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思维、思想:做整本书笔记的三重境界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选读名著《名人传》,运用诗意的语言谱写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英雄交响曲”,展现了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蕴含着深邃的人文思想。阅读这样的鸿篇巨制,教材给学生推荐的阅读方法是摘抄和做笔记。那么,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如何能让摘抄和做笔记更加合理、有效呢?笔者以阅读《名人传》为例梳理读书笔记的三重境界,引导学生贴着语言发现文本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想理念的培育,最终实现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和思想水平的提高。
  一、一句话读书笔记:贴着整本书的语言展开
  《名人传》中可供摘抄的内容很多,引起学生的随想也很多,让他们做读书笔记,坚持写下去是最基本的。读书笔记不需要写得密密麻麻,可以先采取“一句话读书笔记”的形式从简从速地写出来。
  在写一句话读书笔记前先要完成两个步骤:通读和圈画重点。通读时,学生要带着写一句话笔记的任务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就会跳读不感兴趣的部分,寻读令其眼前一亮的部分,细读深有感触的部分。阅读的时候,遇到精彩语句不要急着圈画,可以思考哪些语句最精彩,这样就会不知不觉多读几遍。读过几遍之后,如仍然意犹未尽、难以取舍,再圈点勾画出来。尽量避免圈画的内容过多以及无意义的圈画,因为圈画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许多教师喜欢让学生边阅读边做笔记,这样做会使学生分散注意力,难以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通读和圈画之后进行一句话阅读笔记的整理,既是重读温故,也是归纳整理,能有效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深度理解。
  一句话读书笔记分为一句话摘抄和一句话评论。一句话摘抄,既可以把整句话摘抄下来,也可以通过关键词记录下来;一句话评论,既可以把语句摘抄下来后写上评论,也可以标上页码直接写下评论。学生整理的时候,也不需要严格区分笔记类型,按照阅读的顺序编号整理即可。不管是摘抄,还是评论,要从前向后按照顺序写,这样既能体现整本书阅读的思维链,也便于重读,而且自由度高易于坚持。
  比如,学生阅读《贝多芬传》中的某一段: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此悲惨……显出一些瘦削而古怪的轮廓。(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
  一学生认为这段文字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景色描写,在反复比较中,摘录了“浓荫密布、鲜花满地的坂坡,受着河流的冲击与抚爱”一句。他在读书交流中说:“我家就面对着一条河,这样的景色天天见,就是描写不出来,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学生常见而写不出来,筛选比较后摘录下来一定印象深刻,以后迁移运用也会轻而易举。一学生接连在“父性”“无数的思想与力量”“远远里”“蓝色的”四处标记“?”,并分别写下“母性”“能流吗”“远远的”“白色的”四个表达疑问的关键词。学生思考并与同学交流后写了一句评论:作家把每一个字都刻进了灵魂里。一学生的阅读活动没有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是把语段内容提纲挈领地写出来:贝多芬的童年是悲惨的,但大自然给了他温柔的记忆。总之,“写读书笔记也是有诀窍的,简单来讲,就是要专注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1]。
  二、重组式读书笔记:突出思维的训练与提升
  阅读的价值是“建立在知识关联关系上,而并不是建立在孤立的特征上;是建立在知识体系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堆砌的事实基础上”[2]。因此,整本书阅读要有“整”的意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句话读书笔记只是对语段的零碎摘录和一时感受的书写,不成系统,不能充分体现阅读的价值。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思维模式进行思维训练,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写重组式读书笔记,以浏览笔记为主,以读书为辅。只有当浏览笔记忘记了书中内容或者不知自己所云时,再翻阅查看书中内容。学生带着重组的主观心情去重读笔记,并把笔记分类、筛选、整合、迁移,形成自己的看法。仍以《名人传》中写景的文字为例。教师从景物描写、表达技巧、锤炼字词等角度制定分类标准,让学生依此从一句话读书笔记和书中找到写景的文字,进行整理归类。然后让学生从归类的语句中提取关键词。关键词不仅要体现摘抄语句,还要体现整个语段内容。比如前面所列的《贝多芬传》中的景色描写,从描写景物特点的角度分析,关键词可以写为:美丽、安详。然后浏览笔记,查找相关的写景语句:“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己”“在这些树林里,在这些山岗上,一片静谧,供你役使的静谧”。分析这两句,想象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描写的景物有哪些特征,用关键词概括为:自由、静谧。在《贝多芬传》的最后部分,作者用大自然的一天比喻贝多芬的一生,人景交融,写得甚是精妙,可提炼出关键词:明净、静默、凄凉、清明。
  把这三处景物描写放在一起,就能看出作者的匠心。第一处是作者眼中的自然之景,表达作者对莱茵河孕育过一位伟大的精神巨人的赞美;第二处是贝多芬眼中的自然之景,自由、静谧的景色抚平困厄带给他的伤痛,给他精神的慰藉和生活的力量;第三处是虚拟的景象,生动形象地概括了贝多芬的一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三处景色描写,三种不同角度,起到不同的作用。若不放在一起细细比较,很难感受到作者独运的匠心。再把《米开朗琪罗传》中的景色描写与这三处进行比较,还会有新的感受。
  那里,满是阴沉的宫殿,矗立着崇高的塔尖如长矛一般,柔和而又枯索的山岗细腻地映在天际,岗上摇曳着杉树的圆盖形的峰巅,和闪闪作银色、波动如水浪似的橄榄林。(译林出版社2015 年版)
  这是《米开朗琪罗传》导言中的景色描写,和《贝多芬传》中的景色描写最大的不同是其在自然景色之中加入了“宫殿”“塔尖”等人类建筑,这暗含着米开朗琪罗的身份——雕刻家。
  对一句话读书笔记和整本书中的信息进行分类、筛选、整合,然后探究、评价、迁移。教师按照这种循序渐进的思维模式进行阅读指导,加深了学生对整本书内容的理解,也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主题研究式读书笔记:着眼于学生思想的求进
  整本书阅读不能回避难度,否则学生阅读只能处在较低层次上,看不到整本书的深邃和精髓。另外,整本书内涵丰厚、结构严密,只有根据需要进行主题研究,才能打開学生的阅读视野,领略整本书的无限风光,更好地促进他们思想水平的提高。主题研究式读书笔记,即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研究最后形成自己观点的读书笔记,研究可以围绕整本书的核心价值、艺术特色进行,也可以与社会、历史、生活紧密联系。[3]对初中学生来说,写主题研究式读书笔记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不宜要求学生写得多么周密、严谨,而应多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利用个人积累把理解逐步推向深入的,如何引入当下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意识分析经典中的普世价值并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的。
  为降低难度,教师可以先带着学生共同完成一个主题研究。首先,确立研究主题。《名人传》是为文化巨人写的传记,超越了传统对英雄的认知,给“英雄”这一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研究主题确定为罗曼·罗兰的英雄观。先初步了解学生心中的英雄。接着查阅不同的工具书,以笔记的形式列出“英雄”概念的条目,了解工具书对“英雄”概念的界定。再让学生阅读《名人传》中的三篇序言,筛选罗曼·罗兰对“英雄”的看法,概括出罗曼·罗兰的英雄观。其次,过程研究。以“问题链”推进学生的阅读和研究,写好读书笔记。1.《名人传》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他们的英雄特质?摘录并归类。2. 罗曼·罗兰的英雄观是一时的还是一贯的?请阅读作者另一部著作《约翰·克里斯多夫》寻找证据。3. 罗曼·罗兰为何会有这样的英雄观?请上网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4.东方文学中,有没有对罗曼·罗兰英雄观的回应?请跳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寻找证据。5. 你认可他的英雄观吗?请结合问卷调查作出阐释,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撰写研究报告。按照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过程、研究的结论这一思路整理笔记,形成一篇小论文。观点要有理有据,层次要清晰自然,文字要简洁通顺,引文要注明出处。运用主题研究式读书笔记的形式推动学生思考、求证、再思考,形成对整本书的理性认知,增进对生活的感悟,最终形成符合现代价值体系的思想意识。
  主题研究式读书笔记是借研究来促进阅读,以写促读,不必要求学生写得多么全面、准确、严谨,教师应把指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智的解放和成长上。若让学生单独写主题研究式读书笔记,教师要做好选题的引导,选题既要符合他们的兴趣,又要易于操作;成立主题研究合作小组,加强学生间的协作与交流;建立主题研究导师制,学生自主聘请指导教师;定期进行主题研究阅读报告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简而言之,这三种读书笔记不是并列存在的,而是环环相扣、逐层提升的,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前一种读书笔记为后一种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后一种又为前一种开辟更为广阔的思路和更为深入的境界。在整本书阅读中,灵活运用这三种读书笔记,可帮助学生强化思考和判断,尽快建立对整本书的理性认知,全面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和思想水平。
其他文献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们对语文教材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2016年启用的统编本教材,精选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符合时代特点、具有语文教育功能的典范性作品,以期更好地发挥教材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等方面的功能。但观察教学实践,如何用好这些“例子”,切实发挥教材的功用,却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有曲解教材编写意图的现象,令人担忧。现以《动物笑谈》为例,谈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论语·侍坐》篇是中国文学史上文化内涵最为丰厚的经典名篇之一,历代读者都从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感染。但是,文中的曾点之志究竟是何所指?孔夫子“吾与点也”的喟叹是否表明对曾点之志的认同?在这两个问题上,解读者莫衷一是,各种论见之间存在很大分歧。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对于正确理解文本意义重大。问题解决的核心在于能否抓住“君子不器”与“无为而治”这两个关键词,从这两个关键词人手,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诗歌,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之一,它的一觞一咏承载着历史的兴衰沉浮,同时它的韵律和结构还带给人们一种如歌如乐般的审美体验。然而,那些经典的诗歌通常与我们有着一定的时空距离,如何能够真正领会其精髓呢?尤其是外国诗歌,从“会读”到“爱读”再到“读懂”,这中间还存在着语言的、文化的甚至是精神上的差异。本文以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的代表作《当
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共18个,江西省高考作文题被认为是其中很别致、很有个性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57.18%的人认为该卷命题形式“很新颖,很少见”。该卷的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与漫画,按要求作文。  2007年,洞庭湖大水导致20亿只田鼠大迁徙,所过之处农田一片狼藉。专家认为,田鼠为害之烈,原因之一是人类热衷于吃野味,致使田鼠的天敌(蛇、猫头鹰、黄鼠狼等)数量急剧下降。  (漫画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作者思路清晰,层层推进,围绕“格物致知”的含义嬗变和当代价值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体现出一种客观理性、严谨求实的风格,与其科学家的身份特点极为符合。这篇演讲稿被录入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所收录的文章都是演讲词。基于演讲实践性强
《陌上桑》是一首广为传唱的汉诗佳作,不仅在文学实践中塑造了一个美与智慧兼具的罗敷形象,也为我们审视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一般认为,《陌上桑》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霸权社会话语时代的平民遭遇,肯定了平民的主体价值和反抗精神。在文学阶级观念的影响之下,这样的解读往往已经满足了文学评价的需要,但也恰恰是这种观念局限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罗敷的反抗,借助的力量是什么?或者说支撑罗敷激起反抗信念并获得反抗成
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是连通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职业世界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劳动教育逐渐从农村学校的教育实践中缺席。  笔者及所在团队着力通过实地调研与对话访谈,深度挖掘、细致剖析了当下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三课·三园·三师·三制”的创新实践探索。  一、内容重组:“学科课堂 主题课堂 田间课堂”,推进劳动教育“三课
我们的学者、企业家、官员到国外和同行交流,也许在智商上并不亚于对手,但就是在讲话时,离不开事前准备好的讲稿。一到现场对话,往往结结巴巴,而对方则谈笑风生,给人以相形见绌之感。这不但影响了我们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影响了大国形象。在国内则更是这样,连一个小型座谈会都要念稿子。不能即席对话,成为国人素质的一大缺陷。原因何在?在我看来,根源在于语文课,语文课程本来是文本、作文和口语交际的三位一体。现在文本和
一、教学设想    1.《蟋蟀在时报广场》是语文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篇幅较长,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阅读效率。在设置情境导入后,要求学生迅速整体感知文本,然后分发测试卡及时了解学生对阅读信息要素的掌握情况,培养速读意识,提高速读能力。  2.课文虽然主题多元,但有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即蟋蟀切斯特在纽约时报广场的遭遇,所以可以选择“乡愁”这一反映人类普遍情感的主题为主线,以回忆或背诵与“乡
鲁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我国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其文学作品对近现代中国文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否认,鲁迅的文学作品中的诸多思想、叙事手法、修辞技巧对当代文学创作仍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这也是鲁迅作品被广泛引入文学教育中的重要原因。由郑家建、施灏编写的《鲁迅与20 世纪中国文学教育》是“ 鲁迅与20 世纪中国研究丛书”之一。该书将鲁迅与20 世纪中国文学教育的关系作为一个复杂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