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群诗阅读教学的一次尝试,我理解的群文阅读,应该是在语文课堂上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议题展开立体式的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最关键的就是阅读教学需要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那就是有“议题”,也就是群文阅读应有贯穿线索。我设计了一个学习任务(主问题)作为贯穿整节课的线索,学习任务是:分析判断《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海棠》、《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四首诗写作时间的先后,并说明理由。单篇(诗)阅读还是有必要性,群文(诗)阅读有其创新性,但不能完全代替单篇阅读。其实两者应该结合起来。群文阅读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而传统的单篇阅读,在“精研细品”方面有其独到性,也不能抛弃。我们的教学改革应该循序渐进,因“需”定教,因“材”定法。
关键词:群诗阅读;苏轼;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我给同学们开设《唐宋诗词鉴赏》课。常讲常新,我准备突破常规讲法,准备旧教材新讲。课题是《苏轼诗词四首》。讲完深受好评。现作简单反思:
这一段和备课组几位老师做课题,我真正接触了新部编教材,也听了群文阅读课、群诗阅读课。我觉得群文阅读是很难开展的。一节课涉及多个文本,这就必然产生了单篇深入分析与多篇整合阅读之间的矛盾。以前老师们的操作主要是以教材为主,课内加课外,一篇带多篇。这种教学形式的重要目的是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效率,当然有其价值。但我认为这些都是假群文阅读,毕竟这种操作比较机械,实质上很多仅是单篇的叠加。这样上课,没有深度,所谓的广度也是浮于浅层。
我理解的群文阅读,应该是在语文课堂上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议题展开立体式的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最关键的就是阅读教学需要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那就是有“议题”,也就是群文阅读应有贯穿线索。群诗阅读与群文阅读是相通的。我在备课时首先是把苏轼的四首诗词拿出来逐一作分析,内容、情感、艺术手法……可抓的点特别多,任一首诗都可以独立讲一节课。那一节课四首诗怎么处理?我此时的念头是不能走旧路,一定要有突破。虽然我们高二还是用旧的语文版教材,但是我想尝试新教法。所以,我就要把这四首诗放一起作比较阅读,发现他们的异同点。我设计了一个学习任务(主问题)作为贯穿整节课的线索,学习任务是:分析判断《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海棠》、《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四首诗写作时间的先后,并说明理由。围绕着这个主问题,我让学生自读研究、分组讨论,完成一个表格,理解四首诗词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学生结合苏轼生平经历及课文注解,很容易就判断出来《西江月》《卜算子》是苏轼被贬前期的作品。而《定风波》与《海棠》都是苏轼被贬黄洲后期的作品,写于其,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时。两首诗的写作时间比较接近,很难判断。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此处,讨论也确实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最后,同学们能达成一致认识,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而“知人论世”这种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就很自然地掌握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士大夫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走入仕途、投身宦海成为其规范的自我角色认同,但宦海有不测风云,贬官士人代不乏人,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文化群体。苏轼谪居黄州之后,开始自号“东坡居士”,苏轼这种身处忧患而旷然自适的精神力量。达到了中国封建士人“贬谪心态的最高层次”,并给予了宋代很多士人以直接的影响,如黄庭坚,张孝祥等人。苏轼也由此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贬谪文化”中最富有魅力的一页,而他的迁谪词正是这一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卜算子》 表现了 苏轼被贬黄州后,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自然流露,不管是面对生活中或是政治上的“风雨”和“晴”,作者已经能泰然处之。 这节课,我与学生共同感悟到了苏轼在仕隐兼得表象下的痛苦与超脱。这些都對鉴赏贬谪诗词有莫大的帮助。
课堂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也留下不少遗憾。正如我前面所说的,“量”与“质”无法兼得,一节课解决四首诗,就必然是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就这节课而言,突破了一个点,留下了太多漏洞。因此,我反思,单篇(诗)阅读还是有必要性,群文(诗)阅读有其创新性,但不能完全代替单篇阅读。其实两者应该结合起来。群文阅读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而传统的单篇阅读,在“精研细品”方面有其独到性,也不能抛弃。我们的教学改革应该循序渐进,因“需”定教,因“材”定法,不可一概而论,一窝蜂冲上前。很多想法还是不成熟,需继续探索。
关键词:群诗阅读;苏轼;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我给同学们开设《唐宋诗词鉴赏》课。常讲常新,我准备突破常规讲法,准备旧教材新讲。课题是《苏轼诗词四首》。讲完深受好评。现作简单反思:
这一段和备课组几位老师做课题,我真正接触了新部编教材,也听了群文阅读课、群诗阅读课。我觉得群文阅读是很难开展的。一节课涉及多个文本,这就必然产生了单篇深入分析与多篇整合阅读之间的矛盾。以前老师们的操作主要是以教材为主,课内加课外,一篇带多篇。这种教学形式的重要目的是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效率,当然有其价值。但我认为这些都是假群文阅读,毕竟这种操作比较机械,实质上很多仅是单篇的叠加。这样上课,没有深度,所谓的广度也是浮于浅层。
我理解的群文阅读,应该是在语文课堂上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议题展开立体式的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最关键的就是阅读教学需要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那就是有“议题”,也就是群文阅读应有贯穿线索。群诗阅读与群文阅读是相通的。我在备课时首先是把苏轼的四首诗词拿出来逐一作分析,内容、情感、艺术手法……可抓的点特别多,任一首诗都可以独立讲一节课。那一节课四首诗怎么处理?我此时的念头是不能走旧路,一定要有突破。虽然我们高二还是用旧的语文版教材,但是我想尝试新教法。所以,我就要把这四首诗放一起作比较阅读,发现他们的异同点。我设计了一个学习任务(主问题)作为贯穿整节课的线索,学习任务是:分析判断《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海棠》、《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四首诗写作时间的先后,并说明理由。围绕着这个主问题,我让学生自读研究、分组讨论,完成一个表格,理解四首诗词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学生结合苏轼生平经历及课文注解,很容易就判断出来《西江月》《卜算子》是苏轼被贬前期的作品。而《定风波》与《海棠》都是苏轼被贬黄洲后期的作品,写于其,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时。两首诗的写作时间比较接近,很难判断。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此处,讨论也确实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最后,同学们能达成一致认识,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而“知人论世”这种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就很自然地掌握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士大夫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走入仕途、投身宦海成为其规范的自我角色认同,但宦海有不测风云,贬官士人代不乏人,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文化群体。苏轼谪居黄州之后,开始自号“东坡居士”,苏轼这种身处忧患而旷然自适的精神力量。达到了中国封建士人“贬谪心态的最高层次”,并给予了宋代很多士人以直接的影响,如黄庭坚,张孝祥等人。苏轼也由此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贬谪文化”中最富有魅力的一页,而他的迁谪词正是这一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卜算子》 表现了 苏轼被贬黄州后,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自然流露,不管是面对生活中或是政治上的“风雨”和“晴”,作者已经能泰然处之。 这节课,我与学生共同感悟到了苏轼在仕隐兼得表象下的痛苦与超脱。这些都對鉴赏贬谪诗词有莫大的帮助。
课堂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也留下不少遗憾。正如我前面所说的,“量”与“质”无法兼得,一节课解决四首诗,就必然是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就这节课而言,突破了一个点,留下了太多漏洞。因此,我反思,单篇(诗)阅读还是有必要性,群文(诗)阅读有其创新性,但不能完全代替单篇阅读。其实两者应该结合起来。群文阅读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而传统的单篇阅读,在“精研细品”方面有其独到性,也不能抛弃。我们的教学改革应该循序渐进,因“需”定教,因“材”定法,不可一概而论,一窝蜂冲上前。很多想法还是不成熟,需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