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中国与韩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友好相处,往来不断,互通有无。两国人民的相互迁徙也非常多。
据统计,历史上中国在韩国的华侨最多时曾达到20万,目前仍有3万人左右,他们主要聚居在汉城、釜山、仁川、大邱、永登浦、水源、光州和大田等城市,多数人的祖籍地为山东省。
难入韩国籍
韩国政府对外侨归化入籍控制很严。根据法律规定,即使是生在韩国、受韩国教育、与韩国女子结婚的华侨,也不能归化入籍。只有那些家大业大的富豪,受过高等教育,有大学文凭,且要经两名政府高级官员的推荐,才有可能申请归化入籍,但这些人在华侨中仅是极少的个案。此外,嫁给韩国男子的华侨女子,按法律规定可据婚姻关系取得韩国国籍。但由于韩国华侨社会相对封闭,韩华两族通婚比较少,故以此途径加入韩国国籍的华侨也不多。至今,95%以上的华侨仍保留中国国籍,属于侨居海外的中国公民。1992年中韩建交后,韩国政府对华侨入籍的政策有所松动,开始采取出生地原则。韩国政府宣布,1992年及以后在韩国出生的华侨年满18岁时,可以选择成为韩国公民,也可以领取中国护照。也就是说,2010年后韩国土生华裔将会被承认为韩国公民。
因此,目前的韩国华侨社会仍是传统意义的典型华侨社会。韩国政府对华侨的管理一直采取半自治方式,即由华侨自己建立的华侨协会总会通过各地华侨协会管理华侨社会内部事务,负责有关华侨社会的行政联络、居住、社会福利及其他一些事务,韩国政府一般不予干预。对外,华侨协会总会要负责与韩国政府的联络协调,组织华侨参与一些全国性的活动。通常每个华侨协会下辖若干保,每保辖十甲,每甲辖十户,甲长、保长和协会会长均由辖内华侨选任。
经营活动限制颇多
历史上华侨经济曾一度十分繁荣,特别是贸易业,华侨对外贸易商行在韩国外贸领域曾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1948年,韩国政府将华侨对外贸易商行的大批仓库收归国有,华侨外贸商因而遭受重大打击。
为了扶持当地民族经济,上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规定华侨不得独立经营贸易、旅游、开矿等行业,如果华侨要开办有关公司,必须与韩国公民合资,并让韩国公民任公司首脑。华侨对公司基本没有控制权。近年来韩国政府逐渐放宽外国人赴韩投资后,韩国华侨与外资,以及港台商家合作经营的逐渐增多。
大多数华侨经营杂货铺和餐馆,也有些开药房诊所,其中开餐馆的最多,也有少数华侨经营农业。按规定,华侨买地产不能超过二百坪,商业铺位用地不超过五十坪,买房子也仅限一座,在此限制下,华侨的商店、餐馆均很难扩展。
华侨和韩国银行打交道时也有诸多限制,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为了解决华侨的资金问题,近年来韩国华侨集资创办了多间“信用协同组合”,以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吸引华侨资金,然后再投放小型企业。也有些华侨与韩国人合作办金融企业,如华侨与韩国人合办的“韩中相互信用金库”,就获得韩国财政部同意,可以经营一般银行业务。
在就业和晋升方面,华侨一般不能与韩国公民享有同等待遇,华侨青年很难在韩国大公司找到工作,即使很侥幸得以进入某一大公司,也只能当些低级职员,同等资历的华侨青年在升职上根本无法与韩国青年竞争。华侨还不能享受某些社会福利,上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在许多市郊兴建大批现代化公寓,以补贴价格出租,十分便宜,但华侨一般没有资格租住。
中国崛起,华侨与祖国联系增多
相对而言,韩国政府对华侨的其他社会政策则比较宽松,华侨可以组织 自己的社团,出版华文报刊,保留自己的风俗习惯。
当地华侨经批准还可以注册办华侨学校。韩国政府对华侨学校的行政、课程设置均不加干涉,但不鼓励韩国公民子弟进华校就读,并要求华侨学校每天必须保留2~4小时学习韩文。由于政府宽松的华文教育政策,韩国华侨学校一直合法存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华校以普通话为教学媒介语。学制课程与台湾学校一样,学生毕业后也主要投考台湾大专院校,也有少数升入韩国本地高等院校。
近年来,随着中韩建交以及中韩两国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韩国逐渐兴起“中文热”,越来越多的韩国国立中学和大学增设中文课程,把中文作为重要的外国语来学习,学中文的人直线上升,已超过学日语的人数。到中国留学的韩国学生也增至2万多人,参加中文水平考试的韩国人从2002年的7700人增到2003年的1.3万多人。韩国政府已推出培养中国专才的计划,要在2003年到2008年五年间,培养出2.2万名中国专才,其中包括500名博士、1500名硕士和两万名学士。博士学位以上者还将得到政府的进一步资助,完成两至三年的博士后课程,被培养成为能够敏锐把握中国形势变化的高级专家。
很长一段时期,由于韩国政府的限制,韩国华侨与中国大陆没有多少联系。中韩两国建交后,韩国政府最终解除了中国公民与韩国人民来往的禁令,同时也逐渐放宽了华侨返回中国的限制。从1994年4月起,韩国一般居民,包括华侨已可自由前往中国旅游和经商,韩国华侨与中国大陆的联系由此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华侨在祖国投资设厂,尽自己的力量推动中韩文化交流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中韩交流和合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韩建交虽然只有11年,但贸易总额已从1992年的63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440亿美元,2003年将突破500亿美元规模,中韩已相互成为对方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随着两国贸易往来的不断扩展,预计五年内将增加到1000亿美元。另一方面,中国也成了韩国第一大投资对象国,至今累计投资金额超过100亿美元。韩中两国的经贸往来中,韩国华侨参与经营或穿针引线促成的业务占有相当的比例。韩国华侨已赢得2005年第八届世界华商大会的主办权,他们希望通过主办该届会议,进一步促进中韩两国的经贸合作,促进韩国华侨经济,以及韩国本国经济的发展。
虽然由于历史原因,韩国华侨与台湾联系较多,但他们坚决反对任何将台湾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的企图。2002年2月,韩国华侨在汉城成立“韩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联合总会”,强烈要求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据统计,历史上中国在韩国的华侨最多时曾达到20万,目前仍有3万人左右,他们主要聚居在汉城、釜山、仁川、大邱、永登浦、水源、光州和大田等城市,多数人的祖籍地为山东省。
难入韩国籍
韩国政府对外侨归化入籍控制很严。根据法律规定,即使是生在韩国、受韩国教育、与韩国女子结婚的华侨,也不能归化入籍。只有那些家大业大的富豪,受过高等教育,有大学文凭,且要经两名政府高级官员的推荐,才有可能申请归化入籍,但这些人在华侨中仅是极少的个案。此外,嫁给韩国男子的华侨女子,按法律规定可据婚姻关系取得韩国国籍。但由于韩国华侨社会相对封闭,韩华两族通婚比较少,故以此途径加入韩国国籍的华侨也不多。至今,95%以上的华侨仍保留中国国籍,属于侨居海外的中国公民。1992年中韩建交后,韩国政府对华侨入籍的政策有所松动,开始采取出生地原则。韩国政府宣布,1992年及以后在韩国出生的华侨年满18岁时,可以选择成为韩国公民,也可以领取中国护照。也就是说,2010年后韩国土生华裔将会被承认为韩国公民。
因此,目前的韩国华侨社会仍是传统意义的典型华侨社会。韩国政府对华侨的管理一直采取半自治方式,即由华侨自己建立的华侨协会总会通过各地华侨协会管理华侨社会内部事务,负责有关华侨社会的行政联络、居住、社会福利及其他一些事务,韩国政府一般不予干预。对外,华侨协会总会要负责与韩国政府的联络协调,组织华侨参与一些全国性的活动。通常每个华侨协会下辖若干保,每保辖十甲,每甲辖十户,甲长、保长和协会会长均由辖内华侨选任。
经营活动限制颇多
历史上华侨经济曾一度十分繁荣,特别是贸易业,华侨对外贸易商行在韩国外贸领域曾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1948年,韩国政府将华侨对外贸易商行的大批仓库收归国有,华侨外贸商因而遭受重大打击。
为了扶持当地民族经济,上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规定华侨不得独立经营贸易、旅游、开矿等行业,如果华侨要开办有关公司,必须与韩国公民合资,并让韩国公民任公司首脑。华侨对公司基本没有控制权。近年来韩国政府逐渐放宽外国人赴韩投资后,韩国华侨与外资,以及港台商家合作经营的逐渐增多。
大多数华侨经营杂货铺和餐馆,也有些开药房诊所,其中开餐馆的最多,也有少数华侨经营农业。按规定,华侨买地产不能超过二百坪,商业铺位用地不超过五十坪,买房子也仅限一座,在此限制下,华侨的商店、餐馆均很难扩展。
华侨和韩国银行打交道时也有诸多限制,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为了解决华侨的资金问题,近年来韩国华侨集资创办了多间“信用协同组合”,以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吸引华侨资金,然后再投放小型企业。也有些华侨与韩国人合作办金融企业,如华侨与韩国人合办的“韩中相互信用金库”,就获得韩国财政部同意,可以经营一般银行业务。
在就业和晋升方面,华侨一般不能与韩国公民享有同等待遇,华侨青年很难在韩国大公司找到工作,即使很侥幸得以进入某一大公司,也只能当些低级职员,同等资历的华侨青年在升职上根本无法与韩国青年竞争。华侨还不能享受某些社会福利,上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在许多市郊兴建大批现代化公寓,以补贴价格出租,十分便宜,但华侨一般没有资格租住。
中国崛起,华侨与祖国联系增多
相对而言,韩国政府对华侨的其他社会政策则比较宽松,华侨可以组织 自己的社团,出版华文报刊,保留自己的风俗习惯。
当地华侨经批准还可以注册办华侨学校。韩国政府对华侨学校的行政、课程设置均不加干涉,但不鼓励韩国公民子弟进华校就读,并要求华侨学校每天必须保留2~4小时学习韩文。由于政府宽松的华文教育政策,韩国华侨学校一直合法存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华校以普通话为教学媒介语。学制课程与台湾学校一样,学生毕业后也主要投考台湾大专院校,也有少数升入韩国本地高等院校。
近年来,随着中韩建交以及中韩两国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韩国逐渐兴起“中文热”,越来越多的韩国国立中学和大学增设中文课程,把中文作为重要的外国语来学习,学中文的人直线上升,已超过学日语的人数。到中国留学的韩国学生也增至2万多人,参加中文水平考试的韩国人从2002年的7700人增到2003年的1.3万多人。韩国政府已推出培养中国专才的计划,要在2003年到2008年五年间,培养出2.2万名中国专才,其中包括500名博士、1500名硕士和两万名学士。博士学位以上者还将得到政府的进一步资助,完成两至三年的博士后课程,被培养成为能够敏锐把握中国形势变化的高级专家。
很长一段时期,由于韩国政府的限制,韩国华侨与中国大陆没有多少联系。中韩两国建交后,韩国政府最终解除了中国公民与韩国人民来往的禁令,同时也逐渐放宽了华侨返回中国的限制。从1994年4月起,韩国一般居民,包括华侨已可自由前往中国旅游和经商,韩国华侨与中国大陆的联系由此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华侨在祖国投资设厂,尽自己的力量推动中韩文化交流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中韩交流和合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韩建交虽然只有11年,但贸易总额已从1992年的63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440亿美元,2003年将突破500亿美元规模,中韩已相互成为对方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随着两国贸易往来的不断扩展,预计五年内将增加到1000亿美元。另一方面,中国也成了韩国第一大投资对象国,至今累计投资金额超过100亿美元。韩中两国的经贸往来中,韩国华侨参与经营或穿针引线促成的业务占有相当的比例。韩国华侨已赢得2005年第八届世界华商大会的主办权,他们希望通过主办该届会议,进一步促进中韩两国的经贸合作,促进韩国华侨经济,以及韩国本国经济的发展。
虽然由于历史原因,韩国华侨与台湾联系较多,但他们坚决反对任何将台湾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的企图。2002年2月,韩国华侨在汉城成立“韩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联合总会”,强烈要求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