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面对校情学情,如何改、怎么改、改成什么样的标准是一直困扰我们很多学校全体教师的问题。带着如何改、怎么改、向谁学、学什么的问题本人走访了很多课改成功的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就他们的一些办学特色,办学特点,办学模式,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将一些好的班级学生方法,好的管理模式学回来,变一种方式综合应用到我们自身学生管理上,使之演变成适合我们自身需要的东西。作为新生代的班主任,参观学习我主要在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小组细化管理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日后回来总结了一些适用于我们自己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和大家进行交流希望能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工作困难。
首先我们谈谈小组建设的必要性,当课堂模式发生改变时,我们的班级配套管理也要跟着发生变革,面对着团队协作学习要比传统的单打独斗式学习更加的高效性,所以采取一个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小组建设很有意义,如果以一个班级50多人为一个团体划分的话,这种团队学习的意识就不够明显,所以采取了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这样既使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的方便,也使得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管理更加容易,从而减轻了班主任的管理负担。下面就几方面谈谈具体的小组建设。
1.小组建设科学合理化
小组建设下的班级管理不再是原有的一个老师直接管着四五十学生,而是将班级四五十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在日常的课堂学习,班级活动的开展,教师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明确分工,让这些小组以小组长为核心各个组员进行组内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从而大大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并且提升了工作效率。为了完善小组建设使组员分配更加的科学和合理化,达到各个组的人员均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就是由教师确定好小组长,小组长一定要选择责任心强、敢于担当的人员来承担,这需要班主任长时间的观察。其次要和小组长制定好组建原则,分组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每个组在综合数据和实力上要平衡,要协调,像一家人过日子,如男女比例、学习成绩、潜能生的拆分,班委的分配,特殊学生的照顾(近视、小矛盾等)。只有综合考虑,合理分组,才能保证公平,这是活动的关键,所以高一刚开学由于对学生不够了解所以我们并没有急于分组,而是通过第一次月考结束后对学生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后才进行小组建设。第三点就是每个小组的建立需要小组长和组员双向选择才能将小组组建成,从而使得人人都有选择的权利,起到一个互相约束的目的,让同学们选择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小组。
2.建立健全良好的团队意识
一个成功的团队需要有一种极强的“团队意识”。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身在团队中的地位及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是每个团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很多中学为了增强团队精神特意开了一门活动课,在课上开展一些团队合作的小游戏,让学生们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不言放弃,团结一致,最终成功。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们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使他们最终成功的过程,在过程中体会到的团队力量。受此启发,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我们半个月开一次班会,让学生们在讲台上诉说他们团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让同学们感受到团队这个家庭给他带来的温暖及在团队中奋斗的快乐,从而增强团队意识。 所以在小组建设全校同步实施后,我们也有必要要开一门关于小组活动的必修课。
3.管理落实到细处,让人人成为管理者
在管理上要创新,打破原有的只对班级干部进行分工,而是传达一种人人都是班级管理者的理念,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将班级的具体工作(例如,晨检纪律、值日工作的监督、班级物品摆放、讲台及黑板的保洁、窗帘和灯光的控制等)进行细化分工,回来后我也根据班级的自身特点制定了一个班级分工细则表,经过一个半月的摸索实践,当每个人都成为班级的管理者后班级的纪律和卫生以及活动情况等方面均有提升,大大的提升了班主任的管理效率。
4.小组建设评价体系--双学分制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只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走入了通过学习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好坏的误区,引入双学分制后,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这个评价体系可以从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来评判一个学生。通过综合评价可以使教师发现一个学生的发光点也可使学生更加自信,使之个人特长和优势得以充分发展,而我采用的是根据(学习、纪律、卫生、活动开展、获得奖励等五方面)更加细化的计分形式,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的评价分数和小组内的总分情况,这样可以让评价更加透明化,让小组内每个人都清晰的了解组员日常表现情况,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让班级管理通过双学分更直接的将问题暴露出来,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减轻了科任老师的课堂管理任务,增强了各科任老师的评价权利,大大约束了学生的日常学生的行为规范。在学期末汇总时根据各组的学期评分情况及个人评分汇总,将进行“优秀、良好、一般”等三个等级进行评价。对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要下发奖状进行鼓励。
以上四点就是我在学习后总结出来的小组建设下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一学期的小组管理模式试用,班级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学习气氛更加浓厚,班级内务管理更加细化,纪律卫生情况有了很大的进步,班级的凝聚力也有了明显提升。希望这种新模式能够在教育教学上进行大力的推广,使我们切身实际的解决当前面临的学生管理问题!
首先我们谈谈小组建设的必要性,当课堂模式发生改变时,我们的班级配套管理也要跟着发生变革,面对着团队协作学习要比传统的单打独斗式学习更加的高效性,所以采取一个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小组建设很有意义,如果以一个班级50多人为一个团体划分的话,这种团队学习的意识就不够明显,所以采取了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这样既使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的方便,也使得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管理更加容易,从而减轻了班主任的管理负担。下面就几方面谈谈具体的小组建设。
1.小组建设科学合理化
小组建设下的班级管理不再是原有的一个老师直接管着四五十学生,而是将班级四五十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在日常的课堂学习,班级活动的开展,教师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明确分工,让这些小组以小组长为核心各个组员进行组内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从而大大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并且提升了工作效率。为了完善小组建设使组员分配更加的科学和合理化,达到各个组的人员均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就是由教师确定好小组长,小组长一定要选择责任心强、敢于担当的人员来承担,这需要班主任长时间的观察。其次要和小组长制定好组建原则,分组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每个组在综合数据和实力上要平衡,要协调,像一家人过日子,如男女比例、学习成绩、潜能生的拆分,班委的分配,特殊学生的照顾(近视、小矛盾等)。只有综合考虑,合理分组,才能保证公平,这是活动的关键,所以高一刚开学由于对学生不够了解所以我们并没有急于分组,而是通过第一次月考结束后对学生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后才进行小组建设。第三点就是每个小组的建立需要小组长和组员双向选择才能将小组组建成,从而使得人人都有选择的权利,起到一个互相约束的目的,让同学们选择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小组。
2.建立健全良好的团队意识
一个成功的团队需要有一种极强的“团队意识”。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身在团队中的地位及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是每个团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很多中学为了增强团队精神特意开了一门活动课,在课上开展一些团队合作的小游戏,让学生们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不言放弃,团结一致,最终成功。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们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使他们最终成功的过程,在过程中体会到的团队力量。受此启发,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我们半个月开一次班会,让学生们在讲台上诉说他们团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让同学们感受到团队这个家庭给他带来的温暖及在团队中奋斗的快乐,从而增强团队意识。 所以在小组建设全校同步实施后,我们也有必要要开一门关于小组活动的必修课。
3.管理落实到细处,让人人成为管理者
在管理上要创新,打破原有的只对班级干部进行分工,而是传达一种人人都是班级管理者的理念,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将班级的具体工作(例如,晨检纪律、值日工作的监督、班级物品摆放、讲台及黑板的保洁、窗帘和灯光的控制等)进行细化分工,回来后我也根据班级的自身特点制定了一个班级分工细则表,经过一个半月的摸索实践,当每个人都成为班级的管理者后班级的纪律和卫生以及活动情况等方面均有提升,大大的提升了班主任的管理效率。
4.小组建设评价体系--双学分制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只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走入了通过学习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好坏的误区,引入双学分制后,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这个评价体系可以从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来评判一个学生。通过综合评价可以使教师发现一个学生的发光点也可使学生更加自信,使之个人特长和优势得以充分发展,而我采用的是根据(学习、纪律、卫生、活动开展、获得奖励等五方面)更加细化的计分形式,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的评价分数和小组内的总分情况,这样可以让评价更加透明化,让小组内每个人都清晰的了解组员日常表现情况,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让班级管理通过双学分更直接的将问题暴露出来,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减轻了科任老师的课堂管理任务,增强了各科任老师的评价权利,大大约束了学生的日常学生的行为规范。在学期末汇总时根据各组的学期评分情况及个人评分汇总,将进行“优秀、良好、一般”等三个等级进行评价。对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要下发奖状进行鼓励。
以上四点就是我在学习后总结出来的小组建设下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一学期的小组管理模式试用,班级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学习气氛更加浓厚,班级内务管理更加细化,纪律卫生情况有了很大的进步,班级的凝聚力也有了明显提升。希望这种新模式能够在教育教学上进行大力的推广,使我们切身实际的解决当前面临的学生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