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成为技术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gu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寂静钱钟书》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作者周劼人试做了一遍,总共15分中只拿到了1分。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的。作者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调侃:“两个问答题,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将我的文章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好’。”
  这其实早不是新闻了。作家韩寒也曾“细心地完成”了针对自己文章《求医》一节的中学语文阅读题,8道题只做对了3道。甚至,他选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中考、高考中的阅读材料,多是取自篇幅适中(或经整理)的优秀文章。对文学艺术的理解,本身是多样性的。对于数量众多的考生来说,如果要在阅读题中取得理想成绩,那就需要使自己的答案(并非都是真实的理解)尽可能地与所给参考答案一致。从艺术理解的多样性上来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可能对此多有批判。由于趋同就强调一致,由于认同一致就不认同甚至不容忍差异和变异。这对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不利的。
  阅读题的利弊之辩,不在于阅读题本身,其涉及的领域很多,争议点也很多。但我们还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不管我们是否愿意,考试以分选人才的机制较长时间内不可改变。同样,阅读题较长时间依然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
  纵观这十多年,甚至更长久些,我们不难发现,虽然阅读题的题型、赋分值等有了变化,甚至变化很大,但阅读分析“趋同性”的特点始终没有变化,虽然给定的参考答案似乎更开放了,有些还有“仅供参考”等意思。
  从一定意义上说,当文学作品成为阅读题材料时,其艺术的特点就转向了技术层面。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又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着思维与情感。艺术具有多样性,但技术更多强调规范性与一致性。技术美的特征在于表现功能的力动性,这种力动性在动态产品或静态产品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阅读分析是一种规范性的作品解读方式。其解读的指向性非常明确,指向命题人所给的答案。这里需要说明,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多义性的,出题人也非特定,故这里的“命题人”不是特指。确切地说,是不特定的命题人趋同性地指向了相同或相似的答案。那么这种趋同性又来自什么呢?这应该来自考纲要求,来自于较长时期的规范性,也即我们认同的所谓的“标准”。
  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就是一种“规范性猜想解读”。困难还在于:与理科相比,它似乎没有必然的逻辑思路。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到阅读分析的技术性,其实阅读分析还是有理性逻辑思路的。
  下面我们以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的第13题为例:“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这是分析一个词的含义。这里依据的逻辑思路为:这个词的含义,含这个词的句子含义,与这段中心(有时可能是全文主旨)的关系;考虑到这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如果这个词或相应的句子,含有修辞或其它写作手法,则另加相应的作用。
  如此,我们将此词“还原”至句中。这个句子是这样的,“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这样的答案包括:一、这种“格调”是指钱先生的宁静致远的人格;二、这个句子指钱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执著于学问;三、这不仅概括了先生寂静治学的一生,也赞美了他宁静致远,不计名利的人格。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命题人给定的答案:钱钟书的“格调”是“静”。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地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墨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
  当然,阅读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和态度的理解能力,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语言特点和写作思路,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概括文章的主旨、文章的表现手法及对文章的综合赏析等能力。从命题的角度来看,一般会有以下考题:
  整篇文章或某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整篇文章或某个片断表达的思想及情感是什么?
  某一个句子(常常有修辞手法或结构变序)的作用是什么?
  某一个具体内容(或材料)的作用是什么?
  某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表层和隐含)是什么?
  某一种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一段文字(或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一般而言,一项考查点只会出现一个考点,比如修辞的考点。猜想性阅读可以先从题目出发,到规范性猜想,再回至作品本身。思路如轨道,作品如列车。先按答题逻辑铺好轨道,再开作品这辆车子。这样,作品的解答就会在轨道上运行,而不至于出轨。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阅读材料为希腊作家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的《界河》)
  我们可以这样定好解题的思路:
  先描述这个句子的内容,“描写了鸟群在他头顶自由飞翔的情景”;再考虑景物描写的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或是借景抒情,表达他快乐的心情,反衬(因为有“鸟群”出现)他内心的压抑(从“自由”中来);考虑句不离段或主旨(从段中或全文找)。
  这样就与出题人给的参考答案相一致:此为借景抒情、以景衬人。写鸟的自由飞翔,表现了年轻战士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鸟和人类是如此和谐相处,可是人类却在自相残杀。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美的讴歌,对爱的珍视,批判了摧残人性、毁灭生命的战争。
  这种规范性猜想解读,可以使答题在正确的思路中进行。同时,将答案的思路纳入学生的审题思路之中,可以审视出题人的答案是否正确或完整。
  我们曾利用2009年天津卷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学生这样命题:
  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沉重的叹息”包含什么样的意思?叙述儿时与伙伴一起玩,有什么作用?老朋友与儿子的观念有什么不同、从中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看来,我刚才的疑问,已经有了肯定的回答”,这“肯定的回答”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再与天津卷的第18—21题进行比较,从中思考哪些题目具有共同点,自出题目中是否有好题;对相似(相同)题的答案进行比较,来看我们自拟的答案是否完整、规范或简练等。
  通过这样的实战练习,学生将自己置于一个更高的平台,在此平台上,与出题人、文章的作者、“隐形的同学”之间进行较量,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为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读者也曾让他们依据课程标准或考纲的要求,按考查的内容与题型等,对合适的作品进行阅读分析出题训练。(学生给其命名为“单飞”)比如以王国灿的《幸福其实很简约》(见《浙江日报》2009年10月30日)为例,学生出了这样的题目:“为什么享受今天,才是自己想要的简单生活呢?”“文中提到的‘简约’,也提到‘简单’,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那种对特欲的追求,往往是渴了喝海水,越喝越渴’的作用是什么?”“文中引用林则徐的对联,有什么作用?”学生对这些较为集中的题目,经比较后“制订”出答案,同时对出题及拟订的答案给出依据。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的现代文阅读题解题能力明显提高。比如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得分率几乎相等,期末时以总分值14分为例,以最后3次检测为例,平均能超过对照班2.13分。把学生从阅读解题的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这不仅改变了他们学习的状态,更拓展了学生发展的空间。
  教学的立足点在于学生,只有当学生也能像教师一样能教别人,甚至教教师时,他们在阅读分析上才真正独立。师生关系平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客观要求是:承认并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在阅读题的破解思路上就可以很好体现。
  技术催生智慧。教学的高境界,也是“教”,是学生能用会教。我们相信,掌握了实际能力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会走得更远。
  [作者通联:浙江海宁市鹃湖学校]
其他文献
“胖子、胡八一、黑驴蹄子、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提起考古,随着《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火起来的词汇大概最先浮现在大众脑海里。而对考古稍微有些了解的人则会想到“洛阳铲、棺椁、墓室、耳室、墓道、陪葬坑……”这类字眼,但依然与盗墓脱不开关系。甚至在西安兵马俑景区,我听导游说:“考古盗墓不分家,考古就说合法盗墓……”《盗墓笔记》中刻画的大型墓葬的盗掘与探险令不少读者心驰神往,这本书确实给了我们很多关于
与人教版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简略地分析之后,总结“总观全文,作者层层推理,得出结论,让人信服”,但作者是如何“层层推理”,如何“得出结论”,怎样“令人信服”的?《教师教学用书》并未有“令人信服”的分析。看来清晰地把握此文思路并不是那么容易。  为什么作者的思路难以把握?作者的这种“层层推理”的方法是否可以探求到?又有什么样的途径可以让学生探究到“作者层层推理”的思
语文教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贯彻和落实情况怎样,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教师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教学水平的高下。结合教学实际,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重要性展开探讨,并对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初步尝试。   一、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中,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语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徜徉在语文的天空中,尽情享受美,本应该是语文学习的既定目标,可如今的语文课堂为了应试普遍存在考什么就教什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幸福感。“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那么如何做到“退耕还农”呢?我认为应该捡拾起“美的碎片”,形成美的场力。  一、间关莺语花底滑——感受语文的音乐美  无论是古代诗歌、散文,还是现代诗歌、散文,每个汉字都承载着万种风情。我们要带领学生通过诵读文字来体会
主体性教育是当今创新教育的热点之一。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教学,必须强化“主体性原则”,创新是主体生命潜能的一种极致闪光,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试想一个没有主体意识,不能发挥主体潜能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有所创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性=主体性,一切教学的终极关怀,便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获得与张扬。因此笔者认为教学要注重“心灵自由”的营造。    一、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创新情感    创新人才需要
我国档案学发端于民国时期。从那时期起,许多有志之士便投入到档案工作革新和档案学研究中去了。其中,有位先生颇为特殊,因为他的两本著作均作为档案学旧著十三本之一而被翻印。这位先生就是周连宽教授。    1 周连宽与档案学    周连宽,广东开平人,1905年2月出生。1924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就读,四年后毕业,旋即进入武昌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即后来的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继续深造。19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渗透学法指导、回顾学习过程、迁移、序列训练等方式,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我总结出了如下一些体会,与广大同行朋友探讨。  读  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阅读能力的强弱,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语文积累靠什么?靠广泛地阅读。而实际情形怎样呢?一项调查显示:多数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记录几乎为零。现在很多老师也都逐渐重视起课外阅读来,但大多数流于形式,只
集体备课和个体备课哪个重要?这个问题本不是个问题,当然是个体备课重要。但是现在却成了个大问题。几乎所有的学校在大会小会上都拼命强调集体备课的重要性,有些学校甚至采用查岗的办法来督促所谓的集体备课。更有甚者,喧嚣的中小学教育地界上,开始上演一出新的闹剧——集体备课展示。就是把原本应该在办公室里进行的一种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的教学研究的日常工作,搬到阶梯教室或者礼堂里的舞台上,演给领导、教研员和教师看。
余映潮先生在教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歌后,在语文界如何高效教学诗歌方面轰动一时,让单一的诗歌教学有了新的参考。余老师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美文联读”和“读写结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厚度,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表达经验。整堂课课堂积累丰富充实,训练活动扎实有序,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余老师这堂课的亮点毋庸置疑,但在文本解读方面是否紧扣文本,读懂作者还值得商榷。以下主要从分析课例、文本解读入手来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