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大致有以下三项内容: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以下几点。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鼓励学生参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新”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索、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像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即使是暂时落后的学生,也不能放弃他们,因为放弃每一位学生就等于泯灭了这个学生的内在的创新潜能,就是他失去了争取成功的机会。作为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要盲目迷信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在不同见解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往往闪耀着学生智慧的光芒。这样的师生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发扬民主,而且是一把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全体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
一堂数学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要保证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觉得,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形象地说,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来搭“台”,这个台是让学生“唱戏”展示自己的舞台,而且这个“台”搭的要大,四周不能有“框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听众那样仔细倾听,抓住关键进行点拨,为学生的表演“加油喝彩”!
三、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把握好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时机,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关键。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首先我问:“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听说做游戏,他们自然高兴极了,说:“老师,做什么游戏?”我说:“这个游戏就是你们顺便说出一个数,我不用做除法计算,马上知道它能否被3整除。”学生一听,兴趣来了,兴致勃勃地说了很多数,我把这些数一一写在黑板上,一个一个的加以判断。这时学生对我真是佩服极了,但是也有不相信的,拿过练习本就开始除,结果和老师说的一样。这时他们急坏了,急切地问:“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妙法呀!快点教给我们吧!”于是抓住这有利的教学时机,说:“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情绪高昂地学习了新知识。快下课时,又布置了这样的作用,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做这样的游戏,看他们会怎样说。结果第二天,好多学生都讲了他们的爸爸妈妈表扬他的话。
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如教学“分数化小数”一课,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小数除法,并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分母的特点,总结出分数化有限小数的规律。有如:在讲“小数性质”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复习旧知:1分米=0.1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并结合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0.1米=0.10米=0.100米。同时,在写法上加以比较,从而揭示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通过旧知引出新知,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归纳总结出: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让学生结合上述所学,完整地总结出小数的性质,这样突出了重点,分化了难点,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
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即完成了教学任务,有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我们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五、全员参与
面向每一位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因此,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实际活动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使大多数学生成为陪客。
如教学“不连续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这一教学内容,按传统教学法,有教师提出问题,指名让学生逐一回答每一步该怎样回答每一步该怎样列式,从形式上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听别人的“说”而学到的,特别是中差生是否真正掌握,只能從“懂不懂”、“会不会”的询问中有一个表面的理解。而如果应用现代教学理论,有教师先启发诱导,提出整体要求,再向全体学生都动手尝试列式,人人参与探究过程,人人动脑思考问题,那么全体学生的学生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数学是一门探索模式的学科,它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高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发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研讨,在学生中形成研究风气。
六、多层发展
小学生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圆圈,所以要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多层次地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技能技巧。如依据“思维从动作开始”的规律,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究、思考的环境,使学生在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等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发展思维;依据“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规律、可以通过说算理,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发展语言,并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尤其要精心设计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第二实践活动-----课堂练习,通过“开放性”练习,更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促进学生多层次的发展
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给予学生的是新时代的创新,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鼓励学生参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新”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索、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像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即使是暂时落后的学生,也不能放弃他们,因为放弃每一位学生就等于泯灭了这个学生的内在的创新潜能,就是他失去了争取成功的机会。作为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要盲目迷信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在不同见解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往往闪耀着学生智慧的光芒。这样的师生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发扬民主,而且是一把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全体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
一堂数学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要保证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觉得,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形象地说,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来搭“台”,这个台是让学生“唱戏”展示自己的舞台,而且这个“台”搭的要大,四周不能有“框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听众那样仔细倾听,抓住关键进行点拨,为学生的表演“加油喝彩”!
三、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把握好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时机,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关键。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首先我问:“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听说做游戏,他们自然高兴极了,说:“老师,做什么游戏?”我说:“这个游戏就是你们顺便说出一个数,我不用做除法计算,马上知道它能否被3整除。”学生一听,兴趣来了,兴致勃勃地说了很多数,我把这些数一一写在黑板上,一个一个的加以判断。这时学生对我真是佩服极了,但是也有不相信的,拿过练习本就开始除,结果和老师说的一样。这时他们急坏了,急切地问:“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妙法呀!快点教给我们吧!”于是抓住这有利的教学时机,说:“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情绪高昂地学习了新知识。快下课时,又布置了这样的作用,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做这样的游戏,看他们会怎样说。结果第二天,好多学生都讲了他们的爸爸妈妈表扬他的话。
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如教学“分数化小数”一课,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小数除法,并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分母的特点,总结出分数化有限小数的规律。有如:在讲“小数性质”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复习旧知:1分米=0.1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并结合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0.1米=0.10米=0.100米。同时,在写法上加以比较,从而揭示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通过旧知引出新知,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归纳总结出: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让学生结合上述所学,完整地总结出小数的性质,这样突出了重点,分化了难点,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
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即完成了教学任务,有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我们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五、全员参与
面向每一位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因此,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实际活动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使大多数学生成为陪客。
如教学“不连续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这一教学内容,按传统教学法,有教师提出问题,指名让学生逐一回答每一步该怎样回答每一步该怎样列式,从形式上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听别人的“说”而学到的,特别是中差生是否真正掌握,只能從“懂不懂”、“会不会”的询问中有一个表面的理解。而如果应用现代教学理论,有教师先启发诱导,提出整体要求,再向全体学生都动手尝试列式,人人参与探究过程,人人动脑思考问题,那么全体学生的学生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数学是一门探索模式的学科,它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高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发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研讨,在学生中形成研究风气。
六、多层发展
小学生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圆圈,所以要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多层次地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技能技巧。如依据“思维从动作开始”的规律,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究、思考的环境,使学生在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等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发展思维;依据“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规律、可以通过说算理,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发展语言,并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尤其要精心设计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第二实践活动-----课堂练习,通过“开放性”练习,更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促进学生多层次的发展
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给予学生的是新时代的创新,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