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语文课堂上PPT的使用有一些不好的副作用,它会折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思考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这样的教学不能很好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当然,我们可以调整一下对它的使用,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关键词】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1-1270(2017)36-0177-02
PPT,就是Power Point简称。Power Point 是美国微软公司出品的办公软件系列重要组件之一(还有Excel,Word等)。这个办公软件被广泛地用于我们的教学活动,它能在课堂上增大容量,增加形象感,学生也愿意看,现在慢慢地发展成学生对着PPT做着笔记,他们以为这就是认真听课了,对这种现象我有点担心,也有点不同的看法。
开学了,在偶然的一次聊天中,有一位老师说:“我好久都没写黑板了,我都用PPT上课,既简单又方便。”听了这话后,我陷入了沉思,我呢?我不是很喜欢用PPT上课,但学校又有要求,要多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虽然不是特别硬性的规定,但总还是要用的,如果每一课件都自己去做的话,既费时又费力,那就只有一个办法,去网上下载,有时间就稍做修改,我的同事们大多也这么做,除非要上公开课这类的,那这么做究竟效果如何呢?
前不久,我又看到了关于高校课堂教学使用PPT的文章,“上大学后,除了英语,其他老师上课没有不用PPT的。”湖南大学新闻学院大四学生杨光告诉记者,他的大学老师十有八九都会在讲课时借助PPT。
有数据统计,截至2009年,投影机在我国高校的普及率已达30.2%。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PPT在高校课堂上的日益普及,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起了很大作用。很多老师精心制作的PPT形象生动,深受学生喜欢;但也有不少老师的PPT内容简单枯燥,授课照本宣科,这种黑板变白板式的教学,实在让学生头痛。
大四生许阳给他的大学语文课老师起了个外号叫“孔乙己”,因为这老师总给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感。上课时,他先是打开电脑和投影仪,端坐在讲桌后,抑扬顿挫地对着电脑把课文吟诵一遍,然后把全班的花名册拿出来,一个个点名让同学站起来解释文章的意思,照例是不抬头,间或从镜框下瞅同学们一眼。一堂课过去,PPT也没见翻上一页。
“他的PPT经常就是把一些课文整段整段地敲上去,满篇的白底黑字,密密麻麻,看着眼睛都疼。”许阳评价说,“这种多媒体教学只不过省了写板书的功夫,也太省事了吧!”
宋思慧是扬州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她遇到的大部分理科老师和文科老师相比,一般都会在使用PPT的同时辅以板书,“PPT就是一个框架,为了讲清楚一个公式的计算过程,很多时候老师要边写边讲才行。”但大二时教她大学物理的老师,让她改变了这一印象。
“每次上物理课,这个老师基本就是照着PPT念!”宋思慧说,老师的PPT准备得倒是很充分,除了一般PPT上会有的大纲、概念外,连详细的公式推导都列全了。
可上课时,她从不跳出PPT内容一步,随着屏幕转换,她飞快的语速让不少跟不上节奏的学生都昏昏欲睡。最后大家没人愿意听她的课,她就每节课都点名,最后一节课还要签到点名。
“像这样讲课,我们自己拷份PPT回去看不就够了吗?”宋思慧抱怨说。
针对这两种现象的出现,我发现初中语文课堂上PPT有绑架课堂的现象。
一、PPT折了学生想象的翅膀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语文教学的要求。
语文教学,就是要带领学生亲近母语,感受母语,通过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在潜移默化中触摸语言,直觉大意,感知文字的“质地”与“芳香”。要带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精微隐秘的深处,引导学生琳琅满目的发现,获得最真切的感悟。
语文课堂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比较等形式品词析句,品味语言文字的形象生动,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感受语言美,提高学生欣赏语言的能力。
当课堂教学全用PPT后,学生想象的翅膀被无情的折断了。鲁迅先生曾说过“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莫雷特”,就是告诉我们,每个人读语言文字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老师没有权力给他们一个统一的画面。但我们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就会出现这种情况,给学生统一的画面。前不久,我听一位老师上张籍的《秋思》,她整節课都使用了PPT,还特意选了一张黄叶落满地,秋意特浓的图片作为主要图片使用,图片本身无可厚非,很美,她反复强调,这样一个季节,看到如此景象,诗人会有哪些想法?我想,学生对秋的主要认识就定格了,如果将来让学生描绘秋天,那么有可能他们每个人面前都出现这样一张图画,那就非常可怕了。
再比如朱自清的《春》,课文的每一句话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如果要使用PPT的话,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图片,那么完全搞成图片堆积播放了。我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上《春》时,先不用PPT,我就带着学生品词析句,感受语言大家的语言魅力,然后让学生们闭上眼睛,通过文字想象画面。我看到学生们的眉头舒展开了,脸上泛起了微笑,头晃动起来,他们各自进入了自己的图画境界中了。课文上完后,我把准备好的课件放给他们看,他们看后都表示很失望,再美的图画也比不上他们脑袋里的那一副。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决定,少用甚至不用PPT了。
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千万不要成为PPT的帮凶,我们要站住自己的阵地,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里畅游,任其在天地间自由穿梭。
二、PPT有诱导学生回答问题的嫌疑
PPT因为是事先做好的,老师需要把一些问题等要素做预先设定,有时又需要突出一些重要信息,这就有诱导学生回答问题的嫌疑,学生的所谓思考就不是真的,他是受到了老师的暗示后为了迎合老师而做出的回答,这样的思维过程是不可取的,也可能出现学生说假话的情况。 前不久,我听一位老师上《散步》一课,他在第一张PPT上的导入是这样的:晚上,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电视遥控板在你的手上,奶奶想看戏曲频道,爸爸妈妈想看时事新闻,而你却想看文艺频道,出现这种分歧,你会怎么做?老师设计这个问题的用意就是要跟课文有关,一个同学回答“我去寝室看”,老师马上限定是一个电视机,马上就有同学回答“我让给奶奶看”,老师得到了这个想要的答案后就开始上课了。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如果出现设定的这个情况,我们都知道,爸爸妈妈大多会玩手机,孩子也可能玩手机,不会出现分歧;如果孩子没玩手机,奶奶也不会跟孩子抢频道的。我们的孩子在老师的诱导性问题下,连真话都不说,我们的教育有力量吗?
如果不用事先设定好的PPT,直接让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三代晚饭后的场景,会不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况呢,也许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
这就是诱导学生回答问题,他们的思考都是在猜想老师想得到的答案是什么,没有深度,也没有力度。
三、PPT让老师上课的创造性思维减少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老师应着重在“导”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使用PPT教学,老师的一部分思绪会被PPT牵制,当课堂出现一些生成性资源的时候,老师不愿停下脚步,往往忽略,马上进行下一个环节,这样的“导”就比较机械,课堂的深度不够。老师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减少,学生得到的东西也会减少。
比如我在教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一文时,也查阅和下载了一些优秀的课件,我发现它们都差不多,没有特别的东西,于是我没用它们,在讨论了桑娜的情况后,我突然发现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渔夫和桑娜的夫妻关系,我在备课时没注意这一点,但他们的夫妻关系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样的经济条件,却能让家里充满温馨,说明这夫妻两人都有很多共同点——善良、有同情心,夫妻两人互相关心,如果让你穿越,你愿做这对夫妻的孩子吗?这个问题一抛出,同学们马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种回答都有,有愿意的,也有不愿意的。不愿意的主要是不愿意過穷日子,我马上引导他们对“穷”和“富”的认识,再引导他们分析自己家的情况,可以谈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姊妹关系等,孩子们也谈出了家里的具体情况,根据这些生成性资源,我们这节课上得很深入,比我预想的要好,孩子们理解也很深入。如果我当时使用PPT教学的话,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效果,老师的创造性思维不活跃,学生能活跃吗?
其实,如果换一种用法,也许会发挥PPT更大的作用。
(一)时间上不用让PPT贯穿整个课堂
课堂有时需要展现大容量的内容,这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下PPT,把一些需要补充的材料跟学生做一个介绍,然后进行的教学就不需要它了,还是要放在品词析句上,让学生有静静思考的机会。
(二)形式上用微课的方式来展示
课堂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关键性的知识点需要突出时,可以用微课来展示,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不影响课堂的创造发挥。据我了解,有些学校已经意识到PPT的副作用,他们已经对课堂教学有其他的要求了,PPT不是重要考核对象了。
(三)主观上老师要摆脱对PPT的依赖
我们做老师的,课堂是我们的阵地,PPT只能起辅助作用,没有它,我们一样能上好课,所以主观上我们要摆脱对PPT的依赖,就用一张嘴、一支粉笔,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综上所述,PPT是一把双刃剑,只要我们合理利用,不要完全依赖,它就能对我们的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关键词】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1-1270(2017)36-0177-02
PPT,就是Power Point简称。Power Point 是美国微软公司出品的办公软件系列重要组件之一(还有Excel,Word等)。这个办公软件被广泛地用于我们的教学活动,它能在课堂上增大容量,增加形象感,学生也愿意看,现在慢慢地发展成学生对着PPT做着笔记,他们以为这就是认真听课了,对这种现象我有点担心,也有点不同的看法。
开学了,在偶然的一次聊天中,有一位老师说:“我好久都没写黑板了,我都用PPT上课,既简单又方便。”听了这话后,我陷入了沉思,我呢?我不是很喜欢用PPT上课,但学校又有要求,要多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虽然不是特别硬性的规定,但总还是要用的,如果每一课件都自己去做的话,既费时又费力,那就只有一个办法,去网上下载,有时间就稍做修改,我的同事们大多也这么做,除非要上公开课这类的,那这么做究竟效果如何呢?
前不久,我又看到了关于高校课堂教学使用PPT的文章,“上大学后,除了英语,其他老师上课没有不用PPT的。”湖南大学新闻学院大四学生杨光告诉记者,他的大学老师十有八九都会在讲课时借助PPT。
有数据统计,截至2009年,投影机在我国高校的普及率已达30.2%。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PPT在高校课堂上的日益普及,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起了很大作用。很多老师精心制作的PPT形象生动,深受学生喜欢;但也有不少老师的PPT内容简单枯燥,授课照本宣科,这种黑板变白板式的教学,实在让学生头痛。
大四生许阳给他的大学语文课老师起了个外号叫“孔乙己”,因为这老师总给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感。上课时,他先是打开电脑和投影仪,端坐在讲桌后,抑扬顿挫地对着电脑把课文吟诵一遍,然后把全班的花名册拿出来,一个个点名让同学站起来解释文章的意思,照例是不抬头,间或从镜框下瞅同学们一眼。一堂课过去,PPT也没见翻上一页。
“他的PPT经常就是把一些课文整段整段地敲上去,满篇的白底黑字,密密麻麻,看着眼睛都疼。”许阳评价说,“这种多媒体教学只不过省了写板书的功夫,也太省事了吧!”
宋思慧是扬州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她遇到的大部分理科老师和文科老师相比,一般都会在使用PPT的同时辅以板书,“PPT就是一个框架,为了讲清楚一个公式的计算过程,很多时候老师要边写边讲才行。”但大二时教她大学物理的老师,让她改变了这一印象。
“每次上物理课,这个老师基本就是照着PPT念!”宋思慧说,老师的PPT准备得倒是很充分,除了一般PPT上会有的大纲、概念外,连详细的公式推导都列全了。
可上课时,她从不跳出PPT内容一步,随着屏幕转换,她飞快的语速让不少跟不上节奏的学生都昏昏欲睡。最后大家没人愿意听她的课,她就每节课都点名,最后一节课还要签到点名。
“像这样讲课,我们自己拷份PPT回去看不就够了吗?”宋思慧抱怨说。
针对这两种现象的出现,我发现初中语文课堂上PPT有绑架课堂的现象。
一、PPT折了学生想象的翅膀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语文教学的要求。
语文教学,就是要带领学生亲近母语,感受母语,通过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在潜移默化中触摸语言,直觉大意,感知文字的“质地”与“芳香”。要带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精微隐秘的深处,引导学生琳琅满目的发现,获得最真切的感悟。
语文课堂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比较等形式品词析句,品味语言文字的形象生动,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感受语言美,提高学生欣赏语言的能力。
当课堂教学全用PPT后,学生想象的翅膀被无情的折断了。鲁迅先生曾说过“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莫雷特”,就是告诉我们,每个人读语言文字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老师没有权力给他们一个统一的画面。但我们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就会出现这种情况,给学生统一的画面。前不久,我听一位老师上张籍的《秋思》,她整節课都使用了PPT,还特意选了一张黄叶落满地,秋意特浓的图片作为主要图片使用,图片本身无可厚非,很美,她反复强调,这样一个季节,看到如此景象,诗人会有哪些想法?我想,学生对秋的主要认识就定格了,如果将来让学生描绘秋天,那么有可能他们每个人面前都出现这样一张图画,那就非常可怕了。
再比如朱自清的《春》,课文的每一句话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如果要使用PPT的话,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图片,那么完全搞成图片堆积播放了。我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上《春》时,先不用PPT,我就带着学生品词析句,感受语言大家的语言魅力,然后让学生们闭上眼睛,通过文字想象画面。我看到学生们的眉头舒展开了,脸上泛起了微笑,头晃动起来,他们各自进入了自己的图画境界中了。课文上完后,我把准备好的课件放给他们看,他们看后都表示很失望,再美的图画也比不上他们脑袋里的那一副。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决定,少用甚至不用PPT了。
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千万不要成为PPT的帮凶,我们要站住自己的阵地,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里畅游,任其在天地间自由穿梭。
二、PPT有诱导学生回答问题的嫌疑
PPT因为是事先做好的,老师需要把一些问题等要素做预先设定,有时又需要突出一些重要信息,这就有诱导学生回答问题的嫌疑,学生的所谓思考就不是真的,他是受到了老师的暗示后为了迎合老师而做出的回答,这样的思维过程是不可取的,也可能出现学生说假话的情况。 前不久,我听一位老师上《散步》一课,他在第一张PPT上的导入是这样的:晚上,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电视遥控板在你的手上,奶奶想看戏曲频道,爸爸妈妈想看时事新闻,而你却想看文艺频道,出现这种分歧,你会怎么做?老师设计这个问题的用意就是要跟课文有关,一个同学回答“我去寝室看”,老师马上限定是一个电视机,马上就有同学回答“我让给奶奶看”,老师得到了这个想要的答案后就开始上课了。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如果出现设定的这个情况,我们都知道,爸爸妈妈大多会玩手机,孩子也可能玩手机,不会出现分歧;如果孩子没玩手机,奶奶也不会跟孩子抢频道的。我们的孩子在老师的诱导性问题下,连真话都不说,我们的教育有力量吗?
如果不用事先设定好的PPT,直接让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三代晚饭后的场景,会不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况呢,也许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
这就是诱导学生回答问题,他们的思考都是在猜想老师想得到的答案是什么,没有深度,也没有力度。
三、PPT让老师上课的创造性思维减少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老师应着重在“导”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使用PPT教学,老师的一部分思绪会被PPT牵制,当课堂出现一些生成性资源的时候,老师不愿停下脚步,往往忽略,马上进行下一个环节,这样的“导”就比较机械,课堂的深度不够。老师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减少,学生得到的东西也会减少。
比如我在教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一文时,也查阅和下载了一些优秀的课件,我发现它们都差不多,没有特别的东西,于是我没用它们,在讨论了桑娜的情况后,我突然发现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渔夫和桑娜的夫妻关系,我在备课时没注意这一点,但他们的夫妻关系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样的经济条件,却能让家里充满温馨,说明这夫妻两人都有很多共同点——善良、有同情心,夫妻两人互相关心,如果让你穿越,你愿做这对夫妻的孩子吗?这个问题一抛出,同学们马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种回答都有,有愿意的,也有不愿意的。不愿意的主要是不愿意過穷日子,我马上引导他们对“穷”和“富”的认识,再引导他们分析自己家的情况,可以谈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姊妹关系等,孩子们也谈出了家里的具体情况,根据这些生成性资源,我们这节课上得很深入,比我预想的要好,孩子们理解也很深入。如果我当时使用PPT教学的话,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效果,老师的创造性思维不活跃,学生能活跃吗?
其实,如果换一种用法,也许会发挥PPT更大的作用。
(一)时间上不用让PPT贯穿整个课堂
课堂有时需要展现大容量的内容,这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下PPT,把一些需要补充的材料跟学生做一个介绍,然后进行的教学就不需要它了,还是要放在品词析句上,让学生有静静思考的机会。
(二)形式上用微课的方式来展示
课堂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关键性的知识点需要突出时,可以用微课来展示,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不影响课堂的创造发挥。据我了解,有些学校已经意识到PPT的副作用,他们已经对课堂教学有其他的要求了,PPT不是重要考核对象了。
(三)主观上老师要摆脱对PPT的依赖
我们做老师的,课堂是我们的阵地,PPT只能起辅助作用,没有它,我们一样能上好课,所以主观上我们要摆脱对PPT的依赖,就用一张嘴、一支粉笔,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综上所述,PPT是一把双刃剑,只要我们合理利用,不要完全依赖,它就能对我们的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