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农村的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我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常出现“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结果课堂死水一潭,效率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语文教学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已喜欢的学习方式……才能开启学生智慧,才能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下面就谈几点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上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预先端来一棵盆栽的大树,在树上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树上到处贴着许多五颜六色的鸟,有的展翅飞翔, 有的玩耍嬉戏,有的在跳着优美的舞蹈……。课一开始,我出示自制的课件,播放出清脆的鸟叫声和课文画面,悦耳的鸟鸣声,色彩美丽的画面,一下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起来。这时我说同学们你们想和这些美丽可爱的小鸟做好朋友吗?让我们一起到鸟的天堂去看看吧!然后我接着让学生观看课件感受鸟的天堂的神奇。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创设问题,让学生动脑参与: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所以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去讨论、去质疑,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提高质疑的质量,让学生动脑参与:如:我在教《凡卡》一文时,先让学生默读全文,并设置问题启发思考:凡卡的现实生活如何?他对乡下爷爷是怎样说的?学生必须在自已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理解到:凡卡的现实生活是悲惨的,痛苦到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的程度。
这时,我再设计以下糸列问题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为什么凡卡他的生活没有指望?他的生活是怎样的?
<2>、凡卡对生活还有没有指望?如果有,指望的是什么?
<3>、凡卡指望过上的幸福生活是什么?凡卡为什么指望过上那种生活?
学生通过思考后,各抒己见,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理解到:凡卡的现实生活是帮老爷看小孩,收拾鱼,因此经常挨打,没得吃,没得睡,连双鞋也没有。但凡卡对生活还是抱有指望的,指望爷爷把他带回乡下,所以,他趁老板一家去做礼拜的机会,跪在台前给爷爷写信。不过,乡下的生活很艰难,守夜,砍圣诞树都是挨冻受冷的活儿,但比起莫斯科的生活,他觉得虽然孤独,乡下还算是穷人呆的地方。所以,在凡卡眼里,爷爷是那样乐观,乡下之夜是那样美好,砍圣诞树,即使要被冻僵,也变得那么美好。可见,凡卡的现实生活确实没有指望,太痛苦,太悲惨了。在准备结束课文时,我又让学生说说看学了课文后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懂的地方?一名男生举手发问道:“为什么凡卡在信中说街上的狗一点也不凶?我见过的狗可凶了!”我说:“那些有钱的人都养宠物狗,宠物狗是供人玩的,当然不凶。”当学生觉得这答案似乎还说得过去的时候,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另一个想法。凡卡认为狗不凶是因为老板和老板娘对他太凶狠、恶毒了,狗的凶狠和老板、老板娘的凶恶比起来差远了。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衬托凡卡的悲惨命运。”这时全班同学都为她鼓起了掌。
三、创设实践平台,让学生动手参与: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之一。人们常说“心灵手巧”,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动手与动脑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实验证明,手的运动可以给人的视觉器官以智力支持,也可以对大脑的思维活动产生间接影响。让学生自主地动手实践,使他们得到手、脑、眼的协调锻炼,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风筝》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在做风筝和放风筝过程中的快乐与幸福,我在教学《风筝》这课之前组织学生动手制作简易且带有个性的风筝,让学生把实验过程与体验记录下来。做好了风筝,我又带同学们在操场上放风筝,体验放风筝时那种欢呼雀跃的场面及快乐、幸福的感觉。这样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参与,学生就更能体会作者在做风筝时那“心中充满憧憬和希望”的心情;体会作者在放风筝那快乐与幸福的感觉。在上这课时学生发言非常积极,都想把自已的体验说给同学们听,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四、尊重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我们在课堂中,要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们每一个人。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教师要在积极参与上作表率,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抓住时机给予奖励。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取成功,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体验,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起来。对待优等生,我一般都给予他们比较高的期望,说得好,我会说:"你的看法很独特!" 而对于那些中差生,我会鼓励他们多举手,如果他们站起来回答正确了,我会带头给他们鼓掌,或者伸出大拇指对他竖一竖,让他知道老师很满意,他们哪怕回答有錯误,也不去批评,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用微笑或眼神去支持。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在进步。
总之,我们只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真正主人,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生动、活跃、高效,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预先端来一棵盆栽的大树,在树上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树上到处贴着许多五颜六色的鸟,有的展翅飞翔, 有的玩耍嬉戏,有的在跳着优美的舞蹈……。课一开始,我出示自制的课件,播放出清脆的鸟叫声和课文画面,悦耳的鸟鸣声,色彩美丽的画面,一下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起来。这时我说同学们你们想和这些美丽可爱的小鸟做好朋友吗?让我们一起到鸟的天堂去看看吧!然后我接着让学生观看课件感受鸟的天堂的神奇。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创设问题,让学生动脑参与: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所以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去讨论、去质疑,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提高质疑的质量,让学生动脑参与:如:我在教《凡卡》一文时,先让学生默读全文,并设置问题启发思考:凡卡的现实生活如何?他对乡下爷爷是怎样说的?学生必须在自已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理解到:凡卡的现实生活是悲惨的,痛苦到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的程度。
这时,我再设计以下糸列问题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为什么凡卡他的生活没有指望?他的生活是怎样的?
<2>、凡卡对生活还有没有指望?如果有,指望的是什么?
<3>、凡卡指望过上的幸福生活是什么?凡卡为什么指望过上那种生活?
学生通过思考后,各抒己见,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理解到:凡卡的现实生活是帮老爷看小孩,收拾鱼,因此经常挨打,没得吃,没得睡,连双鞋也没有。但凡卡对生活还是抱有指望的,指望爷爷把他带回乡下,所以,他趁老板一家去做礼拜的机会,跪在台前给爷爷写信。不过,乡下的生活很艰难,守夜,砍圣诞树都是挨冻受冷的活儿,但比起莫斯科的生活,他觉得虽然孤独,乡下还算是穷人呆的地方。所以,在凡卡眼里,爷爷是那样乐观,乡下之夜是那样美好,砍圣诞树,即使要被冻僵,也变得那么美好。可见,凡卡的现实生活确实没有指望,太痛苦,太悲惨了。在准备结束课文时,我又让学生说说看学了课文后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懂的地方?一名男生举手发问道:“为什么凡卡在信中说街上的狗一点也不凶?我见过的狗可凶了!”我说:“那些有钱的人都养宠物狗,宠物狗是供人玩的,当然不凶。”当学生觉得这答案似乎还说得过去的时候,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另一个想法。凡卡认为狗不凶是因为老板和老板娘对他太凶狠、恶毒了,狗的凶狠和老板、老板娘的凶恶比起来差远了。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衬托凡卡的悲惨命运。”这时全班同学都为她鼓起了掌。
三、创设实践平台,让学生动手参与: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之一。人们常说“心灵手巧”,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动手与动脑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实验证明,手的运动可以给人的视觉器官以智力支持,也可以对大脑的思维活动产生间接影响。让学生自主地动手实践,使他们得到手、脑、眼的协调锻炼,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风筝》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在做风筝和放风筝过程中的快乐与幸福,我在教学《风筝》这课之前组织学生动手制作简易且带有个性的风筝,让学生把实验过程与体验记录下来。做好了风筝,我又带同学们在操场上放风筝,体验放风筝时那种欢呼雀跃的场面及快乐、幸福的感觉。这样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参与,学生就更能体会作者在做风筝时那“心中充满憧憬和希望”的心情;体会作者在放风筝那快乐与幸福的感觉。在上这课时学生发言非常积极,都想把自已的体验说给同学们听,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四、尊重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我们在课堂中,要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们每一个人。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教师要在积极参与上作表率,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抓住时机给予奖励。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取成功,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体验,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起来。对待优等生,我一般都给予他们比较高的期望,说得好,我会说:"你的看法很独特!" 而对于那些中差生,我会鼓励他们多举手,如果他们站起来回答正确了,我会带头给他们鼓掌,或者伸出大拇指对他竖一竖,让他知道老师很满意,他们哪怕回答有錯误,也不去批评,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用微笑或眼神去支持。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在进步。
总之,我们只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真正主人,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生动、活跃、高效,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