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又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修订版全一册)。以大师的教育思想比照自己当前的工作,深深感觉自己的教育教学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在结合自己的思考,写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一、善待个体差异
“差异”这个词时常见诸报刊,说明我们已经认识到学生个体有差异,但事实上我们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对待个体差异。课堂上老师依然在充分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授课内容,统一练习内容。课后是统一作业。大师说: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一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段。”接着,大师还举例介绍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数学教师阿里辛柯和雷萨克的数学课。老师根据智力水平和学识水平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由于每组的任务都接近组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学们学得都很投入,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行们,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也能试着这么做,那将是很有益的,也将是很有趣的——我想那一定会催生出许多惊喜,许多启示。
二、创造智力背景
大师说:“我从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障碍越多,他就应当尽可能更多地去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按照大师的说法,这种阅读就是给学习和识记创造智力背景。如果没有这种宽广的智力背景,不仅差生补不好,其他学生也会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量的积聚而越学越觉得困难。看来,我们现在的教学多少有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我们应当在课本之外,给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一定数量的与各科知识相关联的课外读物。而这与现在普遍提倡的大教学观不谋而合。
三、回归自然,打实思维根基
大师在著作中多次提到要带领学生到“思维和祖国语言的源泉”中去,这里的“思维和祖国语言的源泉”指大自然。大师要求老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上思维课。就是让学生在那里逐步认识事物,把自然界中活生生的事物与一个个词语联系起来,从而使每一个词语染上鲜明的感情色彩,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用词语,用语言创作表达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发现,从而养成思考和创造的习惯和能力。“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总是把学生封闭在四堵墙之内,很多学校甚至把“全封闭管理”大肆炫耀,以夺家长眼球。可见我们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真理已不是存有距离,而根本就是背道而驰。我们广大的办学人都应转变观念,尽快打破封闭,让学生回归自然,找回惊奇、思考、发现和创造的天性,同时也让我们的教育回归教育的真理。
四、激发学习愿望
毋庸讳言,我们很多学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厌学现象,年级越高,情况越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所能举出的主要是应试教育思想,教学方法陈旧以及由此引起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缺失等等。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呢?我们要做好以上讲到的几点,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会观察思考,扩大阅读面,学会有思考、有见解的阅读,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潜力和可持续性。同时在教学中充分而有效地照顾个体差异,提高每个同学的学习效率。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对我们的学生我们的事业投入更大的热情,精心地备课,充满激情地上课,以情激情,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微不足道的创造都给予热情的肯定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有创造力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有尊严的人。“学习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支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大师需要亲近,经典需要反刍。
《给教师的建议》——我一篇又一篇,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地读着。在一遍又一遍的反刍中,我在感受着大师所带来的深刻的同时,也在深刻地反思着自己,认识着自己!
目标在前方,我们在路上。我们揣着大师的话,行走在课改的路上。
一、善待个体差异
“差异”这个词时常见诸报刊,说明我们已经认识到学生个体有差异,但事实上我们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对待个体差异。课堂上老师依然在充分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授课内容,统一练习内容。课后是统一作业。大师说: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一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段。”接着,大师还举例介绍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数学教师阿里辛柯和雷萨克的数学课。老师根据智力水平和学识水平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由于每组的任务都接近组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学们学得都很投入,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行们,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也能试着这么做,那将是很有益的,也将是很有趣的——我想那一定会催生出许多惊喜,许多启示。
二、创造智力背景
大师说:“我从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障碍越多,他就应当尽可能更多地去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按照大师的说法,这种阅读就是给学习和识记创造智力背景。如果没有这种宽广的智力背景,不仅差生补不好,其他学生也会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量的积聚而越学越觉得困难。看来,我们现在的教学多少有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我们应当在课本之外,给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一定数量的与各科知识相关联的课外读物。而这与现在普遍提倡的大教学观不谋而合。
三、回归自然,打实思维根基
大师在著作中多次提到要带领学生到“思维和祖国语言的源泉”中去,这里的“思维和祖国语言的源泉”指大自然。大师要求老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上思维课。就是让学生在那里逐步认识事物,把自然界中活生生的事物与一个个词语联系起来,从而使每一个词语染上鲜明的感情色彩,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用词语,用语言创作表达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发现,从而养成思考和创造的习惯和能力。“这一套思维课是我们训练思考的学校,这种训练思维的学校,是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基础,是为了掌握一批批新的知识所必不可少的。”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总是把学生封闭在四堵墙之内,很多学校甚至把“全封闭管理”大肆炫耀,以夺家长眼球。可见我们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真理已不是存有距离,而根本就是背道而驰。我们广大的办学人都应转变观念,尽快打破封闭,让学生回归自然,找回惊奇、思考、发现和创造的天性,同时也让我们的教育回归教育的真理。
四、激发学习愿望
毋庸讳言,我们很多学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厌学现象,年级越高,情况越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所能举出的主要是应试教育思想,教学方法陈旧以及由此引起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缺失等等。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呢?我们要做好以上讲到的几点,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会观察思考,扩大阅读面,学会有思考、有见解的阅读,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潜力和可持续性。同时在教学中充分而有效地照顾个体差异,提高每个同学的学习效率。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对我们的学生我们的事业投入更大的热情,精心地备课,充满激情地上课,以情激情,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微不足道的创造都给予热情的肯定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有创造力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有尊严的人。“学习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支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大师需要亲近,经典需要反刍。
《给教师的建议》——我一篇又一篇,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地读着。在一遍又一遍的反刍中,我在感受着大师所带来的深刻的同时,也在深刻地反思着自己,认识着自己!
目标在前方,我们在路上。我们揣着大师的话,行走在课改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