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现状分析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信息化时代,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而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最好的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近年来,我校一直在努力地推动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和开发。伴随着信息设备的日益平民化,学校硬件设备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相继建成,Internet接入校园,同时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已经开始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也就是说,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因而确定这一课题的研究是我们实践的深化,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理论依据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家认为,学生是一个信息加工者。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合理的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者认为,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展开自由的学习,自主选择和决定学习活动。教师只是一个“为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的人”和“学习促进者”,提倡合作学习及开放的课堂及学校。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知识只能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建构起来。建构主义要教师为学习者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
理论假设
如果我们把学科内容以多媒体、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并创设生动的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实验操作,观察思考、科学分析、探究发现,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就能使教师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信息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和应用信息的知识能力。它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等的总称。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界定为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连网Internet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2.整合: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综合、融合、集成为整体、一体化等。本课题中界定为指把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教学最大效益。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数学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方式。两者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看作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是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地使用信息技术,努力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都发生变革,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从而使信息技术服务于数学教学任务,更好地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师生的互动方式等发生创新变化,探索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基本形成一支有现代信息素养的科研型的师资队伍。
4.通过研究,基本构建起以校园网为信息平台和信息载体的数学学科资源教育网,并向其它学科领域扩展,达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就是指整合要反映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客观联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要有正确的教育理论作指导,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要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使用信息技术的硬软件,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需要科学地服务于教材内容。
2.发展性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这是进行科学教育、人性化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在课题研究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得到可持续发展。
3.智能并重原则: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要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强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指必须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按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充分发挥课程整合的整体功能
5.有效性原则:所谓有效性原则,就是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既要讲究效率,又要追求效益。效率是速度问题,对教师来讲,要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对学生来讲,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加快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教学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6.个别指导与协作相结合原则: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的平台,在实践中,每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来进行学习,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化教学。同时,计算机又为师生们构建了相互协作的实践平台。
7.针对性原则:使用信息技术,要有选择性,针对性。适度把握,慎用勿滥。
8.辅助性原则:信息技术不能一统课堂,现代信息技术固然有其无比优越的特性,但它仍不能完全替代其它有效媒体。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因此有必要了解国际国内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教学现状和成果,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实践依据和事实材料。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是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研究,为了使研究工作有效实施,确定行动研究法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不断总结与反思。
4.总结研究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撰写报告论文。
研究成效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的整合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进一步凸现智慧的生命存在
德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尊重是教育的基础。尊重不是公开课上奢侈的点缀,尊重不是见面时敷衍的微笑,尊重更不是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的吹捧和奉承!尊重是对生命挫折的忧郁,对健康个体的欣喜;尊重是信任,是真诚,是发自内心的爱和宽容!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信息化时代,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而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最好的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近年来,我校一直在努力地推动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和开发。伴随着信息设备的日益平民化,学校硬件设备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相继建成,Internet接入校园,同时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已经开始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也就是说,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因而确定这一课题的研究是我们实践的深化,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理论依据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家认为,学生是一个信息加工者。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合理的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者认为,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展开自由的学习,自主选择和决定学习活动。教师只是一个“为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的人”和“学习促进者”,提倡合作学习及开放的课堂及学校。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知识只能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建构起来。建构主义要教师为学习者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
理论假设
如果我们把学科内容以多媒体、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并创设生动的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实验操作,观察思考、科学分析、探究发现,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就能使教师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信息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和应用信息的知识能力。它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等的总称。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界定为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连网Internet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2.整合: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综合、融合、集成为整体、一体化等。本课题中界定为指把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教学最大效益。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数学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方式。两者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看作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是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地使用信息技术,努力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都发生变革,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从而使信息技术服务于数学教学任务,更好地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师生的互动方式等发生创新变化,探索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基本形成一支有现代信息素养的科研型的师资队伍。
4.通过研究,基本构建起以校园网为信息平台和信息载体的数学学科资源教育网,并向其它学科领域扩展,达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就是指整合要反映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客观联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要有正确的教育理论作指导,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要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使用信息技术的硬软件,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需要科学地服务于教材内容。
2.发展性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这是进行科学教育、人性化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在课题研究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得到可持续发展。
3.智能并重原则: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要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强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指必须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按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充分发挥课程整合的整体功能
5.有效性原则:所谓有效性原则,就是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既要讲究效率,又要追求效益。效率是速度问题,对教师来讲,要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对学生来讲,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加快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教学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6.个别指导与协作相结合原则: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的平台,在实践中,每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来进行学习,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化教学。同时,计算机又为师生们构建了相互协作的实践平台。
7.针对性原则:使用信息技术,要有选择性,针对性。适度把握,慎用勿滥。
8.辅助性原则:信息技术不能一统课堂,现代信息技术固然有其无比优越的特性,但它仍不能完全替代其它有效媒体。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因此有必要了解国际国内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教学现状和成果,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实践依据和事实材料。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是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研究,为了使研究工作有效实施,确定行动研究法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不断总结与反思。
4.总结研究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撰写报告论文。
研究成效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的整合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进一步凸现智慧的生命存在
德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尊重是教育的基础。尊重不是公开课上奢侈的点缀,尊重不是见面时敷衍的微笑,尊重更不是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的吹捧和奉承!尊重是对生命挫折的忧郁,对健康个体的欣喜;尊重是信任,是真诚,是发自内心的爱和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