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水磨沟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l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水磨沟,路转峰回,一道道水景,一盘盘石磨……让人感到像进了梦幻天堂。水,是水磨沟的魂,磨,是水磨沟的神。灵性之水把水磨沟打扮得曼妙灵动。圣水恩泽水磨,水磨惠泽山乡,它们泼金撒银,温润着这块丰硕的大地。
  神奇水磨沟,这里绿色铺天盖地,这里林木郁郁苍苍,这里涓涓泉水奔流如注,这里飞瀑银花空谷铿锵。可以说满沟都呈现出“涓涓清泉石上流。”的韵味!
  随着水磨沟小桥流水的指引,脚踏石梯,攀援而上,突然,一道像马尾一样的瀑布,从天而降,如链如帘,水沫飞溅,似白纱薄雾,这不就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写照么?
  水磨沟的水磨是利用山泉水冲“水磨”转动,带动水磨运转,磨面粉、磨豆浆……这条沟里,上世纪竟有四五十家水磨坊,虽然现在有了电动磨坊,但自然水磨坊仍然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神奇的水磨沟,不仅自然景观惟妙惟肖,人文景观也醉人心魄。沿沟上下,隔一段就有一块石碑,刻上当地原生态的山歌:
  “不唱山歌不开怀,水磨不推不转来,水磨推的团团转,唱个哥妹靠拢来。”
  “清早起来一上梁,掐个树叶吹响响,妹妹听见树叶响,假装出来晾衣裳。”
  “背时哥哥不是人,把我引进刺耙林,扯起就是一扫腿,哪管地下平不平。”
  这些原汁原味的山歌,既诉说着水磨沟人真挚的情爱,又让人心潮澎湃,神情飞扬,大笑开怀。真是一路山歌一路情,一沟山歌勾人魂!
  古老水磨沟。水磨沟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地方,据考证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栖息生活,据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到了唐代,这里储藏了不少的凄美故事。这里有一个千亩之上的秦巴大草甸,公元756年,唐玄宗、杨贵妃因“安史之乱”来到这里,杨贵妃带的23个宫女,留居在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个慢慢死去,永远留在这里,最后化为23座乳房似的小山包,这些小山包当地人叫它“宫女坟”,这个草甸又叫“美女坝”,还称“贵妃草甸”。
  相传,这里还是赛马场。历史上一些人在此占山为王,草甸成了他们的练兵赛马场。徐向前元帅也曾在此横刀立马。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上世纪30年代,水磨沟曾建有红坪县苏维埃政权,当年红军同反动派鏖战的战壕至今犹存。
  徜徉于这座博大的贵妃草甸,一草一木都有情。原始的野生花草树木特色各异,葱葱茏茏,生机勃勃,无不散发出迷人的气息。优美的生态环境,让青猴、野猪、野羊、野兔、锦鸡、知了、画眉、云雀等各种野生动物在此安营扎寨,生息繁衍,斫一枝细木,佯举在手,牠们便四散而逃,这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让人浮想联翩!


  古老的草甸啊,既是一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也是我们返璞归真的家园!
  美丽水磨沟。行走水磨沟,芳菲满地。这个素有川北“小九寨”之称的宝地,景观争奇竞秀:叠溪瀑独一无二;月亮峡鬼斧神工;翡翠峡水流潺潺;石笋峰千仞云霄;青龙洞洞中套洞;大小岩坊万仞绝壁……这些旖旎风光真让人流连忘返。难怪人们称这里是“秦蜀桃源。”
  在水磨沟,还有一处新景让人惊喜。近年新建的长长一排四层楼房,屋檐上长年流水不止,滴滴哒哒的流水形成的水帘恰与水磨沟的自然瀑布相互辉映,让人领略到水磨沟的现代风采。原来依山而建的高楼顶上流下的是山上长年不断的清泉。
  作家、评论家何国辉先生说:水磨沟决不是我们在大街上瞟一眼就会惊艳的女子,而是那种需要跟她接触的女子。接触而后爱,深入接触而后深入地爱。
  的确是这样。国辉兄讲的话真诚而生动。从那里归家数日,美丽的水磨沟一直还在梦里流淌……
  ———刊于《散文选刊》2016年11期
其他文献
17岁那年冬天,我在一个建筑公司的铆焊厂当工人。上班第一天,认识了我师傅:中等个儿,黑黢黢的脸膛。戴一顶旧棉皮帽子,两个帽耳朵毛朝外斜系在后面。一件旧的棉半大衣,敞着怀。一辆旧自行车,车后座夹着一个饭盒,这是一个极普通且略有点邋遢的人。  师傅教我的方法也很特别:上班第二天,就递给我一本书《铆工》,让我好好看看。之后的二十多天里,一是他忙,二是心里怕他,也不敢问,也不知道该问什么,那本“天书”翻了
期刊
夜深了。  银行的朋友晖打来电话:“是这样,我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可以跟你说吗?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才十岁,由于他常常出差,所以那时候,我不悲伤,在我心里,只不过他还是出差去了,不久就会回来。后来,我长大了,等我明白他永远也不会回来了,除了悲伤,更多的是一种悔恨。我那时怎么会用那么无动于衷的态度去面对我父亲的去世呢?这件事一直困扰了我很久,一直到现在,每想起来,我都不能原谅自己,我真的……”  
期刊
故乡在楚地云台梦泽,到了五月初五那天,家家洒水庭院,扫阳尘,开窗户,门插艾,把一冬一春的晦气驱赶一尽。  小伢们要穿上新衣,身挂一串彩丝菱角与织锦香袋,和一只丝网兜,里面卧了一枚青皮咸鸭蛋。一群伢们满街跑,拍了手儿唱: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家家照例煮粽子,煮咸鸭蛋,炸油香馓子,吃到平日吃不上的又甜又酥的芝麻糕,还有又香又糯的绿豆糕。大人
期刊
过年了,我们驱车去看乡下的老姨。说实在的,我们都是把姨家当成还能回得去的故乡了。  姨家住在隐贤镇时郢村。隐贤是千年古镇,因唐时著名贤士董邵南在此隐居而得名,韩愈曾为他写下著名长诗《嗟哉董生行》和千古奇文《送董邵南序》。时郢村位处隐贤镇东约3公里,虽没出过有名的大人物,但却是旱涝保收、富庶一方的鱼米之乡。人常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盖因一般情况下都是水往东流,然故乡偏偏“山倒转,水倒流”,山称“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此岸江南已在彼岸,遥在桥的那边了。  看完国内实力派水彩画家林绍灵的“桥那边”画展,我的思绪一连好几天都在“桥那边”打转转,一阵阵杨柳风、杏花雨从“桥那边”吹过来飘过去,搅动着我心底里的什么,似有“三月不知肉味”之况。我总觉得,在那些画里有一个精灵在舞蹈。这个精灵,我看不见,又隐约可辨;我说不出,却又在嘴边。它依稀是画里的一座桥、一湾水。它又不是那桥那水。它仿佛是与“桥那边”、“水那
期刊
在陕北农村,柳编如同锅碗瓢盆一样普及,家家户户都用。  春天,人们用柳编粪箕抓粪肥;夏天,人们用柳编筐子提猪草;秋天,人们用柳编筛子晒杏皮;冬天,人们用柳编笊篱捞粉条。平时歪歪斜斜地摆在烂草窑某个角落里的柳编,看似无用却时时处处都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帮衬着人们的生活。  砍割柳条的最佳时间是白露过后柳条刚刚发芽的时候。错过这段时间,柳条就变脆变硬,缺乏韧劲,不适合编织了。人们用来编织柳编的柳条主要有
期刊
今年4月,王蒙老师邀请我参加他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演讲《文学观念的变迁》。再次来到樱花盛开的海大,不禁让我想起2011年那个春日,我和一家刊物的主编拜访王蒙老师的故事。  王蒙老师青岛的家就在中国海洋大学54号作家楼上,一套普通的公寓房里。  一进门,客厅北面的桌子上排放着近人高的十几摞书,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开始我以为是王老师新出的书,但仔细一看,虽都是王老师写的书,可书大小厚薄新旧不一,而且什么时期
期刊
上世纪60年代的最后一年,我终于从地质学校毕业了。因为“文化大革命”,本来应该七八月份毕业,却拖到了11月。还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本来毕业后的编制身份应该是干部,却成了工人。  我学的是地球物理探矿。这个专业是利用电和磁的原理,通过仪器探测地下所埋藏的金属矿藏。我们物探组十几个人,只有两个人不是学校毕业的,工作起来除他俩外,其他人不分干部还是工人。  地质工作是艰苦的,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远
期刊
汽车下了柏油路,拐上了土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和田地,远处是散落在原野上的抽油机和钻井架,近处是大风卷起的沙尘,直往脖领子里钻。经过了一番颠簸之后,汽车在一个大院里停了下来。家属区中间夹杂着白色的油井房,街道上不时地有油田上特种作业车轰隆轰隆驶过,地面都被震得直颤悠。  这个地方叫红二站,是油田上一个居民点。  汽车停下后,去车站接我们的校长老李走出驾驶室,冲着车上喊道:“下车吧,咱们到家了!”
期刊
自古以来,长辈大多偏爱最年幼的孩子,我的祖父与祖母却相反,二老最偏爱的是大哥。  读初中前,每次与大哥、弟弟一起看望祖父与祖母,二老总能从柜子里变出零食给我们。如果我们兄弟三人都在房里,零食是平分的,二老这时候倒没有偏心。但零食不够时,二老舍不得拿出零食了,就会趁我与弟弟不在房里,偷偷地往大哥手里塞零食;或者单独把大哥叫来房内,偷偷给零食。有时候分了零食,还有剩余,二老还会趁我们回家前,再给大哥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