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借助文献计量软件探析我国数字版权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并结合相关文献预测其发展趋势。结果发现,我国数字版权领域的研究具有跨学科特性,文献数量呈波动性变化,目前该领域已有多个研究团队,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研究的中坚力量;数字版权、数字版权管理、数字版权保护、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区块链、数字版权应用研究、数字版权法是研究热点,未来法律和技术结合将会成为互联网时代版权保护的可行之道。
【关 键 词】数字版权;文献计量;研究现状;热点;趋势
【作者单位】付姝姣,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图分类号】D997.1;G35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5.009
数字资源强有力地推动了数字版权的发展,关于数字版权的概念有很多,大致涉及数字化、专有权利、媒体化、多元化等方面,可将其理解为作者及相关人员所拥有的创作成果在传播利用等方面,受到法律保护的,经济及精神权利的总和[1]。
目前,在国家层面,我国逐步建立起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国情的版权保护制度;在学术层面,计算机、出版、法学等学科领域都在研究数字版权的发展及保护问题;在出版行业层面,学者从版权保护技术、立法、贸易等角度展开研究。由此可见,我国数字版权领域正在蓬勃发展[2]。笔者检索发现,我国现有研究中关于数字版权的综述文献较少,仅有部分作者借助文献计量软件研究国际数字版权的发展情况[3]及定性研究国内数字版权领域的热点问题[4]。我国数字版权研究自2000年开始,迄今已发展二十余年,对其研究成果进行量化研究有助于探析该领域的发展沿革及研究现状,结合相关文献可预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并为学者研究和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本研究的具体步骤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截至2021年1月,篇名检索“数字版权”得到954篇文献;二是将数据导入计量软件SATI、CiteSpace中,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三是结合相关文献得到数字版权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一、文献数量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借助文献计量软件SATI统计数字版权研究的逐年发文数量(见图1)。自2000年起,我国步入数字版权领域。这时期,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出版企业开始关注数字出版,电子书等产品随之出现,伴随而来的还有数字版权的发展。这时期的研究主题主要是数字版权概念解析及应用研究等。从2001年开始,该领域呈加速发展趋势,原因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提出、产品在线出版的实行和数字侵权行为的泛滥,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促使学界研究数字版权保护和技术等内容。2006年,数字版权传播法治体系建立,推动学界研究新时期的数字版权领域;2007年,数字版权领域的研究成果出现第一次发文高峰期,发文量达到73篇。此后,数字版权领域的研究成果均保持在年均40篇左右(2021年统计数据不全)。
图1 “数字版权”领域逐年发文统计曲线
二、来源期刊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采集的文献主要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广角》、《现代电视技术》、《出版参考》、《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广播电视信息》、《科技与出版》、《广播与电视技术》等。由结果可知,前十种文献来源的累計百分比占到总体文献来源的23.58%,因此这 10 种文献来源可视为国内数字版权领域的核心来源。其中,不仅有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还有高校;在核心期刊中,研究方向以出版领域居多。此外,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还涉及新闻与传播、计算机等。在前10种文献来源中,存在影响因子为0的期刊,这说明国内数字版权研究论文分布广泛、零散,且文章刊载的刊物质量参差不齐,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作者统计与分析
在选定的样本数据中,共计有1418名作者,发文量前10名的作者分别为杨义先、钮心忻、马兆丰、秦珂、张志勇、王磊、裴庆祺、郭沛宇、郭晓霞、黄先蓉。由结果可知,共有10位作者发文量在3篇之上,且最高产作者发文8篇,多数作者发文仅为1篇。这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数字版权领域尚未形成明显的核心作者群。就作者隶属机构来看,北京邮电大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科学院是该领域研究成果的主要来源机构,这也体现出该领域研究的跨学科趋势;高产作者均来自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可见在数字版权领域,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中坚力量,并且初步形成了多个科研团队。为进一步了解作者信息,笔者通过CNKI查找作者的隶属机构及其研究方向。由结果可知,我国数字版权领域的作者多为理工科方向,其研究方向集中于图书馆与情报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新闻与传播、计算机等学科领域。而且,部分作者为跨学科作者,如秦珂涉及图书馆与情报学、法学及计算机三类学科。
四、研究热点统计与分析
为了解我国数字版权领域的研究热点,一方面,笔者借助CiteSpace生成该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图谱,并结合频次、中心度进行分析(见图2);另一方面,笔者借助普莱斯定律计算数字版权领域的高频关键词,规定频次在13以上的为高频关键词。由相关数据可知,我国数字版权研究侧重于版权保护与管理、版权保护技术、数字版权应用、数字版权法等方向。
首先,版权保护与管理、数字版权、数字版权管理、数字版权保护等关键词出现频次在100次以上,且中心度相对较高。数字版权管理是多种技术的组合,是版权管理的工具;数字版权保护与管理是一项可深耕的研究主题,在数字版权领域经久不衰,这也反映了数字版权保护的艰难。媒体发展之快令人咋舌,从移动媒体到社交媒体再到自媒体、流媒体,网民可随时随地发表言论并形成UGC(用户生成内容),这种现象不仅使得网络信息呈指数增长,而且导致文化产品质量变差、版权侵权等现象频发。加上传统版权制度无法为数字版权提供全面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版权保护艰难,学者和决策者不断思考相关解决办法。 其次,研究版权保护技术涉及版权保护技术的介绍、引进和使用反馈。目前主要的版权保护技术有加密技术、水印保护、身份验证等,而区块链技术是近三年来学界关于版权保护技术的研究热点。一方面,网络中分布着海量无序的信息,凭借现有的技术条件难以对这些信息管理到位,从而使得版权保护呈现三高特征(高复杂性、高成本性与高法律风险性);另一方面,业界出现网络数据透明化、有序化、智能化以及数字版权管理高效、准确、主动的趋势。因此,亟须建立一种版权管理体系,既要有以法律法规为核心的监管,又要有以新兴技术为核心的导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块链凭借集体监督、共信透明的优势被应用于数字版权保护之中[5];“去中心化”是其核心理念,其从登记模式、交易模式和监管模式三方面影响数字版权的发展。
最后,健全法律法规是数字版权保护的重要途径。在现有数字环境下,存在难以确定犯罪对象,难以进行司法认定,难以追究责任,法律内容滞后的问题,这让数字版权在法律領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不少学者提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数字版权保护法律治理的路径,分析这些学者的相关研究可发现,国内版权法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借鉴国外较为系统成熟的数字版权法;二是依据国情对现有的版权法进行改革。此外,随着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围绕区块链具体应用的立法活动,尤其是智能合约的规范和联盟链的认证也成为学者的关注点。
数字版权研究涉及图书馆与情报学、计算机、新闻与传播等学科领域,其中图书馆作为保存和传播知识的阵地,是著作权法保障的重要对象。目前,数字版权是影响图书馆发展的问题之一。一方面,区块链背景下的数字版权是有偿付费使用的,这与图书馆合理使用版权的法律规定相违背;另一方面,图书馆是公益性的中介传播机构,可依据法定许可条款付费使用版权作品,而数字产品没有预留法定许可条款的运行空间,因此加剧了图书馆数字化版权问题。面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版权补偿金制度有助于图书馆摆脱数字版权的困扰。
五、发展趋势预测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生成数字版权领域的突现词和时区图,并解析相关文献得到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由图3、图4可知,区块链、智能合约是数字版权领域的研究前沿。此外,联盟链、融媒体平台、ChinaDRM、共识算法、超级账本等也是近几年数字版权领域的研究热点。2018 年,区块链技术受到国内外媒体行业的广泛关注,随即被应用到数字版权领域;公有链、联盟链和私有链是其三种形态,公有链和联盟链应用最广,其凭借开放性的特点实现了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使得数字产品不可复制、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尽可能地降低了侵权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若有维权现象发生,被侵权方可以直接与官方机构联系,简化维权的流程,从而降低维权的成本,实现高效、准确、低价的数字版权保护。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目前区块链技术尚未成熟,缺乏统一的版权认证标准,只能记录作品的发布时间,难以判断作品内容的独创性,其智能合约存在法律和技术漏洞等问题,这促使学者不断思考区块链技术背景下数字版权保护的发展路径,其中主要涉及数字版权保护的自主可控问题。目前,我国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多采用国外的技术,而加密技术又难以自控,因此,我国于2010年提出了国密算法,该算法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加密算法,包括业界比较熟悉的SM算法。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数字版权领域出现了ChinaDRM 系统,以满足媒介融合对版权保护的新需求。
未来,数字版权保护、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区块链依旧是研究热点,并且会依据于现有问题不断改进。值得注意的是,将法律与技术结合将是数字版权保护的可行之道,即以法律为支撑,以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手段,有效整合传统司法救济与现代技术手段,从而高效有序地平衡私利与公利,进一步推动数字版权保护的发展。
六、结语
本研究借助文献计量软件和相关文献探析数字版权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总结出我国数字出版的研究现状。首先,我国数字版权领域的研究数量呈波动性,目前趋于稳定发展;其次,我国数字版权领域已形成多个研究团队,但是核心作者群呈分散化态势,并未出现较多的高产作者;再次,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最后,涉及的学科领域有图书馆与情报学、计算机、新闻与传播等,呈现明显的跨学科特性。
笔者分析数字出版领域的发展趋势发现,数字版权与数字版权管理、数字版权保护、区块链、数字版权法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究其原因在于,数字版权的兴起是由于互联网背景下数字资源侵权现象频发,损害了创作者的权益;版权人的权益和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也促使数字版权诞生。总的来说,数字版权保护依赖于法律和技术两重保障,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法律和技术也需更新迭代以满足数字版权保护的需求。未来,法律和技术结合将会成为互联网时代版权保护的可行之道。
|参考文献|
[1]施勇勤,张凤杰. 数字版权概念探析[J]. 中国出版,2012(5):61-63.
[2]郁舜,冯程程.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之版权保障[J]. 中国出版,2018(5):59-62.
[3]江莹,靳帆,张志强. 国际数字版权研究进展[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75-181.
[4]李建伟,刘明珠. 2018年我国版权研究热点探析[J]. 河南科技,2020(3):101-105.
[5]赖利娜,李永明. 区块链技术下数字版权保护的机遇、挑战与发展路径[J]. 法治研究,2020(4):127-135.
【关 键 词】数字版权;文献计量;研究现状;热点;趋势
【作者单位】付姝姣,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图分类号】D997.1;G35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5.009
数字资源强有力地推动了数字版权的发展,关于数字版权的概念有很多,大致涉及数字化、专有权利、媒体化、多元化等方面,可将其理解为作者及相关人员所拥有的创作成果在传播利用等方面,受到法律保护的,经济及精神权利的总和[1]。
目前,在国家层面,我国逐步建立起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国情的版权保护制度;在学术层面,计算机、出版、法学等学科领域都在研究数字版权的发展及保护问题;在出版行业层面,学者从版权保护技术、立法、贸易等角度展开研究。由此可见,我国数字版权领域正在蓬勃发展[2]。笔者检索发现,我国现有研究中关于数字版权的综述文献较少,仅有部分作者借助文献计量软件研究国际数字版权的发展情况[3]及定性研究国内数字版权领域的热点问题[4]。我国数字版权研究自2000年开始,迄今已发展二十余年,对其研究成果进行量化研究有助于探析该领域的发展沿革及研究现状,结合相关文献可预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并为学者研究和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本研究的具体步骤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截至2021年1月,篇名检索“数字版权”得到954篇文献;二是将数据导入计量软件SATI、CiteSpace中,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三是结合相关文献得到数字版权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一、文献数量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借助文献计量软件SATI统计数字版权研究的逐年发文数量(见图1)。自2000年起,我国步入数字版权领域。这时期,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出版企业开始关注数字出版,电子书等产品随之出现,伴随而来的还有数字版权的发展。这时期的研究主题主要是数字版权概念解析及应用研究等。从2001年开始,该领域呈加速发展趋势,原因在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提出、产品在线出版的实行和数字侵权行为的泛滥,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促使学界研究数字版权保护和技术等内容。2006年,数字版权传播法治体系建立,推动学界研究新时期的数字版权领域;2007年,数字版权领域的研究成果出现第一次发文高峰期,发文量达到73篇。此后,数字版权领域的研究成果均保持在年均40篇左右(2021年统计数据不全)。
图1 “数字版权”领域逐年发文统计曲线
二、来源期刊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采集的文献主要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广角》、《现代电视技术》、《出版参考》、《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广播电视信息》、《科技与出版》、《广播与电视技术》等。由结果可知,前十种文献来源的累計百分比占到总体文献来源的23.58%,因此这 10 种文献来源可视为国内数字版权领域的核心来源。其中,不仅有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还有高校;在核心期刊中,研究方向以出版领域居多。此外,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还涉及新闻与传播、计算机等。在前10种文献来源中,存在影响因子为0的期刊,这说明国内数字版权研究论文分布广泛、零散,且文章刊载的刊物质量参差不齐,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作者统计与分析
在选定的样本数据中,共计有1418名作者,发文量前10名的作者分别为杨义先、钮心忻、马兆丰、秦珂、张志勇、王磊、裴庆祺、郭沛宇、郭晓霞、黄先蓉。由结果可知,共有10位作者发文量在3篇之上,且最高产作者发文8篇,多数作者发文仅为1篇。这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数字版权领域尚未形成明显的核心作者群。就作者隶属机构来看,北京邮电大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科学院是该领域研究成果的主要来源机构,这也体现出该领域研究的跨学科趋势;高产作者均来自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可见在数字版权领域,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中坚力量,并且初步形成了多个科研团队。为进一步了解作者信息,笔者通过CNKI查找作者的隶属机构及其研究方向。由结果可知,我国数字版权领域的作者多为理工科方向,其研究方向集中于图书馆与情报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新闻与传播、计算机等学科领域。而且,部分作者为跨学科作者,如秦珂涉及图书馆与情报学、法学及计算机三类学科。
四、研究热点统计与分析
为了解我国数字版权领域的研究热点,一方面,笔者借助CiteSpace生成该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图谱,并结合频次、中心度进行分析(见图2);另一方面,笔者借助普莱斯定律计算数字版权领域的高频关键词,规定频次在13以上的为高频关键词。由相关数据可知,我国数字版权研究侧重于版权保护与管理、版权保护技术、数字版权应用、数字版权法等方向。
首先,版权保护与管理、数字版权、数字版权管理、数字版权保护等关键词出现频次在100次以上,且中心度相对较高。数字版权管理是多种技术的组合,是版权管理的工具;数字版权保护与管理是一项可深耕的研究主题,在数字版权领域经久不衰,这也反映了数字版权保护的艰难。媒体发展之快令人咋舌,从移动媒体到社交媒体再到自媒体、流媒体,网民可随时随地发表言论并形成UGC(用户生成内容),这种现象不仅使得网络信息呈指数增长,而且导致文化产品质量变差、版权侵权等现象频发。加上传统版权制度无法为数字版权提供全面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版权保护艰难,学者和决策者不断思考相关解决办法。 其次,研究版权保护技术涉及版权保护技术的介绍、引进和使用反馈。目前主要的版权保护技术有加密技术、水印保护、身份验证等,而区块链技术是近三年来学界关于版权保护技术的研究热点。一方面,网络中分布着海量无序的信息,凭借现有的技术条件难以对这些信息管理到位,从而使得版权保护呈现三高特征(高复杂性、高成本性与高法律风险性);另一方面,业界出现网络数据透明化、有序化、智能化以及数字版权管理高效、准确、主动的趋势。因此,亟须建立一种版权管理体系,既要有以法律法规为核心的监管,又要有以新兴技术为核心的导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块链凭借集体监督、共信透明的优势被应用于数字版权保护之中[5];“去中心化”是其核心理念,其从登记模式、交易模式和监管模式三方面影响数字版权的发展。
最后,健全法律法规是数字版权保护的重要途径。在现有数字环境下,存在难以确定犯罪对象,难以进行司法认定,难以追究责任,法律内容滞后的问题,这让数字版权在法律領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不少学者提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数字版权保护法律治理的路径,分析这些学者的相关研究可发现,国内版权法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借鉴国外较为系统成熟的数字版权法;二是依据国情对现有的版权法进行改革。此外,随着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围绕区块链具体应用的立法活动,尤其是智能合约的规范和联盟链的认证也成为学者的关注点。
数字版权研究涉及图书馆与情报学、计算机、新闻与传播等学科领域,其中图书馆作为保存和传播知识的阵地,是著作权法保障的重要对象。目前,数字版权是影响图书馆发展的问题之一。一方面,区块链背景下的数字版权是有偿付费使用的,这与图书馆合理使用版权的法律规定相违背;另一方面,图书馆是公益性的中介传播机构,可依据法定许可条款付费使用版权作品,而数字产品没有预留法定许可条款的运行空间,因此加剧了图书馆数字化版权问题。面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版权补偿金制度有助于图书馆摆脱数字版权的困扰。
五、发展趋势预测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生成数字版权领域的突现词和时区图,并解析相关文献得到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由图3、图4可知,区块链、智能合约是数字版权领域的研究前沿。此外,联盟链、融媒体平台、ChinaDRM、共识算法、超级账本等也是近几年数字版权领域的研究热点。2018 年,区块链技术受到国内外媒体行业的广泛关注,随即被应用到数字版权领域;公有链、联盟链和私有链是其三种形态,公有链和联盟链应用最广,其凭借开放性的特点实现了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使得数字产品不可复制、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尽可能地降低了侵权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若有维权现象发生,被侵权方可以直接与官方机构联系,简化维权的流程,从而降低维权的成本,实现高效、准确、低价的数字版权保护。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目前区块链技术尚未成熟,缺乏统一的版权认证标准,只能记录作品的发布时间,难以判断作品内容的独创性,其智能合约存在法律和技术漏洞等问题,这促使学者不断思考区块链技术背景下数字版权保护的发展路径,其中主要涉及数字版权保护的自主可控问题。目前,我国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多采用国外的技术,而加密技术又难以自控,因此,我国于2010年提出了国密算法,该算法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加密算法,包括业界比较熟悉的SM算法。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数字版权领域出现了ChinaDRM 系统,以满足媒介融合对版权保护的新需求。
未来,数字版权保护、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区块链依旧是研究热点,并且会依据于现有问题不断改进。值得注意的是,将法律与技术结合将是数字版权保护的可行之道,即以法律为支撑,以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手段,有效整合传统司法救济与现代技术手段,从而高效有序地平衡私利与公利,进一步推动数字版权保护的发展。
六、结语
本研究借助文献计量软件和相关文献探析数字版权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总结出我国数字出版的研究现状。首先,我国数字版权领域的研究数量呈波动性,目前趋于稳定发展;其次,我国数字版权领域已形成多个研究团队,但是核心作者群呈分散化态势,并未出现较多的高产作者;再次,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最后,涉及的学科领域有图书馆与情报学、计算机、新闻与传播等,呈现明显的跨学科特性。
笔者分析数字出版领域的发展趋势发现,数字版权与数字版权管理、数字版权保护、区块链、数字版权法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究其原因在于,数字版权的兴起是由于互联网背景下数字资源侵权现象频发,损害了创作者的权益;版权人的权益和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也促使数字版权诞生。总的来说,数字版权保护依赖于法律和技术两重保障,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法律和技术也需更新迭代以满足数字版权保护的需求。未来,法律和技术结合将会成为互联网时代版权保护的可行之道。
|参考文献|
[1]施勇勤,张凤杰. 数字版权概念探析[J]. 中国出版,2012(5):61-63.
[2]郁舜,冯程程.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之版权保障[J]. 中国出版,2018(5):59-62.
[3]江莹,靳帆,张志强. 国际数字版权研究进展[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75-181.
[4]李建伟,刘明珠. 2018年我国版权研究热点探析[J]. 河南科技,2020(3):101-105.
[5]赖利娜,李永明. 区块链技术下数字版权保护的机遇、挑战与发展路径[J]. 法治研究,2020(4):12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