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各种携清带浊的新事物、新现象、新思维、新问题、新矛盾必然触发人的内心世界,冲撞人的心理,改变人的观念,人的社会性需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当代教育已鲜明地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已经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很显然,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更加强调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必须由表层目标进入更为高级的“情感、心理”层面,寻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们知道,人类行为的发生要经过感觉、需要、动机等诸多环节,行为的整个过程往往是围绕着“某种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或蓝图而进行的,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正如恩格斯指出“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与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P345)因此,在现代教育、管理中人的需要、动机、追求和向往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的心理、情感、爱好和个性得到更多重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调动和开发,人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能动性应得到更多尊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重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道德情绪、道德信念、道德需求等,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班务管理工作中那种仅靠灌输、强制、权威等手段,靠传统的榜样教育,说服教育,适度惩罚等纯粹的思想教育已难以奏效。现在许多中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心理脆弱、自控力差、口是心非、知而不行、言行不一等现象,便是很好的证明。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工作中我努力探求德育素质化教育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应如何从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德育双基”(基础道德、基础文明)的建设,进而关注学生的良好的行为和心理品质、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实践活动中。我认识到必须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寻求新载体,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活动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而此这种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内部的要求,本质上它是一种“自己塑造自己”,而不是“被人塑造”的活动,它克服了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空洞说教与机械训练等问题,能充分显现人与环境的高层次的和谐的统一。
我在实践中开展的“五心”系列教育活动便是基于这种目的而开展的一种道德情境活动。它由“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献给他人”、“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祖国”、“信心留给自己”五个专题组成。它们之间既有独立主题,又紧密联系。
1.“孝心献给父母”系列教育活动
家庭是社会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学生最早、最亲的老师,我从家庭这一社会的细胞入手,发挥心理上的亲近优势,创设“家”的氛围,展开教育活动。我在活动中注意从点到面,通过问卷调查、演讲会、主题班会、集会教育等多种渠道、多层次进行教育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优美的舞姿、感人的讲演等来展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活动中,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了父母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美德,体验了父母的殷殷爱心,感受家的温暖、理解家的艰辛,消除了学生在家庭内的一些心理隔阂。促进了学生与亲人间的交流沟通。这个系列活动中,我寻找到了教育的基源,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立志成才的热情和斗志,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心怀感恩,充分认识到人不能只索取,而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回报那些关心、帮助自己的人,要热爱他人,热爱社会,热爱祖国。为此,我又相继进行了其它的深化教育活动,进一步扩大教育成果。
2.“关心献给他人”、“爱心献给社会”系列教育活动
我由个人、家庭层面的教育上升到班级、学校、社会层面的教育,通过采取由集中、分散再到集中的形式,营造了浓烈的教育氛围,通过开展学雷锋活动、爱心助学活动,爱心奉献等专题活动,并到德育教育基地如敬老院、社区街道等公共场所进行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之间、学生与班集体之间、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之间产生心理互换,在特定的活动氛围中,了解对方,了解自己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他人的心理感受,理解他人的情感,进而改善自己的心态。调节自己的心理和社会行为。
通过活动,创造了连续的、多方面的外在教育环境,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的体验,刺激了学生在多种环境下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逐步培养良好的适应性的健康社会人格,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活动中,全体学生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涌现了很多关心家庭困难学生、关心体贴他人、理解他人,帮助后进同学的个人和群体,他们中有互帮互学的对子、小组,有热心资助外地失学儿童的“无名英雄”,有省下零花钱捐出一片爱的拳拳学子的感人事迹。
3.“忠心献给祖国”系列教育活动
爱国主义教育是个永恒的主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始终高度重视,一以贯之。在系列活动中,由小到大,由“小家”到“国家”,自然而然将学生的内心情感、道德水准激发、抬升到热爱祖国的这一高度,进一步深化了系列活动的主旨。我觉得从学生的心理认知来看,“爱国主义”通常显得“虚虚隐隐”,“或大亦空”,“讳深莫测”,难以达到教育效果。对此我结合“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月”开展教育活动,以学生自学和集中辅导等形式掀起了学、讲国情的浓烈氛围,同时,结合社会热点举办知识讲座。开展爱国主义知识的综合测试、竞赛;观看爱国主义专题影视片,组织学生进行影评、观感交流。利用征文、黑板报等形式展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开展革命传统、价值观等专题教育活动。总之,我们通过多种形式、途径,让学生能知、能讲,由感性到理性,从内心上产生共鸣,内化为自己的情感需要,逐步形成为稳定的道德意志。
4.“信心留给自己”系列教育活动
一个人的个性或基本精神面貌,诸如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道德情感等在高中阶段正一步步趋向成熟、稳定。并渐渐地形成为人的自觉的、潜在的一种心理倾向和心理行为潜质。这一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重要准备时期。固而他们的心理反应(行为表现)强烈,心理压力大,可变性强,可塑性大。从现象上他们明显地分为各种学生“一族”:心理孤僻“不合群”的、不听管教“固执的”、“言听计从”的;学习思想品德较好的、“后进生”;乱花钱的、生活拮据的……不同的环境带来的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爱、恨等情感也自然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应“因材施教”,要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自我解剖,自我调控,自我管理,防止学生误入偏执人格的险区。因此只有激发所有学生的自信心,才能使其他系列活动的效果得到巩固,才能达到促进不同类型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共同进步、提高,才能推动班级管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定、健康、持续地发展。
在“五心”系列教育活动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大多数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自我活动为主。“五心”系列中。以“孝心”为起点。以“爱心”、“关心”为纽带,以“忠心”为主旨。以“信心”为归宿,处处以“心”为突破口,以培养良好的心理情感为目标。通过活动,引发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和行为动机,从而使教育活动要求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契合,锻炼和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陶冶了性情,提高了认识,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这些连续的系列活动构造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活动氛围,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环境,构成一个渗透教育者意图的,充满亲情、美感、情趣、智慧的“物化环境”。通过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活动所营造的氛围,其实质就是多角度“设置的社会环境”,它将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校园方塔”中经受社会环境的“磨炼”、“锻造”,诱导学生协调处理自身发展需要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从“自为”到“自觉”,逐步适应社会并成长为“社会的我”,这是一种人的社会化的过程的洗礼,这正是越来越开放、发达的社会所需要的,它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健全人格,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知道,人类行为的发生要经过感觉、需要、动机等诸多环节,行为的整个过程往往是围绕着“某种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或蓝图而进行的,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正如恩格斯指出“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与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P345)因此,在现代教育、管理中人的需要、动机、追求和向往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的心理、情感、爱好和个性得到更多重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调动和开发,人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能动性应得到更多尊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重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道德情绪、道德信念、道德需求等,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班务管理工作中那种仅靠灌输、强制、权威等手段,靠传统的榜样教育,说服教育,适度惩罚等纯粹的思想教育已难以奏效。现在许多中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心理脆弱、自控力差、口是心非、知而不行、言行不一等现象,便是很好的证明。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工作中我努力探求德育素质化教育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应如何从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德育双基”(基础道德、基础文明)的建设,进而关注学生的良好的行为和心理品质、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实践活动中。我认识到必须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寻求新载体,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活动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而此这种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内部的要求,本质上它是一种“自己塑造自己”,而不是“被人塑造”的活动,它克服了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空洞说教与机械训练等问题,能充分显现人与环境的高层次的和谐的统一。
我在实践中开展的“五心”系列教育活动便是基于这种目的而开展的一种道德情境活动。它由“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献给他人”、“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祖国”、“信心留给自己”五个专题组成。它们之间既有独立主题,又紧密联系。
1.“孝心献给父母”系列教育活动
家庭是社会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学生最早、最亲的老师,我从家庭这一社会的细胞入手,发挥心理上的亲近优势,创设“家”的氛围,展开教育活动。我在活动中注意从点到面,通过问卷调查、演讲会、主题班会、集会教育等多种渠道、多层次进行教育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优美的舞姿、感人的讲演等来展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活动中,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了父母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美德,体验了父母的殷殷爱心,感受家的温暖、理解家的艰辛,消除了学生在家庭内的一些心理隔阂。促进了学生与亲人间的交流沟通。这个系列活动中,我寻找到了教育的基源,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立志成才的热情和斗志,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心怀感恩,充分认识到人不能只索取,而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回报那些关心、帮助自己的人,要热爱他人,热爱社会,热爱祖国。为此,我又相继进行了其它的深化教育活动,进一步扩大教育成果。
2.“关心献给他人”、“爱心献给社会”系列教育活动
我由个人、家庭层面的教育上升到班级、学校、社会层面的教育,通过采取由集中、分散再到集中的形式,营造了浓烈的教育氛围,通过开展学雷锋活动、爱心助学活动,爱心奉献等专题活动,并到德育教育基地如敬老院、社区街道等公共场所进行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之间、学生与班集体之间、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之间产生心理互换,在特定的活动氛围中,了解对方,了解自己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他人的心理感受,理解他人的情感,进而改善自己的心态。调节自己的心理和社会行为。
通过活动,创造了连续的、多方面的外在教育环境,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的体验,刺激了学生在多种环境下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逐步培养良好的适应性的健康社会人格,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活动中,全体学生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涌现了很多关心家庭困难学生、关心体贴他人、理解他人,帮助后进同学的个人和群体,他们中有互帮互学的对子、小组,有热心资助外地失学儿童的“无名英雄”,有省下零花钱捐出一片爱的拳拳学子的感人事迹。
3.“忠心献给祖国”系列教育活动
爱国主义教育是个永恒的主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始终高度重视,一以贯之。在系列活动中,由小到大,由“小家”到“国家”,自然而然将学生的内心情感、道德水准激发、抬升到热爱祖国的这一高度,进一步深化了系列活动的主旨。我觉得从学生的心理认知来看,“爱国主义”通常显得“虚虚隐隐”,“或大亦空”,“讳深莫测”,难以达到教育效果。对此我结合“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月”开展教育活动,以学生自学和集中辅导等形式掀起了学、讲国情的浓烈氛围,同时,结合社会热点举办知识讲座。开展爱国主义知识的综合测试、竞赛;观看爱国主义专题影视片,组织学生进行影评、观感交流。利用征文、黑板报等形式展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开展革命传统、价值观等专题教育活动。总之,我们通过多种形式、途径,让学生能知、能讲,由感性到理性,从内心上产生共鸣,内化为自己的情感需要,逐步形成为稳定的道德意志。
4.“信心留给自己”系列教育活动
一个人的个性或基本精神面貌,诸如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道德情感等在高中阶段正一步步趋向成熟、稳定。并渐渐地形成为人的自觉的、潜在的一种心理倾向和心理行为潜质。这一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重要准备时期。固而他们的心理反应(行为表现)强烈,心理压力大,可变性强,可塑性大。从现象上他们明显地分为各种学生“一族”:心理孤僻“不合群”的、不听管教“固执的”、“言听计从”的;学习思想品德较好的、“后进生”;乱花钱的、生活拮据的……不同的环境带来的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爱、恨等情感也自然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应“因材施教”,要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自我解剖,自我调控,自我管理,防止学生误入偏执人格的险区。因此只有激发所有学生的自信心,才能使其他系列活动的效果得到巩固,才能达到促进不同类型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共同进步、提高,才能推动班级管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定、健康、持续地发展。
在“五心”系列教育活动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大多数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自我活动为主。“五心”系列中。以“孝心”为起点。以“爱心”、“关心”为纽带,以“忠心”为主旨。以“信心”为归宿,处处以“心”为突破口,以培养良好的心理情感为目标。通过活动,引发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和行为动机,从而使教育活动要求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契合,锻炼和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陶冶了性情,提高了认识,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这些连续的系列活动构造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活动氛围,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环境,构成一个渗透教育者意图的,充满亲情、美感、情趣、智慧的“物化环境”。通过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活动所营造的氛围,其实质就是多角度“设置的社会环境”,它将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校园方塔”中经受社会环境的“磨炼”、“锻造”,诱导学生协调处理自身发展需要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从“自为”到“自觉”,逐步适应社会并成长为“社会的我”,这是一种人的社会化的过程的洗礼,这正是越来越开放、发达的社会所需要的,它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健全人格,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