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实践育人方面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为大学生品行的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价值引导。依据积极心理学指出的积极人性规律,要想培育大学生的积极品行,高校中相关部门和团队必须达成积极品行的实践育人共识,保证所有大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不拒绝大学生的积极人性需求,围绕核心价值观创造一个自由开放、和谐有爱的育人氛围。以此为前提才可以把实践育人工作做好,让优秀人才释放潜能健康成长。
关键词:实践育人;积极心理;大学生
1.引言
实践育人是现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体现着当今社会对具有高创新能力、高应用能力和高道德素质的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培育出国家需要的高质量人才,需要不断地通过实践锻炼大学生,在每次活动时间中,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潜能,从内而外的提升素质,变成国家社会认可的、敢于探索创新的、具有道德素养的、善于发现问题解决的问题的人才。在发掘大学生潜能的过程中,高校的实践育人团队需要人性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科学指导。
当前许多机构对于人性作出许多研究,也有很多成果。其中,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类的美德与活力,通过激发人的内在力量,培养人的积极品信,可以提升人的综合能力,让人得到更好的生活和发展,这样从个人到社会,以至于整个人类来说,都可以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这个作用也是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的目的,所以高校的实践育人可以把积极心理学作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理论指导。具体如何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实践育人当中,本文将作出具体分析。
2.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和成果
2.1.人性的善主导幸福、健康和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观念就是其对积极人性的假设——人性的善可以主导一个人的幸福、健康和发展。其实人类的美德和活力始终存在,但是从没有被我们的人文科学进行系统的探索和深入。所以,当前的状况就是人们迫切希望得到美德和活力,但是最终没能实现这个目标。主要原因就是人们一直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更不会系统地培育美德和活力。但是积极心理学的诞生,弥补了人类这一缺陷,给了人们培育美德和活力的基础。
人天生就具备的积极潜能,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推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让人类健康、和谐发展的核心力量。通过人内在的积极人性向物质转化这一过程,人类获得了智慧、创新性、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共进,人与物之间可以和谐共存。
2.2.积极品行带来的积极效应
在上述积极人性的假设下,心理学家作出系统性的科学研究,各方面都证实人积极品行的存在可以带来积极效应的作用:比如当人的情绪和体验处于积极状态下时可以对人的精力、智力等各方面特性有积极影响;比如当人处于很快乐的状态下时他对信息比较敏感;还有比如有积极人格的人一般都容易知足,不卑不亢,比较自信,而且与他人关系比较和谐,相处融洽,面对问题可以采取更合理的应对策略,也有更强的抗压能力等等。除此之外,有积极人性的人一般很少患心理疾病,或者很快可以治愈。其实,当一个人的积极人性展现出来,其负面人性便会化解或消失。
2.3.积极人性的核心需求
一个人要想变得有美德有活力,也就是变成一个积极的人,需要满足其核心需求。自我决定论指出:人的发展缺少不了能力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这几个心理需要。心理学家Ruff根据人类发展模式建立的模型包括自我接受、人格成长、生活目的、良好關系、情境把握、独立自主。生命动力学则认为人可以积极发展的根本条件是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感。
2.4.积极人性觉醒的重点在于积极境遇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可以很大程度影响培养有积极人格的人才的效果,也可以称为积极境遇。积极境遇和积极人格的关系如果用内因和外因这种关系来解释不够合理,更像是种子和土壤的关系,种子包含着希望,是无限的发展潜力,但是没有适宜的土壤来培育的话,是不会有任何成长能力的。所以,我们可以想到,虽然人的天性里包含了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积极品格,但是如果没有一个适宜人发展的环境,那么人善的一面也不会凭空生出,茁壮成长。这也就是说,没有合适的发展环境即积极的境遇,也就不会有积极人性的觉醒。
3.积极的实践育人应用策略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实践育人方面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为大学生品行的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价值引导。可以分为两个技术层面:一个是在观念上需要革新,一个是重心的转移。
3.1.达成积极品行的实践育人共识
要想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行,首先需要让高校育人团队的观念有所革新,达成积极品行的实践育人共识。育人者应该对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对积极品行的激发规律有一定的认识,还要对高等教育对学生积极品行的作用有更多的认识。
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指出,高校育人团队需要有以下五点共识:①培育大学生积极品行的根本是充分挖掘和激发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潜能,这样才能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而不是给他们纠错,也不要重点关注他们的问题,也不要把培育大学生标准化;②学生的积极品行是由自身激发得来的。一个大学生如何成长为优秀、有美德、有活力的人才,不是外部环境强加给他的,也不是靠道德绑架,而是他自身的积极人性得到激发和觉醒;③坚信每个大学生都存在积极潜能,不能说学生表现不够好,就认为不可能培养积极人性,这是每个育人者都必须避免的想法,要必须坚信,所有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绝对的积极人性,都可以成为有道德有活力的人;④学生的自主参与是实践育人活动能够有效果的根本前提。整个实践育人活动的对象是具有一定自主意识的大学生,采取的教育手段对学生来说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由他们自身的意愿决定。学生主体不主动参与,强制实施就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抗拒,只能带来负面效果;⑤积极境遇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潜能,是让积极潜能发挥作用的契机。这个方面是高校实践育人团队的主要着力点,需要注意的是积极境遇是动态的,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不管好坏凡是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潜能的都算是积极境遇。 3.2.保证大学生的主体意愿是自主参与
大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力量才是关键,高校实践育人团队能做的只是引导和助力。当大学生处于自主学习或自主实践中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迸发创造力和学习能力,相应的积极潜能也会得到激发和觉醒。因此,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只需要确保大学生能够自主自愿地投入到育人活动中,联动其主体力量,这就几乎完成大部分工作了。
现今高校实践育人者,应脱离传统育人体制的影响,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三个层面入手进行育人工作。学校应该创设一个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拥有一定自主管理权限、自由生活、自主学习的氛围,在生活和学习方面尽可能让学生和教师自主选择和自主决定。教师是直接参与育人工作的先锋队,与学生互动时应充分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还要完成实践育人任务,但是当学生需要时也要及时地伸出援手,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因为高校学生是在经受了十几年传统教育的前提下进入高校的,所以自主性比较差,处于他主的惯性中,如果育人者直接放任不管,可能会造成学生生活和学业的混乱,所以高校应首先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他们自身有能力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业打理好,这就需要育人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必要时可经受积极心理学实操培训。
3.3.尊重与满足大学生的积极人性需求
只有当满足学生的积极人性需求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活动,这样才能使人生有所发展。理论上,如果想激活学生的积极潜能,那就要满足他们的积极人性需求。如果不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也必须尊重他们的积极需求。根据自我决定论,育人者需要提供多个方面的需求,如更好的自主氛围、能力满足、关系满足等,无论如何也不能伤害学生的自主氛围、能力满足和关系满足。
要达成满足学生的基本积极人性需求这个目标的话,还需要所有育人者在面对大学生的问题和不足时保持积极的态度,这在目前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当某个学生的状况被认为是有问题时,针对他的问题如果实施很多育人活动,那么很大可能并不会给他带什么正面影响,甚至还会带来很多负面效果,也就不会促进学生发展。当学生有不好的表现时,并不意味着这个学生有问题,育人者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激发他自身的积极潜能来改变现状,通过他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所以育人者要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大学生的问题与不足,这样才算是尊重学生的积极人性,满足学生积极人性的需求。
3.4.创造自由开放、和谐有爱的育人氛围
种子有陽光、土壤和水的滋润才能生长发育,学生内在的积极潜能也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帮助、关爱和自由开放的氛围才能觉醒和发展。学生需要知道,学校和教师是时刻为学生的发展而考虑的,学校和教师的支持,可以带来力量和资源。高校的育人氛围,可以催生学生的积极潜能自然地萌发。一个有爱和谐的氛围,联通了学生和教师的心,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输送能量,像阳光一样,滋润学生的内心,使其茁壮成长。
一所高校的内在氛围是学校的灵魂,显示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强有力的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品行和气质,也深深影响了学生的前途。怎么样营造一个积极的氛围呢?这就需要高校的大部分育人工作者从内心深处真诚地对待别人,做到接纳别人、支持别人、关爱别人。育人工作者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着学生的积极品行,双方都处于这种开放自由、和谐有爱的氛围中,就会很自然地激发自己的积极潜能,发展其积极人性。师生的态度是育人工作的核心,具体的形式需要根据各个学校的能力和当前学生们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整合发挥。
4.结语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实践育人方面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为大学生品行的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价值引导。要想培育大学生的积极品行,高校中育人工作者必须达成积极品行的实践育人共识,保证所有大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尊重大学生的积极人性需求,围绕核心价值观创造一个自由开放、和谐有爱的育人氛围。以此为前提才可以把实践育人工作做好,让优秀人才释放积极潜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苗元江, 余嘉元. 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81.
[2]崔丽娟.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 心理科学, 2005, 28(2):402-405.
关键词:实践育人;积极心理;大学生
1.引言
实践育人是现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直遵循的基本原则,体现着当今社会对具有高创新能力、高应用能力和高道德素质的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培育出国家需要的高质量人才,需要不断地通过实践锻炼大学生,在每次活动时间中,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潜能,从内而外的提升素质,变成国家社会认可的、敢于探索创新的、具有道德素养的、善于发现问题解决的问题的人才。在发掘大学生潜能的过程中,高校的实践育人团队需要人性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科学指导。
当前许多机构对于人性作出许多研究,也有很多成果。其中,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类的美德与活力,通过激发人的内在力量,培养人的积极品信,可以提升人的综合能力,让人得到更好的生活和发展,这样从个人到社会,以至于整个人类来说,都可以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这个作用也是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的目的,所以高校的实践育人可以把积极心理学作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理论指导。具体如何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实践育人当中,本文将作出具体分析。
2.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和成果
2.1.人性的善主导幸福、健康和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观念就是其对积极人性的假设——人性的善可以主导一个人的幸福、健康和发展。其实人类的美德和活力始终存在,但是从没有被我们的人文科学进行系统的探索和深入。所以,当前的状况就是人们迫切希望得到美德和活力,但是最终没能实现这个目标。主要原因就是人们一直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更不会系统地培育美德和活力。但是积极心理学的诞生,弥补了人类这一缺陷,给了人们培育美德和活力的基础。
人天生就具备的积极潜能,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推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让人类健康、和谐发展的核心力量。通过人内在的积极人性向物质转化这一过程,人类获得了智慧、创新性、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共进,人与物之间可以和谐共存。
2.2.积极品行带来的积极效应
在上述积极人性的假设下,心理学家作出系统性的科学研究,各方面都证实人积极品行的存在可以带来积极效应的作用:比如当人的情绪和体验处于积极状态下时可以对人的精力、智力等各方面特性有积极影响;比如当人处于很快乐的状态下时他对信息比较敏感;还有比如有积极人格的人一般都容易知足,不卑不亢,比较自信,而且与他人关系比较和谐,相处融洽,面对问题可以采取更合理的应对策略,也有更强的抗压能力等等。除此之外,有积极人性的人一般很少患心理疾病,或者很快可以治愈。其实,当一个人的积极人性展现出来,其负面人性便会化解或消失。
2.3.积极人性的核心需求
一个人要想变得有美德有活力,也就是变成一个积极的人,需要满足其核心需求。自我决定论指出:人的发展缺少不了能力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这几个心理需要。心理学家Ruff根据人类发展模式建立的模型包括自我接受、人格成长、生活目的、良好關系、情境把握、独立自主。生命动力学则认为人可以积极发展的根本条件是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感。
2.4.积极人性觉醒的重点在于积极境遇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可以很大程度影响培养有积极人格的人才的效果,也可以称为积极境遇。积极境遇和积极人格的关系如果用内因和外因这种关系来解释不够合理,更像是种子和土壤的关系,种子包含着希望,是无限的发展潜力,但是没有适宜的土壤来培育的话,是不会有任何成长能力的。所以,我们可以想到,虽然人的天性里包含了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积极品格,但是如果没有一个适宜人发展的环境,那么人善的一面也不会凭空生出,茁壮成长。这也就是说,没有合适的发展环境即积极的境遇,也就不会有积极人性的觉醒。
3.积极的实践育人应用策略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实践育人方面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为大学生品行的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价值引导。可以分为两个技术层面:一个是在观念上需要革新,一个是重心的转移。
3.1.达成积极品行的实践育人共识
要想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行,首先需要让高校育人团队的观念有所革新,达成积极品行的实践育人共识。育人者应该对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对积极品行的激发规律有一定的认识,还要对高等教育对学生积极品行的作用有更多的认识。
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指出,高校育人团队需要有以下五点共识:①培育大学生积极品行的根本是充分挖掘和激发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潜能,这样才能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而不是给他们纠错,也不要重点关注他们的问题,也不要把培育大学生标准化;②学生的积极品行是由自身激发得来的。一个大学生如何成长为优秀、有美德、有活力的人才,不是外部环境强加给他的,也不是靠道德绑架,而是他自身的积极人性得到激发和觉醒;③坚信每个大学生都存在积极潜能,不能说学生表现不够好,就认为不可能培养积极人性,这是每个育人者都必须避免的想法,要必须坚信,所有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绝对的积极人性,都可以成为有道德有活力的人;④学生的自主参与是实践育人活动能够有效果的根本前提。整个实践育人活动的对象是具有一定自主意识的大学生,采取的教育手段对学生来说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由他们自身的意愿决定。学生主体不主动参与,强制实施就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抗拒,只能带来负面效果;⑤积极境遇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潜能,是让积极潜能发挥作用的契机。这个方面是高校实践育人团队的主要着力点,需要注意的是积极境遇是动态的,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不管好坏凡是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潜能的都算是积极境遇。 3.2.保证大学生的主体意愿是自主参与
大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力量才是关键,高校实践育人团队能做的只是引导和助力。当大学生处于自主学习或自主实践中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迸发创造力和学习能力,相应的积极潜能也会得到激发和觉醒。因此,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只需要确保大学生能够自主自愿地投入到育人活动中,联动其主体力量,这就几乎完成大部分工作了。
现今高校实践育人者,应脱离传统育人体制的影响,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三个层面入手进行育人工作。学校应该创设一个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拥有一定自主管理权限、自由生活、自主学习的氛围,在生活和学习方面尽可能让学生和教师自主选择和自主决定。教师是直接参与育人工作的先锋队,与学生互动时应充分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还要完成实践育人任务,但是当学生需要时也要及时地伸出援手,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因为高校学生是在经受了十几年传统教育的前提下进入高校的,所以自主性比较差,处于他主的惯性中,如果育人者直接放任不管,可能会造成学生生活和学业的混乱,所以高校应首先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他们自身有能力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业打理好,这就需要育人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必要时可经受积极心理学实操培训。
3.3.尊重与满足大学生的积极人性需求
只有当满足学生的积极人性需求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活动,这样才能使人生有所发展。理论上,如果想激活学生的积极潜能,那就要满足他们的积极人性需求。如果不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也必须尊重他们的积极需求。根据自我决定论,育人者需要提供多个方面的需求,如更好的自主氛围、能力满足、关系满足等,无论如何也不能伤害学生的自主氛围、能力满足和关系满足。
要达成满足学生的基本积极人性需求这个目标的话,还需要所有育人者在面对大学生的问题和不足时保持积极的态度,这在目前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当某个学生的状况被认为是有问题时,针对他的问题如果实施很多育人活动,那么很大可能并不会给他带什么正面影响,甚至还会带来很多负面效果,也就不会促进学生发展。当学生有不好的表现时,并不意味着这个学生有问题,育人者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激发他自身的积极潜能来改变现状,通过他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所以育人者要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大学生的问题与不足,这样才算是尊重学生的积极人性,满足学生积极人性的需求。
3.4.创造自由开放、和谐有爱的育人氛围
种子有陽光、土壤和水的滋润才能生长发育,学生内在的积极潜能也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帮助、关爱和自由开放的氛围才能觉醒和发展。学生需要知道,学校和教师是时刻为学生的发展而考虑的,学校和教师的支持,可以带来力量和资源。高校的育人氛围,可以催生学生的积极潜能自然地萌发。一个有爱和谐的氛围,联通了学生和教师的心,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输送能量,像阳光一样,滋润学生的内心,使其茁壮成长。
一所高校的内在氛围是学校的灵魂,显示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强有力的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品行和气质,也深深影响了学生的前途。怎么样营造一个积极的氛围呢?这就需要高校的大部分育人工作者从内心深处真诚地对待别人,做到接纳别人、支持别人、关爱别人。育人工作者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着学生的积极品行,双方都处于这种开放自由、和谐有爱的氛围中,就会很自然地激发自己的积极潜能,发展其积极人性。师生的态度是育人工作的核心,具体的形式需要根据各个学校的能力和当前学生们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整合发挥。
4.结语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实践育人方面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为大学生品行的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价值引导。要想培育大学生的积极品行,高校中育人工作者必须达成积极品行的实践育人共识,保证所有大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尊重大学生的积极人性需求,围绕核心价值观创造一个自由开放、和谐有爱的育人氛围。以此为前提才可以把实践育人工作做好,让优秀人才释放积极潜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苗元江, 余嘉元. 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81.
[2]崔丽娟.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 心理科学, 2005, 28(2):4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