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学院学术创业团队创业案例的实证研究,归纳和分析高校组织层面学术创业的方法和机制,寻求高校学术创业及对外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路径,探索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术创业和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新模式。
关键词:创业 创业型大学 高校 学术创业
一、研究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宏伟目标,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和努力方向就是以构建创业型大学为契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浙江农林大学明确提出创建“创业型大学”,并将此作为学校的战略目标纳入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写入大学章程。2012年,“到2020年把学校初步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被作为学校中长期战略目标进一步提出。“创业”将成为现代大学的第三种业态,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将朝着创业型大学方向转变。创业型大学的创建是大学对社会转型发展、人才需求结构等多重外部环境因素变化的主动适应,对于促进学术成果转化、学术资源的商业价值体现,提高教师等学术科研人员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升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都是良性驱动的作用。
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2015年5月,文化学院发起组建了学术创业团队——笨鸟文创,初衷是通过整合学院各学科学术资源,以商业经营创造经济效益并反哺学院教学与科研活动,改善学院办学条件。作为由学院发起的以教师群体为主的组织层面上的学术创业,其既不同于教师个人创业,也不同于学生创业或社团创业,其创业实践无疑已超出了最初单纯的利益诉求,而是对学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战略思想的一种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引领作用。
二、大学学术创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Giancarlo Provasi & Flaminio Squazzoni按照学术创业的个体身份,将学术创业进行了细分,即纯科学家、学术创业者。从个体层面考量,学术创业按主体不同可分为教师、学生和行政人员创业;从学术组织层面考量,可分为系科、院所等的创业;从机构层面考量,还可以是大学整体性的创业。
1.学术创业现状分析
从2001年至2015年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收录的文献中,目前有关“创业”、“创业教育”研究的较多,但关于“创业团队”研究的较少,且较多是研究企业、中小企业创业团队,而有关高校的创业团队研究很少,其中以院系为主的创业团队的研究则几乎没有。孙鑫(2012)分析了高校创业团队培养存在的四个问题,明确了高校创业团队培养的目标,并提出了加强创业团队培养的途径。王涛(2014)从群体动力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组建高校创业团队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对建设科学高效的创业团队,推动创业实践活动开展,提升创业成效等进行了初步探索。
有研究者指出,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学者和企业相互合作的方式,对解决企业经营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并且,在此过程中,项目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得到了更大地提升,学者自身的研究价值也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欧盟专家也指出,大学在高科技领域发挥了比企业更大的影响力,更具潜力;而与此同时,对于学者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某些研究者则抱有怀疑的态度,认为参与创业的学者们在商业活动中需要完成或保证相应的利润指标,同时还要承担科研任务,两者的要求常常是相互对立的。然而,本质上这两类矛盾性的观点却有着相同的地方,即它们都认同社会经济发展中学术创业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分歧之处在于对学术创业在现实环境中可能遭遇的阻碍因素的认识。实际上,为了使学术创业活动能够获得更为有利的环境,取得更有成效的效果,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制定者正在推出各种措施。其中,美国政府1980年颁布的贝耶+ 多尔法案(Bayh-Dole Act)和1986年的联邦技术转化法案(Federal Technology Transfer Act)是最具開创性的,上述法案激励大学对更具商业应用价值的创新模式及方法展开研究。大学的学术创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欧洲和日本的政府和学术产业界也引起了日益广泛的重视。
2.学术创业发展趋势
大学学术创业领域的发展目前呈现出两个显著趋势,一是科学研究与商业活动相互依托与影响日益增强,二是大学和学者越来越多地向管理者和创业者的方向转变。某些分析认为“开放科学”机构和大学的自治性、广泛性及独立性会在这些变革中遭受重创,但更多的研究显示,学术研究与商业活动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正在增强,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趋于密切。通过中介环节(如技术转移机构以及孕育新企业的孵化器或科技园),学术创业产生的技术进步推动了技术向外部领域的扩散过程。大学是学术创业系统的中心,大学体系的边界也随着与企业关联性的不断增强而不断延伸,其影响范围超越了大学本身,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完成知识转移,把学术研究成果即知识产权转化为商业价值,从而提升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
三、高校创业模式综述
1.高校层面创业模式分类
(1)教师个人创业型/教师团队创业型
这类创业形式中的前者是以一位教师为主体,凭借其个人人脉关系、职业技能以及学术科研能力等,整合周边资源,开展创业活动。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由几位相同学科或跨学科教师共同组成团队创业。
(2)学生个人创业型/学生团队创业型
这类创业形式和教师创业相似,但其主体为在校或毕业学生。许多学生在学习之余,以兼职创业的为主,也有少数休学创业的。
(3)教师+学生混合创业型
这种创业类型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业,但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教师为主发起,吸收有创业意愿和相应能力的学生加盟;一种是以学生为主发起,教师则作为指导和顾问的身份加盟。 上述几种创业类型的具体形式,通常是开办工作室、公司等。这些创业活动,既有独立于学校体制之外的,也有依托于学校体制的。
2.高校不同创业模式的比较分析
以教师为主导的创业,在项目争取、资源整合及实务操作中具有优势,一般比较容易争取到较大型项目。同时,在创业过程中,通常会将业务项目与教学科研相结合,一方面提升了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等又促进了教学和科研,并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案例。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创业初期,由于需要拓展业务,实施操作等,以及一系列诸如公司注册、人员招募、财务处理等问题,创业教师往往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业务中去,因而,难以避免地会影响到教学科研等本职工作,顾此失彼。而当创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时,业务和项目的增多使得管理工作大幅度增加,精力的牵扯更加突出,同样也会带来上述问题。
以学生为主导的创业,学校或政府会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但由于受到资金、人脉、资源的限制,成功率不高,往往集中在小型项目上,更多地是以实践锻炼为主要目的。因此,创业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群体。
四、高校创业新模式——学院创业:组织层面的学术创业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大学和学者个体为代表的学术创业逐渐在许多国家兴起。大学是知识的集大成者,而作为创业者,掌握了知识这一最重要的资源就赢得了成功的先机。
学院创业:由学院发起的以教师群体为主体的学术创业,属于高校组织层面的学术创业。
1.由学院发起,具有官方或半官方性质,推动力更强。
2.可以最大限度整合和利用资源。包括学术资源、人力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及渠道资源。
3.创业型大学的学术创业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某个人创业,或是某几个人创业,而应该是大众参与,并且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实践并获得多样性的发展与成长,并推动组织整体在各方面的发展与提升。从个人创业、小群体创业向全员创业转变。通过学院引领的团队学术创业,从原来的教师个人创业或学生创业的单打独斗的模式,创业仅仅是某人或某几个人的事情,转变为广大教师、学生都可以参与的事业,转变为集体的事业。充分调动和发挥所有人的聪明才智和热情,发挥集体的力量,真正营建创业的思维和氛围,践行创业型大学的建设理念。
4.以创业实践带动和反哺学术建设和学科发展。
5.更好地实现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
五、学院学术创业现状——以笨鸟文创团队为例
1.学术创业历程简述
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笨鸟文创团队于2015年3月至4月组建,在既无启动资金,亦无流动资金的情况下,艰苦创业。
组建之初,团队结合自身设计学科的优势,从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入手,根据院长王旭烽教授的创意“笨鸟先飞”成语典故为原型,由艺术设计学院视传系主任何征教授领衔的设计团队设计主创,笨鸟文创团队品牌规划和商业推广,首先开发了《成语萌宠系列·笨鸟陶瓷艺术茶宠》,它以成语故事为背景,创意一系列人物、动物形象,集审美、励志精神为一体,也具备架茶、镇纸等多种实用功能,更可供爱茶人士品味把玩。同时,继《成语萌宠·茶宠系列》开发的同时,前期又陆续开发了笨鸟文化衫、茶禅香插、手绘艺术白瓷等系列与茶相关的艺术创意产品。这些创意新颖独特,具备原创知识产权的文创產品推出之后,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取得了初步成功。
在前期笨鸟文创产品初具雏形的基础上,笨鸟文创团队趁热打铁,抓住机遇,进一步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在万众创新、全民创业的新常态下,为营造学院师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同时进一步促进和深化产学研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探索广大师生个人与集体共同发展和受益的新模式,学院和笨鸟文创团队又特别推出了“笨鸟启航”师生创业实践活动计划。这一活动创新了文创产品的营销模式,拓展了学院和团队的创业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5年暑假期间,由院长王旭烽教授领衔,笨鸟文创团队全程负责的《茶空间管理精英实训项目》成功举办,这是国内茶文化培训的一次原创,是“笨鸟”起飞的标志,是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为社会服务走向产业化迈出的一大步。此项培训在教学内容与模式上进行了许多探索,许多课程内容在国内尚属首例,茶空间管理这一新兴茶文化术语得到了全方位的解读,对当下茶文化产业的经营与管理提供了许多有益经验与借鉴。该培训项目的内容和运营的模式创新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高度肯定。未来,这一培训项目将可能衍生出更多品牌价值,开发系列服务,将茶空间培训与学院的横向课题项目结合,做到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从而带动学院的发展,同时惠及整个学院全体教师的整体发展。
2.学术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委托教师个人或团队的松散型创业模式存在不足。由于笨鸟文创本质上属于高校学术创业团队,其自身并不具备独立行政或法人资格,换言之,它并不对其他个体或团体形成实质性的约束,因此业务活动的响应度不高,效率不高,即委托给教师或其它团队的任务往往无法在限定的时间内得到实质性的结果。这种状况的结果是没有业务找业务,找来业务无法按时交货,然后不敢再接业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单纯是物质激励的因素,也不是某个个体的因素,更多的可能是现有体制的惯性使然。但这种体制既然存续,则必有其合理的一面,无法也不应该全然否定,但必须在此基础上寻求路径,以形成强有力的团队,这是保证业务经营有序、落地、高效的根本保证。
六、学院学术创业能力提升的机制创新与建议
1.学术创业能力提升的机制创新
其一,作为高校学术创业,其目的是通过创业,将学术成果、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反哺学术(教学和科研),这一属性决定了盈利不是其唯一的目的,它的创业活动既有商业性,也有学术性(公益性),即它需要参照企业的运营模式来进行合法商业活动,但不能完全照搬企业的模式。因此,在创业初期资金有限,无法负担固定人工费用,特别是某些具有专业技术要求的岗位,如设计师等费用的情况下,像企业那样设置固定的业务部、营销部,养一批人,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即使是社会上的公司,特别是中小创业公司,目前也在向去中心化的趋势发展,即项目化、网络化、移动化,甚至办公场所都不固定)其二,因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职业属性是教学和学习,其身份并不是专职业务人员,也不是专职营销人员,因此硬性规定或赋予其经营指标,即无据可依也不现实。采用项目组形式是比较科学和灵活的工作方式,平时各自做好本职工作,项目开发时在一起工作。其三,人不是万能的,一个人不可能胜任所有的工作,因此,按照项目整合所需要的不同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可以尽量避免人浮于事和资源浪费。 2.学术创业的能力提升的建议
结合上述实际情况,建议在目前的松散型模式基础上,组建以学院为依托的事业部(或创业中心),其职责是进行与文创相关的产品及服务开发和营销。人员组成上,前期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补充;后期可吸收优秀学生、社会专业人士加盟。针对教师,在职能管理(即项目、业务等)上由创业团队负责,在人事管理(即教师调配、考核等)上由学院负责、创业团队参与。可以考虑学院以定岗形式,派驻教师到事业部轮岗,该教师除本职教学科研工作之外,还应完成事业部交与的任务,约定其岗位责权利,其中职责履行情况计入本人岗位考核作为职称评申、职务晋升等参考。同时,应给予岗位津贴或设计提成、销售提成等其它形式的奖励、补贴作为激励措施。针对学生,可以勤工俭学形式,由学院学工部予以岗位分配和考核。无论如何,只有建立一支相对比较紧密、稳定的人员队伍,才有具体、落实的人员做事情。反之,创业的实施是难以想象的。
参考文献:
[1]易高峰.崛起中的创业型大学—基于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视角[M].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孙鑫. 高校创业团队培养研究[J].商.2012(20):165.
[3]王涛. 群体动力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创业团队培育路径探析[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学报(中旬).2014(4)Vol.30.TotalNo.364:19-20.
[4]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05(11):67.
[5]【美】克拉克. 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王雁,李晓强.创业型大学的典型特征和基本标准[J].科学学研究,2011 ( 2) : 175-180.
[7]【美】埃茨科威兹. 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8]马志强.创业型大学崛起的归因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7):48-51.
[9]谢飞.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业型大学建设理论与实践之探讨[J].太原科技.2007(7).
[10]付八军. 创业型大学:未来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走向[J].教育与考试.2014(3):93-96.
注:本文系2016年浙江农林大学科研发展基金人才启动项目,项目名称:基于创业型大学建设理念的高校学术创业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6FR002。
关键词:创业 创业型大学 高校 学术创业
一、研究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宏伟目标,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和努力方向就是以构建创业型大学为契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浙江农林大学明确提出创建“创业型大学”,并将此作为学校的战略目标纳入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写入大学章程。2012年,“到2020年把学校初步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被作为学校中长期战略目标进一步提出。“创业”将成为现代大学的第三种业态,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将朝着创业型大学方向转变。创业型大学的创建是大学对社会转型发展、人才需求结构等多重外部环境因素变化的主动适应,对于促进学术成果转化、学术资源的商业价值体现,提高教师等学术科研人员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升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都是良性驱动的作用。
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2015年5月,文化学院发起组建了学术创业团队——笨鸟文创,初衷是通过整合学院各学科学术资源,以商业经营创造经济效益并反哺学院教学与科研活动,改善学院办学条件。作为由学院发起的以教师群体为主的组织层面上的学术创业,其既不同于教师个人创业,也不同于学生创业或社团创业,其创业实践无疑已超出了最初单纯的利益诉求,而是对学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战略思想的一种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引领作用。
二、大学学术创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Giancarlo Provasi & Flaminio Squazzoni按照学术创业的个体身份,将学术创业进行了细分,即纯科学家、学术创业者。从个体层面考量,学术创业按主体不同可分为教师、学生和行政人员创业;从学术组织层面考量,可分为系科、院所等的创业;从机构层面考量,还可以是大学整体性的创业。
1.学术创业现状分析
从2001年至2015年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收录的文献中,目前有关“创业”、“创业教育”研究的较多,但关于“创业团队”研究的较少,且较多是研究企业、中小企业创业团队,而有关高校的创业团队研究很少,其中以院系为主的创业团队的研究则几乎没有。孙鑫(2012)分析了高校创业团队培养存在的四个问题,明确了高校创业团队培养的目标,并提出了加强创业团队培养的途径。王涛(2014)从群体动力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组建高校创业团队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对建设科学高效的创业团队,推动创业实践活动开展,提升创业成效等进行了初步探索。
有研究者指出,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学者和企业相互合作的方式,对解决企业经营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并且,在此过程中,项目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得到了更大地提升,学者自身的研究价值也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欧盟专家也指出,大学在高科技领域发挥了比企业更大的影响力,更具潜力;而与此同时,对于学者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某些研究者则抱有怀疑的态度,认为参与创业的学者们在商业活动中需要完成或保证相应的利润指标,同时还要承担科研任务,两者的要求常常是相互对立的。然而,本质上这两类矛盾性的观点却有着相同的地方,即它们都认同社会经济发展中学术创业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分歧之处在于对学术创业在现实环境中可能遭遇的阻碍因素的认识。实际上,为了使学术创业活动能够获得更为有利的环境,取得更有成效的效果,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制定者正在推出各种措施。其中,美国政府1980年颁布的贝耶+ 多尔法案(Bayh-Dole Act)和1986年的联邦技术转化法案(Federal Technology Transfer Act)是最具開创性的,上述法案激励大学对更具商业应用价值的创新模式及方法展开研究。大学的学术创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欧洲和日本的政府和学术产业界也引起了日益广泛的重视。
2.学术创业发展趋势
大学学术创业领域的发展目前呈现出两个显著趋势,一是科学研究与商业活动相互依托与影响日益增强,二是大学和学者越来越多地向管理者和创业者的方向转变。某些分析认为“开放科学”机构和大学的自治性、广泛性及独立性会在这些变革中遭受重创,但更多的研究显示,学术研究与商业活动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正在增强,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趋于密切。通过中介环节(如技术转移机构以及孕育新企业的孵化器或科技园),学术创业产生的技术进步推动了技术向外部领域的扩散过程。大学是学术创业系统的中心,大学体系的边界也随着与企业关联性的不断增强而不断延伸,其影响范围超越了大学本身,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完成知识转移,把学术研究成果即知识产权转化为商业价值,从而提升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
三、高校创业模式综述
1.高校层面创业模式分类
(1)教师个人创业型/教师团队创业型
这类创业形式中的前者是以一位教师为主体,凭借其个人人脉关系、职业技能以及学术科研能力等,整合周边资源,开展创业活动。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由几位相同学科或跨学科教师共同组成团队创业。
(2)学生个人创业型/学生团队创业型
这类创业形式和教师创业相似,但其主体为在校或毕业学生。许多学生在学习之余,以兼职创业的为主,也有少数休学创业的。
(3)教师+学生混合创业型
这种创业类型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业,但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教师为主发起,吸收有创业意愿和相应能力的学生加盟;一种是以学生为主发起,教师则作为指导和顾问的身份加盟。 上述几种创业类型的具体形式,通常是开办工作室、公司等。这些创业活动,既有独立于学校体制之外的,也有依托于学校体制的。
2.高校不同创业模式的比较分析
以教师为主导的创业,在项目争取、资源整合及实务操作中具有优势,一般比较容易争取到较大型项目。同时,在创业过程中,通常会将业务项目与教学科研相结合,一方面提升了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等又促进了教学和科研,并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案例。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创业初期,由于需要拓展业务,实施操作等,以及一系列诸如公司注册、人员招募、财务处理等问题,创业教师往往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业务中去,因而,难以避免地会影响到教学科研等本职工作,顾此失彼。而当创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时,业务和项目的增多使得管理工作大幅度增加,精力的牵扯更加突出,同样也会带来上述问题。
以学生为主导的创业,学校或政府会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但由于受到资金、人脉、资源的限制,成功率不高,往往集中在小型项目上,更多地是以实践锻炼为主要目的。因此,创业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群体。
四、高校创业新模式——学院创业:组织层面的学术创业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大学和学者个体为代表的学术创业逐渐在许多国家兴起。大学是知识的集大成者,而作为创业者,掌握了知识这一最重要的资源就赢得了成功的先机。
学院创业:由学院发起的以教师群体为主体的学术创业,属于高校组织层面的学术创业。
1.由学院发起,具有官方或半官方性质,推动力更强。
2.可以最大限度整合和利用资源。包括学术资源、人力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及渠道资源。
3.创业型大学的学术创业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某个人创业,或是某几个人创业,而应该是大众参与,并且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实践并获得多样性的发展与成长,并推动组织整体在各方面的发展与提升。从个人创业、小群体创业向全员创业转变。通过学院引领的团队学术创业,从原来的教师个人创业或学生创业的单打独斗的模式,创业仅仅是某人或某几个人的事情,转变为广大教师、学生都可以参与的事业,转变为集体的事业。充分调动和发挥所有人的聪明才智和热情,发挥集体的力量,真正营建创业的思维和氛围,践行创业型大学的建设理念。
4.以创业实践带动和反哺学术建设和学科发展。
5.更好地实现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
五、学院学术创业现状——以笨鸟文创团队为例
1.学术创业历程简述
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笨鸟文创团队于2015年3月至4月组建,在既无启动资金,亦无流动资金的情况下,艰苦创业。
组建之初,团队结合自身设计学科的优势,从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入手,根据院长王旭烽教授的创意“笨鸟先飞”成语典故为原型,由艺术设计学院视传系主任何征教授领衔的设计团队设计主创,笨鸟文创团队品牌规划和商业推广,首先开发了《成语萌宠系列·笨鸟陶瓷艺术茶宠》,它以成语故事为背景,创意一系列人物、动物形象,集审美、励志精神为一体,也具备架茶、镇纸等多种实用功能,更可供爱茶人士品味把玩。同时,继《成语萌宠·茶宠系列》开发的同时,前期又陆续开发了笨鸟文化衫、茶禅香插、手绘艺术白瓷等系列与茶相关的艺术创意产品。这些创意新颖独特,具备原创知识产权的文创產品推出之后,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取得了初步成功。
在前期笨鸟文创产品初具雏形的基础上,笨鸟文创团队趁热打铁,抓住机遇,进一步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在万众创新、全民创业的新常态下,为营造学院师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同时进一步促进和深化产学研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探索广大师生个人与集体共同发展和受益的新模式,学院和笨鸟文创团队又特别推出了“笨鸟启航”师生创业实践活动计划。这一活动创新了文创产品的营销模式,拓展了学院和团队的创业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5年暑假期间,由院长王旭烽教授领衔,笨鸟文创团队全程负责的《茶空间管理精英实训项目》成功举办,这是国内茶文化培训的一次原创,是“笨鸟”起飞的标志,是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为社会服务走向产业化迈出的一大步。此项培训在教学内容与模式上进行了许多探索,许多课程内容在国内尚属首例,茶空间管理这一新兴茶文化术语得到了全方位的解读,对当下茶文化产业的经营与管理提供了许多有益经验与借鉴。该培训项目的内容和运营的模式创新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高度肯定。未来,这一培训项目将可能衍生出更多品牌价值,开发系列服务,将茶空间培训与学院的横向课题项目结合,做到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从而带动学院的发展,同时惠及整个学院全体教师的整体发展。
2.学术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委托教师个人或团队的松散型创业模式存在不足。由于笨鸟文创本质上属于高校学术创业团队,其自身并不具备独立行政或法人资格,换言之,它并不对其他个体或团体形成实质性的约束,因此业务活动的响应度不高,效率不高,即委托给教师或其它团队的任务往往无法在限定的时间内得到实质性的结果。这种状况的结果是没有业务找业务,找来业务无法按时交货,然后不敢再接业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单纯是物质激励的因素,也不是某个个体的因素,更多的可能是现有体制的惯性使然。但这种体制既然存续,则必有其合理的一面,无法也不应该全然否定,但必须在此基础上寻求路径,以形成强有力的团队,这是保证业务经营有序、落地、高效的根本保证。
六、学院学术创业能力提升的机制创新与建议
1.学术创业能力提升的机制创新
其一,作为高校学术创业,其目的是通过创业,将学术成果、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反哺学术(教学和科研),这一属性决定了盈利不是其唯一的目的,它的创业活动既有商业性,也有学术性(公益性),即它需要参照企业的运营模式来进行合法商业活动,但不能完全照搬企业的模式。因此,在创业初期资金有限,无法负担固定人工费用,特别是某些具有专业技术要求的岗位,如设计师等费用的情况下,像企业那样设置固定的业务部、营销部,养一批人,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即使是社会上的公司,特别是中小创业公司,目前也在向去中心化的趋势发展,即项目化、网络化、移动化,甚至办公场所都不固定)其二,因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职业属性是教学和学习,其身份并不是专职业务人员,也不是专职营销人员,因此硬性规定或赋予其经营指标,即无据可依也不现实。采用项目组形式是比较科学和灵活的工作方式,平时各自做好本职工作,项目开发时在一起工作。其三,人不是万能的,一个人不可能胜任所有的工作,因此,按照项目整合所需要的不同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可以尽量避免人浮于事和资源浪费。 2.学术创业的能力提升的建议
结合上述实际情况,建议在目前的松散型模式基础上,组建以学院为依托的事业部(或创业中心),其职责是进行与文创相关的产品及服务开发和营销。人员组成上,前期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补充;后期可吸收优秀学生、社会专业人士加盟。针对教师,在职能管理(即项目、业务等)上由创业团队负责,在人事管理(即教师调配、考核等)上由学院负责、创业团队参与。可以考虑学院以定岗形式,派驻教师到事业部轮岗,该教师除本职教学科研工作之外,还应完成事业部交与的任务,约定其岗位责权利,其中职责履行情况计入本人岗位考核作为职称评申、职务晋升等参考。同时,应给予岗位津贴或设计提成、销售提成等其它形式的奖励、补贴作为激励措施。针对学生,可以勤工俭学形式,由学院学工部予以岗位分配和考核。无论如何,只有建立一支相对比较紧密、稳定的人员队伍,才有具体、落实的人员做事情。反之,创业的实施是难以想象的。
参考文献:
[1]易高峰.崛起中的创业型大学—基于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视角[M].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孙鑫. 高校创业团队培养研究[J].商.2012(20):165.
[3]王涛. 群体动力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创业团队培育路径探析[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学报(中旬).2014(4)Vol.30.TotalNo.364:19-20.
[4]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05(11):67.
[5]【美】克拉克. 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王雁,李晓强.创业型大学的典型特征和基本标准[J].科学学研究,2011 ( 2) : 175-180.
[7]【美】埃茨科威兹. 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8]马志强.创业型大学崛起的归因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7):48-51.
[9]谢飞.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业型大学建设理论与实践之探讨[J].太原科技.2007(7).
[10]付八军. 创业型大学:未来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走向[J].教育与考试.2014(3):93-96.
注:本文系2016年浙江农林大学科研发展基金人才启动项目,项目名称:基于创业型大学建设理念的高校学术创业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6FR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