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验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是生物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规范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強化课内外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 激发兴趣 能力培养 实验操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211-01
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加强实验教学,让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便于学生的理解,所以也是实现生物实验课教学高效的必经之路。
一、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就会活跃,学习过程就会变得愉快,高效率的掌握知识技能。例如“茎的结构及水分的运输”这一节内容,可以先演示一个实验,取大小相同的两个小烧杯标记A和B 分别加入等量稀释了的红墨水,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正置和倒置的两根活的枝条,静置一段时间后,纵切和横切浸没在墨水中的枝条端,可以发现,烧杯A正置的枝条茎变红了,有运输红墨水的痕迹,B烧杯的枝条只有接触红墨水的底部一层被染红了,A和B中放置的方向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从而为讲解“茎的结构,水分的运输部位和方向”打下基础。
二、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步骤、规范操作
1、初中生物常使用的实验形式和方法
1.1 演示实验。由教师做好准备工作,上课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随时展现给学生,得出与课本内容相一致的结论,这种实验方式比较直观快捷,能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看到相应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到直观又亲切,容易接受,有利于提高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种实验最大的优点是直观,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误差小。缺点是所有过程都由教师做,学生只是旁观者,此类实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这种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引导是非常重要。
1.2 分组实验。这类实验大多在实验室完成,需要较长时间,此类实验是教师准备必需的实验用品用具,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去操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交流讨论能力。所以分组实验对学生的小组建设很关键,适当的分组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若分组不合理,就容易造成在操作过程中能力强者表演,能力弱者旁观,这样就挫败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时,可以按照兴趣性格自由组合,按照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通过实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苏教版教材中,洋葱表皮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及观察,大豆种子、玉米结构的观察,植物叶片结构等都采用分组实验的形式操作。
1.3自主实验。鸡卵的孵化过程、种子的萌发过程、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都需要较长时间,连续的观察才能得出结论,难度较大,误差也较大,这种实验可以单个学生进行,也可以几个同学一起,实验结束后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重新实验,直到得到理想的试验结果为止。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2、实验教学的手段和效果
2.1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好习惯预习本身是种自学。通过预习,对要学习的新内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能够弄懂,哪些内容没弄懂。这样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没弄懂的部分,听课变得有针对性,能够抓住重、难点。预习时,要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2 严格要求学生的纪律性组织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于家庭、社会环境不同的影响,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玩性强,意志力、品质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在做实验时随意性强,觉得好玩就做,不好玩就不做,高兴就做不高兴就不做,有的甚至在实验室东跑西窜影响其他同学,针对这种现象,实验过程中必需要约束学生的情感,增强自控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力使实验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
2.3培养实验作风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节约实验用品,试剂、材料的使用量要严格控制,杜绝浪费、不少学生认为试剂加的越多现象越明显,因此大量的滴加试剂,有时超过试管的1/2,甚至2/3,这样不仅造成浪费,还存在安全隐患。对实验仪器要爱护,不能随意损毁,实验结束后对仪器进行验收,清洗干净放回原处,整个过程要细心,以免损坏伤到自己,要保证实验室的环境干净整洁,避免影响下一个班级实验的正常进行。
2.4 加强实验的引导和教育实验课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大舞台,为了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指导学生实验时,既要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进行指导,同时切忌包办代替,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实验课的组织和管理,往往是取得较好实验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离开实验室,一桌桌进行巡视,了解每组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指导学生解决。督促学生当堂做好,不能马虎,失败了重做,时间不够,用课余时间来做,特别是刚开始的实验课,要让学生懂得实验室不是游乐园,要端正态度,只有这样在接下去的实验中才会重视并认真去做。
2.5培养学生的能力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原因、分析结果,形成结论的过程中,需要归纳、分析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交流汇报中,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实验不仅是建立科学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环节,还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些能力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以实验过程为载体,能够得到综合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 。通过几年的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做好实验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社会实际,还能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同时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检测,所以对于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多做实验,做好实验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生物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 激发兴趣 能力培养 实验操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211-01
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加强实验教学,让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便于学生的理解,所以也是实现生物实验课教学高效的必经之路。
一、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就会活跃,学习过程就会变得愉快,高效率的掌握知识技能。例如“茎的结构及水分的运输”这一节内容,可以先演示一个实验,取大小相同的两个小烧杯标记A和B 分别加入等量稀释了的红墨水,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正置和倒置的两根活的枝条,静置一段时间后,纵切和横切浸没在墨水中的枝条端,可以发现,烧杯A正置的枝条茎变红了,有运输红墨水的痕迹,B烧杯的枝条只有接触红墨水的底部一层被染红了,A和B中放置的方向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从而为讲解“茎的结构,水分的运输部位和方向”打下基础。
二、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步骤、规范操作
1、初中生物常使用的实验形式和方法
1.1 演示实验。由教师做好准备工作,上课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随时展现给学生,得出与课本内容相一致的结论,这种实验方式比较直观快捷,能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看到相应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到直观又亲切,容易接受,有利于提高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种实验最大的优点是直观,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误差小。缺点是所有过程都由教师做,学生只是旁观者,此类实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这种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引导是非常重要。
1.2 分组实验。这类实验大多在实验室完成,需要较长时间,此类实验是教师准备必需的实验用品用具,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去操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交流讨论能力。所以分组实验对学生的小组建设很关键,适当的分组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若分组不合理,就容易造成在操作过程中能力强者表演,能力弱者旁观,这样就挫败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时,可以按照兴趣性格自由组合,按照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通过实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苏教版教材中,洋葱表皮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及观察,大豆种子、玉米结构的观察,植物叶片结构等都采用分组实验的形式操作。
1.3自主实验。鸡卵的孵化过程、种子的萌发过程、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都需要较长时间,连续的观察才能得出结论,难度较大,误差也较大,这种实验可以单个学生进行,也可以几个同学一起,实验结束后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重新实验,直到得到理想的试验结果为止。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2、实验教学的手段和效果
2.1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好习惯预习本身是种自学。通过预习,对要学习的新内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能够弄懂,哪些内容没弄懂。这样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没弄懂的部分,听课变得有针对性,能够抓住重、难点。预习时,要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2 严格要求学生的纪律性组织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于家庭、社会环境不同的影响,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玩性强,意志力、品质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在做实验时随意性强,觉得好玩就做,不好玩就不做,高兴就做不高兴就不做,有的甚至在实验室东跑西窜影响其他同学,针对这种现象,实验过程中必需要约束学生的情感,增强自控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力使实验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
2.3培养实验作风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节约实验用品,试剂、材料的使用量要严格控制,杜绝浪费、不少学生认为试剂加的越多现象越明显,因此大量的滴加试剂,有时超过试管的1/2,甚至2/3,这样不仅造成浪费,还存在安全隐患。对实验仪器要爱护,不能随意损毁,实验结束后对仪器进行验收,清洗干净放回原处,整个过程要细心,以免损坏伤到自己,要保证实验室的环境干净整洁,避免影响下一个班级实验的正常进行。
2.4 加强实验的引导和教育实验课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大舞台,为了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指导学生实验时,既要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进行指导,同时切忌包办代替,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实验课的组织和管理,往往是取得较好实验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离开实验室,一桌桌进行巡视,了解每组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指导学生解决。督促学生当堂做好,不能马虎,失败了重做,时间不够,用课余时间来做,特别是刚开始的实验课,要让学生懂得实验室不是游乐园,要端正态度,只有这样在接下去的实验中才会重视并认真去做。
2.5培养学生的能力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原因、分析结果,形成结论的过程中,需要归纳、分析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交流汇报中,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实验不仅是建立科学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环节,还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些能力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以实验过程为载体,能够得到综合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 。通过几年的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做好实验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社会实际,还能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同时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检测,所以对于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多做实验,做好实验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生物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