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德建设事关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事关人才培养质量,事关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影响,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高校要积极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紧紧围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这一关键任务,健全组织架构,完善体制机制,丰富工作形式,浓厚良好氛围,站稳守好高校课堂教学主阵地。
关键词:立德树人;师德;创新
立德树人,师德先行。在高等教育中,师德建设事关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事关人才培养质量,事关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影响,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教育的核心观点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关于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要积极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紧紧围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这一关键任务,健全组织架构,完善体制机制,丰富工作形式,浓厚良好氛围,站稳守好高校课堂教学主阵地。
一、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社会转型、改革深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对标新时代、新要求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以下亟待解決的问题。
1.思想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干部认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只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都属于“虚”的东西,相较于教学科研等硬任务、硬指标而言,没有必要当做一件大事来抓。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应当及时纠正。事实上,师德建设促进学校中心工作,更好地落实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任务的重要保障,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自律意识,是搞好教学科研、实践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前提。
2.工作方法还需进一步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新兴事物、观点、思潮层出不穷。高校教师作为高知群体,有着广泛的信息接收渠道和较强的分析能力,受到新事物、新思潮影响的可能较大,程度也会更深。目前,师德建设的手段、方法存在形式单调、内容单一等问题,如何针对新时代高校教师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教师喜闻乐见并愿意积极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活动,成为当前师德建设工作中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
国外普遍重视制定教师职业规范,尤其是发达国家。早在1896年,美国乔治亚洲教师协会颁布了教师专业伦理规范,1929年通过“教学专业伦理规范” 并修订两次。 1968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 N EA)正式颁布《教育专业伦理规范》 (N EA准则) ,200万余名教育工作者签署赞同书。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围绕师德建设出台了文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也见到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忽视的是,师德失范问题频发,在社会上引发了极大的负面效应,面对问题认真思考,可以说扎实有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并未完全建立,师德建设的系统化、规范化水平仍然有待提高。一方面,现有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更新、丰富,比如师德建设的考评监督、奖惩激励等相关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内容空泛、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落实到位等问题。另一方面,师德建设相关机制尚未形成完成体系,从教育培养、考评监督到宣传激励,都应该建立一整套科学系统、切实可行的体制机制。
二、以教师思想引领为抓手,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下功夫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在教师思想引领工作中,要遵循团结、稳定、鼓劲的原则,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坚守课堂教学阵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提升引导力、强化凝聚力,积极抢占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话语权、引导权。
1.聚焦首要任务,浓厚学习氛围
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把做好师德建设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增强做好师德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思想领导,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严格把关定调,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理论中心组的旗舰作用,通过日常学习和主题教育相结合,切实增强广大教师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坚持“疏”和“导”结合,强化价值引领,通过入职培训、政治理论学习、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让广大教师充分认清形势,全面认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错误思潮及其危害,让每名教师都清楚“科学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坚守课堂讲授的底线和纪律,充分认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把师德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教师日常政治理论学习中去,要严把入门关,将政治素质作为首关,首关不过、余关莫论;要要严格培训关,做到系统培训有章法、针对培训有效果;要做到定期研判,严格管理讲规矩,把关定向不含糊。在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规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式,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职业品德修养和廉洁自律意识,强化学术诚信教育。
2.强化组织领导,统分结合做好师德建设
要第一时间亮明红线,增强全体教师种好“责任田”的主体意识。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把建章立制放在整体工作的首位。通过文件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学校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各学院、各部门党政班子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合力共担的师德建设工作新局面,每年应定期专题听取领导小组工作汇报,提出下一步工作目标要求,重点要将课堂教学全面纳入工作视野,作为重要指标。最终形成统一指挥、统筹协调、上下互动、高效运转的师德建设工作联动新机制。 围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24字方针,引导广大教师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通过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等途径全面促进师德建设。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建立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和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创新师德建设的方式方法
方式方法的创新对于增强师德建设的实效性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实际工作中,要结合时代热点、针对高校教师特点,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师德建设。在师德建设的内容上,要与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社会热点、时代特征紧密结合,避免空泛说教。在师德建设的形式上,要富有时代气息,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网络、通讯技术优势,建立现代化的师德舆论阵地,发挥校园网络对教师进行宣传教育的媒体整合作用。
1.创新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形式,弘扬先进师德文化
学习形式创新为抓手,全面实现由被动灌输向主动学习、主题讨论等交流互动式学习的转变。充分发挥学校宣讲团、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力量,经常性地为一线教师提供深入浅出、切合实际的理论宣传阐释。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一线教师谈心谈话制度,从谈话内容、谈话形式、谈话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细化规定,增强谈心谈话的实效性。全面实行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建立警示谈话教育制度,将意识形态安全纳入教学质量监督管理。对违反意识形态管理规定的行为,严肃处理,形成切实有效的问责追责机制。
通过校内外宣传、网络报纸登载、橱窗显示屏展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弘扬先进典范,创设良好氛围,为师德建设构建出全方位的立体宣传体系。建立师德专题网站,通过设立"名家谈师德"、"师德大家谈"、"身边楷模"栏目,弘扬先进师德文化,宣传师德先进典型;让校园橱窗成为师德先进个人和集体的事迹的展示平台,引导校院两级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师德先进的深入宣传,在全校形成了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要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隆重的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通过先进者的同事、学生登台讲述光荣事迹等新形式,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共鸣。
2.丰富主题形式,全面提升师德建设品质
通过丰富的内容,多彩的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师德专题培训教育,把师德建设全面纳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校园建设之中,坚持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善师德建设,培养高尚的师德情怀。积极开展教师联系学生宿舍活动,将温暖送进学生心田,关怀和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促进师生交流理解,增进师生感情,让师生们在同一平台上共同成长、进步,在与学生深入互动中全面提升教师思想境界。定期召开师德建设座谈会,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学校名师介绍工作经验,共同研究加强师德建设的工作方式。开展全校学生参与的“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通过学生为最喜爱的教师、班导师和辅导员颁发证书的形式,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认同感。每年评选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师德先进个人,将淡泊名利、廉洁从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评选师德先进个人的重要条件,在全校弘扬淡泊名利、廉洁从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良教风。
3.关注重点群体,全面推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
高度重视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工作,把师德教育作为青年教师入校培训班的重要内容,学校主要领导亲自主讲,由师德高尚、群众公认的党员教师代表和青年教师座谈。各学院党委对每个青年教师的成长提出明确目标,组建以优秀党员教师为核心的导师队伍,从思想品德到业务能力,全方位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关心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将师德建设工作同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为青年教师多做实事好事进一步增强组织的引领作用,在全心全意投身党的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中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主轴,以“同心思想”为核心,积极做好民主党派、无党派教师思想教育引导。每年举办党派基层组织党派负责人培训班、党外中青年骨干培训班、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班,组织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展专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外教师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开展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人士交友联谊活动,定期谈心,了解情况,沟通思想,听取意见,在交友联谊中增进思想共识,团结凝聚事业发展的力量。
加强师德建设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通过制定师德建设规划,将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和解决师德建设中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形成适应高校改革发展需要的师德教育培养机制、师德考评监督机制和师德宣传激励机制。在师德教育培养中,要抓好典型引路,将选树先进典型作为激励教师争当师德楷模的有效途径,在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良好氛围的同时,带动校风、学风的全面建设。在师德考评监督中,要力求信息准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反馈迅速,做到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在统一。在师德宣传激励中,要突出人文关怀,通过改善教职工工作环境、提升教职工工作待遇、丰富教职工课余生活等暖人心、得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充分調动广大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健康向上、和睦温暖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 09,10(2)
[2]Everett D. Lantz. Education as a profession [J].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1968, 04,05 (4).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Z].教师[2005]1号
[5]张正线.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与师德培养方式的创新[J].文教资料.2012(18)
关键词:立德树人;师德;创新
立德树人,师德先行。在高等教育中,师德建设事关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事关人才培养质量,事关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影响,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教育的核心观点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关于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要积极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紧紧围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这一关键任务,健全组织架构,完善体制机制,丰富工作形式,浓厚良好氛围,站稳守好高校课堂教学主阵地。
一、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社会转型、改革深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对标新时代、新要求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以下亟待解決的问题。
1.思想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干部认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只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都属于“虚”的东西,相较于教学科研等硬任务、硬指标而言,没有必要当做一件大事来抓。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应当及时纠正。事实上,师德建设促进学校中心工作,更好地落实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任务的重要保障,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自律意识,是搞好教学科研、实践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前提。
2.工作方法还需进一步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新兴事物、观点、思潮层出不穷。高校教师作为高知群体,有着广泛的信息接收渠道和较强的分析能力,受到新事物、新思潮影响的可能较大,程度也会更深。目前,师德建设的手段、方法存在形式单调、内容单一等问题,如何针对新时代高校教师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教师喜闻乐见并愿意积极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活动,成为当前师德建设工作中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
国外普遍重视制定教师职业规范,尤其是发达国家。早在1896年,美国乔治亚洲教师协会颁布了教师专业伦理规范,1929年通过“教学专业伦理规范” 并修订两次。 1968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 N EA)正式颁布《教育专业伦理规范》 (N EA准则) ,200万余名教育工作者签署赞同书。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围绕师德建设出台了文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也见到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忽视的是,师德失范问题频发,在社会上引发了极大的负面效应,面对问题认真思考,可以说扎实有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并未完全建立,师德建设的系统化、规范化水平仍然有待提高。一方面,现有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更新、丰富,比如师德建设的考评监督、奖惩激励等相关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内容空泛、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落实到位等问题。另一方面,师德建设相关机制尚未形成完成体系,从教育培养、考评监督到宣传激励,都应该建立一整套科学系统、切实可行的体制机制。
二、以教师思想引领为抓手,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下功夫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在教师思想引领工作中,要遵循团结、稳定、鼓劲的原则,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坚守课堂教学阵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提升引导力、强化凝聚力,积极抢占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话语权、引导权。
1.聚焦首要任务,浓厚学习氛围
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把做好师德建设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增强做好师德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思想领导,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严格把关定调,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理论中心组的旗舰作用,通过日常学习和主题教育相结合,切实增强广大教师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坚持“疏”和“导”结合,强化价值引领,通过入职培训、政治理论学习、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让广大教师充分认清形势,全面认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错误思潮及其危害,让每名教师都清楚“科学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坚守课堂讲授的底线和纪律,充分认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把师德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教师日常政治理论学习中去,要严把入门关,将政治素质作为首关,首关不过、余关莫论;要要严格培训关,做到系统培训有章法、针对培训有效果;要做到定期研判,严格管理讲规矩,把关定向不含糊。在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规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式,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职业品德修养和廉洁自律意识,强化学术诚信教育。
2.强化组织领导,统分结合做好师德建设
要第一时间亮明红线,增强全体教师种好“责任田”的主体意识。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把建章立制放在整体工作的首位。通过文件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学校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各学院、各部门党政班子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合力共担的师德建设工作新局面,每年应定期专题听取领导小组工作汇报,提出下一步工作目标要求,重点要将课堂教学全面纳入工作视野,作为重要指标。最终形成统一指挥、统筹协调、上下互动、高效运转的师德建设工作联动新机制。 围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24字方针,引导广大教师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通过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等途径全面促进师德建设。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建立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和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创新师德建设的方式方法
方式方法的创新对于增强师德建设的实效性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实际工作中,要结合时代热点、针对高校教师特点,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师德建设。在师德建设的内容上,要与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社会热点、时代特征紧密结合,避免空泛说教。在师德建设的形式上,要富有时代气息,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网络、通讯技术优势,建立现代化的师德舆论阵地,发挥校园网络对教师进行宣传教育的媒体整合作用。
1.创新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形式,弘扬先进师德文化
学习形式创新为抓手,全面实现由被动灌输向主动学习、主题讨论等交流互动式学习的转变。充分发挥学校宣讲团、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力量,经常性地为一线教师提供深入浅出、切合实际的理论宣传阐释。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一线教师谈心谈话制度,从谈话内容、谈话形式、谈话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细化规定,增强谈心谈话的实效性。全面实行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建立警示谈话教育制度,将意识形态安全纳入教学质量监督管理。对违反意识形态管理规定的行为,严肃处理,形成切实有效的问责追责机制。
通过校内外宣传、网络报纸登载、橱窗显示屏展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弘扬先进典范,创设良好氛围,为师德建设构建出全方位的立体宣传体系。建立师德专题网站,通过设立"名家谈师德"、"师德大家谈"、"身边楷模"栏目,弘扬先进师德文化,宣传师德先进典型;让校园橱窗成为师德先进个人和集体的事迹的展示平台,引导校院两级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师德先进的深入宣传,在全校形成了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要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隆重的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通过先进者的同事、学生登台讲述光荣事迹等新形式,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共鸣。
2.丰富主题形式,全面提升师德建设品质
通过丰富的内容,多彩的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师德专题培训教育,把师德建设全面纳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校园建设之中,坚持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善师德建设,培养高尚的师德情怀。积极开展教师联系学生宿舍活动,将温暖送进学生心田,关怀和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促进师生交流理解,增进师生感情,让师生们在同一平台上共同成长、进步,在与学生深入互动中全面提升教师思想境界。定期召开师德建设座谈会,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学校名师介绍工作经验,共同研究加强师德建设的工作方式。开展全校学生参与的“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通过学生为最喜爱的教师、班导师和辅导员颁发证书的形式,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认同感。每年评选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师德先进个人,将淡泊名利、廉洁从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评选师德先进个人的重要条件,在全校弘扬淡泊名利、廉洁从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良教风。
3.关注重点群体,全面推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
高度重视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工作,把师德教育作为青年教师入校培训班的重要内容,学校主要领导亲自主讲,由师德高尚、群众公认的党员教师代表和青年教师座谈。各学院党委对每个青年教师的成长提出明确目标,组建以优秀党员教师为核心的导师队伍,从思想品德到业务能力,全方位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关心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将师德建设工作同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为青年教师多做实事好事进一步增强组织的引领作用,在全心全意投身党的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中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主轴,以“同心思想”为核心,积极做好民主党派、无党派教师思想教育引导。每年举办党派基层组织党派负责人培训班、党外中青年骨干培训班、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班,组织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展专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外教师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开展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人士交友联谊活动,定期谈心,了解情况,沟通思想,听取意见,在交友联谊中增进思想共识,团结凝聚事业发展的力量。
加强师德建设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通过制定师德建设规划,将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和解决师德建设中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形成适应高校改革发展需要的师德教育培养机制、师德考评监督机制和师德宣传激励机制。在师德教育培养中,要抓好典型引路,将选树先进典型作为激励教师争当师德楷模的有效途径,在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良好氛围的同时,带动校风、学风的全面建设。在师德考评监督中,要力求信息准确、分工明确、责任明确、反馈迅速,做到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在统一。在师德宣传激励中,要突出人文关怀,通过改善教职工工作环境、提升教职工工作待遇、丰富教职工课余生活等暖人心、得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充分調动广大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健康向上、和睦温暖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 09,10(2)
[2]Everett D. Lantz. Education as a profession [J].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1968, 04,05 (4).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Z].教师[2005]1号
[5]张正线.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与师德培养方式的创新[J].文教资料.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