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的欣赏与接受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di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学不仅是一门研究美和艺术的理论科学,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人在审美活动中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在现实世界中展现出来,从而实现自然与精神、个体与社会、文化与历史的有机统一。我们提高审美水平,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实际上就是要不断的提高我们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从而使我们变得更高尚一些。
  【关键词】美;欣赏;接受;审美感知
  何为美?一朵花,一座庙宇,一位少女……它使得多少哲学家和美学家陷于无休的争论中。有人说美是客观的,也有人说美是主观的。其实,美是最直观、最具象、最易打动人心的;也是高度抽象、难以概括的,是镜中花、水中月、味外味、景外景。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想不是不说,而是不能,美只有相对于有乐感的耳朵、有美感眼睛而存在。如何欣赏和接受美呢?本文从审美心理谈谈对美欣赏与接受的一些看法。
  一、感知阶段的痴迷
  雕塑《断臂的阿芙洛蒂特》,出土时上身裸露,下身有衣裙遮掩,缺了双臂,局部损坏,脸部有污痕,胸脯上有许多小孔或小洞。有人认为一座残缺的雕像,谈不上美。但在海涅的眼中,这具残缺的躯体是如此的完美。从残缺的雕像到“美神”,这无不归功于无数欣赏者和接受者感知上的痴情,欣赏和接受美的这种情感,是一种健康的态度。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曾深深打动我。蚕吐丝把自己缠绕起来。那吐丝的过程,就是生命和死亡的过程,但是蚕还是执着地结出一个自我完结的茧。我们借着作者对爱情的执着痴迷,体会到生命的庄严。感知,不仅是在欣赏作品,也是在欣赏自己,也是在学着以宽容之心去欣赏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一片风景或一个人,画家精心构思后成了一幅画,这不仅是一种现实,也加入了创作者对风景或人的情感。我们透过画面去感知,也是在体验着风景和人所带来的情感。美使我们懂得“欣赏”真实的人生,在残酷中体会温暖,在不幸中期待幸福。
  二、想象阶段的情理
  贝多芬在一个夜晚,听到有人弹奏他的曲子,却总是在同一个音阶上出错。他循声前去,看见一位少女在弹琴。当他为少女指导时才发现她是位盲女。贝多芬十分感动,随即写出一支曲子。起初这曲子没有名字,后来有位诗人将它取名为《月光》。诗人在月夜泛舟,看到湖面上月光的倒影,想起贝多芬所做的曲子,感觉到月光在湖面上跳跃,便立即将这曲子取名为《月光》。有时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总是主体和想象联系在一起的。
  其实,何止是音乐?几乎所有美的艺术,在接受和欣赏时都需要调动接受者的想象,激发创作者和接受者心灵的碰撞、交锋和共鸣。美的欣赏和接受是在想象中实现美的增值。
  三、理解阶段的感悟
  蒙克的《呐喊》,但凡看过的都会被画面所震撼。蒙克用画笔表现出一种听觉形式,像是有某种可以穿透耳朵的声音刺激着画面上的人,以特殊的“喊叫”倾诉内心的恐惧。这种特殊的感觉,是没有“异常体验”的人表现不出来的。画中的人,难辨男女,他仿佛正受着死神的煎熬。天空中旋转起伏的色彩像要钻进他的耳朵,红、紫、绿的色彩流动毫不宽恕地侵袭他的耳朵,因而他只好双手掩着耳朵。桥和夕阳不是自然风景的写照,它是蒙克自身恐怖情感视觉化的表现。而画中的“声音”其实并不存在,只是患者自身产生的幻觉。这一通过幻觉反映的作品已远远超出绘画语言的界限。
  审美理解在于“体验”和“感悟”,这种体验和领悟渗透着情感,审美理解,需要长期的生活积累,更需要借鉴艺术批评的眼光和赏析之法。它和审美知觉一样,是专注一件作品而逐渐养成的对作品宽容的态度。希望那些渴望进入美的领域的接受者,不要永远停滞在分析、解说、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再好的理论和批评永远无法代替美的作品本身。
  四、接受阶段的理解
  《红楼梦》,不同的人品读出不一样的味道;原因无它,因为阅读者和欣赏者不是一张白纸,思想意识上早有历史涂抹的色彩。这就是欣赏和接受中的“前见”和“期待视野”。“前见”,是已有的知识和理解构成的偏见。“期待视野”,是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来感受、体验、理解和接受作品。正因为期待视野不同,才导致不同的接受主体对作品的需求也不同。
  审美是直觉、直观、表象、想象……相应地在精神和现象的结合表现,也是知性或悟性、理性或理智的表现。美的艺术,呼唤着我们用智慧、用言语、用音乐、用画笔、用敬畏、用爱一一做出好的诠释。今天,我们观瞻邈远千年的历史陈迹,披览前贤先哲的文字篇章,或许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前人探索的路径,跟在他们消失的足迹后面,继续对美的追寻。
  ——因为美永远是人类最高的向往之一!
  【参考文献】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2]张 弘:《美之魅――20世纪前的西方艺术和审美沉思》,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
  [3]肖复兴:《音乐笔记》,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4]何振宇:《何振宇与你谈外国美术》,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
  [5]毕加索,常宁生编译《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郑元者:《美学观礼》,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历:张东慧、女、1971年6月生,研究生,北京大学南宁附属实验学校教师)
其他文献
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
【摘要】“留白”是艺术作品的一种创作手法,指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作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从中获得对作品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体育作为一门讲究艺术性的学科,必须借鉴艺术化留白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留下一些“留白”,为学生提供思考、想象、创新和消化、吸收的时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实现体育学科的育人任务。  【关键词】课堂教学;表达形式;教学内容  一、把握有效留白实质
将炼油行业传统焦炭塔的下裙座支撑改为上裙座支撑,在焦炭塔外壁增加一夹套,改变了焦炭塔的受力,避免了塔体下部鼓胀变形和焊缝冷裂纹的产生.大幅度提高了焦炭塔的使用寿命.
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还要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要求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要学习历史知识,还要通过人类历史的发展,培养健康的人格,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随着教育的改革,历史教学在原理的教学基础上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格的培养。  一、人格教育的内涵  人格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方法,它是指通过讲授和事例塑造真理和道德特性的方法,将讲授核心伦理价值观贯
“愉快教学”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支持和大力推广的一项教改实验项目,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育融合于教学中,融合于全部课外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又发展了他们的个体,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性,从而使教学生动、活泼,学生身心愉悦。  一、营造活动天地——使学生想学  1.互称英文名,开启英语之门。“各位同学,大家好,很高兴成为你们的英语老师,我姓韩,大家可以叫我
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并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培养。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语感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如:语感培养重诵读、轻分析,重听读轻说写,重情感、轻文
小学美术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艺术想象力是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有了丰富灵动的艺术想象力,学生才会具有发现美、描绘美的眼睛.才能进行绘画的大胆想象
【教学内容】 S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在金色的海滩上》  【教材分析】 《在金色的海滩上》是语文出版社S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故事发生在海边的沙滩上,一位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和画夹的故事,小姑娘却不肯收画家送给她的灿烂贝壳,并把画家故意丢在海滩上让她捡的贝壳还给了画家。课文语言简洁而美丽,用词准确,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生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
前年,阿姨去广州出差,给我带来了两株米兰。我看着这两株小苗,枝叶单薄,心想:这么一点儿小苗,能活吗?阿姨还大老远地把它带回来。我把这两株小苗扔在了阳台,没去理会它们。可是,令我意
介绍了中石化金陵分公司烷基苯联合装置加热炉的油改气过程,并着重分析了油改气前后生产成本、尾气排放以及操作维护检修情况的变化.证实了油改气在生产中的可行性,极高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