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版教材中把整本书共读正式纳入了语文课程体系,将课外阅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因此,如何保证落实班级整本书共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日常语文教学中面临的非常实际的问题。
在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快乐读书吧”中,安排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和世界各国民间故事。针对如何落实中国民间故事班级共读整本书共读,我做了以下思考:
一、精心选书,为学生阅读提供最好的读本
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建议中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尽量避免对学生主观阅读的干扰,在选书的时候,应该选择不带有任何注释和解读的素读本。同时,因版本较多,内容编排有很大的差异,应该选择编入中国古代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内容的版本。如:《宝莲灯》《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长发妹》等最为经典的故事内容,意在让学生尽可能地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民间故事这一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
二、细致解读内容,为班级共读定好目标
为梳理全书内容,我对书中故事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了粗略的归类(见表1)。
通览这些内容,我们发现,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衣食住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将诸如弃恶扬善、向往美好、渴望公平正义等中国人最朴实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自然地渗透在故事中。
这些民间故事的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民间故事独特的特点(见表2)。
三、深入思考,提取中国民间故事的班级共读价值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这样提到:“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课程标准倡导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课程基本理念中还提到:“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在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根据课标要求,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梳理全书在班级共读中的教学价值如下:
1.从生动形象的故事中感受中国人传统道德文化观念,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2.感受中国民间故事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表达特色。
3.进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其他综合能力:
(1)延伸训练课内语文要素:有速度地阅读、创造性复述;
(2)在讲述故事中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3)读写结合,训练书面表达能力;
(4)在活动中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组织、合作、口语交际等能力。
在上述思考的基础上,我对中国民间故事班级共读的实践操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 整体梳理,精读重点
整本书不同于单篇课文,内容多,信息量大。因此要想让学生从全书中获取营养,我们需要整合梳理全书的内容,提取全书的内容信息,并且进行统整思考。让中国民间故事的思想内涵,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要想品味到中国民间故事想象神奇、活泼生动、口语化的表达特点,以及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还需要仔细品读故事的细节内容。因此,建议要选择重点故事内容进行细读。
对于全书的内容,我们可以采取速读浏览的方式,将故事进行分类,梳理全书情节人物,再现我国人民世世代代的生活场景。
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其中表达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普遍的道德价值观念,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浸润。
部分内容的细读,我们选择最典型经典的几个故事入手。我们发现,供小学生阅读的民间故事多用简述、概述的语言来叙述。考虑到这样的叙述特点,对于人物形象特点的表现,故事的感染力会有一定的限制,可以适当补充课程资源,来丰满故事,突出人物,增加故事的感染力。以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要体会梁祝爱情之至美,就要将两人相处、相爱、生离死别、化蝶相聚的情形再现给学生。可以尽力搜集补充主人公一起读书、送别的情景材料。采用跨界阅读的策略,借助影视、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来获得更为丰富深刻的体验。如:阅读越剧中梁祝《十八相送》的唱词,欣赏《梁祝》、《化蝶》等经典歌曲或者舞蹈,这样的整合,可以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巨大的感染和震撼。
我们还可以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精选部分民间的故事和神话故事、童话故事的片段,将几者放在一起对比阅读,可以更好地感受口头文学的语言特点。
二、活动切入,激发兴趣
在整本书阅读之后,进行读书展示交流和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延伸,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阅读自信的最好时机。共读中国民间故事之后,可以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空间很大。可以开展民间故事会,让学生讲述中国民间故事,去访问老人,让他们讲述民间故事,整理身边的民间故事。喜欢画画和写作的学生可以进行民间故事连环画的创作和编写,喜欢艺术的学生可以欣赏和学习由民间故事创作的歌曲、舞蹈。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延伸,加深对中国民间故事的感受,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课内能力,持续运用
为落实部编教材对阅读训练的要求,应从课内出发,实现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一体化的阅读实践过程。本单元创造性复述这一语文要素,可以在阅读全书的推进过程中,穿插布置,进行持续训练。教材集中训練了几种创造性复述的方法:改换人称复述,想象增加情节复述以及变换情节顺序复述。可以精心设计在对应的故事内容中去持续训练。同时,在通读故事提取信息的时候,可以用计时的方法,继续训练本册教材中的“有速度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
四、抓住时机,延伸阅读
学生在阅读完一本书之后,还沉浸在故事内容和感情共鸣之中,往往是推进阅读的最好时机。我们可以及时推荐世界各国的民间故事,让学生广泛阅读,同时发现对比中外民间故事在思想内涵和语言特点上的异同点,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全面提升阅读品质。将整本书阅读从一本延伸到多本,最后比较全面地感受民间故事这一文学形式的艺术魅力,并对学生的道德思想和文学素养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为了整合课程资源,我们还可以将与民间故事相关内容的古诗词,纳入到拓展内容中,读整本书的同时,诵读诗词,积累语言。如:与七夕节的传说相关的古诗《乞巧》,与《木兰从军》民间故事内容相同的汉乐府词《木兰辞》,与《孟姜女哭倒长城》相关的描写征夫悲苦的《诗经》篇目,都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带给学生,不仅可以积累语言,还可以使他们获得更为丰富的阅读感受,得到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的熏陶。
其实,对于中国民间故事班级共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的空间还很大。正如崔栾老师所说:课内语文教学的改革是有限的,而课外儿童阅读的改革是无限的。班级整本书共读课程实践的这片处女地,可以开拓的天地还非常广阔。相信在老师们积极地探索和研究下,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会领略到更为丰富的风景。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中小学教育研究中心)
在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快乐读书吧”中,安排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和世界各国民间故事。针对如何落实中国民间故事班级共读整本书共读,我做了以下思考:
一、精心选书,为学生阅读提供最好的读本
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的建议中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尽量避免对学生主观阅读的干扰,在选书的时候,应该选择不带有任何注释和解读的素读本。同时,因版本较多,内容编排有很大的差异,应该选择编入中国古代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内容的版本。如:《宝莲灯》《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长发妹》等最为经典的故事内容,意在让学生尽可能地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民间故事这一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
二、细致解读内容,为班级共读定好目标
为梳理全书内容,我对书中故事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了粗略的归类(见表1)。
通览这些内容,我们发现,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衣食住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将诸如弃恶扬善、向往美好、渴望公平正义等中国人最朴实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自然地渗透在故事中。
这些民间故事的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民间故事独特的特点(见表2)。
三、深入思考,提取中国民间故事的班级共读价值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这样提到:“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课程标准倡导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课程基本理念中还提到:“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在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根据课标要求,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梳理全书在班级共读中的教学价值如下:
1.从生动形象的故事中感受中国人传统道德文化观念,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2.感受中国民间故事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表达特色。
3.进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其他综合能力:
(1)延伸训练课内语文要素:有速度地阅读、创造性复述;
(2)在讲述故事中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3)读写结合,训练书面表达能力;
(4)在活动中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组织、合作、口语交际等能力。
在上述思考的基础上,我对中国民间故事班级共读的实践操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 整体梳理,精读重点
整本书不同于单篇课文,内容多,信息量大。因此要想让学生从全书中获取营养,我们需要整合梳理全书的内容,提取全书的内容信息,并且进行统整思考。让中国民间故事的思想内涵,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要想品味到中国民间故事想象神奇、活泼生动、口语化的表达特点,以及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还需要仔细品读故事的细节内容。因此,建议要选择重点故事内容进行细读。
对于全书的内容,我们可以采取速读浏览的方式,将故事进行分类,梳理全书情节人物,再现我国人民世世代代的生活场景。
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其中表达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普遍的道德价值观念,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浸润。
部分内容的细读,我们选择最典型经典的几个故事入手。我们发现,供小学生阅读的民间故事多用简述、概述的语言来叙述。考虑到这样的叙述特点,对于人物形象特点的表现,故事的感染力会有一定的限制,可以适当补充课程资源,来丰满故事,突出人物,增加故事的感染力。以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要体会梁祝爱情之至美,就要将两人相处、相爱、生离死别、化蝶相聚的情形再现给学生。可以尽力搜集补充主人公一起读书、送别的情景材料。采用跨界阅读的策略,借助影视、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来获得更为丰富深刻的体验。如:阅读越剧中梁祝《十八相送》的唱词,欣赏《梁祝》、《化蝶》等经典歌曲或者舞蹈,这样的整合,可以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巨大的感染和震撼。
我们还可以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精选部分民间的故事和神话故事、童话故事的片段,将几者放在一起对比阅读,可以更好地感受口头文学的语言特点。
二、活动切入,激发兴趣
在整本书阅读之后,进行读书展示交流和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延伸,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阅读自信的最好时机。共读中国民间故事之后,可以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空间很大。可以开展民间故事会,让学生讲述中国民间故事,去访问老人,让他们讲述民间故事,整理身边的民间故事。喜欢画画和写作的学生可以进行民间故事连环画的创作和编写,喜欢艺术的学生可以欣赏和学习由民间故事创作的歌曲、舞蹈。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延伸,加深对中国民间故事的感受,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课内能力,持续运用
为落实部编教材对阅读训练的要求,应从课内出发,实现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一体化的阅读实践过程。本单元创造性复述这一语文要素,可以在阅读全书的推进过程中,穿插布置,进行持续训练。教材集中训練了几种创造性复述的方法:改换人称复述,想象增加情节复述以及变换情节顺序复述。可以精心设计在对应的故事内容中去持续训练。同时,在通读故事提取信息的时候,可以用计时的方法,继续训练本册教材中的“有速度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
四、抓住时机,延伸阅读
学生在阅读完一本书之后,还沉浸在故事内容和感情共鸣之中,往往是推进阅读的最好时机。我们可以及时推荐世界各国的民间故事,让学生广泛阅读,同时发现对比中外民间故事在思想内涵和语言特点上的异同点,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全面提升阅读品质。将整本书阅读从一本延伸到多本,最后比较全面地感受民间故事这一文学形式的艺术魅力,并对学生的道德思想和文学素养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为了整合课程资源,我们还可以将与民间故事相关内容的古诗词,纳入到拓展内容中,读整本书的同时,诵读诗词,积累语言。如:与七夕节的传说相关的古诗《乞巧》,与《木兰从军》民间故事内容相同的汉乐府词《木兰辞》,与《孟姜女哭倒长城》相关的描写征夫悲苦的《诗经》篇目,都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带给学生,不仅可以积累语言,还可以使他们获得更为丰富的阅读感受,得到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的熏陶。
其实,对于中国民间故事班级共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的空间还很大。正如崔栾老师所说:课内语文教学的改革是有限的,而课外儿童阅读的改革是无限的。班级整本书共读课程实践的这片处女地,可以开拓的天地还非常广阔。相信在老师们积极地探索和研究下,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会领略到更为丰富的风景。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中小学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