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能力,推动历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关键词: 历史教学 问题意识 参与意识 课程改革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贯彻这一精神呢?这就要求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现实中历史在有些地方中考不考,有些地方即便考但分值小,因而,常被当做“副科”或“小科”,不受重视。在平常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仍以把知识交代清楚为主,常以自己为中心,比如一节课(45分钟),教师一般要讲35分钟,而每节课学生活动仅几个人次。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能力,不能很好地落实课程改革精神,推动历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参与课堂,以利于课程改革健康发展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能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在上《大变革的时代》一课时,我引用爱因斯坦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说明质疑发问的重要性,让学生自由阅读、讨论、发言,比看谁提的问题多、质量高。结果,学生踊跃发言:“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哪些进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生产力的进步带来了哪些重大影响?”“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在秦国展开?”由此营造了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学习探究环境,搭建了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在上《三国鼎立》一课时,我运用“以学定教,以学论教,以学促教”原则,针对初中学生求胜心强的特点,采用比赛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将全班学生分为A、B两大组,首先让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内容,然后由A组同学提出问题,B组同学回答正确后,再由B组同学提出问题,由A组同学回答。我就当裁判,如果某组回答问题不全面,就让另一组同学也参与回答,但要扣前者的分。为了让同学们都能认真对待,我有时向同学点名提问或者回答。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例如,“赤壁之战”这一部分,四个班的同学在回答有关问题时,都谈到了教材上没有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说明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使学生更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提高各种能力。
二、开展多种教学活动,重视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种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运用辩论赛的形式开展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辩论赛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欲望、创新的欲望,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体现得非常明显。从“设计方案”、“比赛程序”、“推荐主持人”到“制定历史辩论赛规则”等等,主要由学生讨论制定,我只是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因为是学生参与制定的,所以大家不管是在资料搜集还是在组织编排等方面的准备中都表现得很积极。辩论比赛时,主持人是学生,我只是一个评委、裁判的身份。从辩论课的实际情况来看,各班气氛非常活跃,团结合作精神强,同学们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的实力和水平。不少学生参阅了大量的课外书籍,并运用了网络知识。在辩论中,大家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巩固统一的措施”、“修长城和开发南疆”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仅仅为秦始皇修长城的“功”与“过”,就辩论了十几个回合,有的同学甚至把长城现在的旅游功能都用上了。随后同学们又将秦始皇和汉武帝进行比较,将秦朝和西汉、秦朝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行比较,以评价、分析秦始皇的功过。下课铃响时,同学们正辩得热火朝天,我后来不得不找班主任另要了一节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辩论,同学们不仅弄清了秦始皇的“功”与“过”,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参与性以及各种能力。
以旅游考察团的活动形式展开教学,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我采用“旅游考察团”的活动形式展开教学。“导游”以友好热情的态度向“旅游团成员”讲解西域、丝绸之路的历史及风土人情,“旅游团成员”积极向“导游”发问,教师就像导演,结合学生讲解,在多媒体上展示学生制作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整节课气氛和谐、融洽,学生身临其境,回味无穷。这节课从学生需要和兴趣出发,把原本僵化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激发、培养了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动参与意识、探究意识和动手意识,促使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当然,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活动还有多种,比如,历史课本剧表演、历史小论文竞赛、历史专题展览等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运用,这样才能起到良好效果。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应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与服务者的精神,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权利交给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能力,推动历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关键词: 历史教学 问题意识 参与意识 课程改革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贯彻这一精神呢?这就要求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现实中历史在有些地方中考不考,有些地方即便考但分值小,因而,常被当做“副科”或“小科”,不受重视。在平常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仍以把知识交代清楚为主,常以自己为中心,比如一节课(45分钟),教师一般要讲35分钟,而每节课学生活动仅几个人次。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能力,不能很好地落实课程改革精神,推动历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参与课堂,以利于课程改革健康发展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能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在上《大变革的时代》一课时,我引用爱因斯坦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说明质疑发问的重要性,让学生自由阅读、讨论、发言,比看谁提的问题多、质量高。结果,学生踊跃发言:“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哪些进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生产力的进步带来了哪些重大影响?”“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在秦国展开?”由此营造了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学习探究环境,搭建了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在上《三国鼎立》一课时,我运用“以学定教,以学论教,以学促教”原则,针对初中学生求胜心强的特点,采用比赛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将全班学生分为A、B两大组,首先让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内容,然后由A组同学提出问题,B组同学回答正确后,再由B组同学提出问题,由A组同学回答。我就当裁判,如果某组回答问题不全面,就让另一组同学也参与回答,但要扣前者的分。为了让同学们都能认真对待,我有时向同学点名提问或者回答。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例如,“赤壁之战”这一部分,四个班的同学在回答有关问题时,都谈到了教材上没有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说明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使学生更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提高各种能力。
二、开展多种教学活动,重视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种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运用辩论赛的形式开展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辩论赛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欲望、创新的欲望,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体现得非常明显。从“设计方案”、“比赛程序”、“推荐主持人”到“制定历史辩论赛规则”等等,主要由学生讨论制定,我只是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因为是学生参与制定的,所以大家不管是在资料搜集还是在组织编排等方面的准备中都表现得很积极。辩论比赛时,主持人是学生,我只是一个评委、裁判的身份。从辩论课的实际情况来看,各班气氛非常活跃,团结合作精神强,同学们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的实力和水平。不少学生参阅了大量的课外书籍,并运用了网络知识。在辩论中,大家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巩固统一的措施”、“修长城和开发南疆”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仅仅为秦始皇修长城的“功”与“过”,就辩论了十几个回合,有的同学甚至把长城现在的旅游功能都用上了。随后同学们又将秦始皇和汉武帝进行比较,将秦朝和西汉、秦朝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行比较,以评价、分析秦始皇的功过。下课铃响时,同学们正辩得热火朝天,我后来不得不找班主任另要了一节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辩论,同学们不仅弄清了秦始皇的“功”与“过”,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参与性以及各种能力。
以旅游考察团的活动形式展开教学,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我采用“旅游考察团”的活动形式展开教学。“导游”以友好热情的态度向“旅游团成员”讲解西域、丝绸之路的历史及风土人情,“旅游团成员”积极向“导游”发问,教师就像导演,结合学生讲解,在多媒体上展示学生制作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整节课气氛和谐、融洽,学生身临其境,回味无穷。这节课从学生需要和兴趣出发,把原本僵化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激发、培养了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动参与意识、探究意识和动手意识,促使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当然,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活动还有多种,比如,历史课本剧表演、历史小论文竞赛、历史专题展览等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运用,这样才能起到良好效果。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应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与服务者的精神,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权利交给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能力,推动历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