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也在向多结构性发展,而现代教育理念更被高度重视。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喜动手多思考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不能给一个标准答案就完事,应引领学生偿试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090-01
培养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运用多样化,其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的数学基础,以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各种类型的数学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多途径多策略来分析研究,此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显重要。教师应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有效实施,要做到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因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一、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意义
有关小学生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得以有效改善,可以更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学生通过对解决数学问题方法多样化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激发了其学习潜能,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现状
目前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教学基本上都是为应付高考服务的,这是当前难以改变的事实,致使小学数学教育也同样注重目的性,其教学方法多以模板的形式存在,只看重学习结果却鲜有考虑到学习的过程也一样的重要,常常会造成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时,方法较单一、死板,不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是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在实施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时,面对每个学生施用同一个教学方案,致使有的学生学不够,有的学生学不好,这是教师忽略了因材施教重要性的结果。象这些不利于因素还有很多,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改变这样的现状。
三、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
1.引导学生学习自主性。
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喜欢在教学讲解时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直接分布出来,好方便学生在遇到同类型的问题时作为解题时的参考,这样做学生虽然能快速的解决问题,但 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如果长期如此,学生会养成一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依赖教师讲解的习惯,慢慢的也就没了思考能力,这是非常不利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懂得放手,引领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位置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即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的解题能力,更能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有效提高数学水平。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思想意识。
解决数学问题方法多样性的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整体提升,为学生未来在数学上的长远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时不要急于求成,这种能力培养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多引导和鼓励学生探寻多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还要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自由度,无论结果怎样教师都应适当的给予鼓劲,给其信心,如此慢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思维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3.教师对学生要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生活环境,其学习习惯也多有不同,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都要有充分的了解,对不同需求的學生应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提升空间。因此,教师应多于学生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学时哪个学生的接受能力跟不上时,教师应适时对其改变教学方法。另外学生的情绪变化会影响到其学习效果,教师应在生活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温暖。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应从多角度多途径去解决问题,最终找到最佳解题方法。
4.创建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方法多样化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创建问题情境教学来达到目的,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扩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精心创建情境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发挥自主探究能力,将其解决数学问题方法多样性的能力完美展现出来。
小结
在我国教育改革逐渐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中,小数数字教师也要更新教学理念,有效施行新课标,不要只关注学生成绩,更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更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以有效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俞小燕.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4(5):86-86.
[2]魏月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1):177-17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090-01
培养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运用多样化,其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的数学基础,以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各种类型的数学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多途径多策略来分析研究,此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显重要。教师应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有效实施,要做到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因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一、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意义
有关小学生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得以有效改善,可以更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学生通过对解决数学问题方法多样化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激发了其学习潜能,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现状
目前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教学基本上都是为应付高考服务的,这是当前难以改变的事实,致使小学数学教育也同样注重目的性,其教学方法多以模板的形式存在,只看重学习结果却鲜有考虑到学习的过程也一样的重要,常常会造成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时,方法较单一、死板,不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是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在实施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时,面对每个学生施用同一个教学方案,致使有的学生学不够,有的学生学不好,这是教师忽略了因材施教重要性的结果。象这些不利于因素还有很多,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改变这样的现状。
三、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
1.引导学生学习自主性。
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喜欢在教学讲解时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直接分布出来,好方便学生在遇到同类型的问题时作为解题时的参考,这样做学生虽然能快速的解决问题,但 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如果长期如此,学生会养成一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依赖教师讲解的习惯,慢慢的也就没了思考能力,这是非常不利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懂得放手,引领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位置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即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的解题能力,更能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有效提高数学水平。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思想意识。
解决数学问题方法多样性的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整体提升,为学生未来在数学上的长远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时不要急于求成,这种能力培养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多引导和鼓励学生探寻多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还要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自由度,无论结果怎样教师都应适当的给予鼓劲,给其信心,如此慢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思维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3.教师对学生要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生活环境,其学习习惯也多有不同,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都要有充分的了解,对不同需求的學生应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提升空间。因此,教师应多于学生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学时哪个学生的接受能力跟不上时,教师应适时对其改变教学方法。另外学生的情绪变化会影响到其学习效果,教师应在生活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温暖。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应从多角度多途径去解决问题,最终找到最佳解题方法。
4.创建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方法多样化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创建问题情境教学来达到目的,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扩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精心创建情境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发挥自主探究能力,将其解决数学问题方法多样性的能力完美展现出来。
小结
在我国教育改革逐渐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中,小数数字教师也要更新教学理念,有效施行新课标,不要只关注学生成绩,更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更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以有效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俞小燕.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4(5):86-86.
[2]魏月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1):17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