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不出作文来。
写作积累具体有四个方面:
一、材料的积累
1、指导学生走进自然,在观察动植物中搜集素材,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动植物着手引导学生全面仔细地观察并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1)指导观察植物。首先我们要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认识事物,抓住植物的表面特点进行仔细观察。接着由表及里的思考、研究事物内部特征。比如:观察身边的花,我们可以先从表面引导学生仔细察看它的茎、枝、叶、花,对各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的了解,接着从味觉上了解花的香味。然后深入了解它的生长特点(如果不懂可以查找资料或请教别人)。最后一一做好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归纳,按照一定顺序把它写成日记或作文。(2)指导观察动物。在观察之前强调学生把观察材料记录下来。观察对象,我们可以从身边最熟悉的"家禽"(比如:家里养的鸡、鸭、鹅、狗等)着手。首先指导他们观察动物的外貌特征(比如毛色、眼睛、嘴、脚等),强调学生记录动物的外貌特色,不能面面俱到。接着是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比如:如何吃食、睡姿、活动场所等)。最后把观察到的材料及观察心得按一定顺序写成一篇习作。只要我们教师有计划地进行长期指导、跟踪、交流、讲评,这样持之以恒,我相信学生会逐渐明白其实我们的写作素材都来自生活,促使学生留意生活,养成爱观察的习惯,做生活真正的主人。这样,学生写作文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连平时不爱动笔的学生也不会感到为难。培养学生要善于利用资源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捕捉写作素材。
2、接触社会,积累素材
我们都知道社会是一面星罗万象的硕大镜子,它折射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谱写了一个个传奇动人的故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捕捉生活中的各种剪影,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写作素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
(1)、引导学生留意各种各样的社会见闻。比如:清洁工、交通警察等,了解他们是如何工作的;市场上的热闹,不同食品区域的品种,捕捉小商小贩进行买卖时讨价还价的镜头;街道上各阶层的人物特写;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感人故事等社会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直观感知中触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展开想象,直抒胸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笔记录下每一个动人的画面。(2)、引导学生关注各种社会现状。比如:环保问题、水资源严重缺乏、天气越来越暖等。这类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由观察到联想,然后把自己的感悟笔录下来变成我们的写作素材。"干涸的江河里裸露着鱼儿的尸体、发出臭味的河水、一片片裸露的土地、水龙头在流泪"这些画面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从这一幅幅画面中想到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该怎么补救?这样不断地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后就算遇到类似的现象,他们都会同样的方法甚至更灵活的方法展开想象,获取更多的写作素材。
因此,作文教学如何指导学生开辟"源头活水",积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泉源,解决学生习作无话可说,"无米可炊"的难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材料是写作之源。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学生要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热点,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有意识的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并随手记下。这样,发现多了,积累也就多了。阅读和听取,则是获取写作材料另一途径。
然后是语言的积累。语言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中学生要有意识的积累语言,读书看报,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话,得到的美妙言语,都要记下来。平时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等,只要自认为生动美妙的,就积累。这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同时,生活中碰到的生字词,要查字典。经过积累,语言丰富了,写作文时自然左右逢源。
二、其次是情感的积累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者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真情、深情、纯情、至情(如对师长的敬爱,对同学的友爱,对弱者的同情,对坏人的憎恶等等)付诸写作对象,文章才能情深意切,字字动心。可见,写好作文,中学生必须有情感的积淀。而事实上,情感积累丰富了,写作时人禀七情就能自然流淌,进入一种情不能已的境界,写出的文章生动感人。
三、精妙写法的积累
"《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形象道出了古人学习写作的经验。大凡优秀的作品,本身就告诉我们,文章该怎么些,不该怎么些。通过熟读、多读各大家的作品,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自然学到作文的方法和技巧。阅读多了,积累多了,用于写作实践,必能提高写作水平。
实现写作的积累,要达到三个要求:一、量要大,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教师要鼓励学生勤动笔,将自己发现的东西记在其专为写作积累而准备的本子上。二、范围要广。为了积累,学生生活视野阅读视野要宽。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活动,以扩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可以建立班级书库,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积累创设广阔的阅读天地。三、要长期坚持。一口吃不成胖子,要点点滴滴地积累。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鼓励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
写作积累具体有四个方面:
一、材料的积累
1、指导学生走进自然,在观察动植物中搜集素材,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动植物着手引导学生全面仔细地观察并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1)指导观察植物。首先我们要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认识事物,抓住植物的表面特点进行仔细观察。接着由表及里的思考、研究事物内部特征。比如:观察身边的花,我们可以先从表面引导学生仔细察看它的茎、枝、叶、花,对各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的了解,接着从味觉上了解花的香味。然后深入了解它的生长特点(如果不懂可以查找资料或请教别人)。最后一一做好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归纳,按照一定顺序把它写成日记或作文。(2)指导观察动物。在观察之前强调学生把观察材料记录下来。观察对象,我们可以从身边最熟悉的"家禽"(比如:家里养的鸡、鸭、鹅、狗等)着手。首先指导他们观察动物的外貌特征(比如毛色、眼睛、嘴、脚等),强调学生记录动物的外貌特色,不能面面俱到。接着是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比如:如何吃食、睡姿、活动场所等)。最后把观察到的材料及观察心得按一定顺序写成一篇习作。只要我们教师有计划地进行长期指导、跟踪、交流、讲评,这样持之以恒,我相信学生会逐渐明白其实我们的写作素材都来自生活,促使学生留意生活,养成爱观察的习惯,做生活真正的主人。这样,学生写作文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连平时不爱动笔的学生也不会感到为难。培养学生要善于利用资源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捕捉写作素材。
2、接触社会,积累素材
我们都知道社会是一面星罗万象的硕大镜子,它折射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谱写了一个个传奇动人的故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捕捉生活中的各种剪影,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写作素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
(1)、引导学生留意各种各样的社会见闻。比如:清洁工、交通警察等,了解他们是如何工作的;市场上的热闹,不同食品区域的品种,捕捉小商小贩进行买卖时讨价还价的镜头;街道上各阶层的人物特写;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感人故事等社会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直观感知中触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展开想象,直抒胸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笔记录下每一个动人的画面。(2)、引导学生关注各种社会现状。比如:环保问题、水资源严重缺乏、天气越来越暖等。这类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由观察到联想,然后把自己的感悟笔录下来变成我们的写作素材。"干涸的江河里裸露着鱼儿的尸体、发出臭味的河水、一片片裸露的土地、水龙头在流泪"这些画面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从这一幅幅画面中想到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该怎么补救?这样不断地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后就算遇到类似的现象,他们都会同样的方法甚至更灵活的方法展开想象,获取更多的写作素材。
因此,作文教学如何指导学生开辟"源头活水",积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泉源,解决学生习作无话可说,"无米可炊"的难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材料是写作之源。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学生要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热点,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有意识的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并随手记下。这样,发现多了,积累也就多了。阅读和听取,则是获取写作材料另一途径。
然后是语言的积累。语言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中学生要有意识的积累语言,读书看报,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话,得到的美妙言语,都要记下来。平时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等,只要自认为生动美妙的,就积累。这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同时,生活中碰到的生字词,要查字典。经过积累,语言丰富了,写作文时自然左右逢源。
二、其次是情感的积累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者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真情、深情、纯情、至情(如对师长的敬爱,对同学的友爱,对弱者的同情,对坏人的憎恶等等)付诸写作对象,文章才能情深意切,字字动心。可见,写好作文,中学生必须有情感的积淀。而事实上,情感积累丰富了,写作时人禀七情就能自然流淌,进入一种情不能已的境界,写出的文章生动感人。
三、精妙写法的积累
"《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形象道出了古人学习写作的经验。大凡优秀的作品,本身就告诉我们,文章该怎么些,不该怎么些。通过熟读、多读各大家的作品,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自然学到作文的方法和技巧。阅读多了,积累多了,用于写作实践,必能提高写作水平。
实现写作的积累,要达到三个要求:一、量要大,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教师要鼓励学生勤动笔,将自己发现的东西记在其专为写作积累而准备的本子上。二、范围要广。为了积累,学生生活视野阅读视野要宽。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活动,以扩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可以建立班级书库,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积累创设广阔的阅读天地。三、要长期坚持。一口吃不成胖子,要点点滴滴地积累。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鼓励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