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与文学性的和谐统一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398705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 世纪以来,中美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密切,我国赴美留学人数逐年增加,关于美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人关注。时任厦门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的杨仁敬教授,于1999 年出版《20 世纪美国文学史》、2008 年出版《美国文学简史》之后,又于2014 年出版了《简明美国文学史》。这些著作都是同时期优秀的融文学性与历史性于一身、普及型与研究型于一体的美国文学入门指南,为美国文学的普及和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最新的这本《简明美国文学史》更是承继了前著的优点,并且体例更为新颖,内容更为丰富,文献资料更为翔实新鲜,叙事语言更加生动明快,不愧为一部了解和研究美国文学史的“简明”入门读物。
  该书最大的特点是以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视角——提倡“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强调“历史和文学史的统一性”——安排全书的体例并进行文本分析。全书以时间顺序为纵线,以历史重大事件为分界点,将美国文学史划分为了六个时期:独立战争前后时期(1720~1820),南北战争前时期(1820~1865),南北战争后至一次大战前时期(1865~1914),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1914~1945),二次大戰后至越南战争前时期(1945~1964),越南战争后至新世纪初时期(1965~2008)。全书的内容也随之划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以“时代浏览”起笔,概述每一特定时期美国社会的时代特征及文学发展的整体状况,继而展开介绍同一时期各文学流派、各流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力求立足于产生文本的历史语境,考察文本与历史文化背景、文本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
  如此先总后分、点面结合地论述了独立战争前后至21世纪初期的各个重要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不仅使读者对近300 年的美国文学有了系统的了解,也凸显了该书历史性与文学性和谐统一的特征。而更为令人称绝的是,杨仁敬先生在书中将文学史与历史学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没有脱离史实,仅限于文学影响和技巧创新范围内讨论流派、作家及作品;也没有突出历史的叙事性、比喻性和文本性,从而模糊了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区别;而是让对历史事实的叙述服务于揭示文学事实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让历史性与文学性精妙地融合到文学史的文本当中。
  此外,从以富兰克林为代表的悄然崛起的散文家开始至后现代派的“X 一代作家群”和深层意象派诗人,每个时期都设有作家的“生平透视”,并选择一部代表作,分别从“故事和人物盘点”“风格和语言聚焦”“意义和影响总览”三个方面详细解读;每部代表作还有“名段点击”,选录原著的精彩片段;每个作家都有“其他重要作品链接”和“ 作品获奖信息”。这就在历史纵线的基础上增加了横向的链接,使得内容更加丰富翔实,使历史人物更加丰满的同时,也深化了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
  综上所述,这本《简明美国文学史》将历史语境与文本分析相结合,从文本出发,联系语境,夹叙夹议,深入评析,并力求创新,值得成为专业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图书。
其他文献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作者思路清晰,层层推进,围绕“格物致知”的含义嬗变和当代价值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体现出一种客观理性、严谨求实的风格,与其科学家的身份特点极为符合。这篇演讲稿被录入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所收录的文章都是演讲词。基于演讲实践性强
《陌上桑》是一首广为传唱的汉诗佳作,不仅在文学实践中塑造了一个美与智慧兼具的罗敷形象,也为我们审视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一般认为,《陌上桑》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霸权社会话语时代的平民遭遇,肯定了平民的主体价值和反抗精神。在文学阶级观念的影响之下,这样的解读往往已经满足了文学评价的需要,但也恰恰是这种观念局限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罗敷的反抗,借助的力量是什么?或者说支撑罗敷激起反抗信念并获得反抗成
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是连通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职业世界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劳动教育逐渐从农村学校的教育实践中缺席。  笔者及所在团队着力通过实地调研与对话访谈,深度挖掘、细致剖析了当下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三课·三园·三师·三制”的创新实践探索。  一、内容重组:“学科课堂 主题课堂 田间课堂”,推进劳动教育“三课
我们的学者、企业家、官员到国外和同行交流,也许在智商上并不亚于对手,但就是在讲话时,离不开事前准备好的讲稿。一到现场对话,往往结结巴巴,而对方则谈笑风生,给人以相形见绌之感。这不但影响了我们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影响了大国形象。在国内则更是这样,连一个小型座谈会都要念稿子。不能即席对话,成为国人素质的一大缺陷。原因何在?在我看来,根源在于语文课,语文课程本来是文本、作文和口语交际的三位一体。现在文本和
一、教学设想    1.《蟋蟀在时报广场》是语文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篇幅较长,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阅读效率。在设置情境导入后,要求学生迅速整体感知文本,然后分发测试卡及时了解学生对阅读信息要素的掌握情况,培养速读意识,提高速读能力。  2.课文虽然主题多元,但有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即蟋蟀切斯特在纽约时报广场的遭遇,所以可以选择“乡愁”这一反映人类普遍情感的主题为主线,以回忆或背诵与“乡
鲁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我国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其文学作品对近现代中国文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否认,鲁迅的文学作品中的诸多思想、叙事手法、修辞技巧对当代文学创作仍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这也是鲁迅作品被广泛引入文学教育中的重要原因。由郑家建、施灏编写的《鲁迅与20 世纪中国文学教育》是“ 鲁迅与20 世纪中国研究丛书”之一。该书将鲁迅与20 世纪中国文学教育的关系作为一个复杂个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选读名著《名人传》,运用诗意的语言谱写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英雄交响曲”,展现了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蕴含着深邃的人文思想。阅读这样的鸿篇巨制,教材给学生推荐的阅读方法是摘抄和做笔记。那么,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如何能让摘抄和做笔记更加合理、有效呢?笔者以阅读《名人传》为例梳理读书笔记的三重境界,引导学生贴着语言发现文本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想理念的培育,最终
进入20 世纪以后,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无论是从业学者还是成果积累,都稳居学界首位。同时,从中国学术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已到了亟须加以整合、优化并最终系统化、理论化的阶段。这不只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秉承“求通”的学术追求,以宏通的学术视野,多角度、多层面地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风貌,以多元
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会造成不同文化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障碍,文化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自文化之间的交流。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需要培养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与應用》一书由毕继万老师所著,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探讨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  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围绕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位、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和目的、
书名:英美文学与教学研究  作者:张业春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ISBN:9787518038725  定价:73.50元  英美文学课程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英美文学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英语专业知识能力,还能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欣赏西方文学作品的能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