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强调学校数学教育具有现实的性质,即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再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要求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要做到这一点,笔者以为,一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述现象和分析问题;二要发展学生用数学的能力,即提高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提出并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运用并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对数学问题及模型进行变换的能力,对数学结果进行检查、评价和处理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我们希望教师能及时地捕捉到它,我们更希望学生能及时发现它、研究它,在师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快乐与魅力。
本文给出了数学情境三例,情境1:中考等级划分;情境2:厦门中秋博饼;情境3:水果挑大挑小?
把一个实际问题数学化,是数学教师的基本素质;把一个数学问题一般化,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底,数学教师的研究性备课,当从这个方面开始。
让数学贴近实际,让数学贴近生活,让数学贴近社会,是数学教育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应成为数学教师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现成的数学情境(如本文中的情境1、2),但这种情境相对少些,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数学教师更应创造生动活泼的数学情境(如本文中的情境3),形成可探究的、妙趣横生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和数学的美,让学生深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创造了数学,数学美好了生活。
回 顾
自从到教育局履新后,我就很少系统地研究中学数学和数学教育了,《福建中学数学》改版了,换了新的编委会,我应邀担任副主编,编辑部希望我写点新的东西,写什么呢?没了班级,没了学生,还能写什么?恰好我那段时间喜欢用“数学眼光”看生活,还真看到了一点东西,还有点意思,就写了《厦门数学情境三题》一文,后来考虑到是投给省级刊物,就把“厦门”二字去掉,以《数学情境三题》投稿。
凝 思
中学数学,我教了26年,由于职业的缘故,我常常以数学眼光看生活,不想还看出一些有趣的事来,不过,当数学老师之前,也有许多“数学行动”,只是当时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我的青少年时代,若遇到职业指导专家,他们肯定会指导我向数学家领域进军。
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读一篇我的小文——《知青点里的旧磅秤》。
我下乡的知青点——龙岩红坊农林场,仅有一台旧磅秤,没有秤砣时,可以称100斤以内的东西,还有一个可衡量重200斤的东西的秤砣,其他秤砣不知丢哪去了。
很长一段时间,很少人用这台磅秤称体重,只有个别瘦小女知青用它称体重,比如小梅,她娇小玲珑,也就80来斤重,而因为绝大多数知青的体重在100斤至150斤左右,想当然觉得不能用这台秤称体重。
大家似乎都这么认为,我开始也没在意。
有一回,公社武装部来林场征兵,应征者要在一个表格中填上体重,大多知青说,几个秤砣丢了,体重秤不出,实话实说,当时知青点里,埋头干活的人多,爱动脑的人少,我说,让小梅来帮忙,就能称得出,刚说出口,又后悔了,这下好了,我最不愿看到的场面出现了:小梅固定站在秤上,其他知青轮流一个一个站上秤,称出两人总体重,用总体重减去小梅的体重,就是相应那个知青的体重了,小梅倒是乐呵呵的,我心理很不是滋味。
有一个知青,体重偏轻,200斤的秤砣放上去,他和小梅两人站在秤上,仍不能将秤杆提起,我就在附近找几个大石头放上去,直至秤杆提起,这样用总体重减去小梅的体重,再减去石头重量,就是这个知青的体重了,
后来我索性找几个“标准”的石头放在秤边,标上10斤、20斤、30斤之类,这样就可以用这台秤称东西称体重了,这台秤被救活了。
有一次,我和西宝、东强三人吃午饭,说到征兵称体重之事,说到多亏我想到让小梅临时来应急,我故意用开玩笑似的语言说:“其实没小梅,不用石头,我们三人可以用那台秤称出体重,”西宝和东强都不信,我说我能做到,他们仍不信,逐打赌,输者负责出晚饭的钱。
我特地请小梅作证人,也想炫耀一下自己。
于是,我的“可能”开始了:我和西宝一起上秤,称出236斤重;我又和东强一起称出246斤重;西宝和东强一起称出242斤重,就在这时,小梅似乎悟出了什么,但一时想不起是怎么回事,一阵惊疑,脸上唤起红晕,很是迷人。
我在纸上这样写:勇+西=236,西+东=242,东+勇=246,三式相加再除以2,得到:勇+东+西=362,用最后这个式子,分别减去前面的三个式子,得到:东=126,勇=120,西=116。
小梅叫了起来,向我投来钦佩的目光,“这是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初中学过!”
西宝、东强也惊愕,他们惊愕的情形,我已经记不得了,惟有小梅惊异而钦佩的目光,至今还留在我脑海里。
展 望
有一位数学编辑,读过我写的《数学情境三题》,对生活与数学有了新的感悟,后来又读了几篇我在《福建教师》上的“数学眼光看生活”的连载文章,包括前面那篇《知青点里的旧磅秤》后,激动地向我约书稿,说写它100个“数学眼光看生活”的小故事,就以《数学眼光看生活》为书名出本书,一段时间,我的眼睛就像戴上了“数学望远镜”和“数学显微镜”似的,对任何事情都用“数学眼光”审视一番,还别说,还“审视”出了50多个“数学情境”故事,但有些还不能完全算“生活数学”,就把将要写的书的书名改为《数学眼光》。
要成书,就还要“审视”出近50个“数学情境”故事啊,我还要继续努力。
看来今后我要“三心二意’’度过每一天了:留心处处皆学问,专心事事有收获,上心时时有问题;刻意于问题的数学解决,着意于数学的横向联系。
借我一双慧眼吧!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强调学校数学教育具有现实的性质,即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再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要求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要做到这一点,笔者以为,一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述现象和分析问题;二要发展学生用数学的能力,即提高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提出并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运用并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对数学问题及模型进行变换的能力,对数学结果进行检查、评价和处理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我们希望教师能及时地捕捉到它,我们更希望学生能及时发现它、研究它,在师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快乐与魅力。
本文给出了数学情境三例,情境1:中考等级划分;情境2:厦门中秋博饼;情境3:水果挑大挑小?
把一个实际问题数学化,是数学教师的基本素质;把一个数学问题一般化,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底,数学教师的研究性备课,当从这个方面开始。
让数学贴近实际,让数学贴近生活,让数学贴近社会,是数学教育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应成为数学教师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现成的数学情境(如本文中的情境1、2),但这种情境相对少些,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数学教师更应创造生动活泼的数学情境(如本文中的情境3),形成可探究的、妙趣横生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和数学的美,让学生深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创造了数学,数学美好了生活。
回 顾
自从到教育局履新后,我就很少系统地研究中学数学和数学教育了,《福建中学数学》改版了,换了新的编委会,我应邀担任副主编,编辑部希望我写点新的东西,写什么呢?没了班级,没了学生,还能写什么?恰好我那段时间喜欢用“数学眼光”看生活,还真看到了一点东西,还有点意思,就写了《厦门数学情境三题》一文,后来考虑到是投给省级刊物,就把“厦门”二字去掉,以《数学情境三题》投稿。
凝 思
中学数学,我教了26年,由于职业的缘故,我常常以数学眼光看生活,不想还看出一些有趣的事来,不过,当数学老师之前,也有许多“数学行动”,只是当时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我的青少年时代,若遇到职业指导专家,他们肯定会指导我向数学家领域进军。
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读一篇我的小文——《知青点里的旧磅秤》。
我下乡的知青点——龙岩红坊农林场,仅有一台旧磅秤,没有秤砣时,可以称100斤以内的东西,还有一个可衡量重200斤的东西的秤砣,其他秤砣不知丢哪去了。
很长一段时间,很少人用这台磅秤称体重,只有个别瘦小女知青用它称体重,比如小梅,她娇小玲珑,也就80来斤重,而因为绝大多数知青的体重在100斤至150斤左右,想当然觉得不能用这台秤称体重。
大家似乎都这么认为,我开始也没在意。
有一回,公社武装部来林场征兵,应征者要在一个表格中填上体重,大多知青说,几个秤砣丢了,体重秤不出,实话实说,当时知青点里,埋头干活的人多,爱动脑的人少,我说,让小梅来帮忙,就能称得出,刚说出口,又后悔了,这下好了,我最不愿看到的场面出现了:小梅固定站在秤上,其他知青轮流一个一个站上秤,称出两人总体重,用总体重减去小梅的体重,就是相应那个知青的体重了,小梅倒是乐呵呵的,我心理很不是滋味。
有一个知青,体重偏轻,200斤的秤砣放上去,他和小梅两人站在秤上,仍不能将秤杆提起,我就在附近找几个大石头放上去,直至秤杆提起,这样用总体重减去小梅的体重,再减去石头重量,就是这个知青的体重了,
后来我索性找几个“标准”的石头放在秤边,标上10斤、20斤、30斤之类,这样就可以用这台秤称东西称体重了,这台秤被救活了。
有一次,我和西宝、东强三人吃午饭,说到征兵称体重之事,说到多亏我想到让小梅临时来应急,我故意用开玩笑似的语言说:“其实没小梅,不用石头,我们三人可以用那台秤称出体重,”西宝和东强都不信,我说我能做到,他们仍不信,逐打赌,输者负责出晚饭的钱。
我特地请小梅作证人,也想炫耀一下自己。
于是,我的“可能”开始了:我和西宝一起上秤,称出236斤重;我又和东强一起称出246斤重;西宝和东强一起称出242斤重,就在这时,小梅似乎悟出了什么,但一时想不起是怎么回事,一阵惊疑,脸上唤起红晕,很是迷人。
我在纸上这样写:勇+西=236,西+东=242,东+勇=246,三式相加再除以2,得到:勇+东+西=362,用最后这个式子,分别减去前面的三个式子,得到:东=126,勇=120,西=116。
小梅叫了起来,向我投来钦佩的目光,“这是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初中学过!”
西宝、东强也惊愕,他们惊愕的情形,我已经记不得了,惟有小梅惊异而钦佩的目光,至今还留在我脑海里。
展 望
有一位数学编辑,读过我写的《数学情境三题》,对生活与数学有了新的感悟,后来又读了几篇我在《福建教师》上的“数学眼光看生活”的连载文章,包括前面那篇《知青点里的旧磅秤》后,激动地向我约书稿,说写它100个“数学眼光看生活”的小故事,就以《数学眼光看生活》为书名出本书,一段时间,我的眼睛就像戴上了“数学望远镜”和“数学显微镜”似的,对任何事情都用“数学眼光”审视一番,还别说,还“审视”出了50多个“数学情境”故事,但有些还不能完全算“生活数学”,就把将要写的书的书名改为《数学眼光》。
要成书,就还要“审视”出近50个“数学情境”故事啊,我还要继续努力。
看来今后我要“三心二意’’度过每一天了:留心处处皆学问,专心事事有收获,上心时时有问题;刻意于问题的数学解决,着意于数学的横向联系。
借我一双慧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