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手段下主流农科教育课程的现状及思考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hg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微课堂等等新传播手段让教育形式变得多样化,而大部分传统主流农科教育课程仍拘泥于单一的课堂填鸭模式,如何利用新形式为课堂教育服务、优化师生的讲授与接收模式成为新的挑战。《茶叶生物化学》是茶学专业的必修课,是主流农学教育课程的代表课程之一。本文以《茶叶生物化学》为例,剖析该课程的一线教学现状;从学生的知识认知和体系构建的过程出发,提出尝试性对策,以期让新型传播媒介更好地为课堂教育服务,提升“教学力”与“学习力”,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关键词:新型传播手段;农科课程;教学现状;改革策略;茶叶生物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3-0050-03
  Abstract: Nowadays, education type has been diversified on account of novel communication means such as multimedia teaching, distance education, network curriculum, and micro-class. However, most of the mainstream agricultural curriculums are still confined to a single mode of spoon-feeding, therefore, using new forms to serve the classroom education better and optimizing the mod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become a new challenge. Tea biochemistry is one of the compulsory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tea science, and is a typical course of the mainstream agricultural curriculums. This paper takes tea biochemistry cours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first-tier teaching status quo of the course, and put forward tentative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process of cognitive system and constructing structure, so as to make better service for the classroom education, promote "teaching strength" and "learning strength" by novel communication means, and lay foundation for applied innovative professional talents.
  Keywords: novel communication means; agricultural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reform strategies; tea biochemistry
  近年來,信息化手段日益更新,多媒体、远程教育、网络公开课、微课堂等新兴教育传播载体不断涌现,对于“有时限有组织”的 “完整而又局部的教学单元”课堂而言,这既是传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和拓展,同时也是对素有“满堂灌”、“填鸭式”等标签传统课堂的一种冲击和提醒。学生群体是新型传播手段使用和推广的主力军,如果传统课堂的教育模式太过沉闷守旧,不能推陈出新,那么传统课堂的吸引力势必受到影响;反之,如果能积极借用新媒介的优势为课堂服务,改善传统课堂特别是农科类课堂的教学形式,将会提高教与学的效力。教学形式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构建知识记忆网络、培养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等仍是当下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可持续策略。
  《茶叶生物化学》作为茶学专业的必修课,在全国农科院校及设有茶学专业的专科学校或综合高校中均有开设。与农学理学公共必修课中的《生物化学》有所不同,《生物化学》从生物类大分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入手介绍其分类、结构、性质、和生物体内新陈代谢途径以及生物学功能。《茶叶生物化学》则在《生物化学》介绍的物质和代谢的基础上,研究茶树中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如咖啡碱、茶氨酸、茶多酚、芳香物质的种类、结构、性质、合成途径;比较研究环境对茶树体内代谢及产物积累的影响;研究茶叶加工过程及贮藏过程中物质的变化等[1]。《茶叶生物化学》在内容上紧密衔接《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农学公共课,同时与《制茶学》、《茶树栽培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等茶学重要专业课相结合,突出茶树体内次级代谢途径和加工过程中产物的形成与转化,是茶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体会到不少问题,针对茶学本专业学生的知识框架特点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同时优化配套实验课程,以期提高《茶叶生物化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一、茶叶生物化学课程教与学的现状
  (一)课程衔接不紧凑产生专业知识体系构建危机
  参阅农业院校茶学专业课程建设,《茶叶生物化学》课程均列在第五学期,而同样均有开设的《生物化学》通常是安排在第三学期。《生物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构建后续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其开展为《茶叶生物化学》的教学做了铺垫,但对于普遍习惯于突击复习以应对期末考试的部分学生而言,在经过一年的时间后,甚至对初生代谢、次生代谢等最基础的概念都出现了知识遗忘,只能在经过循序引导后才慢慢记起。而诸如此类的基本概念,不仅仅在《生物化学》课程上,在其他《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等课程中也屡次出现。   知识的记忆是个人经验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的过程,有识记、保持、再现三个阶段[2],而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与遗忘相对,它需要学生主动重复复习以达到最大的保持数量,没有保持,记忆也就无从谈起[3]。农学、生物类课程的基础课程较多,在此基础上逐渐引入专业课程,同时做到完美的知识衔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学生往往会依据自身去选修一些与本专业无关或者关系比较小的课程,花样丰富的课程在满足大学生各种兴趣需求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知识记忆方面关于紧凑交叉衔接的要求,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构建进程出现危机。
  (二)教学形式单一产生内容灌输和思维束缚
  目前大学主流农科类教学课堂的教学形式是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助以板书教学。《茶叶生物化学》的教学中,多媒体可将一些复杂、抽象的化学物质和变化过程以图片或者动画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弥补了传统上板书教学的不足[4]。但同时,形式丰富、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容易在课程教学中产生过分依赖现象,传统教学中探究和归纳演绎等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逐渐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信息量较大,学生处于接收信息的状态,想象力在无形之中被一次次弱化,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下降。此外,远程教育、网易公开课、网络精品课程、公开课件平台、微课堂等等门类繁多的新兴传播手段在大学校园广为流传,这又削弱了传统课堂的吸引力,课堂教学“满堂灌”和“填鸭式”的缺陷被一再贴上标签。
  《茶叶生物化学》的内容中还涉及到不同茶类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等内容,该部分内容常以实验结论的方式进行文字叙述。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学生的反应不是思索和当堂消化,而是习惯性地在课本中找到对应的部分进行标记,这使得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同化过程滞后,加上课后复习或者思考的时间少之又少,知识很难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三)配套实验不完善产生创新思维匮乏
  《茶叶生物化学》的配套实验是专业研究的工具课,为茶学学科科研提供检测方法及研究手段,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巩固、提高、深化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和科研中最重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最需要的是创新思维,这是人类思维中的一种高级形态,需要突破旧的思维模式,以新的思考方式产生的新的设想,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上去分析、解决问题,进而获得成功实施的思维系统[5-7]。其中,实践操作是培养动手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创新能力的一个最便捷、最有效的实践平台。
  目前《茶叶生物化学实验》主要分为基础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两大块,基础性实验包括茶叶中主要次级代谢产物成分,如多酚类、氨基酸、咖啡碱总量的提取分离及定量分析方法,实验目的单一,步骤明确,授课方式采用采用讲解法与实验法相结合。该板块内容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足的是,学生往往是参考实验程序进行机械性操作,滋长了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心理。设计性实验包括茶叶有效成分的综合提取、茶鲜叶丙酮粉制作及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但由于实验的连续性强、操作步骤繁琐、耗时长等原因,大部分设计性实验采取教师演示实验的方式,学生以观摩学习为主,这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思考的积极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二、茶叶生物化学课程改革策略
  (一)提倡思维导图,构建知识记忆网络
  针对课程衔接不紧凑带来的知识遗忘,除了进行适当的课程调整之外,应引导学生主动根据遗忘规律反复对知识进行回顾和联系。思维导图可以是一种思维模式,通过综合、抽象、概括的模式去完成对知识的认知,同时也可以是一种思考工具,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把知识通过某种联系连接在一起,探索若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自己补充知识库[8]。我们尝试将茶叶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构建形成以下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内容上主要分为: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与功能、化学成分与其代谢途径、代谢途径受外界环境(光、温、水、肥等)的影响、六大茶类加工过程中的物质变化等,同时在横向上与制茶学、茶树栽培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天然产物开发与利用等课程中的相关部分进行衔接。记忆的识记过程,就是建立联系和巩固联系,借助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和记忆网络,强化联系。
  (二)提高感性认识,增加趣味教学
  有研究表明情绪记忆是记忆层次中是最深刻最有效的的记忆方式[9]。趣味教学能有效激励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对教学活动起推动作用。课程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在实际教学中自发地产生疑问,并自主去寻找答案,在这个方面,感性认识非常重要。以图1中横向的知识联系为例,在红茶、绿茶加工过程中酶、香气等主要物质变化的章节,可以先设置疑问,然后将课堂转到茶叶加工室,让学生对萎凋、杀青、揉捻、发酵等过程产生感性认识,再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又如茶树中天然产物的功效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上,让学生通过超市调研、问卷调查、网络查找等方式对茶树有效成分的开发应用进行全面的了解,增进认识。
  (三)破除思维定势,培养思考分析能力
  创新思维不仅在学习和科研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当下,思维定势仍不失为挡在创新思维面前的最大障礙[10]。思维定势是一种沿着习惯的、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极不利的。弱化思维定势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扩大思维空间,综合其他专业,二是进行大量反习惯思维的题目思维操作训练。扩大思维空间就是将茶学与其他专业学科相联系,进行跨专业交流。比如,光质对于茶树生长的影响机理的探讨,这必然涉及到部分物理学以及植物生理学的知识,在物理学上对光质进行区分,植物生理学上探讨光质影响代谢的途径。另外,进行大量反习惯思维的训练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反习惯的思维方式主要包括发散思维、辐合思维、逆向思维,联想与想象等。比如,利用生化课程中矿质元素对茶树代谢的影响,反习惯思维讨论之前学习的茶园栽培管理的措施等。此外,敏锐的直觉和好奇心也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研究的开端。可以建立学习性的网络交流平台,发布本专业的最新科研研究结果及方向,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敏锐的直觉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具有创新性的思考,才是科学的真正发展。   (四)提供实验平台,引导学生创新实验
  实验是科学创新的第一步,是研究深造的基础。基础实验技能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而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让学生在思维知识体系上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11,12]。实验联系理论知识的教学,既加深、巩固对理论的理解,又能运用实验验证理论,发现问题。在茶叶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可组成科研小组,由学生自行提出疑问或由教师制定方向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例如,通过测定六大茶类不同加工阶段中代表性化学组分、特征酶的酶活等讨论、解答茶叶加工工艺与品质形成、鲜叶适制性的问题。类似综合性的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路线,自主查阅最新研究进展和方法,且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监督下独立完成。教师对最终结果进行确认、分析,再由学生总结实验过程,统一进行汇报交流。
  (五)创新课程模式,大胆运用新兴载体
  创新性也应该体现在大学课堂上。面对新兴传播载体的遍及,传统课程与其采用避之不及的态度来降低课堂吸引力,倒不如积极借用新兴载体为课堂教学服务。以微课为例。微课突破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仅就重难点、疑点等内容凝聚在短短的5-10 分钟的音视频中,充分发挥讲授者的智慧,具有时长较短,主题明确,情境生动,时空无限,易于扩充等的特点[13]。在茶叶生物化学课程中,可以分章节、分主题进行微课形式的拆讲,例如某种茶树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分解代谢,或茶叶某种功能性成分的开发应用等章节,由授课教师也或由学生来组织、设计、汇报,能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段内获取或总结到最核心的知识,不仅记忆深刻,还能够紧随潮流,营造新鲜课堂气氛。
  三、结束语
  《茶叶生物化学》是茶叶学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为茶树栽培和育种、茶叶加工和深加工、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标准化生产等提供理论依據和方法手段,但在一线教学中存在着思想束缚、创新匮乏等诸多课堂问题。深化茶叶生物化学等主流农科类课程的课程改革,加强感性认识和实验设计,培养创新思维,强化知识体系,为培养创新型专业科技人才打好基础。同时,伴随着新兴传播手段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日益普及,合理利用新鲜媒介为传统课堂服务,提高“教学力”和“学习力”,跟进时尚步伐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参考文献
  [1]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第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8.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3]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
  [4]田立新.大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3.
  [5]匡长福.创新原理及应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4.
  [6]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7]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创新心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4.
  [8]宋威,郑玉娟.思维导图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4,7(28):258-259.
  [9]叶海智.信息技术与情感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
  [10]刘红梅.大学生创新培养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
  [11]林善枝,刘雪萍,朱保庆.开放式“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4,1(32):48-50.
  [12]倪志勇,任燕萍,张桦,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4,9(39):79-80.
  [13]孙小蒙,葛元 ,叶大鹏.微课建设与学生发展的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8:94-96.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党员带班制度破解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遇到的多个难题,是广东Z大学2010年开始推行的一项重要的高校党建创新工作。本文系统介绍了广东Z大学实施学生党员带班制的基本情况,详细阐述了学生带班党员的四项基本工作职责,并归纳总结了广东Z大学在实施学生党员带班制以来取得的基本成效,同时针对学生党员带班制实施过程中遭遇的瓶颈难题,提出了下一阶段进一步完善学生党员带班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学
期刊
(福州大学 材料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电化学原理与测试技术》研究生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根据专业硕士的职业性特点,从教学内容、校内实验/实践、企业参观实践、校企项目合作、借助新媒介自学讨论、校企教师队伍授课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职业性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技能、个性和价值,在研究生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电化学原理与测试技
期刊
(新疆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 要:学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明确学生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与严肃学习纪律来进行。本文针对新疆工程学院学生实际学风状况,阐述了学院学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学院学风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新疆工程学院;大学生;学风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2-0001-04  Abs
期刊
(河南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与 摘 要:国内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目前仍以大班教学为主,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低、学习实践脱节等问题。MOOC因具有大规模、开放、多元化评价和及时反馈的特点而广受追捧。借鉴MOOC中的混合式学习、开放教育资源和众包交互等新兴教学法,提出翻转课堂、分类分阶和同伴互评的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大班教学的授课效果。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大班教学;M
期刊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上海201418)  摘 要: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建立新型的应用技术大学,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已日益重要。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宝贵经验。围绕计算机控制系统(Computer Control Systems)这一课程的教学,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方法等方
期刊
(黑龙江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自高校扩招以来,衍生出诸如高等教育质量隐性下滑、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就业困难、教学资源和师资紧张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棘手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学业倦怠现象,尤其是地方性大学学生学业倦怠现象更加严重。学业倦怠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学业倦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方性大学;大学生;
期刊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摘 要: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如何让学生能够在进入学校后获得个性化的发展是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高职学生,在进校后其个体差异会导致他们在发展上出现不同。文中以城市园林分类培养分层教学为例,就如何让高职学生在进校后获得个性化的培养与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城市园林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摘 要:近年来国家、各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越来越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作为资助工作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中国海洋大学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认定方法的合理性及其存在问题,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现行的以学生自主申请评价为基础、多级审批困难生的认定方法,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高职(国际)学院,上海 201209)  摘 要:当前大学生的幸福观当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具体表现在对幸福内涵的理解上显得过于片面和狭隘,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以及在获取幸福的途径上陷入了享乐主义的泥潭这三个方面。积极心理学专家马丁·塞里格曼教授所提出的PERMA模式对于纠正大学生幸福观中的认识误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要想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大学生应该放
期刊
摘 要:本文在明确小学教育专业微积分课程目标及学生数学学习基础之上,提出了教学设计的原则,并据此对《微分的概念》一课做了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设计;微积分;小学教育;微分的概念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3-0090-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urse objectives of calculus i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