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美丽家园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l0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走窑汉》开始,刘庆邦已经写了百余篇短篇小说,其中《梅妞放羊》《鞋》等文章被广为传阅,为他赢得了“短篇王”的称号。刘庆邦以农民的身份在河南沈丘的农村生活了19年,然后进煤矿成为一名普通矿工。由于这些特殊的生活经历,他写作的题材也相对集中在乡土和矿区两个类型。他把目光聚焦在农民和矿工这些底层人身上,冷静地描绘城镇化进程中他们平淡生活的苦乐酸甜,挖掘他们的内在灵魂。刘庆邦说:“好的小说主要是由细节组成的,我们写小说,功夫也在于写细节。只有把细节选好,写好,人物才会有血有肉,有温度,有呼吸,有情感,有个性,才会立得起来,并流传开去。”《摸刀》就是这样一篇以小见大的佳作。
   《摸刀》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普安庄农民普同庆为了协助警察调查其同乡普同生的杀兄命案,到水塘里寻找行凶工具,最后却摸出了一具无名女尸。整个文本围绕摸刀这一个动作展开,如果只是写村民摸到刀子凯旋而归,这个文本就太乏味了。刘庆邦是讲故事的高手,他荡开一笔,穿插着描述了池塘的由来,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摸刀过程中的种种状况,各个环节丝丝相扣,在制造悬念的同时,也引起了读者浓厚的阅读期待。在这个文本里,存在着一个“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警察和村长来到池塘边,看普同庆摸刀子,普同庆本来很快就找到了,却迟迟不抛上岸来,他寻思着村子里好久没有什么乐子了,想等村民都来看看热闹,果不其然,大家得到消息都来了,“这种几近倾庄出动的样子,很像十月十五到镇上赶庙会,听大戏”,他们来看警察,看凶手,也看摸刀。而为了制造摸刀的悬念和笑料,普同庆不时地向岸上扔一些诸如破碗片和小鲫鱼的小杂件,围观的群众惊呼之余,看与被看的人心里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鲁迅的“看客”系列里,看客的身上隐喻着国民性中阴暗的那一部分,在这里,大家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期待生活中出现一些意外的刺激,他们不关心凶杀,凶器能不能找到也没有关系,能聚在一起看一场难得的盛大演出,这一天就变得有滋味了。
   刘庆邦给自己的职业定位是:“关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这一转型期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在《摸刀》里,农村里走出去的农民工已经散落在城镇的各个角落里了,他们挥汗如雨,为城市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者不经意地回过头来审视乡村,发现入眼的竟是一片凋敝荒芜的景象。就拿池塘为例,普同庆在池塘里摸刀,“塘水有些污浊,发黑,看不到塘底”,不仅如此,池水散发出来的气息也令人掩鼻,“他想毒气弹的味道也不过如此”,尽言其臭。作者写到这里,情不自禁地跳出文本,深情地简单回顾了这块土地的变化:“庄稼地;砖窑场;养鱼塘;垃圾坑;化粪池”。从这一潭死水出发,影射的是中国大部分乡村从田园牧歌向破败肮脏的转变过程。村庄里的青壮年绝大部分去了大都市谋生,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的人固守着,乡村城镇化的政策在短时间内剧烈地摧毁了农耕文明的根基,这块热土在耕种几千年之后,由于不思保护,经过十余年的过度使用,变成一个污染严重藏污纳垢的水池。刘庆邦自己说过:“我们在现实中很少看到美好的东西,理想的东西,所见所闻,往往是一些欲望化了的糟糕的东西,甚至是污浊和丑恶的东西。”在《摸刀》中也体现了他这种“审丑”的艺术特色。和自然环境一起变得幽暗衰微的,还有留守村民的心灵世界。村民来看摸刀,纯粹是为了看热闹,至于普同辉的娘的愤怒和无助,失去唯一的儿子之后的晚年生活如何度过,这些都没人关心。普同庆和村长把这起杀人事件当作一次表演的机会,而普同生谋杀理由竟然只是没钱回家过年,心生嫉妒而已,村民们内心深处的残酷和冷漠可见一斑。
   可见,这篇小说表面上是在津津有味地讲故事,但是其本质落脚点还在于揭露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村中存在的环境恶化、人性幽暗的残酷现实,与他的《遍地白花》中乡村古朴美丽的意境简直有天壤之别,但二者并不矛盾,它们共同构成了刘庆邦短篇小说的两个母题。残破的乡村里还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俗话说:“爱之深恨之切”,鲁迅写“看客”的麻木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刘庆邦的出发点也在于唤起人们对底层社会的深切关注,从而改变这一现状,让一潭死水的“池塘”重新恢复到清澈见底的往昔,才算是尽到了一个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
  
  陈青山,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
其他文献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中,选编了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其中“梦回吹角连营”一句中的“梦回”一词,书中解作“梦醒”。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也作此解,并节选《唐宋词鉴赏词典》(王延梯、胡景西)中的文段:“‘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人在喝醉酒的时候,还拨亮灯火,深情地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语境下,语文教师从一个师生关系中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从教材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从国家课程的维护执行者转变为语文课程的创生者。对于大多数语文教师而言,他们经过新课程新教材等一系列的培训,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对语文教师角色观,我们不应仅满足于“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我们认为语文教师懂得为什么要充当“这样”的角色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从备课到上课,从作业到考试,从读书到写作,从大纲到课标,从生活到科研,语文教育的目的只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服务。  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它需要获得印象、磨练意志、培养习惯、坚持信念的渐进。  何谓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学,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议论性散文兼有议论文和散文特点,是以议论文的结构为框架,用散文化的笔法来写的文章。议论性散文是议论文,它的核心是议论;议论性散文是散文,它自由灵活,充满灵性。它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是将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形象完美结合的一种文体。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但是,议论性散文又不是规规矩矩的议论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推理表达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述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作为“听话说话”的发展,将多方面的目标要求进行整合交融,为的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往往重“表达”而轻“倾听”,教师组织学生评价时,“倾听”极易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怎样才能有
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犹如一股春风,给语文学习增添了活力和生机。新颖别致的活动主题,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开放灵活的教学形式,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广阔空间。审视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状况,不难发现,由于应试观念的影响,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匮乏,教师课程资源挖掘意识的淡薄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单一化:进行阅读或作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是立文之本。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在钟嵘在看来,使人“形诸舞咏”的前提条件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而且还要“感荡心灵”,“摇荡性情”。感物起情,因情而作,写诗为文古今皆然。可见,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  一.引导学生动情,激发写作冲动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因此它在我们的教学中比其他学科显得更为重要,加上近年高考的学科计分的变化,语文占总分比重增加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教师、家长和学生自然很重视这门学科,但我们心里都很清楚大家重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考试的分数。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功利性也就变得更强了,为了考试为了分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学生也就无暇去享受了,本来可以上得很生动有趣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了,本来可以展示学生更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有些老师常常抱怨学生文言文基础差,于是设计了连篇累牍的练习;而学生呢,在大量无休止的练习中,晕头转向。殊不知,学生文言基础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必要的朗读训练。因此,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显得至关重要。  一.指导读准字音  在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与现代文有所异同。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字音方面混淆不清。究其原因,是对其表义缺乏足够的理解。如: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
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自古以来,历代名家对广泛阅读一贯予以高度重视。南朝梁代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也说要“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的能力,以至创造思维的能力”。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