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以问定教”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q_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惑”,应是学生心中的疑问之“惑”,而不能仅仅只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之“惑”。有些时候,教师设计的某些问题不能不说是教者和教参的“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因此,我们不必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自己设计的一个个问题之框内,而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质疑,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思考。
  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前三个板块为:
  板块一,揭题质疑。
  板块二,读文答疑(一是学生根据课题提出来的问题,二是课文后面的习题),读出感情,读出感悟。
  板块三,不懂再问。
  比如,教学《十年后的礼物》一课,揭题后,引导学生提问:“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梳理、板书:谁的礼物?为什么要送礼物?送的什么礼物?为什么十年以后才收到礼物?……带着这些问题,师生一起走进课文,读好课文,在熟读、读出感情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回答以上問题。
  解决完学生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后,再让学生看课后习题。因为这些习题一般都蕴含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蕴含了编者的意图,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读文、回答、理解。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讲到教师要有目标意识时说:“这目标分大目标和小目标。大目标:听读和说写;小目标:每篇课文后面的要求。”如果课后的习题跟学生前面提的问题差不多,就不需要重复回答了。
  “揭题质疑”这个环节,如果学生问习惯了,慢慢就会摸出一些门道来,教师再和学生一起总结提问的方法。比如:
  记事:四要素(时、地、人、事)。起因、经过、结果、收获。
  写人:谁,什么事,是个怎样的人,怎样写,收获。
  写景:什么景,特点,怎样写,收获。
  写物:什么物,特点,怎样写,收获。
  学生围绕这些重点来提问,再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课文的重点内容也就容易掌握了。
  长期进行“带着问题去学习”的训练,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目标性。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是他自己想要弄懂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驱动力。二是有利于习作教学,为习作教学的审题、构思打下了基础。 看到一篇课文,知道从这些方面去学习,知道一篇课文写的就是这些内容。同样,看到一个习作题目,是不是也可以写这些方面呢?这对学生审题、构思是一个很好的引导。阅读课训练到位了,习作课再来讲这些概念,就不会觉得抽象、难懂,而是具体的可感可触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管哪篇课文,在“揭题质疑”中都会有“又有哪些收获”这一问题。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带着问题学,学得明明白白,课的结束再谈谈收获,弄个清清楚楚,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学得糊里糊涂了。
  “揭题质疑”环节提出的问题和课后习题都答完后,教师就不再讲了,接下来进入板块三——不懂再问,时间交给学生再读文再提问: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第一板块的“揭题质疑”侧重于初见课文时想要知道什么,对如何学一篇课文起导向作用;第三板块的“不懂再问”则是一篇课文学完后,还有什么不明白之处或是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是对课文的再认识或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可以问不懂的字词,也可以就课文内容、中心、表达等提出心中的疑惑。
  交流回答时,可以把“答”的机会先给学生。某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其他同学给他“当老师”,必要时,教师稍作补充。学生们对于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远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兴趣要高,毕竟“当老师”的感觉更让他们觉得有趣、自豪。而且很多时候,学生们答得很好,因为用儿童的思维解决儿童的问题,更能让儿童理解、接受。
  “揭题质疑”“不懂再问”,学生的问题便是教师要教的主要内容,“以问定教”,为学生而教。或许,教师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有些问题需要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时甚至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答案。学海无涯,而教师所知也是有限的。教师应尽“教给方法、唤醒意识”之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思考,并在课堂上给足学生问的时间,答的自由,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湖南衡阳市蒸湘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补白,就是“填补空白”,主要是指填补报纸或期刊上留有空白的地方。课文补白,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的内容进行补充、解释和说明,使教学内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文本的空白处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和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补白训练呢?  一、背景补白  在教学
找朋友 找不同
期刊
低年级的课文故事性强,大都以童话为主,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如果能够通过学习把故事完整地讲下来,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课标也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如能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对学生的复述进行指导,那学生讲起故事来就会更加轻松。  一、抓关键词语复述  语文教材中低年级的内容浅显易懂,在学生复述课文之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心阅读课文,并找出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然后借助这些关键词语把
四季轮回,周而復始。看似不变的季节,在教材中却呈现着不一样的人文,这种人文的呈现与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过程遥相呼应。把握了这种呼应,也就打通了教材纵向联系的通道,教师便可以全面把握教材呈现的梯度,也能精准实施课堂教学拓展延伸的层面,让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语文学习的循环往复中持续提升,实现螺旋式上升的最终结果。  秋天,一个美丽且令人多思的季节,在教材中多次重复出现。但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充分彰显教材的范例价值,依循着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动态发展的视角遴选教材文本中的写作模仿点,真正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高效发展。笔者就以“写人类习作”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选取典型事例,凸显人物品质  俗话说:写事离不开人,写人离不开事。人物和事件在小学习作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物的精神和状态都需要借助于典型的事例来呈现,对于凸显人物品质
在一些日常公开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大部分语文教师仍喜欢上《大江保卫战》 《爱如茉莉》这类记叙性文本。可能因为这样的课堂容易使教师、学生,甚至听课者找到和文本、作者、编者情感的共鸣点,“工具性”“人文性”也易得到彰显。而对于说理文,很多教师都认为其不好上。不好读,因为不易读出感情;不好写,因为不易找到语用训练点。如此种种,最终让说理文的教学甚至沦为了“鸡肋”。  故此,笔者尝试聚焦说理文教学,在区
自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便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是一线教师的共识。课标是以学科研究的方式展开,而“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建立在科学发展学生身心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品格。下面笔者以《雾凇》第一课时教学实践的探究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一、文本解读:为语
寓言是较难理解的文体,究其“难”的原因,在于学生不知如何才能真正提取其中蕴含的道理。但是,寓言又是一种十分生动、有意思的文本,而其中的“有意思”就藏在小故事里。  寓言故事教什么?该怎么教?如何把深刻的道理说给学生听呢?很多时候,教师也理不出头绪来。其实并不是教师不会教,更不是教师不知道教什么,而是因为没有明白课堂到底是“为谁而教”。  为谁教?当然是为学生而教,教师应“有意思地教”,把“有意思”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经20多年,总觉得浮躁的东西太多,一节课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学得并不扎实。成功的语文课堂,总能从动情阅读、咬文嚼字中去品味出语文味。那么,究竟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算是成功的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 课堂教学应该“重实忌虚”  很多语文课,一整堂课看着都挺热闹的,但仔细一想又感觉学生几乎没有真正学懂什么内容。  这里就先说一说课堂上那些虚假的读。例如读词,一说
整体感知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它可以是概括性的说与写,也可以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一种模糊的把握。从能力的角度来看,整体感知是学生的一种基本学习技能;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整体感知可以使学生了解文本全貌,是阅读的出发点。在阅读教学的整体感知环节,教师通常采用让学生在阅读后简单说一说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整体感知形式千篇一律,时间长了,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那么,在阅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