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新闻既为晚报读者喜闻乐见,也承担着舆论导向的重要职责,自当自觉以时效作为立版、立稿的一根准绳。谈到社会新闻的时效性,往往容易让人联想到“短平快”,等同于天灾人祸的“突发事”,这种看法固然有其合理性,却容易失于片面,忽视“感人事”、“新鲜事”、“烦恼事”等比较静态的报道题材,然而,这三种题材中往往也可以具有很强的动态感和时新性,有时,甚至“独家首发”这一因素便足以构成时效。如果狭义看待时效性,忽视调查研究与厚积薄发,易使报道和版面扁平化、同质化、低俗化,既不利于提升社会新闻版面的舆论引导力,也难以满足读者较高层级的信息需求。
因此,时效性理应包含快与慢两方面的辩证关系。有时,快中有慢;有时,慢中求快,快与慢往往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时效是新闻竞争的一把利器
牢牢抓住绝对优势。那么,什么是晚报社会新闻区别于其他纸媒的绝对优势?这就是时间节点落在晚报手里的首发新闻,也即发生在日报截稿后、晚报截稿前的“昨夜今晨”新闻。对于这些具有绝对时间优势的新闻,采编人员务求做深做透,要让读者看得淋漓尽致,兄弟媒体望洋兴叹,而不能恰恰相反,让读者看得一知半解,兄弟媒体摩拳擦掌。
努力提升相对优势。受出版时间限制,即使在纸质媒体中首发,往往也敌不过实时直播的网络媒体、电视广播媒体,这点在上海肯德基餐厅歹徒劫持人质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媒体竞赛中已有体现。但是,晚报仍可以扬长避短,发挥相对优势。
有别于经济、党政等条线新闻,社会新闻多发生于普罗大众,线索也多来源于市民,所以,自下而上地挖掘、收集线索是记者必须着力打造的一项技能,而报社,则能提供至关重要的体制支持,通过建立报料人俱乐部,开设电话、网络、传真等报料渠道等,主动出击,努力开拓和建立全覆盖、多层级的信源网络。有时,尽管新闻事件发生在下午、傍晚等日报的相对优势时间段内,但是,由于《新民晚报》具有独家影响力,往往能获得重大事件的独家报料,例如2009年2月6日《浴厂用工业水 当洗澡水 顾客沐浴存隐患》、2009年1月22日《沃尔沃豪华车高速公路失控》等。
此外,要吸引独家报料,还可以尝试品牌营销,打造品牌版面、栏目和记者,让社会新闻亲民、为民的形象深入人心。同时,可以在版面内容和编辑语言上有意识地加以强化,引导读者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媒体的报道需求,有意识地在身边寻找发掘合适的线索,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快新闻“可遇不可求”VS“时刻准备着”
快速有效出击。快不等于好,抓紧时间固然必须,盲目出击却未必有效,出发前必须做好资料和硬件的两手准备,有时还需要多方核实信源,判断是否需要采访以及如何采访。
突发事件的报料往往语焉不详,2008年11月27日凌晨,读者报料称宝山罗泾港一艘货船起火数小时仍未扑灭,这无疑是一个具有绝对时效优势的好新闻,可是,罗泾港是一个很大的地理概念,而这名读者的手机始终无法接通,记者遂多方位出击,一方面上网查询有关该码头的信息,判断事发地的大概方位和交通路线,一方面向当地公安局和派出所打探情况,并且着手准备好照相机、采访本等相关硬件。坐上采访车时,记者尚不清楚确切位置,幸而,途中信息不断反馈,终于确定方位,直驱现场,成功完成抢稿任务。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正是这个意思,表面看来,记者没有在获悉报料的几分钟内迅速出发,但是,突发事件的采访受制于种种因素,往往需要类似的准备工作,或是像2005年11月8日采访《被剧毒五步蛇咬伤的蔡先生,昨由包机送沪急救。记者上午了解到——中毒者仍未完全脱离生命危险》一文那样,借公开报道搜集背景资料;或是像采访《烧饭女工命丧公司食堂》、《一燃气管施工工地今晨出事 事发万航渡路长寿路口 工人两死三伤》那样,先联络相关部门补充了解情况,约请责任人到现场接受采访;或是申领具有无线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和照相机等硬件准备。总之,只有打有准备之仗,才能胜券在握。
提高现场执行力。抢稿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抓大放小、敏锐观察等执行力至关重要。记者在现场要能快速判断哪些人可能掌握情况、哪些人容易接受采访、哪些事情需要立即向当事人了解、哪些事情可以上网或向其他不在场的专家和部门查询资料等,只有抓住关键细节和关键人物,废话不多说一句,没必要的地方不多走一步,才能争分夺秒。
2007年4月20日上午,轨交工地发生吊车倒塌砸塌居民楼的重大事故,记者10时25分出发,到达现场时,警方已将现场警戒,记者很难在紧迫时间内使用强攻、乔装等手段混进警戒线内采访施工单位,于是在观察记住施工单位名称、受损房屋地址等要素后,当机立断,改变采访对象。在居委会活动室内,记者看到一群人神色很像受损房屋的居民,赶紧凑上去打听,找出受损最严重一户人家,采访到其中一人在发生事故前15分钟出门侥幸躲过一劫等细节。最终,这篇报道有场景描写、有情节故事,也有各部门积极抢险的整体情况,还有这幢房屋在刚完成的平改坡工程中增加了防护层有助于减轻此次吊臂倒塌冲击力的背景,内容丰富,且在11时15分便成稿发回编辑部。
建立前后台协作机制。两三小时内抢稿七八篇?这个听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新民晚报》社会新闻版曾有两次成功案例,而成功原因便是团队支持。团队协作包括司机与记者的协作、文字与摄影记者的协作、前方记者与后方人员的协作等。在实践中我们常遇到,记者在前方来不及赶回报社写稿,也无电脑发稿设备,需要记者电话口述、由后方记者或部门领导记录整理,这便是一种协作方式。还有些时候,版面虚席以待,这就需要记者与编辑加强实时沟通,根据预留版面大小决定采访程度和写作结构、题材、语言风格等,以免在紧要关头浪费时间与精力。
当然,时效性强的新闻不完全都是突发事件,其他“感人事”、“新鲜事”和“烦恼事”同样强调时效,快与慢其实并无定规,也无人为界限,关键是要快中求准、慢中求快,把各种题材、体裁的新闻力求做到最好。
深度新闻如何慢中求快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生活是个富矿,关键看记者是否懂得开采,发表在《新民晚报》头版并获得A稿评分的《“上海之春”房展会成了收废品小贩淘宝地——黄鱼车门口排队“接”楼书》,便是记者“无心插柳”采访于下班路上。当时,记者看见展览中心外少见地出现了一群骑着黄鱼车回收废品的小贩,车上堆满尚未拆封的楼书,还有一些售楼代表正隔着铁栅栏把楼书递给小贩,这侧面说明房展会交投冷清,购房者热情降温,对比之前几年房展会和楼市的火爆场景,记者敏锐地意识到其中的新闻性,深入采访并联系摄影记者赶来摄影。除了留心观察外,还需要知识和社会阅历、经验的积累,否则,可能会限于个人认知结构等的不足,无法及时判断对象的新闻价值,或无法在第一时间“稳、准、狠”地出手。
批评报道如何抓时效。批评报道是社会新闻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确保准确公正的前提下,提高采写时效,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预估采访难度和突破点,适时转换采访方式、角度和对象,运用适度设置压力等沟通技巧。
我们提倡,舆论监督要敢于求新碰强,而新的对象和强势的对象,均会给采访设置障碍。例如《新民晚报》2009年1月22日《沃尔沃豪华车高速公路失控》及次日《名牌新皮衣少吊牌 口袋里却摸出登机牌》两篇稿件,被批评对象沃尔沃汽车公司和巴黎春天商场均不配合采访,或在几个部门之间踢皮球,或打官腔敷衍拖延。对此,记者已有所预估,所以未“坐以待毙”,而是全方位出击,多渠道采访,适度设置压力,令对方不得不认真处理,从“最容易撬开的一张嘴”和最接近真相的人手中获取第一手材料。
慢人一拍如何后发制人。由于出版时间等客观因素限制,慢人一拍在所难免,此时,动脑筋后发制人至关重要。最常规的做法是补充并突出别人没有的最新内容,为“旧闻”增加新的时间由头。此外,记者还要掌握转换角度、由表及里、变换形式等更高层级的技巧。针对不同对象,记者可以采取不同方法,例如,对于火灾、车祸和安全生产事故,记者可转换视角,不局限于描述现场情况和伤亡结果,而关注其中可能蕴藏的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行业、地区隐患,为有关部门、企业及市民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以防类似情况重演;对难以由表及里深入分析的线索,可改变编辑形式,运用文字、图表、照片等多种编辑语言,并适当变换体裁和结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综上所述,时效性包括快与慢两方面,而两者则具有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互相转化的密切关系。快是首务,但也不可因噎废食,忽视调查积累的“慢功夫”,只有做到快中有慢,慢中求快,才能更好地提升社会新闻的品质品位,成为晚报参与并赢得媒体竞争的一件趁手兵器。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新民晚报记者)
编校:郑 艳
因此,时效性理应包含快与慢两方面的辩证关系。有时,快中有慢;有时,慢中求快,快与慢往往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时效是新闻竞争的一把利器
牢牢抓住绝对优势。那么,什么是晚报社会新闻区别于其他纸媒的绝对优势?这就是时间节点落在晚报手里的首发新闻,也即发生在日报截稿后、晚报截稿前的“昨夜今晨”新闻。对于这些具有绝对时间优势的新闻,采编人员务求做深做透,要让读者看得淋漓尽致,兄弟媒体望洋兴叹,而不能恰恰相反,让读者看得一知半解,兄弟媒体摩拳擦掌。
努力提升相对优势。受出版时间限制,即使在纸质媒体中首发,往往也敌不过实时直播的网络媒体、电视广播媒体,这点在上海肯德基餐厅歹徒劫持人质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媒体竞赛中已有体现。但是,晚报仍可以扬长避短,发挥相对优势。
有别于经济、党政等条线新闻,社会新闻多发生于普罗大众,线索也多来源于市民,所以,自下而上地挖掘、收集线索是记者必须着力打造的一项技能,而报社,则能提供至关重要的体制支持,通过建立报料人俱乐部,开设电话、网络、传真等报料渠道等,主动出击,努力开拓和建立全覆盖、多层级的信源网络。有时,尽管新闻事件发生在下午、傍晚等日报的相对优势时间段内,但是,由于《新民晚报》具有独家影响力,往往能获得重大事件的独家报料,例如2009年2月6日《浴厂用工业水 当洗澡水 顾客沐浴存隐患》、2009年1月22日《沃尔沃豪华车高速公路失控》等。
此外,要吸引独家报料,还可以尝试品牌营销,打造品牌版面、栏目和记者,让社会新闻亲民、为民的形象深入人心。同时,可以在版面内容和编辑语言上有意识地加以强化,引导读者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媒体的报道需求,有意识地在身边寻找发掘合适的线索,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快新闻“可遇不可求”VS“时刻准备着”
快速有效出击。快不等于好,抓紧时间固然必须,盲目出击却未必有效,出发前必须做好资料和硬件的两手准备,有时还需要多方核实信源,判断是否需要采访以及如何采访。
突发事件的报料往往语焉不详,2008年11月27日凌晨,读者报料称宝山罗泾港一艘货船起火数小时仍未扑灭,这无疑是一个具有绝对时效优势的好新闻,可是,罗泾港是一个很大的地理概念,而这名读者的手机始终无法接通,记者遂多方位出击,一方面上网查询有关该码头的信息,判断事发地的大概方位和交通路线,一方面向当地公安局和派出所打探情况,并且着手准备好照相机、采访本等相关硬件。坐上采访车时,记者尚不清楚确切位置,幸而,途中信息不断反馈,终于确定方位,直驱现场,成功完成抢稿任务。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正是这个意思,表面看来,记者没有在获悉报料的几分钟内迅速出发,但是,突发事件的采访受制于种种因素,往往需要类似的准备工作,或是像2005年11月8日采访《被剧毒五步蛇咬伤的蔡先生,昨由包机送沪急救。记者上午了解到——中毒者仍未完全脱离生命危险》一文那样,借公开报道搜集背景资料;或是像采访《烧饭女工命丧公司食堂》、《一燃气管施工工地今晨出事 事发万航渡路长寿路口 工人两死三伤》那样,先联络相关部门补充了解情况,约请责任人到现场接受采访;或是申领具有无线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和照相机等硬件准备。总之,只有打有准备之仗,才能胜券在握。
提高现场执行力。抢稿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抓大放小、敏锐观察等执行力至关重要。记者在现场要能快速判断哪些人可能掌握情况、哪些人容易接受采访、哪些事情需要立即向当事人了解、哪些事情可以上网或向其他不在场的专家和部门查询资料等,只有抓住关键细节和关键人物,废话不多说一句,没必要的地方不多走一步,才能争分夺秒。
2007年4月20日上午,轨交工地发生吊车倒塌砸塌居民楼的重大事故,记者10时25分出发,到达现场时,警方已将现场警戒,记者很难在紧迫时间内使用强攻、乔装等手段混进警戒线内采访施工单位,于是在观察记住施工单位名称、受损房屋地址等要素后,当机立断,改变采访对象。在居委会活动室内,记者看到一群人神色很像受损房屋的居民,赶紧凑上去打听,找出受损最严重一户人家,采访到其中一人在发生事故前15分钟出门侥幸躲过一劫等细节。最终,这篇报道有场景描写、有情节故事,也有各部门积极抢险的整体情况,还有这幢房屋在刚完成的平改坡工程中增加了防护层有助于减轻此次吊臂倒塌冲击力的背景,内容丰富,且在11时15分便成稿发回编辑部。
建立前后台协作机制。两三小时内抢稿七八篇?这个听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新民晚报》社会新闻版曾有两次成功案例,而成功原因便是团队支持。团队协作包括司机与记者的协作、文字与摄影记者的协作、前方记者与后方人员的协作等。在实践中我们常遇到,记者在前方来不及赶回报社写稿,也无电脑发稿设备,需要记者电话口述、由后方记者或部门领导记录整理,这便是一种协作方式。还有些时候,版面虚席以待,这就需要记者与编辑加强实时沟通,根据预留版面大小决定采访程度和写作结构、题材、语言风格等,以免在紧要关头浪费时间与精力。
当然,时效性强的新闻不完全都是突发事件,其他“感人事”、“新鲜事”和“烦恼事”同样强调时效,快与慢其实并无定规,也无人为界限,关键是要快中求准、慢中求快,把各种题材、体裁的新闻力求做到最好。
深度新闻如何慢中求快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生活是个富矿,关键看记者是否懂得开采,发表在《新民晚报》头版并获得A稿评分的《“上海之春”房展会成了收废品小贩淘宝地——黄鱼车门口排队“接”楼书》,便是记者“无心插柳”采访于下班路上。当时,记者看见展览中心外少见地出现了一群骑着黄鱼车回收废品的小贩,车上堆满尚未拆封的楼书,还有一些售楼代表正隔着铁栅栏把楼书递给小贩,这侧面说明房展会交投冷清,购房者热情降温,对比之前几年房展会和楼市的火爆场景,记者敏锐地意识到其中的新闻性,深入采访并联系摄影记者赶来摄影。除了留心观察外,还需要知识和社会阅历、经验的积累,否则,可能会限于个人认知结构等的不足,无法及时判断对象的新闻价值,或无法在第一时间“稳、准、狠”地出手。
批评报道如何抓时效。批评报道是社会新闻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确保准确公正的前提下,提高采写时效,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预估采访难度和突破点,适时转换采访方式、角度和对象,运用适度设置压力等沟通技巧。
我们提倡,舆论监督要敢于求新碰强,而新的对象和强势的对象,均会给采访设置障碍。例如《新民晚报》2009年1月22日《沃尔沃豪华车高速公路失控》及次日《名牌新皮衣少吊牌 口袋里却摸出登机牌》两篇稿件,被批评对象沃尔沃汽车公司和巴黎春天商场均不配合采访,或在几个部门之间踢皮球,或打官腔敷衍拖延。对此,记者已有所预估,所以未“坐以待毙”,而是全方位出击,多渠道采访,适度设置压力,令对方不得不认真处理,从“最容易撬开的一张嘴”和最接近真相的人手中获取第一手材料。
慢人一拍如何后发制人。由于出版时间等客观因素限制,慢人一拍在所难免,此时,动脑筋后发制人至关重要。最常规的做法是补充并突出别人没有的最新内容,为“旧闻”增加新的时间由头。此外,记者还要掌握转换角度、由表及里、变换形式等更高层级的技巧。针对不同对象,记者可以采取不同方法,例如,对于火灾、车祸和安全生产事故,记者可转换视角,不局限于描述现场情况和伤亡结果,而关注其中可能蕴藏的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行业、地区隐患,为有关部门、企业及市民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以防类似情况重演;对难以由表及里深入分析的线索,可改变编辑形式,运用文字、图表、照片等多种编辑语言,并适当变换体裁和结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综上所述,时效性包括快与慢两方面,而两者则具有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互相转化的密切关系。快是首务,但也不可因噎废食,忽视调查积累的“慢功夫”,只有做到快中有慢,慢中求快,才能更好地提升社会新闻的品质品位,成为晚报参与并赢得媒体竞争的一件趁手兵器。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新民晚报记者)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