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设计以朗读为纽带,层层深入,游记层次分明特点,逐渐拨开三峡壮丽景色面纱,给学生展示三峡景色美、语言美。
【关键词】《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设计思路
《三峡》以凝练的笔墨,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写水,突出清幽秀丽。学习这篇文章,通过投入情感诵读体会三峡的美;加强对文言词语准确理解,感受文章结构美、语言美。因此,本文以朗读为纽带,进行设计。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学生能流畅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过程和方法:学生自主、合作翻译文章,赏析文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自主概括三峡险峻等特点,激發对壮丽河山的
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方法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描绘文章展现的意境,领略作者寄托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汉字博大精深,很多属会意字,能见字知意。例如“峡”字,仅仅从字形上看,你看见了什么?往深层想,你还想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说山、水)。正确,字典中的释义是两山夹水之处被称作“峡”。因此,假设我们欣赏一座“峡”,不但品味它的山,还要领略它的水。这节课让咱们走近峡中极品——“长江三峡”。(教师板书:三峡 郦道元)。
(二)投影教学目标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宛如一条壮丽的艺术画廊,三峡可谓其中的一幅不朽之作。四季变幻、奇境迭出;江流涌动……无不激发读者情思,令人流连忘返。咱们共同观看学习目标,朗读。
(三)常识介绍
师:在领略旖旎三峡风光前,简单介绍郦道元及杰作《水经注》。教师投影,学生齐读,教师总结。师总结:郦道元凭借杰作《水经注》流芳千古,《水经注》凭借罕见的地理价值和文学价值代代流传。
(四)朗读课文、渐入文本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1)师投影要求:奇数列(右边同学朗读,从标题至“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偶数列(左边同学朗读,接着大声朗读到段落末尾)。同学朗读时,认真听是否有错,如有,请指正。(2)难读字音纠正,教师展示。(3)师总结:掌握字音,学好文言佳作,还要把握停顿,下面老师做一个示范朗读,在听读过程中,在感觉模棱两可的地方做好标注(教师PPT展示节奏,然后请两位同学分读课文,评价、着重指导停顿朗读)。
2.二读课文,翻译全文
(1)教师:把握了停顿,想要深入领略三峡旖旎风光,请再次朗读课文,求助于文本中的注释、手中的字典,将文本流畅地 翻译成白话文。要求:请找出关键的文言实词,尝试在文本边角做批注;请标记出文本中疑难杂句,与师生共同探讨;自由组合,六个人一组,完成布置的任务。(2)请同学翻译词语第198页;请同学翻译句子;请同学纠正,难懂之处教师明确。
3.三读课文,概括特征
(1)教师:看来,同学们对关键实词、虚词和整句已能流畅翻译,翻译得恰当、通顺。接着,让我们默读文本,简练概括三峡地势地貌特征。(2)要求:男生朗读写水和写山的层次,女生读秋景和春冬的层次;两组比赛速度,看谁能火眼金睛读出三峡地势地貌并准确概括特征;教师评价。(3)预设评价:男生读得雄赳赳、气昂昂,女生读得温婉圆润。经过大声朗读,你们概括出三峡地势地貌特征了吗?请看PPT投影(展现问题,学生问答,板书答案)。
4.四读课文,赏析语言
(1)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读出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其实三峡不仅有美的外貌,还有美的内涵,让我们再一次拿起书,去品味那富有诗意的语言。(2)教师投影赏析角度、赏析格式,学生赏析,教师总结。(3)预设总结:听了同学们分析,老师对郦道元佩服得五体投地,155个字,就能自然呈现三峡跌出奇境——三峡的连绵不绝,三峡的湍急热烈,三峡的轻松晓畅,三峡秋景的婉转凄凉。对比手法的运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出了夏水的迅捷;激流的雪白与潭水的碧绿相映成趣……所有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炼字功夫之深。
5.五读课文,诵读美文
(1)教师引入:旖旎的三峡景色,让咱们一睹为快;凝练的文本话语,让咱们一读为快!下面让咱们一背为快,让这一切的 自然和美好,积淀为我们文化素养不可或缺的一小部分。(2)诵读要求:全体起立,开始背诵,背完坐下。
6.教师总结
同学们,你们太厉害了!短短的45分钟,能掌握字音、把握停顿,概括地势地貌……甚至还能流畅地背诵文本,下面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对自己的精彩表现给予鼓励。
五、作业布置
(1)教师引入:同学们,郦道元撰写《水经注》,原本只是为《水经》作注解。时至今日,也已千古流芳。这就给我们启示:学好了语文,提升语文素养,它将成为一生最大的财富。然而,这样的财富究竟怎样才能“据为己有”?——要诵读与练笔,今天,就紧紧围绕这两项布置家庭作业。(2)作业名称:牛刀小试,假如你是一个导游,请写一篇关于三峡的导游词;延伸拓展:对比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与余秋雨的《三峡》。
作者简介:孙东平,1988年生,四川民族学院预科部,助教,教授《阅读与写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文学、对外汉语教学。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设计思路
《三峡》以凝练的笔墨,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写水,突出清幽秀丽。学习这篇文章,通过投入情感诵读体会三峡的美;加强对文言词语准确理解,感受文章结构美、语言美。因此,本文以朗读为纽带,进行设计。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学生能流畅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过程和方法:学生自主、合作翻译文章,赏析文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自主概括三峡险峻等特点,激發对壮丽河山的
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方法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描绘文章展现的意境,领略作者寄托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汉字博大精深,很多属会意字,能见字知意。例如“峡”字,仅仅从字形上看,你看见了什么?往深层想,你还想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说山、水)。正确,字典中的释义是两山夹水之处被称作“峡”。因此,假设我们欣赏一座“峡”,不但品味它的山,还要领略它的水。这节课让咱们走近峡中极品——“长江三峡”。(教师板书:三峡 郦道元)。
(二)投影教学目标
师:滚滚长江东逝水宛如一条壮丽的艺术画廊,三峡可谓其中的一幅不朽之作。四季变幻、奇境迭出;江流涌动……无不激发读者情思,令人流连忘返。咱们共同观看学习目标,朗读。
(三)常识介绍
师:在领略旖旎三峡风光前,简单介绍郦道元及杰作《水经注》。教师投影,学生齐读,教师总结。师总结:郦道元凭借杰作《水经注》流芳千古,《水经注》凭借罕见的地理价值和文学价值代代流传。
(四)朗读课文、渐入文本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1)师投影要求:奇数列(右边同学朗读,从标题至“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偶数列(左边同学朗读,接着大声朗读到段落末尾)。同学朗读时,认真听是否有错,如有,请指正。(2)难读字音纠正,教师展示。(3)师总结:掌握字音,学好文言佳作,还要把握停顿,下面老师做一个示范朗读,在听读过程中,在感觉模棱两可的地方做好标注(教师PPT展示节奏,然后请两位同学分读课文,评价、着重指导停顿朗读)。
2.二读课文,翻译全文
(1)教师:把握了停顿,想要深入领略三峡旖旎风光,请再次朗读课文,求助于文本中的注释、手中的字典,将文本流畅地 翻译成白话文。要求:请找出关键的文言实词,尝试在文本边角做批注;请标记出文本中疑难杂句,与师生共同探讨;自由组合,六个人一组,完成布置的任务。(2)请同学翻译词语第198页;请同学翻译句子;请同学纠正,难懂之处教师明确。
3.三读课文,概括特征
(1)教师:看来,同学们对关键实词、虚词和整句已能流畅翻译,翻译得恰当、通顺。接着,让我们默读文本,简练概括三峡地势地貌特征。(2)要求:男生朗读写水和写山的层次,女生读秋景和春冬的层次;两组比赛速度,看谁能火眼金睛读出三峡地势地貌并准确概括特征;教师评价。(3)预设评价:男生读得雄赳赳、气昂昂,女生读得温婉圆润。经过大声朗读,你们概括出三峡地势地貌特征了吗?请看PPT投影(展现问题,学生问答,板书答案)。
4.四读课文,赏析语言
(1)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读出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其实三峡不仅有美的外貌,还有美的内涵,让我们再一次拿起书,去品味那富有诗意的语言。(2)教师投影赏析角度、赏析格式,学生赏析,教师总结。(3)预设总结:听了同学们分析,老师对郦道元佩服得五体投地,155个字,就能自然呈现三峡跌出奇境——三峡的连绵不绝,三峡的湍急热烈,三峡的轻松晓畅,三峡秋景的婉转凄凉。对比手法的运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出了夏水的迅捷;激流的雪白与潭水的碧绿相映成趣……所有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炼字功夫之深。
5.五读课文,诵读美文
(1)教师引入:旖旎的三峡景色,让咱们一睹为快;凝练的文本话语,让咱们一读为快!下面让咱们一背为快,让这一切的 自然和美好,积淀为我们文化素养不可或缺的一小部分。(2)诵读要求:全体起立,开始背诵,背完坐下。
6.教师总结
同学们,你们太厉害了!短短的45分钟,能掌握字音、把握停顿,概括地势地貌……甚至还能流畅地背诵文本,下面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对自己的精彩表现给予鼓励。
五、作业布置
(1)教师引入:同学们,郦道元撰写《水经注》,原本只是为《水经》作注解。时至今日,也已千古流芳。这就给我们启示:学好了语文,提升语文素养,它将成为一生最大的财富。然而,这样的财富究竟怎样才能“据为己有”?——要诵读与练笔,今天,就紧紧围绕这两项布置家庭作业。(2)作业名称:牛刀小试,假如你是一个导游,请写一篇关于三峡的导游词;延伸拓展:对比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与余秋雨的《三峡》。
作者简介:孙东平,1988年生,四川民族学院预科部,助教,教授《阅读与写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文学、对外汉语教学。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