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可以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吸取什么教训?

来源 :中印对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191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旦出现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我们需要听取专家的建议,而不是听信流言蜚语,要采取基于事实,而不是源于恐惧的措施。
  病毒不分国界,不会因国籍而区别对待任何人,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传播。因此,疫情之下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国际公共卫生威胁,需要全世界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希望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正在采取的全面措施能很快控制住疫情。但身处一个高度城市化、互联互通、国际旅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世界,我们必须从此次疫情爆发中吸取教训。
  当下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我们必须更快地从源头上遏制疫情,并利用公共信息教育、疏导民众,避免过度恐慌、焦虑和目前正在发生的大规模经济紊乱。
  树立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新标准
  新型冠状病毒已在全世界掀起冲击波。控制疫情至关重要,所有正在采取的隔离措施都将有所帮助。世卫组织于1月30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赞扬中国为世界应对疫情树立了新标杆。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各种严格管控措施来限制病毒的潜在传播。世卫组织建议,我们能采取的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包括与疑似患者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勤洗手、避免细菌接触口鼻。
  其实,以上措施同样能有效预防每年影响数百万人、造成几十万人不幸死亡的常规流感,但因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以前从未发现,人們自然表现得更为恐慌。防范风险于未然不仅有利于遏制新型病毒,也能有效应对我们熟悉的其他冬季流行病毒。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专家评估新冠病毒致死率较低,约2%,远低于近几十年来爆发的其他病毒。尽管如此,它的传播速度还是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不幸的是,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而采取的一些极端紧急措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除了造成短期经济紊乱外,这场危机还在全球范围内激起恐惧和焦虑,严重削弱了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在当前地缘政治敏感度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这非常糟糕。
  继2002-2003年对“非典”疫情早期应对措施不足之后,这次全世界都在尽一切努力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这本应使人感到安心。然而矛盾的是,这次采取的迅速而全面的措施却使一些人感到越发恐慌。很多人对身处险境的人群缺乏同情和怜悯,被内心的焦虑和疑惑冲昏头脑。然而,一旦紧急措施奏效,这种焦虑就会减弱,信任就会恢复。
  偏见和歧视毫无根据
  这场危机也引发了一些针对境外中国人的毫无根据的偏见和歧视。这本是荒谬的,但在危机时期,情绪化和无知会使问题加剧。如何确保中国人不受歧视,成为摆在世界各地华人面前的一大考验。
  新冠肺炎疫情本是一个公共卫生挑战,可能爆发在任何地方,不分国界。但现在世界范围内一些人却偏执地想象它起源于中国。此外,针对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绪化反应还可能将事实夸大,诋毁中国声誉,可能会致使很多人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结束以后,还认为去中国旅游不安全或中国产品不安全等。这些担心不应该被掩盖,而需要正面回应。在疫情得到控制后,中国仍然是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但还需要采取额外措施,打消世界对其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的疑虑。
  归根结底,国际社会未来极有可能面临更多此类公共卫生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从当前危机中吸取教训。我们必须摒弃将此类国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视为所谓偶发的“黑天鹅”事件的想法在当今高度城市化、国际流动频繁的世界里,病毒具有极高的爆发风险,并导致严重的后果。
  这绝非仅仅是中国面临的难题,而是整个国际社会需要共同承担、沉着应对的挑战。我们需要问问自己,如何建立地方一级快速反应系统,以遏制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病毒,因为它可能随时随地爆发。
  应对未来健康威胁
  世卫组织成立的初衷是为应对此类危机制定相关规则和标准。虽然人们常批评国际组织对危机反应迟钝,但他们可以非常有效地利用专家资源来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法。各国应请世卫组织评价应对未来健康威胁的卫生防御体系,尤其是生鲜市场、火车站和机场等人口高密集场所执行健康和安全标准方面,如何进一步降低传播风险。从长期来看,预防措施比任何治疗方法更为重要。此外,一旦疫情爆发,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具备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快速应对措施的能力。
  各国政府必须仔细审视本国公共信息导向能力,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即时传播的世界,虚假信息更容易传播。一旦出现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首先必须提供准确、实用的信息和指导,教会民众如何沉着、安全地应对。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需要听取专家的建议,而不是听信流言蜚语,要采取基于事实,而不是源于恐惧的措施。
  针对这一次疫情,有必要采取严厉措施,从而尽快战胜新型冠状病毒。更重要的是,我们应从中汲取经验,学习如何防止未来可能在任何地方爆发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一步升级,如何建立更快速有效的应对机制,减少民众恐慌和焦虑,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经济的冲击。
  本文作者David Morris为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研究员、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可持续商业网络副总裁。
其他文献
电影作为一种现代文化媒介,密切连接着印中两国的人文交流。  2018年,电影《我不是药神》在中国引起强烈反响,连李克强总理都公开为它点赞。这部电影讲述了主人公从印度走私抗癌药,在中国以低价出售给病人的故事。这部催泪大片感动了无数中国观众,同时也收获了不少奖项和4.53亿美元的可观票房。  我有幸在此片中出演一名司机兼翻译。没错,我就是那个戴头巾的印度小哥!在我初次与导演文牧野见面时,本以为会接到一
期刊
莫迪成功连任预示中印关系发展将进入令人乐观的新时期。  印度人民用选票在议会选举中表示了他们坚决支持现任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政府继续执政。选举结果显示,莫迪领导的人民党(BJP)赢得人民院(议会下议院,总席位为543个)303个席位,比五年前的282个席位又多了21个,该党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总共赢得355个席位。  1971年以来,鲜有印度现任总理赢得绝对多数席位而获得连任。上次记录创造者是英迪拉·
期刊
《“纪念徐梵澄国际研讨会”文集》  文集编委会/编  云南出版集团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8年11月  本书为纪念徐梵澄教授的文集,主要内容涵盖徐梵澄教授生平故事、研究领域、学术贡献,以及他在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等。书中还包括了来自中、印、法等国知名学者,如黄心川、黄夏年、朱明忠、墨普德、尼尔玛拉·夏尔玛等教授的演讲和文稿。印度学术泰斗洛克什·钱德拉教授为本书著序。书内还展示了徐梵
期刊
除了以物质产出的方式对世界经济作出贡献之外,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也贡献了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更重要的是,中国是迄今唯一没有发生系统性金融经济危机的新兴市场国家,而且在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大贡献。  对世界的贡献
期刊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许多经济举措,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公有制经济发展道路的前所未有的探索与实践,意义重大而深遠。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自此,共产党人开始了对经济的战略性开创。从1949年到]957年“一五”计划结束,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  如果把新中国的经济比作一台电脑,那经济制度就是这台电脑的操作系统。对于新生的人民政权而言,当时旧中国这台电脑,从软件方面来说操作
期刊
新中国初期进行的大规模工业探索和建设,一直持续了30年,为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历史性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以后,工业化成为了几乎所有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奋斗目标。而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才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新中国初期进行的大规模工业探索和建设,一直持续成立后的前30年,为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历史性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工业优先发
期刊
由太崆动漫工作室中美动画团队联合打造的暖心励志动画短片《冲破天际》,一经上映便打动了全球影迷的心。  得知太崆动漫处女作《冲破天际》入围今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消息,该片艺术总监博比·庞迪亚斯兴奋地尖叫着躺在了地上。他随即抓起电话,打给市场开发部主管安德鲁·切斯沃思和制片人张少甫,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做到了!我们做到了!我们做到了!”  7分钟的感动源于7000个小时的精心打磨。《冲破天际》的
期刊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证明,世界上还有另外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  201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的巨大变革,改变了亿万人的命运。40年时间里,中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国内的体制改革外,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也越开越大。  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3679亿元,2018年,这一数字已经突破了90万亿元大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
期刊
中国土地制度变革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把土地问题放在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位置,尤其重视土地立法及制度建设。在过去70年时间里,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演进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脉络是一致的,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改革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土地管理制度的变迁  1949至1952年期间,新中国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
期刊
中国能否成为制造业强国不仅将推动中国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的支柱,也将为世界提供独一无二的机遇。  作为一项宏伟的行动计劃,“中国制造2025”在中国政府当下的政策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它旨在继续书写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奇,推动中国跨过中等收入阶段,迈入富裕国家之列。该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提升中国在全球制造价值链上的地位,最终在此过程中摆脱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制造202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