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成绩:新闻采编人才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地位显著提高,新闻采编专业教学与科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新闻采编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基本满足了新闻媒体需要等。但是,新闻采编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闻传播教育超常规发展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
我国新闻采编教育的发展,总体上适应了经济与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传媒行业迅速扩张的需要。实际上,从总体上看,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看好的。目前在美国大约有14万学生在进行四年制的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课程学习。我国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新闻传播人才,基本满足了传媒的需要,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新闻采编专业扩招与很多其他专业一样,实际上已带来了严重的教育质量下降问题。一些新闻传播院系缺乏质量和效益意识,盲目追求数量目标和经济利益。一谈发展就是数量、规模的扩大,很少真正采取对策提高教学质量。新闻采编类专业数量、规模的扩大将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还将造成严重的浪费,甚至会影响到我国新闻传播教学已经取得的成绩,破坏现有的基础。有的学校师资、设备、教材、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甚至有的专业只有两、三个教师就挂牌招生,一些基本的专业课也未能开设。不具备办学条件却又盲目招生,其后果必然是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二、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
新闻传播院系培养的毕业生媒体不需要,媒体需要的新闻传播院系又培养不了。背离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困难。例如,据中国新闻教育学会调查,媒体急需媒体经营管理人才。但是长期以来新闻传播院系集中力量为记者部、编辑部、评论部或者摄影部培养人才,对经营部所需人才的培养却长期忽视,只是这三年来才成为热门。高校开始设置该类专业,结果又矫枉过正,国内的新闻传播院系几乎全部跟上,根本不管是否有相应的师资力量。再如,新闻媒体紧缺复合型人才,新闻传播院系也难以提供。这样的结果是,新闻媒体在招揽人才时常常留出很多名额面向其他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
三、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要
尽管近五年我国自己培养的新闻采编硕士生、博士生中有一批人走上了新闻传播教学岗位,但新闻传播师资不足和专业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很多新闻院系的任课教师都不足,有的甚至缺编半数。而且从全国新闻院系的情况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有实力的新闻院系师资水平较高,而一些新闻院系则缺乏高水平的教师,不少讲授新闻专业课程的教师是从中文或其他学科半道转过来的。师资紧缺,加上各校的办学机制与发展条件不同,近几年在国内新闻院系问发生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稳定师资队伍成为一个共同性的难题。此外,年轻教师中不少人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和新闻实践,还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亟待进一步培训。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一个专业特色就是其鲜明的实践性,这往往要求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担任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相关从业经历。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曾指出:“如果做新闻教师,30年的从业经历比一个博士学位有价值得多。”有些新闻传播院系在这方面有非常好的传统,坚持派没有教学任务的老师到传媒挂职锻炼。新闻传播院系的一些教师也从不中断与传媒的这种联系。但是,在近些年的高校中,这一传统已经难以为继。一方面,由于各高校开始实行所谓满负荷工作法,一个学期如果没有教学任务,可能意味着该教师就根本不可能完成本年度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有些大学为了建立研究型大学的需要,对教师的科研量化要求大大提高,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写论文、编写教材。这一切都使得安排教师到媒体一线挂职锻炼,事实上变为不可能。另外,因为创办研究型大学的需要,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学校规定,某个年龄段下的高校教师,如没有博士学位,将来不能晋升教授。在这种政策引导下,没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除了上课、写文章外,还得攻读博士学位。如此,参与媒体实践更变成一件有心无力的事情。
四、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还很不完善
传统的新闻采编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文学类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不利于新闻采编专业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现代新闻传播事业,需要的已不是文人墨客,而是能够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作剖析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因此,新闻采编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设置的不够完善,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尚未真正区分。相对于现代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新闻采编科的课程设置还不能完全满足。目前各新闻院系所开设的本科课程除新闻理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史等基础专业课外,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五花八门。因人设课的情况时有出现,有些应该开设的课程因为缺少教师还不能开设。这种状况是不符合新闻采编科的教学规律的。另外,新闻采编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目前也还没有完全拉开层次,特别是硕士生专业课程与本科生专业课程有不少内容重复的地方,在教学方式上也区别不大。由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在新闻教育界一直有争议,这两个专业的硕士生课程设置也难以科学地区分开。
一、新闻传播教育超常规发展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
我国新闻采编教育的发展,总体上适应了经济与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传媒行业迅速扩张的需要。实际上,从总体上看,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看好的。目前在美国大约有14万学生在进行四年制的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课程学习。我国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新闻传播人才,基本满足了传媒的需要,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新闻采编专业扩招与很多其他专业一样,实际上已带来了严重的教育质量下降问题。一些新闻传播院系缺乏质量和效益意识,盲目追求数量目标和经济利益。一谈发展就是数量、规模的扩大,很少真正采取对策提高教学质量。新闻采编类专业数量、规模的扩大将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还将造成严重的浪费,甚至会影响到我国新闻传播教学已经取得的成绩,破坏现有的基础。有的学校师资、设备、教材、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甚至有的专业只有两、三个教师就挂牌招生,一些基本的专业课也未能开设。不具备办学条件却又盲目招生,其后果必然是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二、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
新闻传播院系培养的毕业生媒体不需要,媒体需要的新闻传播院系又培养不了。背离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困难。例如,据中国新闻教育学会调查,媒体急需媒体经营管理人才。但是长期以来新闻传播院系集中力量为记者部、编辑部、评论部或者摄影部培养人才,对经营部所需人才的培养却长期忽视,只是这三年来才成为热门。高校开始设置该类专业,结果又矫枉过正,国内的新闻传播院系几乎全部跟上,根本不管是否有相应的师资力量。再如,新闻媒体紧缺复合型人才,新闻传播院系也难以提供。这样的结果是,新闻媒体在招揽人才时常常留出很多名额面向其他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
三、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需要
尽管近五年我国自己培养的新闻采编硕士生、博士生中有一批人走上了新闻传播教学岗位,但新闻传播师资不足和专业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很多新闻院系的任课教师都不足,有的甚至缺编半数。而且从全国新闻院系的情况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有实力的新闻院系师资水平较高,而一些新闻院系则缺乏高水平的教师,不少讲授新闻专业课程的教师是从中文或其他学科半道转过来的。师资紧缺,加上各校的办学机制与发展条件不同,近几年在国内新闻院系问发生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稳定师资队伍成为一个共同性的难题。此外,年轻教师中不少人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和新闻实践,还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亟待进一步培训。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一个专业特色就是其鲜明的实践性,这往往要求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担任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相关从业经历。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曾指出:“如果做新闻教师,30年的从业经历比一个博士学位有价值得多。”有些新闻传播院系在这方面有非常好的传统,坚持派没有教学任务的老师到传媒挂职锻炼。新闻传播院系的一些教师也从不中断与传媒的这种联系。但是,在近些年的高校中,这一传统已经难以为继。一方面,由于各高校开始实行所谓满负荷工作法,一个学期如果没有教学任务,可能意味着该教师就根本不可能完成本年度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有些大学为了建立研究型大学的需要,对教师的科研量化要求大大提高,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写论文、编写教材。这一切都使得安排教师到媒体一线挂职锻炼,事实上变为不可能。另外,因为创办研究型大学的需要,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学校规定,某个年龄段下的高校教师,如没有博士学位,将来不能晋升教授。在这种政策引导下,没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除了上课、写文章外,还得攻读博士学位。如此,参与媒体实践更变成一件有心无力的事情。
四、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还很不完善
传统的新闻采编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文学类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不利于新闻采编专业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现代新闻传播事业,需要的已不是文人墨客,而是能够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作剖析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因此,新闻采编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设置的不够完善,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尚未真正区分。相对于现代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新闻采编科的课程设置还不能完全满足。目前各新闻院系所开设的本科课程除新闻理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史等基础专业课外,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五花八门。因人设课的情况时有出现,有些应该开设的课程因为缺少教师还不能开设。这种状况是不符合新闻采编科的教学规律的。另外,新闻采编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目前也还没有完全拉开层次,特别是硕士生专业课程与本科生专业课程有不少内容重复的地方,在教学方式上也区别不大。由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在新闻教育界一直有争议,这两个专业的硕士生课程设置也难以科学地区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