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网络教育 促进教学变革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网络学习在全球悄然兴起,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有人认为网络学习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学习方式,有人提出网络学习是人类学习方式的革命,主张将来以它替代传统的学校学习的教育学习方式。总之,信息网络学习的出现及发展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的学习方式的重新认识,势必促进教学变革和新课程的顺利推进。
  
  一、师生类型的转变
  
  1、教师由“经验型”转向“学习型”
  在信息时代,教师的适应性是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课堂的控制能力,教师工作的经历常常是与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相适应的。教师的价值如同“中医越老越可信”。年轻的教师难以在教学中有所作为。而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和发展速度极快,教师作为专门学科“知识库”的地位受到信息网络的挑战,丰富的信息资源、他人优秀的教学成果、成功的教学案例远远多于个人知识的积累。在计算机知识运用和对符号敏感度方面有明显优势的青年教师应该更能脱颖而出。总体来讲,任何教师如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以已有的教学经验来维持教育教学,就很容易落伍,从而丧失教育者的资格。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并不断再培训自己,接受新的知识,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知识,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做知识的“传话筒”。
  2、学生由“受动型”转向“主动型”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受制于教师的“教”。在教学中为确保教师知识传递的清晰与有效,教学要求“学生围绕教师转”。将学生的思维同化或接近于教师的思维则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而“好动、异想天开”的学生就成为教师教学中的“压制对象”。教师为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正规”,往往在“第一时间”内就要掐灭学生的“奇思怪想”。久而久之,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就为定向思维所替代,学习就很难有所创新。多媒体网络系统的交互性和广域性特征,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奠定了基础。它可以使学生在网上自由选题,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自主选择交流伙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课堂将实现对外开放,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学生可通过网络进行合作或协作学习,并为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找到更好的途径(不至于因害怕问错答错而处于难堪境地);宽松的上机环境既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又不会限制其个性发展;学生可以利用网上丰富的共享资源,积累知识,培养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总之,在信息网络学习条件下,学生获得了学习主动权、主动性,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动力。只有那些积极主动,灵活多思的学生,才能更多地收获知识。
  
  二、教学主体的迁移
  
  虽然人们常说在教学过程中有两个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只有教师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则很难发挥。教师是知识的所有者,教学是“我有你无,我教你听”的上传下达活动,学生的能动性被控制在接收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范围内,很难超越所拥有的知识水平。这种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在信息网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网络信息也能承担部分教师角色。教师工作重点将不再是发布信息,教师的主体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职能是“教”,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而信息网络学习方式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导”,即指导、教导和引导。丰富的信息网络资源远远超出教师的知识范围,学生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大,学习的主体性越来越强。在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教学软件编得好,连教学策略也可以选择。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绝对中心,而是教学设计者,其作用是“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媒体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中获取知识,促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更有效地收集和消化知识、信息。教学中的交流也已不再是教师的知识单一流向学生,而是呈现出一种教师、学生、信息网络之间的知识多流向趋势。
  
  三、教学方法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限于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教学工具也主要依赖于粉笔、黑板、挂图。信息网络学习条件下,教学基于“情景初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和“意义构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传统教学中,相当多一部分教学内容以教师的描述表现出来,缺乏教学的直观性。而在信息网络学习方式下,信息技术声形并茂地从各个角度展示了信息资源,教学内容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的教材,直观教学成为主流,它将学生带进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教学更形象、直观,更具有趣味性,每个学习者以其所拥有的不同经验、文化、个性情感与以文字、图形、声像等表现的网络信息进行互动、交流,进而产生不同的理解,获得不同的知识。
  
  四、教学内容的扩展
  
  实施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扩展了创新教育的教学内容。在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开展创新教育,必然牵引着教学内容的改革,而教学内容必然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目标相适应。为满足创新教育的需求,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必须具有合成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法上的应用,不仅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文、图、声、像具备的动态教材,而且能够实现教材各元素的非线性链接和灵活跳转,提供人性化的人机交互环境。同时,通过互联网络,可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大到更大的范围。这样,大大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使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五、教学时空的拓展
  
  传统的教学以班为教学单位,以教室为教学地点,以课堂45分钟为教学时间来展开,教学活动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信息网络学习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信息资源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阻滞。信息网络的介入使学生不再服从于教学时空,它留有相当的物理空间。这样,一方面突破了课堂地域教学的限制,使学校空间得到无限扩张;另一方面教学时间也不再固定,真正实现了“即时学习”,学生只要有相应的设备条件,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访问教师或学校主页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活动要根据自觉、自愿原则来进行,不受时空的限制,这也就为终身化学习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六、教学环境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自主性、自由性受到约束,而在信息网络学习下,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使置于其中的学习主体隐蔽了地位的悬殊,经济条件的差异,文化层次的高低,学生与教师无须“面对面”,这就为教学创造了学生可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环境。同时,信息网络还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表达了一种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电子公告栏,既可由教师公布有关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要求,也可由学生粘贴文章,发表见解;聊天室、电子邮件实现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沟通,这不仅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还能促使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达到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可见,信息网络教学呈现随时、随地、任选内容、自主学习、针对个性差异评价等个性化的特征,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新课程改革呼唤着信息网络教学。把信息网络技术整合到教学当中,可以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作者单位:425900湖南省东安县仪器电教站)
其他文献
“小班化教育”以提高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为目标指向,真正体现了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在小班环境下,既面向全体,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又关注个体间的差异,让学生不同程度地得到各自最佳的发展呢?分层教学法实际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级教学,分散教学中的难点,利用小班教学在时空上的优势,根据学生差异、兴趣爱好和需求,利于教师重点辅导,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    一、分层备课,
期刊
培养阅读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实现语文教学总目标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方法很多,笔者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谈谈如何进行比较阅读。    一、题材相同,角度各异    有的文学作品看似题材相同,通过比较,可让学生感知其不同的写作角度,进而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如我在教学苏轼《前赤壁赋》时就让学生课后阅读其《后赤壁赋》,然后上课再讨论其写景的区别。两《赋》写景的主要句子是:前赋“清风徐来,水波
期刊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大难题。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把作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缺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导致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视作文为畏途。学生为了完成作文任务,要么编造故事,说假话;要么内容空洞,说空话;要么无病呻吟,说套话。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走进生活,开发作文源泉    “作文源于生活”。作文离开了生活,便成了“
期刊
随着人际交往日益频繁,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逐渐彰显。语言表达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重理解、轻口头表达的现象,致使不少学生的语文素质难以平衡发展,更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显得无助且无奈。那么如何加强说话训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呢?    一、创设机遇,让学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为教师搭建了新的教学平台,提供了新的展示机会,获得了新的生活体验,在新的挑战和机遇中真正认识自己、挖掘自我,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学生的学习新天地。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去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走出问题困境,充分利用新课程资源,培养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一、立足教学实践,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
期刊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自主式阅读    利用可由学生自主支配的节假日时间,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式阅读”。教师不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上、形式上的大量讲解,需要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多维的研究空间,将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或包含的信息,让学生阅读时心无牵挂,完全自主,完全放松,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交流性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
期刊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通过探索获取新知识。本文试图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充分设疑和体味数学的愉悦等三方面说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情感 设疑 喜悦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把社会提出的客观要求,转变为自己学习的内在需要的过程。把已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这主要依靠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
期刊
传统的数学课堂把丰富复杂、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明算理、重练习”的特殊认识活动,导致数学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缺乏学以致用的思想。“新课改”从人的高度出发,提出应把数学课堂看作是学生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自由呼吸的乐园。    一、幽默风趣,打破数学课堂沉闷的空气    较之语文教学而言,数学课堂更缺乏应有的激
期刊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如: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教师演示多,学生动手少;教师包办多,学生探讨少;机械重复多,多层次练习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这些教学模式妨碍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与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此,在课堂教学中,从每一节课做起,要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敢于在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设计
期刊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把一个个抽象的生字熟记于心?我认为低年级学生识字应从兴趣入手,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逐渐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一、创造优美的语言环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产生兴趣的基础是需要,而识字是阅读的需要。在教学中,我运用了从阅读入手,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当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时,他就会产生一种迫切想认识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