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兴趣”

来源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miann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興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兴趣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里因素。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味浓,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这主要靠老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做好一个“媒人”,介绍学生主动与课本认识。培养学生的兴趣,也许有不少人赞成利用直观教具,当然我也不否认这一点,但是我认为直观教具也有它的局限性,繁琐的直观教具会过多的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教具本身而不是知识本身。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除此以外,教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
  一、讲求方法,把握套路
  现代文阅读观念强调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为目的而兼顾鉴赏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速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适合当今时代高效率、快节奏的需要。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是通过科学的、一定量的训练逐渐形成的。从现代文阅读应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角度看,精读细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
  做现代文阅读训练题时,要求阅读三遍。第一遍理解由局部到整体的自身含义。第二遍把握相互关系。然后再看文后的问题,理出各题关系,把握中心题(因为许多试题的设置都是有一定梯度和联系的),带着问题去读第三遍,既可验证前面的所读,又为做题找到依据。一定要先读文章后做题,读懂文章再做题。
  二、系统总结,培养能力
  语文知识是阅读能力的基矗从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情况看,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题比较多,而它要求必须以系统的、综合的知识为基矗知识系统化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系统的知识,仅凭简单的零散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复习阶段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系统化工作,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树”———知识网络。
  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它们往往是带有总结性质的,是系统归纳、加深加宽的好材料。归纳时要注意不要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要向纵深发展。比如文体知识中的人称问题,学生都知道有两种,但每一种作用是否清楚,还是个问题。
  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难点知识的归纳与迁移。比如语文表达中的四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学生比较熟悉,而心理顺序,特别是实用性强的逻辑顺序,有的学生就一知半解了。在议论性文章及事证明说明文中常常使用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安排顺序。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由因到果、由果到因,或由主到次、由次到主,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或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或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等,总的原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明白了这些,我们在阅读时就会迁移过来,变成我们的一种运用能力。
  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
  例如:阅读下面的文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纸币出现的两个条件。纸币首先出现在北宋,当时称为“交子”。这决非偶然。要发行纸币,就必须具备造纸术和印刷术。然而在当时的地球上,掌握印刷术的国家寥寥无几,其中以北宋帝国的条件最为成熟,最为优越。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然而初唐是钱帛兼行。贞观治世,“匹绢得粟十余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唐中叶后,铜钱日益排挤绢帛,到北宋时帛制大体上已经终止货币的职能。北宋统一中原后,却没有统一的币制,而是铜钱和铁钱兼行。如在四川行用铁钱,陕西与河东地区兼用铜铁钱。铁钱是一种价贱而笨重的铸币,铁钱一贯,即1000文,约重39千克。而社会钱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于是纸币应运而生。
  我们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到,第一、二句话是总说,后边分两层分别说明“决非偶然”的原因:一是北宋具备了当时世界上最为成熟、最为优越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一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对钱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的,是比较具体的,还需抽象概括。可抽象概括为: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可我们的学生不会抽象概括,答成:一、造纸术和印刷术;二、商品经济的发展。这还是较为具体的。更有甚者,在分析时就出了偏差,认为是造纸术和印刷术是两个条件。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热情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去开拓、去创新,让学生去做感兴趣的事,从兴趣中发展兴趣。不要老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语文课活起来,不要局限于上、下课的形式,形式多变一些,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会在玩中获得知识,这也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最终目的。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要善于选择合适的教法手段和教学步骤,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当敢于改革旧的教学模式,重视因材施教,教法灵活多样,这样才能使教者得心应手,学者心情愉快。  【关键词】小学英语 学习积极性 措施研究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必须寻找学生对上课,对教学过程的安排所抱冷漠态度的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本来喜欢体育,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烦情绪、兴趣消退
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素质呢?  一、使学生具有较丰富的现代化学科学知识  1.抓好每一节新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2.上好复习课,将基础知识和化学方法等进行结构化、系统化、网络化复习。  3.推进素质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向学生介绍化学科学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问题等。同时介绍化学在工业生产、日常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浅见: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新的教育理论认为:学生
一、重新认识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袁贵仁教授说:"人是个整体,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心理素质发展的要求,人是知、情、意的统一。与人的知、情、意这三方面相对应,人追求真、善、美三种价值。知追求真,意追求善,情追求美。与真善美这三种价值追求相对应的是科学、道德、艺术三个领域,通过科学追求真,通过道德追求善,通过艺术追求美。而对于学生来
【摘 要】我国新一轮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是地理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既有力推动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我国的普及,又大大促进了我国中学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发展是理解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开发新课程,推动课程改革的中心。让我们与体现时代要求和时代特色的我国中学地理新课程共同成长,为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创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