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中“经典背影”的留白艺术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苦禅说:“空白处补以意,无墨处求以画,虚实之间,相生相发。”笪重光说:“无画处皆成妙境。”二者共同指向了国画重要的“留白”技法。“留白”即“留下空白”,“留白”的美学追求不是“虚无”,是“藏境”。这种肇始于绘画,生成“艺术空白美”的技法后被广泛地借鉴到音乐、书法、戏曲等领域,也成了文学创作的利器,典型如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这就是“文学留白”。“背影”意象意味深长,“留白”艺术意蕴深藏,合二为一,文本就会产生无穷的张力。笔者选取统编本教材中“经典背影”的几处“留白”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其艺术的堂奥。
  一、“背影”之“情节留白”:一个落魄官吏的尊严之殇
  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折射出的父爱业已成为中式的文化基因,流淌在国人传统的审美血脉里。孙绍振教授的“错位”理论认为:从实用价值来说,让儿子去买橘子又快又安全。父亲执意去,显出对儿子的深情。情感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反差越大,越是动人,“情”与“理”是错位的。儿子的爱通过外在条件的逐步作用才升腾起来,而父亲的爱则是平静状态,亲子之爱是错位的,爱的隔膜正是《背影》之所以不朽的原因。
  笔者思考:“错位之爱”中的父亲为儿子去买橘子,仅仅是父爱的自觉吗?答案藏匿在《背影》研究者们几无关注的一个“情节留白”之中,即朱自清的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后是如何买橘子的。文本没有给出显性信息,而是这样叙述的:“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这里的处理模式在影视场景中较常见,朱自清低头抹泪是特写镜头,远处买橘子的父亲则虚化成了背景。抑或是绝对写实,抑或是目睹了父亲买橘子的全过程,基于文章取舍的需要而进行了艺术的加工,且不去深究。父亲究竟是怎样买橘子的呢?先不急于还原这段“留白”,让我们来重温一些细节。父亲朱鸿钧因“姨太太事件”丢了徐州任榷运局长的要职后,生活陷入了困顿,困顿到其母去世竞要“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失去财务自由的朱鸿钧此刻并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念,且听其言:“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再观其形:仍然着一身当时有身份人士的长袍马褂(国民政府颁布的《服制》中长袍马褂被列为“国民礼服”)。一方面要爱儿子,一方面要过日子。经济窘迫的父亲必须正视现实,放下身段与市井庶民、贩夫走卒们锱铢必较。说好让旅馆熟识的茶房送“我”上车,变卦为亲自送,理由是“他们去不好”。费孝通说中国是“熟人社会”,人熟是一宝。熟悉的店伙计送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大学生去车站,有什么“不好”的呢?笔者认为,这里固然有父爱自觉的因素,亦有经济层面的考虑,托人办事总得给些好处,可是此时已今非昔比,囊中羞涩,能省则省,只是不便明说罢了。进站后父亲果然和搬行李的脚夫在小费问题上讨价还价,令涉世未深、血气方刚、养尊处优的朱家公子颜面扫地,总觉父亲说话“不大漂亮”。“我”坐定后,父亲又嘱托茶房好好照顾。民国时期流行付“小账”,也就是小费,当时在火车上喝水也要给车上送水的“茶房”小账。“我”暗笑父亲迂腐,因为依据自己“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的乘车体验,断定“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显然,父亲的财务状况已无力支付这额外的“小费”。宦海沉浮的朱鸿钧放下一个男人的尊严,漠视当时社会的潜规则,为省钱吝啬到几近疯狂的程度。为儿子买橘子他却毫不犹豫,毅然决然——但必须还是自己亲自去买,因为这样就可以和卖橘子的小贩讨价还价!行文至此,谜底揭开。这种基于真实人性的“留白”还原,是不会贬损父亲形象的。他放下男人的尊严,市侩般斤斤计较,但是对儿子的爱却有增无减。望着寒风中蹒跚的背影,曾经何等风光的父亲,如今竞落到如此田地,父亲的道德瑕疵且放在一边,往事如泛黄的胶片滚动翻飞,莫名的情感让朱自清的眼泪瞬间决堤。余光中说:“《背影》一文素有散文佳作之譽,其实不无瑕疵,其一便是失之伤感。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孙绍振则认为:“其实,朱自清的眼泪内涵是很丰富的,不是浅薄的‘伤感’,其中蕴含着不可明言的复杂矛盾,多元的内涵,在自责和感恩中隐藏着对父亲的回护和原谅。”
  二、“背影”之“心理留白”:一个精明屠夫的长线计划
  《范进中举》中范进考中秀才,岳父胡屠户自带酒菜来贺,气氛却极不和谐,“升学宴”成了“批斗会”,胡屠户夹七夹八连说带骂给女婿上起了“人生三课”,进行道德引领,言行规约,堪比巴尔扎克笔下的伏脱冷对拉斯蒂涅赤裸裸的教诲。“吃到日西时分,胡屠户吃的醺醺的。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夕阳中远去的胡屠户给各位看官留下了一个错愕费解的“背影”。
  胡屠户说:“(闺女)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按理说,胡屠户的经济状况与范家不在一个量级上,门不当户不对,为何当初决定把女儿嫁与范进?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没有明示,如何解读这个“心理留白”?《庄子·让王》中言:“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儒林外史》第三回对范进的描写与此情形何等相似:“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至于“三日不举火”的情形是:范进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老太太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让范进把生蛋的母鸡拿到街上去卖。鸡蛋是穷人家重要的经济和营养来源,通常会把鸡蛋聚起来换钱,若非陷入绝境,断不会卖掉蛋鸡。胡屠户的女儿也在范家的水深火热中煎熬,《儒林外史》第四回写道:“只有她媳妇儿,是庄南头胡屠户的女儿,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那日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靸着个蒲窝子,歪腿烂脚的。”显然,“黄头发”是营养不良的外在显现。“红眼病、烂脚丫”是恶劣的卫生条件惹的祸。
  胡屠户眼睁睁看着女儿在范家过着十几年炼狱般没有尊严的生活,暴露了他的第二心态。所谓第二心态,就是人在常规环境中隐藏得很深的心灵奥秘,是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它跟表层心理结构形成反差。种种违反逻辑的迹象表明胡屠户是在做一次“长线的富贵投资计划”,把自己下半生的富贵押在了女婿范进身上。在未来的富贵面前,女儿的幸福可以作为赌注筹码,胡屠户可谓是地地道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胡屠户家住“庄南头”,与范进是乡里,他对范进的智商一定是有调查研究的,坚信范进是一只“潜力股”,只不过范进的运气太背。《儒林外史》第三回,进士出身的考官周学道看了童生范进的卷子,给了第一名,叹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考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科举“钉子户”范进此时已经五十有四,从二十岁应考,考了二十余次才获得科举的“入场券”,真是命运弄人。十几年前,当胡屠户决定把下半生的幸福赌注压在范进身上时,他认为假以时日必能遂愿。可是等得女婿已然都半截身子下了土,自己亦是“杜陵白发垂垂老”了,他陷入了尴尬绝望的境地,耐心的爆裂导致“软暴力”的发生,训之,骂之,讽之,啐之,甚至信念都发生了动摇:乡试盘缠都不肯借了。但苦心人天不负,随着女婿高中,胡屠户终成人生赢家。   古典小说情节的最大特点,就是命运的大起大落,从极端穷困卑微到极端富贵显赫,或者反之。如果极端穷困和卑微是常规状态,那么极端富贵和显赫就是超常规状态。情节的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规,或者说打入第二情境,使之显出非常规心态或者第二心态,把人物隐藏在深层的心态甚至潜意识心态揭示出来。顺着“过山车”般的情节,通过对胡屠户嫁女“心理留白”的定位追踪,我们发掘出了文本的深层旨归:作为名利孵化器的科举,驱使全民疯狂,异化了人伦关系,玷污了世道人心。
  三、“背影”之“功能留白”:一个农民硬汉的性格猜想
  《台阶》开头写老屋的三级青石板台阶时说:“那石板多年前由父親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在崎岖的山路上,一个皮肤黝黑、身体结实的汉子,佝偻着腰板,背着一块巨大的青石板,揽石板的麻绳深深地扣在汉子的肩肉里,他稳稳地朝着家的方向移动,给了我们一个沉重的“背影”。“背影”牵出一个“留白”:父亲与石匠打赌打赢了,背了三块青石板,给石匠石料钱了吗?
  自《台阶》入选中学教材以来,诸多版本的教参几乎众口一词地解读为“父亲”背的青石板没给钱。但是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却存在着“买单说”和“免单说”两种声音,笔者让双方在课后深度研读文本,网上网下查阅文献资料,组内交流碰撞,形成各自共识,然后召开专题辩论会进行“学术争鸣”。“买单说”派学生认为:经查阅资料,中国农民的性格历来都具有二元性评价,光华与阴影并存,他们有着勤劳、善良、朴实、忠厚、坚韧等传统美德,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传统所积淀下来的愚昧、狭隘等民族“劣根性”,“农民式的狡黠”曾一度甚嚣尘上。我们要通过科学分析父亲的行为细节,给父亲正名,给中国农民正名。从文本的一些细节上来研判,父亲与石匠打赌打赢了,但还是给了石匠石料钱。如果父亲果真贪小便宜没给钱,那么三块青石板的价钱肯定是远远高于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捡了个大便宜,偷着乐尚且来不及,还会为一双破草鞋而懊恼吗?如果父亲果真得理不饶人,背了三块青石板‘‘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姑且再多背它几块,铺个走道、砌个猪圈都用得着的,反正是免费的。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不是贪便宜心理的驱使,只是当年他年轻力壮,年轻气盛,有一股不服输的性格,为了向众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想受石匠们的嘲笑,赌赢了,钱照付,给人很豪爽、有格局的印象。
  “免单说”派学生认为:“父亲”没给钱,也不应该给钱。愿赌服输,况且是石匠先挑衅的,石匠的“笑”明显是一种想看笑话的心态,就该教训教训他。父亲见好就收,在“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情况下只背了三块青石板,做得很有分寸。毕竟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也不是什么圣人,从全文来看,对父亲勤劳忠厚、坚韧谦卑的形象的塑造并无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中国农民的灵魂”并且怀揣“造屋梦”的农民不乏其人,但都是有缺点的“梦想家”,比如柳青《创业史》中“梦想成为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的梁三老汉”,勤劳、朴实、善良与保守、固执并存;高晓声《李顺大造屋》中“用‘吃三年薄粥,买一头黄牛’的精神造屋的李顺大”,勤劳朴实、坚毅执着,但又愚昧顺从。李森祥《台阶》中“用半辈子心血造成新屋和九级台阶的父亲”身上即便有缺点,也符合生活本来的样子,这才是真实的人。
  阅读的终极追求是读者意义(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意义)的构建,这是使学生学会生存的需要。这就要求“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学生对《台阶》中此处“留白”的解读和展示,起到了构建“多角度,有创意,理解与欣赏,评价与批判”等阅读核心素养的功能,是阅读教学的应然选择。
  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指出:“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让我们从文本解读的传统方式的拘囿下突围,采取正确的阅读姿态,探求与之相匹配、相适切的解读路径,构建高品质的阅读生活。
其他文献
鲁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我国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其文学作品对近现代中国文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否认,鲁迅的文学作品中的诸多思想、叙事手法、修辞技巧对当代文学创作仍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这也是鲁迅作品被广泛引入文学教育中的重要原因。由郑家建、施灏编写的《鲁迅与20 世纪中国文学教育》是“ 鲁迅与20 世纪中国研究丛书”之一。该书将鲁迅与20 世纪中国文学教育的关系作为一个复杂个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选读名著《名人传》,运用诗意的语言谱写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英雄交响曲”,展现了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蕴含着深邃的人文思想。阅读这样的鸿篇巨制,教材给学生推荐的阅读方法是摘抄和做笔记。那么,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如何能让摘抄和做笔记更加合理、有效呢?笔者以阅读《名人传》为例梳理读书笔记的三重境界,引导学生贴着语言发现文本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想理念的培育,最终
进入20 世纪以后,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无论是从业学者还是成果积累,都稳居学界首位。同时,从中国学术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已到了亟须加以整合、优化并最终系统化、理论化的阶段。这不只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秉承“求通”的学术追求,以宏通的学术视野,多角度、多层面地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风貌,以多元
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会造成不同文化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障碍,文化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自文化之间的交流。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需要培养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与應用》一书由毕继万老师所著,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探讨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  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围绕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位、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和目的、
书名:英美文学与教学研究  作者:张业春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ISBN:9787518038725  定价:73.50元  英美文学课程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英美文学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英语专业知识能力,还能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欣赏西方文学作品的能力。英
21 世纪以来,中美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密切,我国赴美留学人数逐年增加,关于美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人关注。时任厦门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的杨仁敬教授,于1999 年出版《20 世纪美国文学史》、2008 年出版《美国文学简史》之后,又于2014 年出版了《简明美国文学史》。这些著作都是同时期优秀的融文学性与历史性于一身、普及型与研究型于一体
今年,“工匠精神”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20周年、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轫150周年,在这样的重要历史节点,职业精神、职业教育以崭新的面貌再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而在教育被简化成了一条升学直线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要承担怎样的历史使命,在基础教育中加入职业启蒙有着怎样意义和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到了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博士。  杨进博士先后任中国教育部职业
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取主要靠语文课堂,课堂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取决于教师教的是什么,即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篇课文到底要教什么,在今天也许不应该再是一个问题,但观察现实的语文课堂,发现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许多现象还是常常出人意表之外。不知是因为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太突出,还是因为语文这门学科的内涵不确定,同一篇课文,语文教师在选择教什么时,仍存在严重的歧异现象。不同的教师依据自己对文本
我们经常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发现一些语言文字使用不准确、逻辑判断不当的病句。中学语文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沟通能力、连贯严密的逻辑判断习惯、合理深刻的思维品质。规范和净化语言,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本文仅以本应体现语言高度精准的高考题人手,讨论语言运用问题,且以2014年天津高考作文题为例。  作文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素养是个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能力之一。阅读素养的培养在我国主要由语文教学来承担。从2000年开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就全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关键领域的能力水平发起了国际比较研究,即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其中2000年、2009年以及即将开展测试项目的2018年都是以阅读素养为重点测试学科。于2016年底发布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