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GPS测量技术》课程包装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课程性质、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 GPS测量技术 课程包装设计
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壮大,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的建设过程中,打破了传统高校教学的专业学科体系,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的目标,解构重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以项目式和案例分析为主构建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点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推进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深度改革。
《GPS测量技术》课程设计包括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优质核心课程的课程设计保证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体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1 课程性质
《GPS测量技术》是高职院校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之一,是水利工程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专业发展的影响很大[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重点学习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发展概况,掌握GPS系统的组成;GPS定位的原理;GPS定位方法及GPS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内容;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熟练的GPS测量数据采集、GPS-RTK数据采集、GPS数据分析处理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为学习水利工程后续课程及从事水利工程测量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包装设计
2.1 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是将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的职业型课程模式。通过任务引领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形成项目式教学,凸显高职特色,使高职院校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GPS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又具备一定测量实践技能,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
GPS测量技术是水利工程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拓展课,本课程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实现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的需求,适应水利工程行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对水利工程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和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解构重构课程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操作内容深度融合,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重新设计组织教学内容,根据水利工程专业特色安排实践实习内容[3],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环境条件下,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练,使学生熟练掌握GPS测量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在工程作业中的相关测量技术能力。
2.2 课程目标
通过项目和具体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使高职院校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GPS定位与导航、相对静态测量、GPS-RTK测量等技能型人才必需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的基本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就业趋势导向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应用技术技能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知识目标。掌握和理解GPS测量理论知识;掌握和理解绝对定位原理和方法;掌握相对静态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施测方法;掌握动态差分测量(GPS-RTK)的基本原理和施测方法;掌握GPS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会使用静态GPS进行测量;会正确填写好记录GPS测量记录手簿;会使用广播星历进行卫星位置的计算;能够进行四等以上GPS控制网的施测;能够使用GPS-RTK进行测量方法;会根据GPS测量的误差理论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弱各种误差的影响。
3 教学内容的包装设计
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和实践操作的培养,强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把教师主讲、课堂讨论发言、课外自主学习、实训操作等有机结合,深度融合,以促进提升教学效果。对《GPS测量技术》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教学穿插进行,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外业测量和内业处理相结合。
本课程以解决行业实际中GPS测量技术应用等问题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在工作中所面临的GPS基本测量、测码伪距测量、测相伪距测量、GPS测量误差来源与分类、GPS测量的坐标系统等内容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岗位工作典型任务分析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
选取的内容如上表所示。
4 教学方法设计
《GPS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教解、案例分析、讨论发言、项目任务、模拟训练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项目教学为主,该方法通过创建项目教学体系,将具体项目与课程知识点联系起来,使教、学、练、做融为一体,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性,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GPS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明建,巨辉.关于高职《控制测量学》教学实践的思考[J].矿山测量,2015.6,(3):94-96.
[2]赵威成,张红华.浅议如何提高工程测量教学质量[J].矿山测量,2009.12,(6):59-60.
[3]叶巧云.土木工程测量的课程教学方法探究[J].矿山测量,2013.4,(2):93-95.
【关键词】高职院校 GPS测量技术 课程包装设计
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壮大,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的建设过程中,打破了传统高校教学的专业学科体系,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的目标,解构重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以项目式和案例分析为主构建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点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推进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深度改革。
《GPS测量技术》课程设计包括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优质核心课程的课程设计保证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体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1 课程性质
《GPS测量技术》是高职院校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之一,是水利工程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专业发展的影响很大[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重点学习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发展概况,掌握GPS系统的组成;GPS定位的原理;GPS定位方法及GPS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内容;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熟练的GPS测量数据采集、GPS-RTK数据采集、GPS数据分析处理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为学习水利工程后续课程及从事水利工程测量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包装设计
2.1 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是将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的职业型课程模式。通过任务引领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形成项目式教学,凸显高职特色,使高职院校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GPS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又具备一定测量实践技能,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
GPS测量技术是水利工程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拓展课,本课程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实现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的需求,适应水利工程行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对水利工程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和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解构重构课程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操作内容深度融合,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重新设计组织教学内容,根据水利工程专业特色安排实践实习内容[3],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环境条件下,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练,使学生熟练掌握GPS测量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在工程作业中的相关测量技术能力。
2.2 课程目标
通过项目和具体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使高职院校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GPS定位与导航、相对静态测量、GPS-RTK测量等技能型人才必需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的基本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就业趋势导向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应用技术技能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知识目标。掌握和理解GPS测量理论知识;掌握和理解绝对定位原理和方法;掌握相对静态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施测方法;掌握动态差分测量(GPS-RTK)的基本原理和施测方法;掌握GPS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会使用静态GPS进行测量;会正确填写好记录GPS测量记录手簿;会使用广播星历进行卫星位置的计算;能够进行四等以上GPS控制网的施测;能够使用GPS-RTK进行测量方法;会根据GPS测量的误差理论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弱各种误差的影响。
3 教学内容的包装设计
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和实践操作的培养,强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把教师主讲、课堂讨论发言、课外自主学习、实训操作等有机结合,深度融合,以促进提升教学效果。对《GPS测量技术》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教学穿插进行,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外业测量和内业处理相结合。
本课程以解决行业实际中GPS测量技术应用等问题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在工作中所面临的GPS基本测量、测码伪距测量、测相伪距测量、GPS测量误差来源与分类、GPS测量的坐标系统等内容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岗位工作典型任务分析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
选取的内容如上表所示。
4 教学方法设计
《GPS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教解、案例分析、讨论发言、项目任务、模拟训练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项目教学为主,该方法通过创建项目教学体系,将具体项目与课程知识点联系起来,使教、学、练、做融为一体,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性,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GPS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明建,巨辉.关于高职《控制测量学》教学实践的思考[J].矿山测量,2015.6,(3):94-96.
[2]赵威成,张红华.浅议如何提高工程测量教学质量[J].矿山测量,2009.12,(6):59-60.
[3]叶巧云.土木工程测量的课程教学方法探究[J].矿山测量,2013.4,(2):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