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uan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名:英美文学与教学研究
  作者:张业春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ISBN:9787518038725
  定价:73.50元
  英美文学课程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英美文学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英语专业知识能力,还能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欣赏西方文学作品的能力。英美文学教学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经典作品,帮助大学生增进对英美语言文学背后文化内涵的学习和了解,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让大学生更好更快地实现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
  张业春著的《英美文学与教学研究》是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用书。该书的主要内容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阐述了文学理论知识和英美文学研究方法,探究了英美小说理论发展、文学批评理论对文学研究和文学欣赏的指导意义、文学教育及其重要意义等问题。第二,对英国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介绍了英国早期到文艺复兴时期、十七十八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代和二十世纪等几个历史阶段的英国文学成就、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第三,对美国文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分别介绍了早期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的美国文学、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美国现代主义文学和多元化时期的美国文学。尽管美国独立时间较短,但多元文化极大丰富了美国文学的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第四,对英美文学教学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重点论述了英美文学欣赏的层次与境界、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生素质提升、英美文学实践教学操作体系设计与实施等重要问题。第五,论述了英美文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问题,具体阐述了英美文学阅读与赏析中的文化问题等。
  作者立足于英美文学和英美文学教学两个方面,不仅整体介绍了英美文学,还分析了英美两国文学的发展演变历程,举例说明了如何把英美文学与其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阐述文学理论、英美文学理论、英美小说理论、英美文学教育及其重要意义等。通过对英美文学及其相关知识教学进行准确的定位,开展有针对性的、积极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了解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英美文学教学,真正发挥出英美文学的作用,不仅为大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学发展和人文风情提供了帮助,还大大开拓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国际眼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营造思维锻炼与积极反馈的良好课堂氛围,通过民主与开放的课堂、师生互动环节和多元文化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走上讲台参与互动学习,锻炼学习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英美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欣赏英美文学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景观,在语言魅力和文化魅力的双重感染下,提高英语语言和文化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其他文献
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共18个,江西省高考作文题被认为是其中很别致、很有个性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57.18%的人认为该卷命题形式“很新颖,很少见”。该卷的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与漫画,按要求作文。  2007年,洞庭湖大水导致20亿只田鼠大迁徙,所过之处农田一片狼藉。专家认为,田鼠为害之烈,原因之一是人类热衷于吃野味,致使田鼠的天敌(蛇、猫头鹰、黄鼠狼等)数量急剧下降。  (漫画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作者思路清晰,层层推进,围绕“格物致知”的含义嬗变和当代价值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体现出一种客观理性、严谨求实的风格,与其科学家的身份特点极为符合。这篇演讲稿被录入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所收录的文章都是演讲词。基于演讲实践性强
《陌上桑》是一首广为传唱的汉诗佳作,不仅在文学实践中塑造了一个美与智慧兼具的罗敷形象,也为我们审视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一般认为,《陌上桑》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霸权社会话语时代的平民遭遇,肯定了平民的主体价值和反抗精神。在文学阶级观念的影响之下,这样的解读往往已经满足了文学评价的需要,但也恰恰是这种观念局限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罗敷的反抗,借助的力量是什么?或者说支撑罗敷激起反抗信念并获得反抗成
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是连通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职业世界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劳动教育逐渐从农村学校的教育实践中缺席。  笔者及所在团队着力通过实地调研与对话访谈,深度挖掘、细致剖析了当下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三课·三园·三师·三制”的创新实践探索。  一、内容重组:“学科课堂 主题课堂 田间课堂”,推进劳动教育“三课
我们的学者、企业家、官员到国外和同行交流,也许在智商上并不亚于对手,但就是在讲话时,离不开事前准备好的讲稿。一到现场对话,往往结结巴巴,而对方则谈笑风生,给人以相形见绌之感。这不但影响了我们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影响了大国形象。在国内则更是这样,连一个小型座谈会都要念稿子。不能即席对话,成为国人素质的一大缺陷。原因何在?在我看来,根源在于语文课,语文课程本来是文本、作文和口语交际的三位一体。现在文本和
一、教学设想    1.《蟋蟀在时报广场》是语文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篇幅较长,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阅读效率。在设置情境导入后,要求学生迅速整体感知文本,然后分发测试卡及时了解学生对阅读信息要素的掌握情况,培养速读意识,提高速读能力。  2.课文虽然主题多元,但有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即蟋蟀切斯特在纽约时报广场的遭遇,所以可以选择“乡愁”这一反映人类普遍情感的主题为主线,以回忆或背诵与“乡
鲁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我国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其文学作品对近现代中国文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否认,鲁迅的文学作品中的诸多思想、叙事手法、修辞技巧对当代文学创作仍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这也是鲁迅作品被广泛引入文学教育中的重要原因。由郑家建、施灏编写的《鲁迅与20 世纪中国文学教育》是“ 鲁迅与20 世纪中国研究丛书”之一。该书将鲁迅与20 世纪中国文学教育的关系作为一个复杂个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选读名著《名人传》,运用诗意的语言谱写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英雄交响曲”,展现了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蕴含着深邃的人文思想。阅读这样的鸿篇巨制,教材给学生推荐的阅读方法是摘抄和做笔记。那么,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如何能让摘抄和做笔记更加合理、有效呢?笔者以阅读《名人传》为例梳理读书笔记的三重境界,引导学生贴着语言发现文本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想理念的培育,最终
进入20 世纪以后,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无论是从业学者还是成果积累,都稳居学界首位。同时,从中国学术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已到了亟须加以整合、优化并最终系统化、理论化的阶段。这不只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秉承“求通”的学术追求,以宏通的学术视野,多角度、多层面地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风貌,以多元
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会造成不同文化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障碍,文化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自文化之间的交流。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需要培养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与應用》一书由毕继万老师所著,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探讨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  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围绕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位、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