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物理实验教学中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参与较少,加之教师为学生预留的时间、思考空间不足,实验效果不佳。探究性实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经历实验过程,在探索过程中进行发现、发明和创造,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而获得实验结论,促进学生物理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提高实验效率,应注重从演示实验过渡到探究性实验,突出学生主体性而进行探究性实验,用实验方法来解决问题,且多让学生参与实验,这样才能让实验更加有效。
一、从传统演示实验过渡到探究实验
传统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知识是核心,教师总担心学生自己无法构建起知识体系,于是采用讲授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也因此将很多探究实验以演示实验方式进行。教师之所以喜欢采用演示实验,多数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由于教师担心时间不够,通过演示实验能“快速”地让学生“掌握”实验结论,或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抓住实验重点,以便在考试中能根据演示实验中获得的结论回答问题。这样做课堂容量得到了提升,而学生的科学素养被淡化,实验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从演示实验过渡到探究实验,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真正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能通过实验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超重和失重”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完全失重现象,教师将底部及瓶盖戳有小孔的可乐瓶装满水,并演示从高处自由下落。当装满水的可乐瓶静止在教师的手中时,水会从小孔中喷出;而从高处下落时,不会流出。此时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后,再经教师讲解而知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g。但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学生会认为水是因为失去了重力而无法流出,没有真正理解失重这一概念,于是,这样的演示就没有起到促进目标达成的作用。故而在教学中可将该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为让学生看清实验现象,将可乐瓶四周戳上小孔,当可乐瓶静止在手中时,引导学生反复用手堵住小孔,放开瓶盖后观察水流现象。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失重概念及现象。
二、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
在新课改下,实验受到了应有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也关注实验的作用,在课堂中积极组织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来解构知识。验证性实验最大不足在于学生只能照本实验,对实验方案设计、实验仪器选择、实验报告的填写都是循规蹈矩地进行的。于是,学生所获得的结论也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而这又与新课改所提倡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背道而驰。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做起,思考所需实验仪器的选择,在实验中通过合作完成实验报告,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你认为感应电流的方向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想可能跟闭合回路中磁通量的变化情况有关,因为感应电流的产生就是磁通量的变化引起的。教师追问“我们应该记录哪些现象?如何进行实验?”为让学生更好地明白磁通量的增加有两种情况,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引导展示,然后小结,再引导学生对磁通量的减小的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讨论后总结实验目的是要关注线圈中原磁场的方向。确定实验目的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确定,并根据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到“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经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最终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
三、紧扣教材,设计探究性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唯教材是尊,应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动手实验、查阅文献,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
首先,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教材中涉及的一些问题以探究实验的方式进行分析解决。如在“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教学中,教材中让学生同时用伏特表和安培表的测量值来算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教师就可考虑如果只用一个电流表或一个电压表来进行测试,结果会如何?由问题而引出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选择辅助实验仪器,并在测量中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探究。其次,要活用教材中的小实验、思考讨论等内容。如在学习超重和失重时,很多学生容易把生活中的超重和物理学上的超重混淆起来,为此,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和钩码自主探究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明白弹簧秤的读数直接反映的是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然后让学生“玩一玩”来发现弹簧秤的读数有时不等于物体的重力,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体超重、失重现象,通过探究实验而最终分清两者之间的区别。
(责任编辑易志毅)
一、从传统演示实验过渡到探究实验
传统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知识是核心,教师总担心学生自己无法构建起知识体系,于是采用讲授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也因此将很多探究实验以演示实验方式进行。教师之所以喜欢采用演示实验,多数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由于教师担心时间不够,通过演示实验能“快速”地让学生“掌握”实验结论,或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抓住实验重点,以便在考试中能根据演示实验中获得的结论回答问题。这样做课堂容量得到了提升,而学生的科学素养被淡化,实验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从演示实验过渡到探究实验,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真正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能通过实验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超重和失重”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完全失重现象,教师将底部及瓶盖戳有小孔的可乐瓶装满水,并演示从高处自由下落。当装满水的可乐瓶静止在教师的手中时,水会从小孔中喷出;而从高处下落时,不会流出。此时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后,再经教师讲解而知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g。但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学生会认为水是因为失去了重力而无法流出,没有真正理解失重这一概念,于是,这样的演示就没有起到促进目标达成的作用。故而在教学中可将该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为让学生看清实验现象,将可乐瓶四周戳上小孔,当可乐瓶静止在手中时,引导学生反复用手堵住小孔,放开瓶盖后观察水流现象。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失重概念及现象。
二、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
在新课改下,实验受到了应有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也关注实验的作用,在课堂中积极组织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来解构知识。验证性实验最大不足在于学生只能照本实验,对实验方案设计、实验仪器选择、实验报告的填写都是循规蹈矩地进行的。于是,学生所获得的结论也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而这又与新课改所提倡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背道而驰。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做起,思考所需实验仪器的选择,在实验中通过合作完成实验报告,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你认为感应电流的方向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想可能跟闭合回路中磁通量的变化情况有关,因为感应电流的产生就是磁通量的变化引起的。教师追问“我们应该记录哪些现象?如何进行实验?”为让学生更好地明白磁通量的增加有两种情况,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引导展示,然后小结,再引导学生对磁通量的减小的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讨论后总结实验目的是要关注线圈中原磁场的方向。确定实验目的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确定,并根据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到“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经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最终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
三、紧扣教材,设计探究性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唯教材是尊,应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动手实验、查阅文献,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
首先,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教材中涉及的一些问题以探究实验的方式进行分析解决。如在“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教学中,教材中让学生同时用伏特表和安培表的测量值来算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教师就可考虑如果只用一个电流表或一个电压表来进行测试,结果会如何?由问题而引出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选择辅助实验仪器,并在测量中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探究。其次,要活用教材中的小实验、思考讨论等内容。如在学习超重和失重时,很多学生容易把生活中的超重和物理学上的超重混淆起来,为此,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和钩码自主探究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明白弹簧秤的读数直接反映的是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然后让学生“玩一玩”来发现弹簧秤的读数有时不等于物体的重力,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体超重、失重现象,通过探究实验而最终分清两者之间的区别。
(责任编辑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