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旦出现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我们需要听取专家的建议,而不是听信流言蜚语,要采取基于事实,而不是源于恐惧的措施。
病毒不分国界,不会因国籍而区别对待任何人,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传播。因此,疫情之下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国际公共卫生威胁,需要全世界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希望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正在采取的全面措施能很快控制住疫情。但身处一个高度城市化、互联互通、国际旅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世界,我们必须从此次疫情爆发中吸取教训。
当下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我们必须更快地从源头上遏制疫情,并利用公共信息教育、疏导民众,避免过度恐慌、焦虑和目前正在发生的大规模经济紊乱。
树立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新标准
新型冠状病毒已在全世界掀起冲击波。控制疫情至关重要,所有正在采取的隔离措施都将有所帮助。世卫组织于1月30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赞扬中国为世界应对疫情树立了新标杆。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各种严格管控措施来限制病毒的潜在传播。世卫组织建议,我们能采取的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包括与疑似患者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勤洗手、避免细菌接触口鼻。
其实,以上措施同样能有效预防每年影响数百万人、造成几十万人不幸死亡的常规流感,但因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以前从未发现,人們自然表现得更为恐慌。防范风险于未然不仅有利于遏制新型病毒,也能有效应对我们熟悉的其他冬季流行病毒。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专家评估新冠病毒致死率较低,约2%,远低于近几十年来爆发的其他病毒。尽管如此,它的传播速度还是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不幸的是,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而采取的一些极端紧急措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除了造成短期经济紊乱外,这场危机还在全球范围内激起恐惧和焦虑,严重削弱了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在当前地缘政治敏感度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这非常糟糕。
继2002-2003年对“非典”疫情早期应对措施不足之后,这次全世界都在尽一切努力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这本应使人感到安心。然而矛盾的是,这次采取的迅速而全面的措施却使一些人感到越发恐慌。很多人对身处险境的人群缺乏同情和怜悯,被内心的焦虑和疑惑冲昏头脑。然而,一旦紧急措施奏效,这种焦虑就会减弱,信任就会恢复。
偏见和歧视毫无根据
这场危机也引发了一些针对境外中国人的毫无根据的偏见和歧视。这本是荒谬的,但在危机时期,情绪化和无知会使问题加剧。如何确保中国人不受歧视,成为摆在世界各地华人面前的一大考验。
新冠肺炎疫情本是一个公共卫生挑战,可能爆发在任何地方,不分国界。但现在世界范围内一些人却偏执地想象它起源于中国。此外,针对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绪化反应还可能将事实夸大,诋毁中国声誉,可能会致使很多人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结束以后,还认为去中国旅游不安全或中国产品不安全等。这些担心不应该被掩盖,而需要正面回应。在疫情得到控制后,中国仍然是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但还需要采取额外措施,打消世界对其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的疑虑。
归根结底,国际社会未来极有可能面临更多此类公共卫生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从当前危机中吸取教训。我们必须摒弃将此类国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视为所谓偶发的“黑天鹅”事件的想法在当今高度城市化、国际流动频繁的世界里,病毒具有极高的爆发风险,并导致严重的后果。
这绝非仅仅是中国面临的难题,而是整个国际社会需要共同承担、沉着应对的挑战。我们需要问问自己,如何建立地方一级快速反应系统,以遏制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病毒,因为它可能随时随地爆发。
应对未来健康威胁
世卫组织成立的初衷是为应对此类危机制定相关规则和标准。虽然人们常批评国际组织对危机反应迟钝,但他们可以非常有效地利用专家资源来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法。各国应请世卫组织评价应对未来健康威胁的卫生防御体系,尤其是生鲜市场、火车站和机场等人口高密集场所执行健康和安全标准方面,如何进一步降低传播风险。从长期来看,预防措施比任何治疗方法更为重要。此外,一旦疫情爆发,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具备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快速应对措施的能力。
各国政府必须仔细审视本国公共信息导向能力,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即时传播的世界,虚假信息更容易传播。一旦出现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首先必须提供准确、实用的信息和指导,教会民众如何沉着、安全地应对。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需要听取专家的建议,而不是听信流言蜚语,要采取基于事实,而不是源于恐惧的措施。
针对这一次疫情,有必要采取严厉措施,从而尽快战胜新型冠状病毒。更重要的是,我们应从中汲取经验,学习如何防止未来可能在任何地方爆发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一步升级,如何建立更快速有效的应对机制,减少民众恐慌和焦虑,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经济的冲击。
本文作者David Morris为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研究员、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可持续商业网络副总裁。
病毒不分国界,不会因国籍而区别对待任何人,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传播。因此,疫情之下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国际公共卫生威胁,需要全世界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希望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正在采取的全面措施能很快控制住疫情。但身处一个高度城市化、互联互通、国际旅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世界,我们必须从此次疫情爆发中吸取教训。
当下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我们必须更快地从源头上遏制疫情,并利用公共信息教育、疏导民众,避免过度恐慌、焦虑和目前正在发生的大规模经济紊乱。
树立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新标准
新型冠状病毒已在全世界掀起冲击波。控制疫情至关重要,所有正在采取的隔离措施都将有所帮助。世卫组织于1月30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赞扬中国为世界应对疫情树立了新标杆。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各种严格管控措施来限制病毒的潜在传播。世卫组织建议,我们能采取的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包括与疑似患者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勤洗手、避免细菌接触口鼻。
其实,以上措施同样能有效预防每年影响数百万人、造成几十万人不幸死亡的常规流感,但因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以前从未发现,人們自然表现得更为恐慌。防范风险于未然不仅有利于遏制新型病毒,也能有效应对我们熟悉的其他冬季流行病毒。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专家评估新冠病毒致死率较低,约2%,远低于近几十年来爆发的其他病毒。尽管如此,它的传播速度还是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不幸的是,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而采取的一些极端紧急措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除了造成短期经济紊乱外,这场危机还在全球范围内激起恐惧和焦虑,严重削弱了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在当前地缘政治敏感度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这非常糟糕。
继2002-2003年对“非典”疫情早期应对措施不足之后,这次全世界都在尽一切努力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这本应使人感到安心。然而矛盾的是,这次采取的迅速而全面的措施却使一些人感到越发恐慌。很多人对身处险境的人群缺乏同情和怜悯,被内心的焦虑和疑惑冲昏头脑。然而,一旦紧急措施奏效,这种焦虑就会减弱,信任就会恢复。
偏见和歧视毫无根据
这场危机也引发了一些针对境外中国人的毫无根据的偏见和歧视。这本是荒谬的,但在危机时期,情绪化和无知会使问题加剧。如何确保中国人不受歧视,成为摆在世界各地华人面前的一大考验。
新冠肺炎疫情本是一个公共卫生挑战,可能爆发在任何地方,不分国界。但现在世界范围内一些人却偏执地想象它起源于中国。此外,针对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绪化反应还可能将事实夸大,诋毁中国声誉,可能会致使很多人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结束以后,还认为去中国旅游不安全或中国产品不安全等。这些担心不应该被掩盖,而需要正面回应。在疫情得到控制后,中国仍然是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但还需要采取额外措施,打消世界对其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的疑虑。
归根结底,国际社会未来极有可能面临更多此类公共卫生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从当前危机中吸取教训。我们必须摒弃将此类国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视为所谓偶发的“黑天鹅”事件的想法在当今高度城市化、国际流动频繁的世界里,病毒具有极高的爆发风险,并导致严重的后果。
这绝非仅仅是中国面临的难题,而是整个国际社会需要共同承担、沉着应对的挑战。我们需要问问自己,如何建立地方一级快速反应系统,以遏制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病毒,因为它可能随时随地爆发。
应对未来健康威胁
世卫组织成立的初衷是为应对此类危机制定相关规则和标准。虽然人们常批评国际组织对危机反应迟钝,但他们可以非常有效地利用专家资源来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法。各国应请世卫组织评价应对未来健康威胁的卫生防御体系,尤其是生鲜市场、火车站和机场等人口高密集场所执行健康和安全标准方面,如何进一步降低传播风险。从长期来看,预防措施比任何治疗方法更为重要。此外,一旦疫情爆发,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具备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快速应对措施的能力。
各国政府必须仔细审视本国公共信息导向能力,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即时传播的世界,虚假信息更容易传播。一旦出现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首先必须提供准确、实用的信息和指导,教会民众如何沉着、安全地应对。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需要听取专家的建议,而不是听信流言蜚语,要采取基于事实,而不是源于恐惧的措施。
针对这一次疫情,有必要采取严厉措施,从而尽快战胜新型冠状病毒。更重要的是,我们应从中汲取经验,学习如何防止未来可能在任何地方爆发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一步升级,如何建立更快速有效的应对机制,减少民众恐慌和焦虑,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经济的冲击。
本文作者David Morris为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研究员、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可持续商业网络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