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是什么?张志公先生1979年在《说“语文”一文中,对此曾专门作过说明:“关于原来的‘国语’和
‘国文’,经过研究,认为小学和中学都应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学一点文言文;至于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根据这样的看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以生活世界为基础,以“言…‘意”互转为内容,以获得智慧为目的,是一门学科特色浓厚的课程。那么,语文具有哪些内涵呢?本文试加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 语文 内涵
语文是什么?张志公先生1979年在《说“语文”》一文中,对此曾专门作过说明:“关于原来的‘国语’和‘国文’,经过研究,认为小学和中学都应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学一点文言问;至于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总之,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根据这样的看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不再用‘国语’‘国文’两个名称,小学和中学一律称为‘语文’。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那么,现在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以生活世界为基础,以“言”“意”互转为内容,以获得智慧为目的,是一门学科特色浓厚的课程。大致说来,语文具有如下内涵:
1.人性的语文。语文在具有本身的工具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语文教学又如何浸润人文的色彩?如何负载精神的使命?如何流溢生命的动感?人性的语文,就是要关注和挖掘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要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人性。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才能实现其育人的价值。譬如,有位老师上的“七嘴八舌《西游记》”一课:“生:我喜欢孙悟空是因为他专门打妖怪。师:真好,有了本领应该为民除害,做有意义的事情。”“生:老师,我喜欢沙和尚,因为他很老实,不像孙悟空和猪八戒那样调皮。师:看来人忠厚老实也是一种品质,我们这个社会就需要~批勤勤恳恳工作的人。”“生:老师,我知道,因为白龙马原来是条小龙,他把唐僧的马给吃了,后来知道错了,就变成了马给唐僧骑。师:哦,知错就改,将功补过,多么好的一种品质!”这位老师做的,不正是唤醒、培植的工作吗?学生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去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不断地去培植这种柔弱的人性,使之慢慢地生长起来、强壮起来、挺立起米。
2.生活的语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语文的气息。生活的语文,就是要自觉地将生活资源开发成语文课程资源。“七嘴八舌《西游记》”的话题,显然是取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通过电视、连环画、学前教育等,对《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早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个故事正生活在学生的想象世界,所以那位老师便选择了这样一个话题作为一利新的语文课程加以开发和实施。实践证明,这一探索是成功的,是富有创意的。
生活的语文,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来生成语文课程。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的语文,就是儿童的语文,就是基于儿童生活体验的语文。儿童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但是课程意义的接受者,更是课程内涵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课程、建构意义的。不喜欢孙悟空的理由仅仅因为它不是人而是猴子,这就是儿童的生活体验;不喜欢唐僧的理由,可以是他不爱劳动,也可以是他自己骑马却叫别人走路.这就是儿童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课程进行的一种解读。
3.对话的语文。对话的语文,就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平行交谈、平等沟通、真诚互动、民主协商。对话的语文,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形式,同时也是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启迪,交流之后的赏识和愉悦。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意味着认同之后的超越,意味着尊重之后的创新。且看:“师:有喜欢猪八戒的吗?(生摇头)怎么了,都不喜欢?你们说说理由。生:猪八戒喜欢女人。(众笑)师:是呀,这八戒生性风流,一开始他还是——(生答:天篷元帅),可后来去欺侮——(生答:嫦娥),就让皇帝叫人从天上扔了下来,刚好扔在一猪圈里就变成了猪。生:老师,不是皇帝,是玉皇大帝!师:哦,对,老师说错了!现在你成了我的老师了。老师,能和你握一下手吗?生:可以!师:谢谢老师帮我指正。”“生:老师,我喜欢他(即沙僧)是因为他是个人,不是猴子,也不是猪。师:好,你真有眼光,你还能分出猪和人!(笑声)”课程的意义在学生的超越和创新中得到了重新发掘。这一发掘,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灵性。学生的生命潜能,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超越和创新中得到了激活与喷发。
‘国文’,经过研究,认为小学和中学都应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学一点文言文;至于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根据这样的看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以生活世界为基础,以“言…‘意”互转为内容,以获得智慧为目的,是一门学科特色浓厚的课程。那么,语文具有哪些内涵呢?本文试加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 语文 内涵
语文是什么?张志公先生1979年在《说“语文”》一文中,对此曾专门作过说明:“关于原来的‘国语’和‘国文’,经过研究,认为小学和中学都应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学一点文言问;至于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总之,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根据这样的看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不再用‘国语’‘国文’两个名称,小学和中学一律称为‘语文’。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那么,现在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以生活世界为基础,以“言”“意”互转为内容,以获得智慧为目的,是一门学科特色浓厚的课程。大致说来,语文具有如下内涵:
1.人性的语文。语文在具有本身的工具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语文教学又如何浸润人文的色彩?如何负载精神的使命?如何流溢生命的动感?人性的语文,就是要关注和挖掘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要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人性。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才能实现其育人的价值。譬如,有位老师上的“七嘴八舌《西游记》”一课:“生:我喜欢孙悟空是因为他专门打妖怪。师:真好,有了本领应该为民除害,做有意义的事情。”“生:老师,我喜欢沙和尚,因为他很老实,不像孙悟空和猪八戒那样调皮。师:看来人忠厚老实也是一种品质,我们这个社会就需要~批勤勤恳恳工作的人。”“生:老师,我知道,因为白龙马原来是条小龙,他把唐僧的马给吃了,后来知道错了,就变成了马给唐僧骑。师:哦,知错就改,将功补过,多么好的一种品质!”这位老师做的,不正是唤醒、培植的工作吗?学生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去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不断地去培植这种柔弱的人性,使之慢慢地生长起来、强壮起来、挺立起米。
2.生活的语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语文的气息。生活的语文,就是要自觉地将生活资源开发成语文课程资源。“七嘴八舌《西游记》”的话题,显然是取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通过电视、连环画、学前教育等,对《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早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个故事正生活在学生的想象世界,所以那位老师便选择了这样一个话题作为一利新的语文课程加以开发和实施。实践证明,这一探索是成功的,是富有创意的。
生活的语文,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来生成语文课程。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的语文,就是儿童的语文,就是基于儿童生活体验的语文。儿童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但是课程意义的接受者,更是课程内涵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课程、建构意义的。不喜欢孙悟空的理由仅仅因为它不是人而是猴子,这就是儿童的生活体验;不喜欢唐僧的理由,可以是他不爱劳动,也可以是他自己骑马却叫别人走路.这就是儿童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课程进行的一种解读。
3.对话的语文。对话的语文,就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平行交谈、平等沟通、真诚互动、民主协商。对话的语文,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形式,同时也是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启迪,交流之后的赏识和愉悦。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意味着认同之后的超越,意味着尊重之后的创新。且看:“师:有喜欢猪八戒的吗?(生摇头)怎么了,都不喜欢?你们说说理由。生:猪八戒喜欢女人。(众笑)师:是呀,这八戒生性风流,一开始他还是——(生答:天篷元帅),可后来去欺侮——(生答:嫦娥),就让皇帝叫人从天上扔了下来,刚好扔在一猪圈里就变成了猪。生:老师,不是皇帝,是玉皇大帝!师:哦,对,老师说错了!现在你成了我的老师了。老师,能和你握一下手吗?生:可以!师:谢谢老师帮我指正。”“生:老师,我喜欢他(即沙僧)是因为他是个人,不是猴子,也不是猪。师:好,你真有眼光,你还能分出猪和人!(笑声)”课程的意义在学生的超越和创新中得到了重新发掘。这一发掘,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灵性。学生的生命潜能,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超越和创新中得到了激活与喷发。