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懂你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z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鼓励孩子是个脑力活儿。
  云儿在画画,画完以后拿起作品给我们看,眼睛里闪烁着寻觅知音的炙热光芒,我立刻放下手里的事,凑过去仔细地端详。我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组织好语言,然后抬起欣喜的双眼迎向云儿炙热的目光:“你画的是一片草地,草枯黄了,有几只麻雀在草地里玩,对吗?”云儿兴奋地看着我,幸福地晃着脑袋说:“是的。小草……小草黄了……麻雀没有吃的了!”“麻雀饿了吗?”“是的。”她把纸拿回去,又画了几个小黑疙瘩:“我画的是草莓,给麻雀吃的。”“哇,你画的草莓好新鲜啊,他们都带着小帽子呢!”其实,她给我看的就是几条杂乱的线和几个小黑点儿。
  有时候我会假想另一种可能——把画面倒回到开始,回到云儿画完画拿来给我看,我看了以后说:“画得真好!云儿好棒!”然后会怎样?有可能云儿再乱画几笔跑去玩秋千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她的创作结束了。
  所以我觉得知音般的鼓励才能推动孩子的创造。写到这儿,我想到了一个词——可持续性。简单的一个“好”字就没有可持续性。
  孩子从不缺乏创造力,但需要动力,用动力一步一步地推进创造。你仔细观察一对玩过家家的小孩儿吗?她们可以玩好久好久,一会儿一个新点子,一会儿设计一个新场景,为什么?因为她们互为动力将游戏推进了下去,这不就是创意产生的过程吗!
  孩子的动力从何而来?来自“同类”的认同。你知道吗,孩子有时候不和你玩,是因为他觉得你什么都不懂!宝贝和你说红头发姐姐,你得知道她叫美莉达。
  为了与孩子同步,就要先把自己放空,回归天真,融入孩子的想象中、创造中,同一个视角、同一个语境,跟着孩子的思维进入她神奇的世界——共鸣,共鸣是前提。然后,跃升为高手,在孩子脑洞大开的时候,四两拨千斤地鼓励一下,话不多,但言之有物,完美地构建孩子的创造力——塑造,塑造是目的。接下来,推进!推进是创造的灵魂。
  所以我说,鼓励是个脑力活。“好!”“真棒!”“不错!”这种万金油一样的赞美没有给孩子实质性的指导,它们就像一阵温柔的风吹过孩子的耳朵,挥一挥衣袖,没带走一片云彩。
其他文献
在网上和各种QQ讨论群中碰到的大多是妈妈。在中国,许多家庭还是多以“男主外、女主内”的形式存在。父亲忙着在外挣钱养家,工作之后有时也不得不参加各种应酬,而妈妈每天除了上班之后,还要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殊不知,在孩子的教育中,父亲的缺失不仅意味着父亲对孩子教育的失责,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失去了和父亲共度美好时光和培养父子之间的亲子关系的机会。  据美国“父亲对儿童健康快乐的影响”的一份报告指出:从
期刊
我在美国生活的两年期间,主要和妹妹一家三口住在纽约以南100多公里外的巴尔地摩市。全美医学院的最高学府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坐落在这个风景如画的海滨城市。妹妹为了在这所学校里攻读博士后,举家从纽约搬迁到这里。城市和学校的环境优雅宜人,处处感到舒心、方便。其中,最特别的是这里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视家园共育。当他们的女儿朱莉快三岁时,我们经过反复比较,最终为朱莉选择了可由家长陪伴的托儿所。这种托儿所主要接收
期刊
周末带儿子去城市广场玩溜板,刚巧旁边一个女人也在陪着两岁的小男孩玩。“宝宝,手不要扶在台阶上。”女人轻言细语,把小男孩的手拿过来,又用湿巾擦了擦。小男孩又去扯旁边花的叶子,女人又急道:“宝宝,植物不能伤害哦。”然后又是擦手。  或许是见我在笑,小男孩走过来抬头看着我,我向他打招呼:“宝贝,你好可爱。”小男孩腆腼地笑了,女人又在旁边教道:“宝宝,叫阿姨,阿——姨!”小男孩的笑脸顿时没了,而且还往女人
期刊
孩子都是喜欢新鲜事物,睿睿也不例外。可是我发现,睿睿喜欢做能轻松完成的、有把握的事情,一旦遇到困难总会选择放弃或绕开。我没有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不知道其他孩子是否也会这样。但猜想,这或许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吧!  这个周末,我准备让睿睿爸爸带着睿睿玩一个新鲜的游戏——飞行棋。这次买的这套飞行棋,有一个拼图,看样子质量一般。我先告诉睿睿:“今天要玩一个新游戏,但在玩新游戏前要先闯关,拼一张60
期刊
台湾绘本专家杨茂秀曾说:“绘本像是大地,图是大地上的风景,而文是大地上的路。图或风景会拉住你,仿佛不断轻声提醒你‘慢慢走,好好欣赏,不要急,急躁并不好,再看我一眼,不要急着翻页。’而文是路,路与文仿佛会呼唤你‘快往前走,前面还有许多精彩的东西,翻页,读下去。’”  许多家长在与孩子阅读无字书过程中,总有这样一些困惑:无字书满是画面,一个字都没有,怎么给孩子讲啊?从哪儿开始讲起呢?我的态度是,要慢慢
期刊
我的青蛙王子  我给豆豆读绘本故事《青蛙王子》。故事讲完了,我问女儿“你知道妈妈的青蛙王子是谁吗?”女儿抿嘴一笑,说:“是爸爸啊!他对妈妈说,呱呱呱,呱呱呱,我会给你挣小钱。”我有些惊讶,接着问女儿:“那你将来的青蛙王子是什么样?”“呱呱呱,呱呱呱,我会给你挣大钱。”  让我好感动  我让豆豆去睡觉,自己在客厅里玩iPad。正玩着高兴,豆豆忽然跑了过来,说:“妈妈,熬夜会变老,所以我可不想让你变老
期刊
女儿像个小淘气一样总是一刻不停,永远精力充沛。刚打扫好的房间,转眼玩具满地。我做家务时,她也总是缠着我,给我“帮忙”,使得我事倍功半。还经常出些小状况:“我不小心弄碎了妈妈的杯子。”“妈妈我把你洗好的菜掉在地上了!”真是不让人省心。家长开放日时,从幼儿园的生活游戏中受到了启发,我突发奇想,何不让“做家务”变成“玩游戏”呢?于是,我开始了如下尝试:  洗衣服  该洗衣服了,我让女儿四处收集衣物,爸爸
期刊
我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位妈妈,她的孩子叫娃娃,当时是两岁8个月。娃娃的妈妈那时遇到一个头疼的问题:娃娃虽然已经可以自己吃饭了,但是有一个坏毛病,她用过的东西、玩过的玩具,不喜欢收拾。比如:午睡起床,妈妈对娃娃说:“娃娃做个乖宝宝,把自己的小被子叠起来好不好?”娃娃通常都会随意地摇摇头,不理妈妈。再比如:玩玩具的时候,如果妈妈说:“娃娃,我们要吃饭了,你把玩具都收回到玩具箱好不好?”娃娃还是会摇摇头,跑
期刊
常常听到有人这样告诫家长:发现孩子毁坏了东西,绝对不能批评,因为孩子毁坏东西是在“探索”“研究”。若要批评,就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猛一听,这种说法似乎有道理,好像一批评就会批掉一个“科技新星”。但细一琢磨,还是有点儿片面和武断。因为,孩子毁坏东西,有时是好奇,但并不都是。  小孩子毁坏东西的现象的确是常有的。比如,好好的一本书,“刺啦”地一声给撕毁了;好好的一个玩具,给拆得七零八落;
期刊
心理案例:小伙伴搬走了  鲁鲁与住在楼下的女孩西西是好朋友。鲁鲁每次从幼儿园回来,都会高高兴兴地找西西一起做游戏。这已经成为鲁鲁的一种习惯。  可是,前不久,西西家突然搬走了。在西西搬走的那天下午,鲁鲁从幼儿园回来,他还是像往常那样高高兴兴地去找西西。可是鲁鲁这次敲门,西西家的门却没有开。鲁鲁的爸爸告诉他,西西家已经搬走了。当鲁鲁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他怎么也不肯离开,呆呆地站在西西家门口许久,才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