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性格的培养、人格的养成以及与其未来发展有密切关联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在此过程中进行的,因此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对小学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用进行分析,以期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达到高质量高效率的班级管理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应用
引言:
学校和班级都是由集体组成的,个人从属于集体,因此集体的心理健康也决定着个人的健康发展,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我调节和管控的能力弱,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此外,小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弱,如果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或家长没有及时发现,那么问题就会进一步恶化进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也会给教师工作带来阻碍,这就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着重关注集体和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班级管理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
小学生年龄较小,独立意识薄弱,尚处于对自身周围环境的学习阶段,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这是小学生最普遍的一个特征。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意味着容易受外界影响并且在出现问题时无法自我疏导,对于小学生而言,解决矛盾的方法单一,处理问题的形式单一,在集体生活中难免会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严重者可能会发生肢体冲突,如果这些问题没有的到及时的制止和恰当的解决,它们会在学生心理造成影响,留下心理阴影。
2.学生学习压力大
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随着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和家长对学生期望也逐渐增高,例如部分地区的小学教师为了提高成绩,采用加大课业量的方式,导致学生无法按时完成巨大的学习任务,还有部分教师会让学生机械式的死记硬背,更加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上诉现象都是学生学习压力的源泉,学习压力过大,课业量过于繁重很有可能使学生自暴自弃、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不愿意面对家长,这些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学校心理教育制度不完善
由于部分地区的学校缺乏管理经验和资金(尤其是民办高校),学校并未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形同虚设。这些学校还是采取传统的说教方式,教师只重灌输知识,只关心学习成绩,对于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缺乏担当,缺少对学生整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全面把握,很多耸人听闻的暴力事件和自杀事件都是从学校里传出的,尤其是日渐猖獗的校园暴力,归根结底是学生心理的扭曲导致的,而这种扭曲心里的养成也和学校的制度、班级的管理不完善有密切关系。
2.家长的忽视
家庭环境对于人的发展起决定性影响,家长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心理,首先,家长如果能够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学生也不会有自卑心理,也会乐观面对问题。反之,家长如果不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也不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随意吵架甚至离婚,都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一些家长不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那么学生在学校发生心理问题之后就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亲人的关怀,这个时候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学校就是学东西的地方,学生只顾着学习就可以了其他的不要担心,这种想法是偏颇的,因为在集体生活中,学习只是一部分,如何处理好学习之余的工作和生活,如何处理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是学生要面对的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有助于学生心理往健康方向发展,使班级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对待问题也是只看一面,心理承受能比不强,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地位高,难以接受老师的批评。这些不良因素都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而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身素质, 还能有效遏制恶性事件的发生。班级的管理一定要遵循制度,制度完善了管理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只有完善了制度,班级秩序才会稳定,只有有了规章,教学活动才会稳步进行。小学班级管理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培养其正确的集體观念,从而使得教学活动更加顺利。
(2)有助于引导学生心理往健康方向发展,使班级健康成长
现在的班级管理太过于僵化,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容易造成班级矛盾,对于个别学生来讲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一个好的心理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心理正常化,从而维护良好的班级秩序,提高教学水平[1]。
2.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国家方针政策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个人综合素质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对于传统的受教育模式要去糟粕取精华,不能过分看重成绩看重效益,要关心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倡导素质教育的旗帜下,小学应该首当其冲,要让班级活动丰富起来,要让心理健康教育和主要科目同等重要。在教师行业当中,对于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的要求也原来越高,教师资格证中的《综合素质》考试科目就是针对于此设立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理论支撑,有了现实需求,也就有了可行性。
四、班级管理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旨是面向我国全体小学生,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奠基期,此时学生心理虽然容易受到影响,但也容易被引导,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其往正确的方向上发展。其内容涵盖很多方面,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管理小学生,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又是受教育的客体,因而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双面作用,充分发挥管理学生与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共同致力于班级优化管理。教师要从情感教育、学习心理,自我认识心理入手,发挥榜样的力量,及时进行沟通,并且要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 1.情感教育
情感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关键,良好的情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那么情感教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环节。班级是集体性的,学习也是集体性的活动,学生心理容易受到集体的影响,小学生的行为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和集体有着直接的关系。积极的情绪能够带动周围同学一起积极向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消极的情绪也会影响到他人,成为“病原体”,情感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情感教育机制与个人心理机制的结合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是教育学生要合理控制情绪,并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状态,培养其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
2.学习心理
学习仍然是学生的首要任务,不能舍近求远,传统教育模式的分数至上固然有很多弊端,综合素质教育把学生的其他方面提升到重要程度上来是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需要,但是过分强调实践也是有失偏颇。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习心理的基础上,我们既不过分看重分数,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心理趋于成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引导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求知的渴望。正确的对待学习也是关键,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和大学,无时无刻都围绕着学习,偏激的学习心理会让学生在一两次失败中丧失自信,从而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不愿意面对集体和父母老师,这也是心理问题的一个诱因。
(1)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求知欲的强烈与否在于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态度决定一个人的成败,良好的学习态度不但会使学生自发的努力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正确引导学生面对困难,知难而上。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亚于初中生,学生对于上学过于被动会造成其厌学、逃课甚至顶撞教师,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还会影响到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教师要从学习态度入手,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正确的学习态度。
(2)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
对于学生来讲,考试是最普遍的检验方式,它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公平快速的办法。但是考试成绩跟学生的考试状态、考前心理、考试发挥都有关系,因此一场考试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的一切,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教育中把正确考试观念的树立作为重要的一部分。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很容易因为考试焦虑,可能一场考试没考好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考试前焦虑也会影响其发挥进而影响其考试成绩,这样恶性循环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因此教师要保证学生考试顺利,不骄不躁,维护其心理健康。
3.发挥榜样的力量
教师在小学生心目当中的重要程度非常高,学生也非常希望教师能够看重自己,因此也善于表现自己。教师可以运用学生心理,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用设立标兵、榜样等的方法来激励学生向榜样看齐,同样作为榜样的学生也要发挥榜样作用,带动周围同学一起进步。每一位学生都是单纯的,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教师应当对于爱好学习、勤于劳动的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对于贪玩、不爱学习的學生进行疏导,让他们向榜样学习,这样要比严厉苛责效果好很多。
4.及时与家长沟通
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更不会把家庭和学校分开,他们认为家庭和学校是一样的,只要表现得好都会受到表扬和认可,也会无时无刻不受到关照。因此教师要与家长进行交流,要求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职责分到自身上来,不能只依托于学校,对于只看中分数的家长要及时进行沟通,使其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于家庭有矛盾的家长要及时进行疏导,避免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因为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言行,所以家长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好榜样作用。
五、班级管理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
1.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班级中的心理教育分为集体式和个体式,其中集体式的教育针对于全班学生,通过有条理、有目的的计划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健康情感。个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发现个体的问题并且逐一解决。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其提升到课程档次上来是心理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学校可以进行课程化的编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安排固定教师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学生就会重视这门课程并且也愿意接受教育。
3.建立有效的心理评估机制
针对特殊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了解其家庭背景,周围环境,进行多方面考察与评估,进而来总结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从而制定适宜的方案,这就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评估机制。
4.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平台
班级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了平台,心理教育就会顺利很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使其劳逸结合,适当放松身心,让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班级体内营造良好的氛围,运用班级力量去感化每一个人,不带有色眼镜,鼓励大家共同进步。
结束语: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身为人民教师,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融入社会。小学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让他们的管理与教师的管理形成合力从而优化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祖琼.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A].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十二)[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7:2.
[2]朱蕾.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25(10):79-8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应用
引言:
学校和班级都是由集体组成的,个人从属于集体,因此集体的心理健康也决定着个人的健康发展,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我调节和管控的能力弱,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此外,小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弱,如果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或家长没有及时发现,那么问题就会进一步恶化进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也会给教师工作带来阻碍,这就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着重关注集体和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班级管理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
小学生年龄较小,独立意识薄弱,尚处于对自身周围环境的学习阶段,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这是小学生最普遍的一个特征。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意味着容易受外界影响并且在出现问题时无法自我疏导,对于小学生而言,解决矛盾的方法单一,处理问题的形式单一,在集体生活中难免会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严重者可能会发生肢体冲突,如果这些问题没有的到及时的制止和恰当的解决,它们会在学生心理造成影响,留下心理阴影。
2.学生学习压力大
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随着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和家长对学生期望也逐渐增高,例如部分地区的小学教师为了提高成绩,采用加大课业量的方式,导致学生无法按时完成巨大的学习任务,还有部分教师会让学生机械式的死记硬背,更加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上诉现象都是学生学习压力的源泉,学习压力过大,课业量过于繁重很有可能使学生自暴自弃、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不愿意面对家长,这些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学校心理教育制度不完善
由于部分地区的学校缺乏管理经验和资金(尤其是民办高校),学校并未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形同虚设。这些学校还是采取传统的说教方式,教师只重灌输知识,只关心学习成绩,对于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缺乏担当,缺少对学生整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全面把握,很多耸人听闻的暴力事件和自杀事件都是从学校里传出的,尤其是日渐猖獗的校园暴力,归根结底是学生心理的扭曲导致的,而这种扭曲心里的养成也和学校的制度、班级的管理不完善有密切关系。
2.家长的忽视
家庭环境对于人的发展起决定性影响,家长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心理,首先,家长如果能够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学生也不会有自卑心理,也会乐观面对问题。反之,家长如果不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也不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随意吵架甚至离婚,都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一些家长不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那么学生在学校发生心理问题之后就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亲人的关怀,这个时候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学校就是学东西的地方,学生只顾着学习就可以了其他的不要担心,这种想法是偏颇的,因为在集体生活中,学习只是一部分,如何处理好学习之余的工作和生活,如何处理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是学生要面对的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有助于学生心理往健康方向发展,使班级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对待问题也是只看一面,心理承受能比不强,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地位高,难以接受老师的批评。这些不良因素都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而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身素质, 还能有效遏制恶性事件的发生。班级的管理一定要遵循制度,制度完善了管理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只有完善了制度,班级秩序才会稳定,只有有了规章,教学活动才会稳步进行。小学班级管理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培养其正确的集體观念,从而使得教学活动更加顺利。
(2)有助于引导学生心理往健康方向发展,使班级健康成长
现在的班级管理太过于僵化,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容易造成班级矛盾,对于个别学生来讲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一个好的心理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心理正常化,从而维护良好的班级秩序,提高教学水平[1]。
2.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国家方针政策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个人综合素质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对于传统的受教育模式要去糟粕取精华,不能过分看重成绩看重效益,要关心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倡导素质教育的旗帜下,小学应该首当其冲,要让班级活动丰富起来,要让心理健康教育和主要科目同等重要。在教师行业当中,对于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的要求也原来越高,教师资格证中的《综合素质》考试科目就是针对于此设立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理论支撑,有了现实需求,也就有了可行性。
四、班级管理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旨是面向我国全体小学生,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奠基期,此时学生心理虽然容易受到影响,但也容易被引导,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其往正确的方向上发展。其内容涵盖很多方面,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管理小学生,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又是受教育的客体,因而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双面作用,充分发挥管理学生与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共同致力于班级优化管理。教师要从情感教育、学习心理,自我认识心理入手,发挥榜样的力量,及时进行沟通,并且要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 1.情感教育
情感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关键,良好的情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那么情感教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环节。班级是集体性的,学习也是集体性的活动,学生心理容易受到集体的影响,小学生的行为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和集体有着直接的关系。积极的情绪能够带动周围同学一起积极向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消极的情绪也会影响到他人,成为“病原体”,情感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情感教育机制与个人心理机制的结合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是教育学生要合理控制情绪,并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状态,培养其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
2.学习心理
学习仍然是学生的首要任务,不能舍近求远,传统教育模式的分数至上固然有很多弊端,综合素质教育把学生的其他方面提升到重要程度上来是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需要,但是过分强调实践也是有失偏颇。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习心理的基础上,我们既不过分看重分数,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心理趋于成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引导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求知的渴望。正确的对待学习也是关键,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和大学,无时无刻都围绕着学习,偏激的学习心理会让学生在一两次失败中丧失自信,从而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不愿意面对集体和父母老师,这也是心理问题的一个诱因。
(1)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求知欲的强烈与否在于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态度决定一个人的成败,良好的学习态度不但会使学生自发的努力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正确引导学生面对困难,知难而上。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亚于初中生,学生对于上学过于被动会造成其厌学、逃课甚至顶撞教师,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还会影响到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教师要从学习态度入手,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正确的学习态度。
(2)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
对于学生来讲,考试是最普遍的检验方式,它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公平快速的办法。但是考试成绩跟学生的考试状态、考前心理、考试发挥都有关系,因此一场考试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的一切,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教育中把正确考试观念的树立作为重要的一部分。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很容易因为考试焦虑,可能一场考试没考好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考试前焦虑也会影响其发挥进而影响其考试成绩,这样恶性循环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因此教师要保证学生考试顺利,不骄不躁,维护其心理健康。
3.发挥榜样的力量
教师在小学生心目当中的重要程度非常高,学生也非常希望教师能够看重自己,因此也善于表现自己。教师可以运用学生心理,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用设立标兵、榜样等的方法来激励学生向榜样看齐,同样作为榜样的学生也要发挥榜样作用,带动周围同学一起进步。每一位学生都是单纯的,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教师应当对于爱好学习、勤于劳动的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对于贪玩、不爱学习的學生进行疏导,让他们向榜样学习,这样要比严厉苛责效果好很多。
4.及时与家长沟通
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更不会把家庭和学校分开,他们认为家庭和学校是一样的,只要表现得好都会受到表扬和认可,也会无时无刻不受到关照。因此教师要与家长进行交流,要求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职责分到自身上来,不能只依托于学校,对于只看中分数的家长要及时进行沟通,使其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于家庭有矛盾的家长要及时进行疏导,避免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因为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言行,所以家长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好榜样作用。
五、班级管理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
1.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班级中的心理教育分为集体式和个体式,其中集体式的教育针对于全班学生,通过有条理、有目的的计划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健康情感。个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发现个体的问题并且逐一解决。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其提升到课程档次上来是心理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学校可以进行课程化的编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安排固定教师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学生就会重视这门课程并且也愿意接受教育。
3.建立有效的心理评估机制
针对特殊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了解其家庭背景,周围环境,进行多方面考察与评估,进而来总结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从而制定适宜的方案,这就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评估机制。
4.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平台
班级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了平台,心理教育就会顺利很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使其劳逸结合,适当放松身心,让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班级体内营造良好的氛围,运用班级力量去感化每一个人,不带有色眼镜,鼓励大家共同进步。
结束语: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身为人民教师,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融入社会。小学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让他们的管理与教师的管理形成合力从而优化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祖琼.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A].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十二)[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7:2.
[2]朱蕾.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25(10):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