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网络学习在全球悄然兴起,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有人认为网络学习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学习方式,有人提出网络学习是人类学习方式的革命,主张将来以它替代传统的学校学习的教育学习方式。总之,信息网络学习的出现及发展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的学习方式的重新认识,势必促进教学变革和新课程的顺利推进。
一、师生类型的转变
1、教师由“经验型”转向“学习型”
在信息时代,教师的适应性是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课堂的控制能力,教师工作的经历常常是与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相适应的。教师的价值如同“中医越老越可信”。年轻的教师难以在教学中有所作为。而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和发展速度极快,教师作为专门学科“知识库”的地位受到信息网络的挑战,丰富的信息资源、他人优秀的教学成果、成功的教学案例远远多于个人知识的积累。在计算机知识运用和对符号敏感度方面有明显优势的青年教师应该更能脱颖而出。总体来讲,任何教师如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以已有的教学经验来维持教育教学,就很容易落伍,从而丧失教育者的资格。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并不断再培训自己,接受新的知识,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知识,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做知识的“传话筒”。
2、学生由“受动型”转向“主动型”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受制于教师的“教”。在教学中为确保教师知识传递的清晰与有效,教学要求“学生围绕教师转”。将学生的思维同化或接近于教师的思维则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而“好动、异想天开”的学生就成为教师教学中的“压制对象”。教师为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正规”,往往在“第一时间”内就要掐灭学生的“奇思怪想”。久而久之,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就为定向思维所替代,学习就很难有所创新。多媒体网络系统的交互性和广域性特征,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奠定了基础。它可以使学生在网上自由选题,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自主选择交流伙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课堂将实现对外开放,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学生可通过网络进行合作或协作学习,并为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找到更好的途径(不至于因害怕问错答错而处于难堪境地);宽松的上机环境既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又不会限制其个性发展;学生可以利用网上丰富的共享资源,积累知识,培养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总之,在信息网络学习条件下,学生获得了学习主动权、主动性,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动力。只有那些积极主动,灵活多思的学生,才能更多地收获知识。
二、教学主体的迁移
虽然人们常说在教学过程中有两个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只有教师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则很难发挥。教师是知识的所有者,教学是“我有你无,我教你听”的上传下达活动,学生的能动性被控制在接收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范围内,很难超越所拥有的知识水平。这种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在信息网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网络信息也能承担部分教师角色。教师工作重点将不再是发布信息,教师的主体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职能是“教”,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而信息网络学习方式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导”,即指导、教导和引导。丰富的信息网络资源远远超出教师的知识范围,学生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大,学习的主体性越来越强。在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教学软件编得好,连教学策略也可以选择。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绝对中心,而是教学设计者,其作用是“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媒体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中获取知识,促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更有效地收集和消化知识、信息。教学中的交流也已不再是教师的知识单一流向学生,而是呈现出一种教师、学生、信息网络之间的知识多流向趋势。
三、教学方法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限于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教学工具也主要依赖于粉笔、黑板、挂图。信息网络学习条件下,教学基于“情景初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和“意义构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传统教学中,相当多一部分教学内容以教师的描述表现出来,缺乏教学的直观性。而在信息网络学习方式下,信息技术声形并茂地从各个角度展示了信息资源,教学内容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的教材,直观教学成为主流,它将学生带进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教学更形象、直观,更具有趣味性,每个学习者以其所拥有的不同经验、文化、个性情感与以文字、图形、声像等表现的网络信息进行互动、交流,进而产生不同的理解,获得不同的知识。
四、教学内容的扩展
实施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扩展了创新教育的教学内容。在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开展创新教育,必然牵引着教学内容的改革,而教学内容必然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目标相适应。为满足创新教育的需求,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必须具有合成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法上的应用,不仅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文、图、声、像具备的动态教材,而且能够实现教材各元素的非线性链接和灵活跳转,提供人性化的人机交互环境。同时,通过互联网络,可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大到更大的范围。这样,大大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使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五、教学时空的拓展
传统的教学以班为教学单位,以教室为教学地点,以课堂45分钟为教学时间来展开,教学活动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信息网络学习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信息资源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阻滞。信息网络的介入使学生不再服从于教学时空,它留有相当的物理空间。这样,一方面突破了课堂地域教学的限制,使学校空间得到无限扩张;另一方面教学时间也不再固定,真正实现了“即时学习”,学生只要有相应的设备条件,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访问教师或学校主页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活动要根据自觉、自愿原则来进行,不受时空的限制,这也就为终身化学习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六、教学环境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自主性、自由性受到约束,而在信息网络学习下,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使置于其中的学习主体隐蔽了地位的悬殊,经济条件的差异,文化层次的高低,学生与教师无须“面对面”,这就为教学创造了学生可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环境。同时,信息网络还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表达了一种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电子公告栏,既可由教师公布有关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要求,也可由学生粘贴文章,发表见解;聊天室、电子邮件实现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沟通,这不仅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还能促使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达到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可见,信息网络教学呈现随时、随地、任选内容、自主学习、针对个性差异评价等个性化的特征,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新课程改革呼唤着信息网络教学。把信息网络技术整合到教学当中,可以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作者单位:425900湖南省东安县仪器电教站)
一、师生类型的转变
1、教师由“经验型”转向“学习型”
在信息时代,教师的适应性是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课堂的控制能力,教师工作的经历常常是与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相适应的。教师的价值如同“中医越老越可信”。年轻的教师难以在教学中有所作为。而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和发展速度极快,教师作为专门学科“知识库”的地位受到信息网络的挑战,丰富的信息资源、他人优秀的教学成果、成功的教学案例远远多于个人知识的积累。在计算机知识运用和对符号敏感度方面有明显优势的青年教师应该更能脱颖而出。总体来讲,任何教师如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以已有的教学经验来维持教育教学,就很容易落伍,从而丧失教育者的资格。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并不断再培训自己,接受新的知识,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知识,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做知识的“传话筒”。
2、学生由“受动型”转向“主动型”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受制于教师的“教”。在教学中为确保教师知识传递的清晰与有效,教学要求“学生围绕教师转”。将学生的思维同化或接近于教师的思维则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而“好动、异想天开”的学生就成为教师教学中的“压制对象”。教师为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正规”,往往在“第一时间”内就要掐灭学生的“奇思怪想”。久而久之,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就为定向思维所替代,学习就很难有所创新。多媒体网络系统的交互性和广域性特征,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奠定了基础。它可以使学生在网上自由选题,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自主选择交流伙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课堂将实现对外开放,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学生可通过网络进行合作或协作学习,并为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找到更好的途径(不至于因害怕问错答错而处于难堪境地);宽松的上机环境既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又不会限制其个性发展;学生可以利用网上丰富的共享资源,积累知识,培养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总之,在信息网络学习条件下,学生获得了学习主动权、主动性,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动力。只有那些积极主动,灵活多思的学生,才能更多地收获知识。
二、教学主体的迁移
虽然人们常说在教学过程中有两个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只有教师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则很难发挥。教师是知识的所有者,教学是“我有你无,我教你听”的上传下达活动,学生的能动性被控制在接收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范围内,很难超越所拥有的知识水平。这种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在信息网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网络信息也能承担部分教师角色。教师工作重点将不再是发布信息,教师的主体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职能是“教”,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而信息网络学习方式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导”,即指导、教导和引导。丰富的信息网络资源远远超出教师的知识范围,学生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大,学习的主体性越来越强。在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教学软件编得好,连教学策略也可以选择。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绝对中心,而是教学设计者,其作用是“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媒体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中获取知识,促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更有效地收集和消化知识、信息。教学中的交流也已不再是教师的知识单一流向学生,而是呈现出一种教师、学生、信息网络之间的知识多流向趋势。
三、教学方法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限于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教学工具也主要依赖于粉笔、黑板、挂图。信息网络学习条件下,教学基于“情景初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和“意义构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传统教学中,相当多一部分教学内容以教师的描述表现出来,缺乏教学的直观性。而在信息网络学习方式下,信息技术声形并茂地从各个角度展示了信息资源,教学内容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的教材,直观教学成为主流,它将学生带进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教学更形象、直观,更具有趣味性,每个学习者以其所拥有的不同经验、文化、个性情感与以文字、图形、声像等表现的网络信息进行互动、交流,进而产生不同的理解,获得不同的知识。
四、教学内容的扩展
实施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扩展了创新教育的教学内容。在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开展创新教育,必然牵引着教学内容的改革,而教学内容必然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目标相适应。为满足创新教育的需求,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必须具有合成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法上的应用,不仅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文、图、声、像具备的动态教材,而且能够实现教材各元素的非线性链接和灵活跳转,提供人性化的人机交互环境。同时,通过互联网络,可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大到更大的范围。这样,大大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使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五、教学时空的拓展
传统的教学以班为教学单位,以教室为教学地点,以课堂45分钟为教学时间来展开,教学活动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信息网络学习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信息资源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阻滞。信息网络的介入使学生不再服从于教学时空,它留有相当的物理空间。这样,一方面突破了课堂地域教学的限制,使学校空间得到无限扩张;另一方面教学时间也不再固定,真正实现了“即时学习”,学生只要有相应的设备条件,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访问教师或学校主页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活动要根据自觉、自愿原则来进行,不受时空的限制,这也就为终身化学习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六、教学环境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自主性、自由性受到约束,而在信息网络学习下,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使置于其中的学习主体隐蔽了地位的悬殊,经济条件的差异,文化层次的高低,学生与教师无须“面对面”,这就为教学创造了学生可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环境。同时,信息网络还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表达了一种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电子公告栏,既可由教师公布有关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要求,也可由学生粘贴文章,发表见解;聊天室、电子邮件实现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沟通,这不仅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还能促使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达到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可见,信息网络教学呈现随时、随地、任选内容、自主学习、针对个性差异评价等个性化的特征,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新课程改革呼唤着信息网络教学。把信息网络技术整合到教学当中,可以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作者单位:425900湖南省东安县仪器电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