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一体:构建音乐、儿童、文化融合的音乐课堂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aj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的很多音乐课没了“音乐味”,缺乏童趣,更无文化内涵,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对学生毫无价值。音乐特级教师黄美华曾提出:音乐教学要体现文化味道、音乐味道、儿童味道,本文将以《太阳出来喜洋洋》一课为例,谈谈该如何构建文化、音乐、儿童三“味”一体的音乐课堂。
  【关键词】三“味”一体 音乐课堂 构建 文化
  现在的音乐教材呈现的方式是:以人文内容为主线,学科知识为隐线。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过分强调音乐中的人文内涵,使音乐课没了“音乐味”;也有一些老师过分强调音乐技能,忽视了音乐课堂中的“儿童”,抛弃了音乐中的文化特性。
  特级教师黄美华在其论文中曾说:“音乐教学,要体现音乐的文化特性,具有厚重的文化味道;音乐教学要体现音乐的学科特点,具有浓浓的音乐味道;音乐教学,要为每个孩子发展音乐才能提供空间,使音乐课具有甜甜的儿童味道。”那么,音乐、文化、儿童,这三者之间的“度”到底该如何把握呢?笔者以自己执教的《太阳出来喜洋洋》一课为例,来阐述自己的一点感悟和经验。
  一、通过全面分析,打通三者的内在联系
  1.从教材分析入手,寻找教学内容的“着力点”。
  【教材分析】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苏少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歌曲,是一首四川山民们砍柴时唱的山歌。它形式简单,情绪乐观、爽朗,表达了山民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音乐清新质朴,旋律比较自由,节奏明快;句间夹用的衬词极具四川地方特色,流露出歌者愉悦自得的心情,也使这首歌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怎样唱出这首歌的山歌味、四川味,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这也正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2.从学生分析入手,寻找音乐活动的“制高点”。
  【学生分析】
  从学习内容上分析:就课型来说,本班学生爱唱歌、会唱歌而且还能唱好歌。就歌曲的体裁来说,经过三年多的音乐课以及平时的积累,本班学生对民歌并不陌生,尤其喜欢现代配器改编过的新民歌。就文本来说,在本课前移学习时,有一半的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了歌曲的背景、内容等。歌曲内容简单且朗朗上口,富有浓郁的四川地方特色,学生学习、演唱的兴趣会很高。这为本课创编、演绎富有本班特点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奠定了基础。
  从学习能力上分析:随着慢慢长大、知识面的逐渐拓宽,学生开始接受并喜欢上了民歌。尤其是近几年传播媒介力推的“草根明星”演唱的民歌(如阿宝、小沈阳等),学生们更是喜爱模仿,也积累了不少民歌基础。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学生能从形式、速度、力度、情绪等方面,简单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但是还不能将音乐作品迁移到自己的演唱中,只停留在“说一套,做一套”的层面上。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方法表达歌曲的情绪,唱出韵味。根据这一重点,通过肢体体验、聆听感受、视频欣赏、分组合作等方式,充分感受、深入体验,以期最终达到完整演绎的目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仅要对该年龄阶段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还应分别从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上深入地阐述(既包括学习优势,也包括不足之处),最后基于对学生现有的外在及内在情况的分析,寻求本课的重要突破口,找到“文化、音乐、儿童”三者之间最佳的融合点。
  二、透过儿童视野,挖掘歌曲的文化内涵
  师:听了刚才我们一起参与体验的歌曲,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喜悦、愉快……
  师:这是一首四川民歌,也是一首山歌,叫《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人看到太阳出来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
  生1:那是跟四川多雾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系。
  生2:由于四川大部分地区地处盆地,湿度较大,一年有两百多天都是阴雨天。
  生3:跟四川人的性格特点相关,他们豪爽、率直,爱吃辣。
  师:是啊,所以一旦太阳出来了,人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就会唱起这首《太阳出来喜洋洋》。
  这节课上,教师首先“重心下移”,把质疑问难的权利还给学生,不断地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为了能立足于学生视界、以学生的需求为本,课前教师特意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歌曲的背景、内容以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等。“四川人看到太阳出来为什么会那么高兴?”就是学生们在前移学习中产生的疑问。为了能找到答案,学生们再次从四川的地理位置、四川人的性格、歌曲的内容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探究。而他们在反复聆听、感悟的过程中,也极大地丰富了自己对于这首歌曲的音乐体验,对于歌曲的感受可以说也更加深刻了。《太阳出来喜洋洋》所表现的“情境”离城市孩子的生活很远,将音乐置于文化的背景中让儿童去认知,会让他们逐渐明白音乐是我们认识世界、抒发情感、表达心声的一种文化形态。
  三、抓住音乐元素,感悟歌曲的文化特质
  1.以点带面,让儿童走进歌曲情境。
  难点:节奏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找,歌曲中有没有我们没有见过的节奏?这样的节奏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1:山民们上山的路崎岖不平。
  生2:也可能是路上有树枝挡住去路,山民用镰刀用力砍断……
  2.以点带面,让儿童体会歌曲情绪。
  上波音记号
  师:运用装饰音是山歌的一个特点,加上波音记号后,听起来有什么不同感受?
  生1:有起伏、不平淡。
  生2:更能表现开心的情绪。
  生3:不刻板、更生动。
  3.以点带面,让儿童强化歌曲感受。
  衬词
  师:这首歌曲的歌词部分有什么不同?
  生:有些歌词在括号里,有衬词。
  师:运用衬词是山歌的另一个特点。运用了衬词,歌曲变得怎么样?   生1:更有山歌的特点。
  生2:更具四川地方特色。
  生3:更朗朗上口、好听。
  多次的聆听、模唱、比较、讨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旋律和其中积极向上的情绪的了解,为进一步唱好歌曲作了铺垫。歌曲中的难点教学,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之下,由学生“自主发现→讨论解决办法→学习→解决”。同桌互拍难点节奏,更加缩小了范围,一对一进行听辨纠错,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用听老师范唱和自己试唱来进行比较,反复感受、体会上波音记号的演唱效果,不是教师生硬地灌输,而是通过学生自己及与同伴在聆听、实践中的感悟来学习,通过学生间的思维火花的碰撞激发灵感。
  四、整合文化链接,激发儿童的全情投入
  1.设计多样形式,体现文化“音乐味”。
  分组讨论,团队合作。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对演唱形式、速度、力度进行设计,看看哪个团队能获得“最佳创意奖”!
  第一段:可以用稍慢的速度,自由地延长几个字音,来表现砍柴人的悠闲自得。
  第二段:可以用加快速度、齐唱来表现他们的勇敢。
  第三段:找个领路人,来个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第四段:用轮唱的演唱形式来表现“此起彼伏”。
  第五段:反复唱2遍,最后渐慢渐弱。
  师小结:同样的旋律,同学们对演唱的速度、力度、形式进行了重新设计,赋予了歌曲新的活力,使得整首歌就像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也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2.整合多种资源,赋予音乐 “文化味”。
  总结延伸
  师:2008年的5.12四川大地震发生后,著名导演王光利先生以这首歌曲为主题拍摄了一部公益片。这首歌在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出现给你的感受一样吗?
  生1:歌曲在短片中出现了3次。
  生2:第一次比较平常,第二次有些悲伤的,第三次是喜悦的。
  师:《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在那时已经成为四川人民情感的载体,给予他们勇气、希望和力量!同学们,希望这首歌在今后也能成为你们生活、学习的动力!
  一首歌(乐)曲不简简单单是几个音符的组合,每一个音符、节奏的背后都蕴藏着曲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递,是体验文化的审美过程。
  在教学中,我以教材内容为主,整合多种教学资源,用音乐为呈现形式,让儿童在音乐中徜徉,强化其审美感受。同时,学生的参与符合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活动的设计有“文化”的内涵,抓住《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曲的音乐特点,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进行渗透,使学生获得了强烈的音乐认知和情感体验。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及内涵去丰富演唱形式,这其实是一次“人与文本”之间的深度谈话;全课结尾处安排的欣赏公益片的环节,更是给这首传唱很久的民歌赋予了新的时代感,学生在这种博大的文化氛围中,心灵无疑受到了一次洗礼!
  文化,在音乐中呈现;音乐,在文化中传承;儿童,在音乐中感悟文化气息。音乐教师应为儿童呈上一份“文化味”“音乐味”“儿童味”兼备的“味觉盛宴”。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什么是语文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课。在阅读中学写作,用教材上的“例子”进行“举一反三”学写作, 让“写”悄然走进“读”的心中,如此自然事半功倍。  【关键词】积累迁移 多样仿写 依托拓展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是那些文质兼美的优秀之作,是可以让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因
期刊
南京市中央路小学创建于1947年,位于中央路与傅厚岗交界处,百子亭民国建筑历史风貌区一隅。在5月阳光明媚的一天,记者走进了这所学校。校园虽然不大,但布置得清新雅致,让人赏心悦目。  近年来,央小坚持以“种子的课程”项目研究为中心,围绕“筑造种子的学园,让每一个生命自能成长”的总目标,逐步完善“种子的课程”体系,在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培育、品牌课程等领域进一步发力,推动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稳步发展,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中,透露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对语言文字训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削弱倾向。这不符合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培养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承载着从学习规范语言到能动应用语言的重任。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准确地把握学生独立学习的“度”,并结合新课标的要求,选好策略、用好方法,才能使“语言文字训练”更加有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训练”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语文
期刊
【摘要】针对中年级作文写作中存在的语言平淡,缺少条理,对事物的观察不够细致等共性问题,笔者经过探索实践,认为可通过“片段练习”,以开发文本、随文训练,关注生活、体验练笔,循序渐进、计划训练等途径来有效解决。  【关键词】作文教学 片段练习 策略  笔者长期从事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在作文教学时发现刚接触作文的学生往往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语言平淡,叙述不够形象生动;缺少条理,描写重点不突出;对事物的观察
期刊
长江南岸,茅山东麓,有一座小县城——金坛。在这享有“江东福地”美誉的鱼米之乡,有这样一位校长,他创新的“书香课程”理念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他和他的团队崇尚的以大量阅读为基础的语文课程建设,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他领导的课内外阅读大融合的实践,让校园书香浓郁,师生爱书读书。他,就是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常州市金坛区西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陈耀方校长。  在多年的教育一线岗位上摸爬滚打,一路走到管理
期刊
【摘要】词汇教学旨在让学生感知词汇,理解词汇,进而在有意义的交流中运用词汇。授课教师在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将词汇知识融入游戏和语境中,使学生达到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目标。  【关键词】游戏 简笔画 多媒体  一、 背景介绍  2015年8月,我市举行了小学英语网络教学培训,笔者参观了其中一节三年级词汇教学的课堂展示,颇有感悟,深受启发。授课教师所执教的是译林版小学《英语》3A Unit
期刊
【教材分析】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意蕴深刻的优美散文。以“黄河的主人”这一美誉来赞美艄公机智勇敢、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课文依循“远看黄河——近看羊皮筏子——聚焦艄公”的顺序来结构全文,是教学生学会观察的好范例。本文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教学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
期刊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教师可以利用母语造字法,结合低年段学生认知规律,抓住教材帮助学生识字,并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识字方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打造高效识字课堂。  【关键词】字理识字 兴趣 语言环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如何使学生既掌握学习方法,又不觉得识字枯燥。我在识字教学中拓展
期刊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每组课文之后都安排了“练习”,而且每个“练习”中都有“读读背背”的内容,以帮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且积累的好词多以成语为主。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集中学习这么一组成语,是有一定难度的,必须进行科学的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根据读背内容,灵活合理地创设情境,会让“读背成语”变得精彩纷呈。现以二年级教材为例,谈谈本人的教学体会。  一、图画和视频再现情境  在我
期刊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新课标指出,小学生在中年级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能少于40万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充分发挥“推荐者”和“把关者”的作用,当好课外阅读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成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健康、科学的课外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生本教育 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