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教语言还是教文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m184015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mmnnication)这一概念被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何为“跨文化交际”?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语境因素,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英语教学者的面前:英语教学——教语言?教文化?
  应该说,英语教学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它的语言、语法规则和一定量的词汇,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教给他们如何运用有限的理论知识,轻松自如地与来自不同语言环境的人们交流,也就是说,要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英语教育工作者突破传统的把重点放在词汇和语法上的教学理念,采取适当的语言交际教学法——既传授语言的基础知识,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
  在现行的英语教材中,有许多有关跨文化交际的例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们也饶有兴趣,现总结如下:
  
  一、Greetings(打招呼)。
  
  在中国,朋友见面打招呼往往会随意地问:“你吃饭了没有?”“你上哪儿去?”而类似的问题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他们觉得这属于个人隐私,不太好回答,而且对于信奉“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的他们来说,他们会诚实地回答你的问题,面对你的擦肩而过,他们会很不理解。他们见面,只是简单地“Hello”或是“Hi”就可以了。即使是陌生人,如果在电梯间碰到,他们也会“Morning”或者“Hello”道一声问候,而中国人未必。所以,英美人对中国人觉得“摸不透”:中国人有时热情过了头,有时又似乎有点冷漠。其实,这只是由于中西方有着不一样的风俗习惯而已。
  
  二、Addressing(称呼语)。
  
  英美国家常常对男士称Mr(后面跟自己的姓),对女士称Miss(可单独使用或加上自己的姓)或Mrs(已婚,后跟夫姓),如果不知道对方婚否,应称Ms,如果单独使用,也可以用Sir或Madam。但是,这一规则要视情况而定:如果你知道对方的职位或某种特定身份,如法官、医生、博士、教授或是一定军阶的军官等等,你必须称呼他“Professor Peter”,“Judge John”,“General Brown”等等,以示尊重。如果此时用Mr,就显得失礼了。如果你对女王或皇后只称Madam,这是不合礼仪的,你应该称“Your Majesty”。中国人习惯称呼“李经理”、“王主任”、“张老师”等等,在英语中,“主任、经理、老师”等等是行政职务或一个人的职业,不能与姓氏连用,在某种程度上,直呼其名会显得更为自然亲切。
  
  三、Introducing(介绍)。
  
  在不同的场合,怎样大方自如地介绍他人或自己,这是有一定的讲究的。如在正式场合介绍某位重要的人物,“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这样的开场白会显得比较郑重,且合时宜。而在非正式场合,就可以随意一些,一般情况下,是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Mary,this is my friend Peter”;先把年轻人介绍给年长者---“Dr.Brown,this is my younger sister,Nancy”;先把客人介绍给主人---“Grandma,this is my classmate,Alian”等等。
  
  四、Modesty(谦虚)。
  
  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不骄不躁”,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而表达谦虚往往是以自我否定、自我贬低的方式出现的.如英美人赞美你“How beautiful your skirt is!”,“Your English is so good!”,我们常常会说“No,no”,“So-so”,这样就会使对方很尴尬,觉得自己下了错误的判断。英美人感谢你送的小礼物时,如果你“谦虚”地说,“Not too good”他们会很生气:你明明知道这个礼物不太好,为什么还要送给我呢?一个中国年轻人到外国公司应聘,在介绍了自已的特长和优点之后,往往会谈谈自己的许多不足,这是中国人一贯的作风,以示自己的谦虚,但在英美人的眼里,觉得你是一个前后说话自相矛盾的人。所以,我们在表示谦虚的时候,千万不要过了头,适时地说声“Thank you”,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五、Expressing thanks(道谢)。
  
  英美人似乎非常喜欢说“Excuse me”,“Thank you”,从人面前经过,接个电话,离开宴会,去趟洗手间,发言时出现口误等等,他们都会适时说声“Excuse me”。服务员帮你提了行李,门童替你开了门,妻子为你续了茶水,收银员给你找了零钱等等,这些无足轻重的小事,他们都会“Thank you”。特别是在他们接受了别人的邀请,参加了宴会后,他们会在第二天特地打个电话或写个小卡片,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谢意。中国人觉得没有必要为这些小小的恩惠表示感谢,从早到晚谢个不停,烦不烦哪?然而,他们往往会对给予自己很大帮助的人反复表示自己的谢意,甚至会捎上一些礼物以表明自己的诚意,这是中国人的习惯,是“人之常情”。但是切记,过多地表示感谢会让英美人感到很窘,甚至觉得你很虚伪。如果我们不了解这种习惯上的差异,就会导致双方的误解。
  
  六、Good manners(社交活动中的一些礼节)。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还存在着一些非语言方面的文化差异,要想在交际中避免误会甚至冲突,了解西方国家的人文环境以及社交场合中的一些礼仪习俗是至关重要的。
  1.如果一男士和一女士走在大街上,男士应该走在靠近交通的一边(walks on the side of the traffic),以保护女士不受伤害。
  2.如果一位女士进屋,屋内所有的男士必须起身以示礼貌。
  3.如果你被邀请去一个朋友家作客,你最好带一件小礼物,比如鲜花、糖果、中国茶叶等等。礼物不需要花太多的钱,你的目的是想让对方知道“I am thinking of you”(我时刻挂念着你),而不是“You see,how much I spent for you!”(看!我为你花了多少钱!)
  4.如果你的朋友带给你一件礼物,你应该立刻打开它,衷心地赞美它并表达你的谢意,而不能把它放在一边,暂时不碰它。(因为在中国,当着对方的面打开礼物是不礼貌的。)那样,你的外国朋友会觉得你不在乎他的礼物。
  5.要想拜访一位外国朋友,必须提前预约。不要随便串门,打乱别人的正常生活秩序。中国人随意造访的习惯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是格格不入的。
  6.在自助餐厅,不要一次性往盘里夹太多食物,吃不下就剩在盘里,这种行为西方人是不能容忍的。他们认为浪费是最大的可耻。
  7.有外国朋友来赴宴,你千万不要用中国人一贯的待客之道往他碗里不停地加菜以示好客,这会使他感到很被动;同样的,如果去英美朋友家,对方建议来点食物或饮料时,“Just be honest!”如果你谢绝后,他们是不会一次又一次地规劝你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反复询问或强迫对方接受是不礼貌的。
  8.如果去英美朋友家赴宴,最好不要提前。因为女主人会把宴会的前半个小时留给自己:把客厅再打扫一遍,把做色拉或甜点的原料整理一下,把面包放进烤箱,梳妆打扮一下准备迎客等等。如果你去得太早,会使对方措手不及。吃完后,既不要立刻就走,也不要呆得时间太长(overstay your welcome),记得要对女主人真诚地道谢,感谢她为你所做的一切。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一句话,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成功交际的保证。英语教学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不能只教目标语言,不介绍目标语文化,单纯的英语这门语言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果壳,只有在这个壳里填上它所包含的文化内容,这个果实才会丰满、莹润。
  “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只有在“入乡”前对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真正地了解,才能“随得了俗”,才能学到英语的真谛和精髓,从而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其他文献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中,血管阻塞引起的缺血缺氧称为缺血性,血管破裂称为出血性.在我国,该疾病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由于发病急、进展快,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有学者
期刊
目的:研究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患者情绪状态及生活质量是否具有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2018年05月至2019年05月就诊的病人共40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观察组的患
摘 要: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无法达到应有的学习目标。实施兴趣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英语 兴趣教学 培养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很难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无法达到应有的学习目标。改变这种状
摘 要:一直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往往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此笔者从教学、兴趣、创新思维等方面分析阐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主体性 教学环节 兴趣 创新思维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指的是作为认识的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是全体学生在作用于客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