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的话: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灾难发生后,全国上下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立即行动起来,以各种有效方式援助灾区人民。
灾难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而且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甚至长远的伤害。幸存者在经历灾难后通常都会产生程度不等的心理危机。为此,当人们开始灾后重建工作的时候,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就是对灾难经历者进行心理援助,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作为专业杂志,本刊理应为广大读者及时提供相关的心理危机干预资讯。为此,我们特别策划了本栏文章。
特别感谢浙江大学的徐青老师,当他为本刊赶完专稿之后就受浙江省教育厅委派赶赴四川灾区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心理援助工作。也特别感谢宝鸡文理学院的张昕、罗增让两位老师,他们的及时来稿为本专栏的及时编发提供了帮助。最后还要特别感谢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灾难发生后,她立即通过电子邮件提供了有关台湾921大地震后台湾专业团队所做的灾后心理干预资料。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心理援助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开展心理援助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①持续援助。如果不能保证持续援助,不宜直接接触灾难经历者。如要接触,一定要和当地能持续援助的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或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一起行动。②避免二次心理创伤。如没有当地能开展持续援助的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或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的支持,不宜让灾难经历者回忆或描绘灾难情景。③不要只停留在心理创伤评估上。只做评估工作也可能给灾难经历者造成二次心理创伤。所以,只有能持续援助的人在实施心理援助的同时才可开展适当的评估,并保证能提供一对一的心理援助。
以上文字,望读者诸君明鉴。
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这是一场瞬间发生的惨烈的灾难,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肉体上的伤害,更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异乎寻常的震撼,尤其是对于经历灾难、劫后余生的人来说,它构成了人们所称的重大的创伤性事件。
人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大灾难时,心理的适应能力和平衡能力都会受到极大影响,有些人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或产生精神崩溃现象,我们把它称作“心理危机”。
应该承认的是,灾难已经发生,打击是沉重的,伤痛是巨大的。但人们要警惕,每一次巨大损失都会带来一些“次损失”,即由基本损失带来相关损失。创伤性事件会带来严重的心理危机,对心理危机的不当处理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次损失”,我们需要尽快地稳定人心、重建家园。
需要接受的是,人出现心理危机以后,可能会有很多异于平常的表现,对于这种异于平常的心理或身体表现,专业人员或自我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有助于人们尽快走出心理灾难和心理危机,从而重建精神的平衡和内心的稳定。这种来自专业人员或自我的帮助即人们所称的“心理干预”。
从人本的角度来讲,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很快开始灾后重建。地震初期人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抢救生命,尽量减少基本损失,并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上。到了后期,参加救援的各级人员、亲历灾难的各类人员可能会陆续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当大家开始关注灾后重建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还有一项比家园重建更紧迫、更艰难的任务,那就是心理重建。从这个角度看,所有灾难经历者都会被动面临一个新的学习课题。
在这次大地震中,教育界损失惨重,教师和学生(幼儿)成为最引人瞩目的群体。不少教师甚至为救助学生(幼儿)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一些幸存的教师同其他灾民一样失去了亲人。从很多角度看,相对于其他群体,教师群体将会遭遇更为严重的灾后心理危机。因此,我们尤其需要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援助与重建。
首先,教师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个人生活角色,比如丈夫、妻子、孩子的父母或父母的孩子,等等;另一方面是社会职业角色,教师的职业对象是相对不成熟的婴幼儿、青少年。特殊的社会职业角色要求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照顾者和关怀者。但是,不少幸存的教师在这次大地震中不仅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也失去了曾经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围绕在身边的学生(幼儿)。因此,他们面对的可能是生活角色和职业角色的双重“失职”感,从而遭受双重的心理创伤。不仅如此,很多教师还会在丧失亲人和学生(幼儿)的痛苦中,夹杂着没有保护和照顾好亲人和学生(幼儿)的自责感、负罪感、悔恨等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些都会对教师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正因为如此,可能一部分教师会面临比一般受灾人群更为严重的灾后心理危机。
其次,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为了尽量减轻灾害对孩子们的影响,尽快恢复和重建失去的一切,政府和社会会要求学校尽快复课。教师只要没有受伤,就必须在第一时间重返工作岗位,再次担当起助人者和保护者的角色。这样的话,同样经历灾难的、已经身心疲惫的教师们就必须一直处于无充足休息和调整时间的工作状态,继续担负照料和教导孩子的双重责任,难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家庭,难有时间休整。教师可能在安抚哭泣的孩子时,自己内心也深藏着巨大的伤痛,但他必须把它隐藏起来,或者暂时搁置一边,以集中精力去抚慰孩子。如此,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很可能表现出隐匿性特点,也很容易被他人甚至自己所忽略。这也许是教师群体的心理援助问题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原因之一。当然,所有坚强地战斗在第一线的英雄们都有可能产生这种对自身心理创伤暂时忽略的现象,也同样容易被他人忽略。但是,不表现出来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实际上这次地震灾害的每一位见证者都受到了巨大的心灵创伤,这是一次集体性的心灵创伤。需要强调的是,坚强、坚守岗位和忘我工作的助人者更需要得到社会或自我的心理援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健康、更持久地工作。
考虑到教师身份和职业的特殊性,对于灾后教师心理援助或者教师自我心理关注和重建,笔者建议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正视和处理自己的心理创伤。已有的危机干预和创伤修复经验告诉我们,哀伤也是一段个人成长的历程,压抑与逃避无助于哀伤的消失,让自己经历哀伤的过程反而有助于将哀伤升华为继续与命运抗争的力量。在巨大灾难的打击下,出现悲伤、苦闷、恐惧、无助甚至愤怒的情绪都是十分正常的。如果有亲人在地震中遇难,会经历与其他有类似遭遇的人一样的心理创伤和重建过程,包括情感的充分宣泄、告别遇难的亲人、重新适应新的生活,等等。如果不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只是希望通过工作来压抑自己、麻痹自己的情感、选择性遗忘,反而可能受到更大的心理伤害,甚至形成一个难以愈合的心灵伤口,出现应激障碍或其他更加严重和长期的心理疾患。
记住不要试图去压抑哀伤,应花一点时间把它们发泄出来;如果情绪长时间无法好转,甚至出现更严重的身心症状,如失眠、做噩梦、无法正常工作等,就必须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教师也是普通人,助人者必先自助,只有自身强健,才能将自身的力量和温暖传递给孩子。
第二,学习一些灾后心理救助常识,掌握一些心理救助技巧,与孩子一起度过心理危机时期。相对于志愿者和心理干预专业人员,教师是孩子最熟悉和最信赖的人,孩子更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特定的角色和身份会产生最有效的影响,因此,教师如能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为孩子创设一个安全的环境,就能有效地安抚孩子的情绪,形成师幼、幼幼之间互相支持的气氛。这虽是一些简单的初期应对方法,但会对减少灾后心理问题发生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问题还有另一面,孩子并非只是被照顾的对象,他们同样可以给予教师巨大的心理支持,起到安慰和鼓励教师的作用。
第三,哀伤和重建不只是个人的事情,也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在灾难面前,社会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全社会都要关注、关怀和帮助在地震灾难中身心受创但仍坚守岗位的教师们。社会要褒扬教师的职业精神,同时向他们传递关怀与支持。社会的信任、鼓励、关爱和其他实际的帮助,都能给灾区的教师们以力量。众志成城,所有被毁的家园一定会得以重建,所有受损的心灵一定会受到抚慰。
事实上,任何损失的背后都有等待我们去发掘的收获。损失同时会带来得到、成长和祝福。真心祝愿每一个哀伤者得到安慰与希望,获得豁达与智慧。
最后,以两位前贤的话作为结束语与诸君共慰共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若上帝取去我们看为宝贵的东西,那是因为他要另外赐予我们更宝贵的。”
——苏恩佩《死亡别狂傲》
灾难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而且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甚至长远的伤害。幸存者在经历灾难后通常都会产生程度不等的心理危机。为此,当人们开始灾后重建工作的时候,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就是对灾难经历者进行心理援助,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作为专业杂志,本刊理应为广大读者及时提供相关的心理危机干预资讯。为此,我们特别策划了本栏文章。
特别感谢浙江大学的徐青老师,当他为本刊赶完专稿之后就受浙江省教育厅委派赶赴四川灾区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心理援助工作。也特别感谢宝鸡文理学院的张昕、罗增让两位老师,他们的及时来稿为本专栏的及时编发提供了帮助。最后还要特别感谢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灾难发生后,她立即通过电子邮件提供了有关台湾921大地震后台湾专业团队所做的灾后心理干预资料。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心理援助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开展心理援助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①持续援助。如果不能保证持续援助,不宜直接接触灾难经历者。如要接触,一定要和当地能持续援助的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或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一起行动。②避免二次心理创伤。如没有当地能开展持续援助的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或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的支持,不宜让灾难经历者回忆或描绘灾难情景。③不要只停留在心理创伤评估上。只做评估工作也可能给灾难经历者造成二次心理创伤。所以,只有能持续援助的人在实施心理援助的同时才可开展适当的评估,并保证能提供一对一的心理援助。
以上文字,望读者诸君明鉴。
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这是一场瞬间发生的惨烈的灾难,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肉体上的伤害,更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异乎寻常的震撼,尤其是对于经历灾难、劫后余生的人来说,它构成了人们所称的重大的创伤性事件。
人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大灾难时,心理的适应能力和平衡能力都会受到极大影响,有些人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或产生精神崩溃现象,我们把它称作“心理危机”。
应该承认的是,灾难已经发生,打击是沉重的,伤痛是巨大的。但人们要警惕,每一次巨大损失都会带来一些“次损失”,即由基本损失带来相关损失。创伤性事件会带来严重的心理危机,对心理危机的不当处理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次损失”,我们需要尽快地稳定人心、重建家园。
需要接受的是,人出现心理危机以后,可能会有很多异于平常的表现,对于这种异于平常的心理或身体表现,专业人员或自我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有助于人们尽快走出心理灾难和心理危机,从而重建精神的平衡和内心的稳定。这种来自专业人员或自我的帮助即人们所称的“心理干预”。
从人本的角度来讲,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很快开始灾后重建。地震初期人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抢救生命,尽量减少基本损失,并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上。到了后期,参加救援的各级人员、亲历灾难的各类人员可能会陆续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当大家开始关注灾后重建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还有一项比家园重建更紧迫、更艰难的任务,那就是心理重建。从这个角度看,所有灾难经历者都会被动面临一个新的学习课题。
在这次大地震中,教育界损失惨重,教师和学生(幼儿)成为最引人瞩目的群体。不少教师甚至为救助学生(幼儿)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一些幸存的教师同其他灾民一样失去了亲人。从很多角度看,相对于其他群体,教师群体将会遭遇更为严重的灾后心理危机。因此,我们尤其需要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援助与重建。
首先,教师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个人生活角色,比如丈夫、妻子、孩子的父母或父母的孩子,等等;另一方面是社会职业角色,教师的职业对象是相对不成熟的婴幼儿、青少年。特殊的社会职业角色要求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照顾者和关怀者。但是,不少幸存的教师在这次大地震中不仅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也失去了曾经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围绕在身边的学生(幼儿)。因此,他们面对的可能是生活角色和职业角色的双重“失职”感,从而遭受双重的心理创伤。不仅如此,很多教师还会在丧失亲人和学生(幼儿)的痛苦中,夹杂着没有保护和照顾好亲人和学生(幼儿)的自责感、负罪感、悔恨等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些都会对教师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正因为如此,可能一部分教师会面临比一般受灾人群更为严重的灾后心理危机。
其次,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为了尽量减轻灾害对孩子们的影响,尽快恢复和重建失去的一切,政府和社会会要求学校尽快复课。教师只要没有受伤,就必须在第一时间重返工作岗位,再次担当起助人者和保护者的角色。这样的话,同样经历灾难的、已经身心疲惫的教师们就必须一直处于无充足休息和调整时间的工作状态,继续担负照料和教导孩子的双重责任,难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家庭,难有时间休整。教师可能在安抚哭泣的孩子时,自己内心也深藏着巨大的伤痛,但他必须把它隐藏起来,或者暂时搁置一边,以集中精力去抚慰孩子。如此,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很可能表现出隐匿性特点,也很容易被他人甚至自己所忽略。这也许是教师群体的心理援助问题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原因之一。当然,所有坚强地战斗在第一线的英雄们都有可能产生这种对自身心理创伤暂时忽略的现象,也同样容易被他人忽略。但是,不表现出来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实际上这次地震灾害的每一位见证者都受到了巨大的心灵创伤,这是一次集体性的心灵创伤。需要强调的是,坚强、坚守岗位和忘我工作的助人者更需要得到社会或自我的心理援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健康、更持久地工作。
考虑到教师身份和职业的特殊性,对于灾后教师心理援助或者教师自我心理关注和重建,笔者建议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正视和处理自己的心理创伤。已有的危机干预和创伤修复经验告诉我们,哀伤也是一段个人成长的历程,压抑与逃避无助于哀伤的消失,让自己经历哀伤的过程反而有助于将哀伤升华为继续与命运抗争的力量。在巨大灾难的打击下,出现悲伤、苦闷、恐惧、无助甚至愤怒的情绪都是十分正常的。如果有亲人在地震中遇难,会经历与其他有类似遭遇的人一样的心理创伤和重建过程,包括情感的充分宣泄、告别遇难的亲人、重新适应新的生活,等等。如果不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只是希望通过工作来压抑自己、麻痹自己的情感、选择性遗忘,反而可能受到更大的心理伤害,甚至形成一个难以愈合的心灵伤口,出现应激障碍或其他更加严重和长期的心理疾患。
记住不要试图去压抑哀伤,应花一点时间把它们发泄出来;如果情绪长时间无法好转,甚至出现更严重的身心症状,如失眠、做噩梦、无法正常工作等,就必须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教师也是普通人,助人者必先自助,只有自身强健,才能将自身的力量和温暖传递给孩子。
第二,学习一些灾后心理救助常识,掌握一些心理救助技巧,与孩子一起度过心理危机时期。相对于志愿者和心理干预专业人员,教师是孩子最熟悉和最信赖的人,孩子更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特定的角色和身份会产生最有效的影响,因此,教师如能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为孩子创设一个安全的环境,就能有效地安抚孩子的情绪,形成师幼、幼幼之间互相支持的气氛。这虽是一些简单的初期应对方法,但会对减少灾后心理问题发生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问题还有另一面,孩子并非只是被照顾的对象,他们同样可以给予教师巨大的心理支持,起到安慰和鼓励教师的作用。
第三,哀伤和重建不只是个人的事情,也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在灾难面前,社会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全社会都要关注、关怀和帮助在地震灾难中身心受创但仍坚守岗位的教师们。社会要褒扬教师的职业精神,同时向他们传递关怀与支持。社会的信任、鼓励、关爱和其他实际的帮助,都能给灾区的教师们以力量。众志成城,所有被毁的家园一定会得以重建,所有受损的心灵一定会受到抚慰。
事实上,任何损失的背后都有等待我们去发掘的收获。损失同时会带来得到、成长和祝福。真心祝愿每一个哀伤者得到安慰与希望,获得豁达与智慧。
最后,以两位前贤的话作为结束语与诸君共慰共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若上帝取去我们看为宝贵的东西,那是因为他要另外赐予我们更宝贵的。”
——苏恩佩《死亡别狂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