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村庄宁静而祥和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a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有人提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自然就会想到海子;只要有人提及中国当代诗歌,我们不能不想到海子。海子,带着对诗歌的热爱,带着破碎的理想,已经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他的离去,预示着一只飞往理想主义时代的雄鹰,在物化的现实天空悲剧性地突然坠落。在诗人短暂又辉煌的生命里,他凭着卓越的才华、非凡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先后创作了包括抒情诗在内的近200万字的作品。诗歌就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就是诗歌,诗歌成了鲜红而炽热的血液,在他的血脉里流淌。海子的诗歌所呈现出来的文化蕴涵,不仅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更具有超越国度和民族的永恒价值,这些都是诗坛所公认的。他的抒情短诗《九首诗的村庄》,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宁静而祥和的美丽村庄——
  秋夜美丽
  使我旧情难忘
  我坐在微温的地上
  陪伴粮食和水
  九首过去的旧诗
  像九座美丽的秋天下的村庄
  使我旧情难忘
  大地在耕种
  一语不发,住在家乡
  像水滴、丰收或失败
  住在我心上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安庆城外的高河镇查湾村。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作品入选全国数十种选本。曾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和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等多项奖励。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出版的诗集有《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
  全诗只有11行,分为两节。第一节,写美丽的秋夜勾起了昔日的情怀。诗的开头,“秋夜美丽/使我旧情难忘”,总领全诗,点明特定时空的特定情怀。季节是秋天,穿过热烈和茂盛,走向丰收和祥和;时间是夜晚,经过白天的喧闹与躁动,归于黑夜的安宁与静穆。这样的秋夜是美丽的,其实,诗人是在抒写自己美丽的心境。此刻,他不见孤独,不见凄凉,只见“秋夜美丽”,于是,昔日那美好的情怀自然而然地苏醒了。“我坐在微温的地上/陪伴粮食和水”,大地让“我”感到温暖,粮食和水是“我”的父母和亲人。“陪伴”一词,极富情感张力。这是一种生活姿态,更是一种天使情怀,姿态多么亲切,情怀多么圣洁!“九首过去的旧诗/像九座美丽的秋天下的村庄/使我旧情难忘”,进一步点明难忘旧情的特定意义。旧情不是怀念故人,而是“九首过去的旧诗”,像秋天里村庄一样美丽的旧诗。
  在这里,我们怎样理解“九首过去的旧诗”呢?是九首关于村庄的古典诗词,还是诗人自己的九首诗歌,抑或在诗人心里无法忘怀的九座村庄?“九”,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特殊的文化意蕴。汉语“九”,为最高数,谐音久,有永恒之意,被历代皇帝所尊崇。《史记》有云: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洲。我国民间对“九”也很偏爱,凡事用“九”作计量单位,表示吉祥如意。在西方,“九”是象征美德和圆满的数,《圣经》里有九级天使。所以,“九首过去的旧诗”,如同九座美丽的村庄,让人感到另有深意。根据“九”的哲学意蕴,它也可以指所有、全部,即全部的旧诗,为大地上所有村庄而写的旧诗。而这,正是海子大地诗歌最深的蕴含。大地,在海子的诗歌里,总是与文化、与历史、与血脉紧紧相关联的,因而,他的诗歌总是根植于广阔的大地,散发着文化和历史的深厚气息。
  第二节,像一幅特写,诗人在诗歌的村庄享受着宁静之美。“大地在耕种/一语不发”,诗人在心灵的惬意和满足中,感到自己就是一株庄稼,一株长在大地上的庄稼,感受着大地的劳作和哺育。于是,他一言不发,以生长的姿态静静地享受着此刻宁静的诗意和美好。“住在家乡/像水滴、丰收或失败/住在我心上”,永远置身于家乡,置身于这美丽的村庄里,像水滴滋润大地,像丰收喜悦大地,像失败痛楚大地;“我”与大地同呼吸,共命运,大地就是“我”的心脏,“我”像庄稼一样扎根于大地,就如同住在自己的心上。此时此刻,大地静穆,人生静美,诗人在宁静中实现超越,超越一切焦灼和苦痛,以面向大地的方式获得永恒。但是,残酷的是阳光会再次照射大地,一切会以“秋夜”相反的方式显现,诗歌将破裂,诗人的心灵也将随之破裂。
  海子是中国新诗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从海子的诗中,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对世俗而崇高的生命的激动和关怀,以及对自我理想的极度张扬和对庸常现实的深度摒弃。海子生活在童话的国度,天堂的意象扎根于他的心灵。但是,城市流浪者的形象,脆弱而敏感的心灵,自我理想的不可能实现,构成了诗人极为忧郁的品格。他从不甘于寂寞,在他压抑的心灵中奔腾着热情的火焰,照耀着读者的心灵,激荡着我们的情感。海子的生命是短暂的,可他的诗歌永远弥漫着热腾腾的生命气息。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作文比作“炊”的话,那么写作的素材就可以称得上是“米”了,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作文素材积累的重要性。但我们一些同学虽然也积累了一些“米”,但因不善“厨艺”,没能将“生米煮成熟饭”,更不用说酿造出什么“米酒”这样高难度的技术活了。在议论文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同学往往是只会提观点摆材料,而没有一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通俗一点讲,就是“不讲理”,只是堆
期刊
极喜欢一句有趣、空灵的佛语,叫“掬水月在手”。曼妙夜空,皓月高悬,近之又非嫦娥吴刚,于是慧心一闪,掬一捧水,月亮美丽的脸庞就灿烂在手掌心里,一片禅心也在月色里氤氲开来……  有月当空,有水可掬,有月盈手,虚实相映,虚幻缥缈。掬之趣,趣在一念之转,趣在一掬得月,趣在有月映心。  每每品味“掬水月在手”,脑中总浮现这样的场景:万里春江,一片空明,水光月色,交相辉映。在澄明迷幻的色调中,在幽邃渺远的意境
期刊
古代人物传记是高中语文学习和考查的重要内容。无论是高中语文教材中,还是高考语文试题中,古代人物传记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那么,怎样做好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这一块的复习备考,并在高考中有效提高得分率呢?  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能够准确把握一类文章的基本写法,从这方面入手去解读文章,一般地就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把握文章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熟悉一下人物传记这类文章的基本写法。  一般来说,现代人物传记有自传体、
期刊
遇难同胞纪念馆前即景  叶庆瑞  即使30万株树木  砍伐 也是一项浩繁工程  30万具身躯倒下  一夜的年轮  是一圈坚固的南京城  即便30万块岩石滚落  也是一次巨大的山崩  30万颗头颅落下  迸不出火花  唯溅出一片哭声  即便30万美元  半个世纪的欠空  也该偿还一个民族的血本  并非在留言簿上  签一个合资的梦  前来凭吊的丰田轿车  依然开出战车的威风  我担心那揿动快门的手 
期刊
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考上了大学,在我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是第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一醉方休。酒后吐真言:“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自豪里带着炫耀。只有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她多么喜。她戴了老花镜,在暖暖的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我说:“妈,我要上大学去了!”母亲说:“我知道了。”没有鼓励,连声音也是淡淡的
期刊
九月叙事曲  卢卫平  九月的第一天,我在哭声里遇见世界  这无法选择的哭声让九月  成了我一生中泪水最多的月份  八月有三十一天,我仍然和八月擦肩而过  八月的最后一天为我的到来作了怎样的挣扎  这漫长的一天没能在命运的暗夜  点亮岁月的灯盏  九月的一个傍晚,我骑在牛背上  在最后一缕夕阳消逝在炊烟的瞬间  我从广播里听见毛主席死了,在课本的第一页  毛主席永远红光满面,对着孩子们微笑  我哭
期刊
小小说《一个少年英雄的诞生》的出彩点在于其对题材处理的巧妙。  巧妙之一在于小说不动声色的讽刺。作者对讽刺手法的运用,一方面体现于小说主题本身。火灾中不幸丧命的少年被事发单位打造成一个救火英雄,这一荒诞故事本身即是一场绝妙的讽刺,英雄的诞生如此顺利,英雄的意义被荒诞消解,灾难竟然成了造就英雄的沃土。另一方面,讽刺体现在作者零干预的小说叙事态度。小说中没有出现任何明确表达作者态度的评论话语,正是这种
期刊
据《北欧时报》报道,由于暴风雪影响,中国作家莫言没能按计划在12月5日抵达斯德哥尔摩,而是在6日凌晨及时赶到,所以准时参加了诺贝尔奖周安排的活动。莫言首先出席了12月7日的诺奖发布会,回答了记者的提问。12月10日,莫言出席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颁奖仪式在王室乐曲“国王之歌”的歌声中拉开帷幕,莫言身着黑色燕尾服缓缓走入,与其他领奖人逐一登上领奖台就坐。诺
期刊
《一个长翅膀的老头》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谈到马尔克斯,大家更容易联想到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作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马尔克斯的作品鲜明地体现了其艺术特色:神话与现实的交织,荒诞与精辟的辉映,象征与写实的结合。在这篇短篇小说中,马尔克斯秉承了这种艺术特色,用简洁的语言营造了一个与现实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相同的荒诞世界,引人入胜,更发人深省。  小
期刊
图文转换,即根据图表中的人物、事物、数据等具体材料,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发掘出具有本质意义的内容,或进行综合性的评价等。图文转换题综合性较强,涉及语言准确、简明、得体等考点,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理解、概括能力。  下面, 针对图文转换题的类型,结合实例谈谈解答此类试题的技巧。  类型一:画文转换  画文转换,以漫画为试题材料,或要求简要介绍漫画的内容,或要求概括漫画的寓意。  【典型例题】欣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