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教学模式以人为本,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物理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这使探究式教学模式大有用武之地。而原来的接受式学习模式是教师将需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少以定论形式呈现给学习者,不需要学习者去独立发现。重物理知识的结论而轻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当然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同时应该指出的是我们所指的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活动,其本质还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创造性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教学中,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和有趣的小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1、 幽默語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
2、通过有趣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二、探究式教学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教师在想尽一切办法使知识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学生被教师要求认真听讲,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心理学认为:“教育的对象----学生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是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探求者。学生的素质不是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而是通过自身能动性的活动(即主体性的活动)发展起来的。”要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教师一定要从“前台”退到“后台”,不要害怕学生理解不了课本的内容,就算理解不了,也让他们试一试,不要轻易让他们吃“咀嚼过的东西”,那样的东西很容易消化,但怕就怕他们习惯如此之后,再也不愿意或不敢啃硬骨头了。对于物理这门课,它有许多千奇百怪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等素质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特别要注意组织好学生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教师也应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将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最后,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概括,并且迅速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时仍然要注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与学生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老师就更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技巧点拨,注重学生的总结和提高,使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发掘潜力,使自己的行为具有创造性。
三、探究式教学应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除了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以提高教学质量外,还要倡导学生配合课内学习,在课外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物理小实验和解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些物理现象。例如:学习液化知识前,布置让学生观察从冰箱刚拿出的饮料瓶外有水珠的现象。观察烧开水从壶嘴向外喷“白气”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离开壶嘴一段距离才看出“白气”?让学生思考早晨雾是怎样形成的?草上的露珠是怎样形成的?煮饭时冒出的“白气”和冬天我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否一样?等等,这样既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学习时更加得心应手。又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节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以下有关资料:酸雨的危害的实例,大气污染的程度数据,家庭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我们常平空气污染的来源,近几年政府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将来对净化我们的大气有何建议等。随后,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形式多样的调查。形式可以是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到环保部门了解情况、实验演示、实地调查测试、问卷调查等。在调查中,我会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性成果进行总结,写成报告或论文,并安排课时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此时,对正确的结论教师予以肯定,对有争议的论点加以解释。通过这样的调查探究,使学生利用自己已学过的物理知识,了解和解决一些社会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同时应该指出的是我们所指的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活动,其本质还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创造性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教学中,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和有趣的小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1、 幽默語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
2、通过有趣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二、探究式教学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教师在想尽一切办法使知识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学生被教师要求认真听讲,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心理学认为:“教育的对象----学生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是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探求者。学生的素质不是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而是通过自身能动性的活动(即主体性的活动)发展起来的。”要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教师一定要从“前台”退到“后台”,不要害怕学生理解不了课本的内容,就算理解不了,也让他们试一试,不要轻易让他们吃“咀嚼过的东西”,那样的东西很容易消化,但怕就怕他们习惯如此之后,再也不愿意或不敢啃硬骨头了。对于物理这门课,它有许多千奇百怪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等素质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特别要注意组织好学生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教师也应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将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最后,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概括,并且迅速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时仍然要注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与学生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老师就更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技巧点拨,注重学生的总结和提高,使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发掘潜力,使自己的行为具有创造性。
三、探究式教学应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除了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以提高教学质量外,还要倡导学生配合课内学习,在课外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物理小实验和解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些物理现象。例如:学习液化知识前,布置让学生观察从冰箱刚拿出的饮料瓶外有水珠的现象。观察烧开水从壶嘴向外喷“白气”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离开壶嘴一段距离才看出“白气”?让学生思考早晨雾是怎样形成的?草上的露珠是怎样形成的?煮饭时冒出的“白气”和冬天我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否一样?等等,这样既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学习时更加得心应手。又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节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以下有关资料:酸雨的危害的实例,大气污染的程度数据,家庭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我们常平空气污染的来源,近几年政府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将来对净化我们的大气有何建议等。随后,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形式多样的调查。形式可以是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到环保部门了解情况、实验演示、实地调查测试、问卷调查等。在调查中,我会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性成果进行总结,写成报告或论文,并安排课时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此时,对正确的结论教师予以肯定,对有争议的论点加以解释。通过这样的调查探究,使学生利用自己已学过的物理知识,了解和解决一些社会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