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说与曼德尔施塔姆的文学创作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k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曼德尔施塔姆是俄国白银时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诗歌理论家。其创作观和诗作在白银时代众多诗人中独树一帜,对布罗茨基等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和批评散文创作中,存在着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图景,本文从哲学来源入手,通过揭示柏格森哲学的核心概念——绵延与曼德尔施塔姆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探讨曼德尔施塔姆文学观的源泉。
  关键词:曼德尔施塔姆;柏格森;绵延;文学创作
  
  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1891-1938)是俄国白银时代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著有诗集《石头》、《哀歌》和散文集《时代的喧嚣》、《亚美尼亚旅行记》、《第四散文》及文论集《词与文化》等,被誉为阿克梅派的“第一小提琴手”。其诗学主张与众不同,诗歌也具有独特的魅力。随着对白银时代文学研究热潮的兴起,曼德尔施塔姆的创作和诗学主张也备受关注。
  20世纪初法国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家昂利?柏格森蜚声世界,1928年,更是凭借其哲学著作《创造进化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曼德尔施塔姆深受柏格森的影响,从哲学角度考察曼德尔施塔姆的文学创作,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曼德尔施塔姆的诗学主张及其文学观、世界观。本文将从柏格森哲学的核心概念——绵延说起,继而探讨曼德尔施塔姆与柏格森哲学之间的关联。
  一、柏格森哲学中的绵延概念
  绵延是柏格森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等著作中,柏格森都对绵延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作为非理性主义的代表,在柏格森看来,我们所知觉的绵延是“一股我们无法逆它而行的水流,它是我们存在的基础,我们还感觉到,它是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根本实质。” [1](第38页)体验绵延无法依靠理性的方法,因为绵延是非理性的东西,在理性的时间框架中,人们无法感受到它的存在,而体验绵延只能依靠直觉。从柏格森大量的论证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绵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绵延是互相渗透的、性质的、跟数目毫不相关的众多体。柏格森指出:“我们可以设想出一种没有区别的陆续出现,并可以把它当作一堆因素的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和共同组织;其中每个因素代表着整体,又只有抽象的思想才能把每个因素跟整体辨别或分开。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他始终不变却又永久在变,并且他没有空间观念,则这个人会把绵延说成这种样子。” [1](第68页)然而,由于我们长期受空间观念围困,因此,我们不知不觉地又将空间这一观念引入到我们关于陆续出现的感觉里去,于是,陆续出现变成了一根彼此接触却互不渗透的链条,呈现出并排置列的样子,这时的陆续出现只是一种外在的关系。而此处,从柏格森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绵延是没有区别的陆续出现,这种陆续出现应该是一堆因素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和共同组织的过程,也就是说,绵延不是在空间中的并排置列、也不是外在的种种瞬间,而是一个发展中的有机体,一堆互相渗透的众多体,它们在一种无尽的流动中相互延续。同时绵延又是性质的,跟数目毫不相关的众多体。柏格森指出:“纯绵延并不是一种数量,一旦我们企图测量它,则我们就不知不觉地使用空间来代替它。”[1](第72页)他以钟摆的摇动为例,证明了绵延的这一特性。柏格森指出钟摆的单调摇动使我们想睡觉,产生效果的并不是我们听到的最后一个声音或所看见的最后一次摆动,也不是由于我们回忆了以前各个声音或各次摇摆而这回忆跟最后的声音或摇摆并排置列在一起,而是因为这些声音彼此合在一起,并且不通过它们仅仅当作数量而言的数量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它们的数量表示出来的性质,即通过这些声音在节拍上的组织而发生作用。这就说明了纯绵延是完全性质式的,它跟数目无关,除非被象征地表示于空间,否则它是不可测量的。
  第二:绵延是连续不断的变化。柏格森发现:“我总是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我或者是感到温暖,或者是感到寒冷;我或者欢乐,或者悲哀;我或者做事,或者不做事;我或者观看周围的东西,或者思考一些其他事情。感觉、感情、意志、意念——我的存在划分成了这些变化,也轮番具有了它们的各种色彩。因此,我一直在不断地变化。”[2](第8页)这种变化不仅存在于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渡,而对于每个分割出来的状态,柏格森认为也并非是始终如一的。他以视知觉为例,证明在每个瞬间里,所有的心理状态如感情、意念和意志都沿着时间之路发展,随着它所积累的绵延而不断膨胀。与此同时,这种变化还是连续不断的,永不停息的:“我们的绵延并不只是一个瞬间替代另一个瞬间;倘若如此,那除了当前之外,就什么都不会存在了——过去不会延长到现实中,既没有演进,也没有具体的绵延。绵延是过去的持续进展,它逐步地吞噬者未来,而当它前进时,其自身也在膨胀。过去在不停地成长,因此,其持续的时间也是没有限制的。”[2](第10页)正是由于绵延总是处在连续不断的变化中,所以意识不能两次处于同一种状态,不会有同一个环境,即使环境也许是同一个,但它们不再作用于同一个人,而对于生活中的我们而言,也无法再活一次,哪怕是生活上片刻。
  第三:绵延是无法预知的。我们已经知道,绵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变化过程是动态的、不可分的。对于一个不可分的过程,即使是超人的智力也无法预见其状态和瞬间。这是因为:“预见就是将已经在过去中观察到的东西投射到未来中;或者说,预见就是按照一种新的次序,为以后的时间设想出那些已经被观察到的元素的新组合。但是,从未被观察到的东西,同时又是简单的东西,却必定是无法预见的。我们的每一种状态就是如此,我们将它视为逐步展开的历史中的瞬间:它是简单的,它不可能已经被观察到,因为它在其不可分割性当中聚集了全部被观察到的东西,并且聚集了当前添加在它里面的东西。它是一种原初历史的一个原初瞬间。”[2](第12页)。柏格森还指出,人们之所以认为未来是可被预知的,是滥用了因果原则:“必然决定关系这个观念自身在这里丝毫没有意义;……在一动作尚未完成之前,我们谈不上能否预知这一动作,而在一动作既已完成之后,我们也谈不上能否断定相反动作的可能性,因为在具体的绵延里,要使一切条件都被知道即等于把自己置身于动作正在进行的那一刹那,而不等于去预知这一动作。”[1](第164页)
  以上是关于绵延概念的主要思想,我们可以看出,绵延是一个性质式的众多体,其中各因素互相渗透、互相连接,处在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在这过程中绵延的趋势是无法预知的。把握绵延的中心思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曼德尔施塔姆的文学创作与柏格森哲学之间的关系,对绵延概念的研究正是我们探讨两者之间关联的起点。
  二、曼德尔施塔姆对绵延概念的理解
  20世纪初俄国文化遭受了巨大的威胁,“打倒普希金、打倒席勒”的呼声沸沸扬扬,当时的文学正面临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脱节的危险,在俄国文化遭受危机的背景下,曼德尔施塔姆选择了柏格森哲学,欣然接受了绵延这一时间概念,在《阿克梅主义的早晨》、《词与文化》、《论词的天性》等一系列文论中,诗人表现出对绵延的真谛有精确地理解。
  在1921-1922年间,曼德尔施塔姆完成了批评性散文《论词的天性》,文中他指出:“柏格森不是在合乎时间先后顺序的现象序列中观察现象,而是在现象的空间延续序列中观察现象。尤其使他感兴趣的,是现象的内在联系。他使这一联系摆脱了时间,他在单独地进行观察。这样一来,相互联系的现象便仿佛构成了一把折扇,各个扇面都可以在时间中展开,但与此同时,它们又都服从于可以理解的收拢。”[3](第164页)诗人此处将相互联系的现象比作一把折扇,而各个扇面可以在时间中展开,恰好说明了诗人遵照柏格森哲学体系,从绵延的角度出发观察现象,把各种现象置身于连续不断的绵延之中,正是在这绵延之中,各种现象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共同组成了一把折扇。诗人接着指出,各个扇面服从于可以理解的收拢,而此处的“理解”不是别的,正是柏格森所说的直觉,诗人完全赞同柏格森的观点,认为体验绵延只能依靠直觉,借助直觉,可以将由互相渗透的现象组成的扇面收拢起来。通过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曼德尔施塔姆已掌握了绵延概念的精髓。
  在论证绵延是一种陆续出现时,柏格森引入了三维空间的概念,“我们若不引入三维空间这个概念,则不能用一根线来象征陆续出现”。[1](第69页)而曼德尔施塔姆同样重视三维空间的作用,他将词比作一种建筑材料,把诗歌的创作看作是建筑的过程,而阿克梅派就是富有建设精神的人。在为阿克梅派撰写的宣言《阿克梅主义的早晨》一文中,他指出:“顺利地进行建设的首要条件,就是对三维空间真诚的崇拜,不将三维视为累赘或不幸的偶然,而将它视为上帝赐予的宫殿。……建设只能是面向三维的,因为它是一切建筑的前提。”[3](第146页)
  基于对绵延概念的深刻理解,曼德尔施塔姆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诗歌用词观,他认为:“词并不是表达意义的简单符号,而是构成内容的许多要素的融合、并存或挤压。词是作为建筑材料而存在的,不仅仅指它本身具有的价值,象哥特式教堂所使用的石头,在保持其自身重量的同时,在整体中获得一种结构的轻盈,逻各斯不仅是美妙的,也是不可或缺的,诗人应是用词营造建筑物的建设者”。[4](第102页)在这里,曼德尔施塔姆将词看作是许多因素的融合、并存或挤压,认为词与词在一种相互挤压的过程中,实现内部之间的彼此交织与融合,从而完成思想的表达。这与柏格森所认为的绵延是相互渗透的、性质的众多体可以同日而语。在《阿克梅主义的早晨》一文中,他将词比作石头,认为:“石头仿佛渴望另一种存在,它自己发现了自身潜藏的功能——像是在追求‘十字拱形’,——加入了与其同类的欢快的相互作用。”[3](第145页)由此可见,曼德尔施塔姆已完全掌握了绵延概念的真谛,并将词置于绵延之中,从绵延的整体趋势中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而柏格森对此也有同样的解释:“和谐,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互补性’,只有在群体中才能被揭示,只有在趋向中、而不是在状态中,才能被揭示。”[2](第47页)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曼德尔施塔姆对柏格森的绵延学说有深刻的把握和理解,其诗学主张及诗歌魅力正是基于柏格森哲学思想之上的。通过对两者的比照,使我们更深地认识到曼德尔施塔姆诗学主张的哲学源泉,揭示绵延学说与曼德尔施塔姆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诗人的诗作及其文学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吴士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肖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曼德尔施塔姆.时代的喧嚣[C].刘文飞译.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4]胡学星.曼德尔施塔姆的历史文化观[J].国外文学,1999(3).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独具的特质,即崇尚能力的培养也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故而学科就具有鲜明的特殊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紧密关联。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社会实践是搞好教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保障;运作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任务,
期刊
摘 要:2008年北京奥运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进入了“后奥运”时代,但是它对进一步加强奥运与高校体育文化的融合与互动,对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体育文化中的体育消费方面来进行研究分析。从07、08级上海师大的本科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来研究北京奥运对上师大校园的体育消费的影响。通过对07、08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期刊
Abstract:Recent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in China has emphasized a promotion of autonomous approaches to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the definitions of the learner autonomy, this paper will vi
期刊
Abstract: Richard Jefferies’ The Acorn-Gatherer unfolds a picture of the miserable life of an illegitimate boy in an old-fashioned village. Without any interference in the story, the author succeeds i
期刊
回顾我国的改革过程,可以清晰看到改革经由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再到文化观念变革的路径。这个路径的选择,坚持了实践先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指导思想。今天看来,这个路径的选择具有强调实践决定地位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明显低估文化和思想地位和作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第一,没有理顺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看不到文化特别是其中理论和观念的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使我们的改革始终缺乏统一的符合实际的理论指导,突
期刊
摘 要: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中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教育;经验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论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
期刊
摘 要:当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急剧变动及当代西方思潮的涌入导致了社会思潮异常活跃。由于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国际社会,认真研究它们对中国的影响对于提高我们的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思潮;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全球化    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概况  所谓社会思潮,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试图对教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
期刊
近年来企业文化建设正引起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在新形势下,如何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主攻课题。以企业文化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全面认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形式的创新。企业文化的特点不是灌输,而是通过以文载道,以文化心,使员工自觉自愿地去追求一种价值观念,去共同遵守
期刊
摘 要:失地农民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类特殊群体,随着城市化的加快,他们必将受到更大的关注。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中失地农民在可持续发展、就业和情感补偿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情感补偿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工业化必然伴随着城市化。城市化在充分体现人类文明成果,给广大农民也来带来了深刻影响。由于中国二元体制的存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