻的通栏大标题是“
期刊
爱德华·W.萨义德(1935~2003),美籍巴勒斯坦裔著名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已于今年9月25日去世。本刊从其名著《东方学》中摘取若干片段,以志纪念。———编者手记  人们用许多词语来表达这一[东西方之间的]关系:贝尔福和克罗默[注1]就用过好几个。东方是非理性的,堕落的,幼稚的,“不正常的”;而欧洲则是理性的,贞洁的,成熟的,“正常的”。要使这一简单对立关系不那么单调枯燥
期刊
2月4日,巴基斯坦“民族英雄”卡迪尔·汗向穆沙拉夫总统表示,他对向伊朗、利比亚和朝鲜转让核技术一事负全责,他坦承自己的违法行为。穆沙拉夫已决定宽恕他。其实,最后决定如何只是故事尾声,我们却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目睹了他从“民族英雄”到“国家罪人”的戏剧人生。  卡迪尔·汗1935年出生于印度中部的一个穆斯林家庭,后随父母移居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市。1956年从卡拉奇大学毕业后赴德留学。1972年在比利时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